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時局已經漸漸明朗。
但21歲的柯倩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這個生於臺灣淡水佃戶的女兒,目不識丁。由於家境貧困,兄弟姊妹眾多,她從小被父母賣給人家做童工。苦熬數年後,此時的她,好不容易遇到一戶好東家。這戶單姓人家在這年春節做出一個決定——帶著一家老小,以及照顧幼兒的保姆柯倩,坐上臺灣回大陸的船。
1950年,在輾轉杭州等地後,單家在上海虹橋安頓下來。也在同一年,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前身)從五原路搬到虹橋路1191號,收託幼兒從原先的50名激增到200名,園方急需人手。單家把幼兒送託寄宿後,原本照顧孩子的柯倩空閒下來,在東家的推薦下,去託兒所工作。這一工作,就是整整35年。
1978年,柯倩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並連續當選第七屆、第八屆上海市人大代表。1983年,55歲的柯倩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特殊的年代裡,柯倩用自己的臺胞身份,做了許多工作。
在初次進入中福會的一個甲子後,2010年,時年82歲高齡的柯倩辦理了財產和遺體捐贈手續,決定在身後捐出自己的房產和所有積蓄,作為中國福利會幼兒教育基金和特殊黨費,並辦理眼角膜和遺體捐贈手續。
沒有人能夠預料,70年前,跟隨東家的一趟旅程,改變了柯倩的一生命運,也讓這個貧苦女孩有機會,與海峽這邊的這座城市的命運互為見證。
一個女孩命運由此轉折
柯倩總是說,整個青少年時期苦頭吃足,只有三個女人對她好。
1928年,柯倩出生在臺灣淡水縣八裡鄉一戶佃戶家。10歲那年,就被父母賣做童工。第一次去一戶人家做女傭,整整五天沒有喝水吃飯,只能手腳不停幹活,喝一點米湯、吃一點豬食果腹。在被主人喝令去山上砍柴時,才有機會把憋著的眼淚流下,但因為不敢哭出聲,只能一直飲泣。到了17歲時,柯倩還衣不蔽體。一位善心的老太看見她,拿了破布給她裹身。這是柯倩人生中第一次得到溫暖。
後來,柯倩又去碼頭邊的工廠做工,因為肚子太餓而哭了起來。一位善良的工友老婆來送飯時,看見柯倩實在可憐,就把自己不多的飯分了一半給她。這是柯倩第二次得到他人的幫助。這雪中送炭的情誼,讓柯倩感佩在心。等到柯倩在單家做了保姆領了薪水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奔到碼頭,把自己辛苦得來的一半的酬勞,全給了曾施飯的工友之妻。
第三個對柯倩好的人,就是單家的老太太。單家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忙於工作。照料孩子的擔子就全落在老人和保姆身上。老人將無依無靠的柯倩當自己的女兒疼愛。1949年春節後,單家舉家來大陸,老太太決定讓柯倩同行。5月3日,正是在杭州的街頭,柯倩目睹解放軍進城。單家老太太高興地告訴她:「共產黨是為窮人謀福利的。」
1950年,單家在上海虹橋安頓下來,並把孩子就近送到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前身)寄宿。空下來的柯倩在東家的鼓勵下,去幼兒園應聘,從臨時工、保潔員做起,最後成為幼兒園的保育員。
22歲的這一年,在外出做工12年之後,柯倩第一次不再是孤苦的童工或卑微的女傭,在上海的這一家幼兒園裡,她第一次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開始有宿舍、領薪水。
一群孩子住進宋氏老宅
就在柯倩到大陸的同一年,1949年的7月24日,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的前身——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在西摩路(今陝西北路)369號的宋氏老宅成立。
1949年7月24日,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在西摩路369號的宋氏老宅成立,後改名為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宋慶齡主持託兒所開幕典禮。圖為鄧穎超在開幕典禮上致辭。
這是一幢1908年建造的西式住宅,1918年宋嘉樹去世後,一直由宋氏家族成員居住。1949年,宋慶齡在此主持託兒所開幕典禮,鄧穎超、許廣平、廖夢醒、李靜一、曹孟君、張琴秋、楊之華、鄧裕志、胡子嬰、胡耐秋、趙峰、龔普生、康若愚等應邀出席,並贈送「造福兒童,解放婦女」的匾額。鄧穎超、李靜一分别致辭祝賀上海第一所新型託兒所誕生。
