《三國演義》作為最受歡迎的古典小說之一,其中有很多家喻戶曉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尤其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的故事更被傳為佳話。說三國中那個人物最成功,有很多人會說司馬懿,因為司馬懿熬死了三國所有的高手,最後坐收漁翁之利,其實在關羽面前司馬懿這些都算不得什麼。這時候會有人想關羽不是下場每場慘嗎?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關羽雖然死的慘,但是他卻活在了所有人的心中,最後還被神化,各地修建關羽廟。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劉關張三人是好兄弟,儘管在正史中並沒有「桃園三結義」這樣的故事,不過三人情同兄弟是一點不假的,而關羽被曹操俘虜之後,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回到劉備身邊,可見關羽對劉備那真是挑不出毛病。那麼劉備對關羽能不能挑出毛病呢?很多朋友立馬就會想到關羽敗走麥城時的情況,當時是關羽一生的滑鐵盧,然而劉備卻在四川安坐中軍帳,莫非他對關羽能力太多自信,最終劉備沒救關羽,而關羽就這樣被東吳所殺了。
很多人都把關羽的死歸結到關羽的大意和大罵孫權的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上,而忽略了很多的客觀事實。當時的時局是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曹魏的實力大於蜀吳的總和,如果蜀國吳國不能精誠團結的話,就會導致兩方逐一被曹魏所滅。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三方正在難得的修養階段,基本都是在休養生息,沒有戰事發生。而關羽卻主動發動襄樊之戰,進攻曹軍,關羽的這步棋就已經把自己置入了危險之中。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借孫權的荊州不還,又剛剛得到益州實力發展的很快,已經讓孫權很忌憚了。孫權早有吞併益州的想法,此時劉備搶先得到,已經讓孫權對劉備大為不滿,現在關羽又想得到更多的地盤,眼紅的孫權自然不會看著關羽做大,所以一直在想找機會幹掉關羽,關羽一直對東吳非常不屑,以為孫權不會在他背後偷襲他,所以放鬆了警惕,最後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只會失敗。
劉備為什麼不救關羽,自古以來被許多人分析過,大多數人從劉備自身上說,甚至有的人說劉備狼心狗肺、虛情假意,甚至還有人分析說劉備就是想要關羽死,所以故意不救他,然而要真正分析劉備此舉,還要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說。公元219年,劉備前期的運氣很好,他在漢中之戰打贏了曹操,從此實力飆漲,然而後期劉備運氣突然沒了,他手下的重要謀士法正去世了,這是劉備的巨大損失,而且跟著關羽的襄樊之戰又敗了,這一年對劉備而言,是先喜後憂的,結合這樣的背景,我們可以分析他不救關羽的原因了。
當時劉備剛剛得到益州,腳跟還沒站穩,即使站穩腳跟也無力對抗孫權和曹操兩方的同時攻擊。如果強行援救被曹操和孫權夾擊的關羽,很有可能被兩方徹底消滅。再者說關羽丟掉荊州已經讓劉備失去了一個重大軍事基地,按軍法懲辦也是死罪,劉備更沒有必要去救他。劉備不救關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那句'' 外結好孫權, 內修政理''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也就是對外一定要和孫權聯盟抗曹,對內管理好內政,關羽得罪孫權已經嚴重的影響吳國蜀國的聯盟,而後來曹操在關羽死後,在下葬關羽,為其立碑時,表示關羽的死是他的剛愎自用也是無奈之舉。
劉備為了蜀國的大業,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好兄弟關羽戰死,在他心裡或許對關羽說:「對不住了,兄弟,只能委屈你孤軍奮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