在1949年前,人口稠密的上海,只有42所託兒所,遠遠不能滿足群眾所需。宋慶齡決定中福會率先建立託兒所和幼兒園。新生的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最初只收30多名幼兒。由於房舍不夠,1949年11月15日,遷至五原路205弄5號,原日託制改為寄宿制,收託幼兒50名。1950年4月,遷至虹橋路1191號,收託幼兒200名,工作人員增至86人。1951年10月,工作人員為97人。黎沛華為第一任所長。之後,所長先後由沈粹縝、陳善明擔任,副所長由熊維真、過琪瀚擔任。
孩子們在戶外寫生。
1953年9月,託兒所正式改名為中國福利會幼兒園,1954年1月1日起改為寄宿制幼兒園,收託兒童250名,按年齡大小分設9個班級,依照不同年齡特點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養工作。收託對象主要是革命軍人、機關幹部、職業婦女與工人的子女。1956年12月12日,遷至五原路314號。幼兒園在短短幾年時間裡,迅速從日託到寄宿,收託人數倍增,讓許多職業婦女以及勞模、工人和幹部免除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投身工作,對新中國的幼託事業起了很大示範作用。
一張照片記錄溫暖笑容
當年迎接解放軍時,單家老太太的一句話,讓「共產黨」三個字在柯倩心裡扎了根。柯倩如今有了安穩的工作,再也不會動輒被打罵虐待,她的內心開始有了新的渴望——渴望學習文化,去了解這座改變她命運的城市,渴望親近共產黨。
在幼兒園裡,一位年輕的老師知道柯倩在學習認字後,特意買了一本字典送給她。柯倩跟著音標一個字一個字摳下來,直至後來初次見面的人以為她是北方人,因為柯倩的發音裡幾乎聽不出南方口音了。柯倩也學會了寫字,她開始記日記,學習保育知識。
孩子們在室外就餐。
上夜班時,柯倩每晚總要幾次進孩子宿舍查房,怕孩子們凍著摔著。當保育員時,一次戶外活動,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把鞦韆蕩得很高,不慎從半空中摔下來。柯倩把孩子牢牢地抱住,孩子沒啥事跑開了,而柯倩卻把腿摔成骨折。得到柯倩照顧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會從全國各地給她寫信。柯倩就用自己小孩般認真稚拙的筆跡,把那些長大後離園的孩子們寫給她的信,逐字逐句都抄下來。
在幼兒園裡,柯倩得到了園長沈粹縝的呵護,也是在幼兒園裡,柯倩見到了她一直嚮往的宋慶齡。
1952年秋天,宋慶齡來到虹橋路1191號託兒所視察,檢查廚房和盥洗室的衛生,並對工作人員說:「整個民族體質的提高,要從關心孩子的健康、講究清潔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抓起。」1955年春,宋慶齡在視察幼兒園活動室時,發現積木的邊緣有細小的毛刺,就對工作人員說:「要趕快修好,小囡的小手小臉很嫩,碰到毛刺會劃破的。」
1958年「六一」兒童節,宋慶齡與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歡度節日。
宋慶齡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照片,一直被掛在幼兒園裡,柯倩常常去看這張照片,總覺得從宋慶齡的微笑中得到無窮溫暖。漸漸地,從青年到老年,她也到了宋慶齡當年的年紀。
照料了無數孩子的中國福利會幼兒園,也照料了這一個受盡苦難的臺灣女孩。得到了關心的柯倩把她在這裡得到的關愛也都給了孩子們:「只要孩子們過得開心幸福,我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續。」2010年,柯倩決定去世後將把產權房和全部存款捐贈給幼兒教育事業和特殊黨費,並在市紅十字會辦理了眼角膜和遺體捐贈手續,希望能給需要的病患帶來光明,為醫學研究帶來實用。
柯倩一直沒有說的是,當年她在單家一手帶大的孩子,後來因為得了嚴重的腎病身故。當她得到消息趕到醫院時,那個小孩似乎一直等著她一樣,看了她一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沒有人能夠預料,1949年,為了照料這個小孩,柯倩離家到大陸來,這趟旅程,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1950年代,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兒童體檢。
柯倩,1928年生於臺灣淡水,上海市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中福會退休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