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從臺灣回大陸,這個佃戶家的女孩從這裡進入中福會幼兒園

2021-01-17 上觀

1949年初,時局已經漸漸明朗。

但21歲的柯倩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這個生於臺灣淡水佃戶的女兒,目不識丁。由於家境貧困,兄弟姊妹眾多,她從小被父母賣給人家做童工。苦熬數年後,此時的她,好不容易遇到一戶好東家。這戶單姓人家在這年春節做出一個決定——帶著一家老小,以及照顧幼兒的保姆柯倩,坐上臺灣回大陸的船。

1950年,在輾轉杭州等地後,單家在上海虹橋安頓下來。也在同一年,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前身)從五原路搬到虹橋路1191號,收託幼兒從原先的50名激增到200名,園方急需人手。單家把幼兒送託寄宿後,原本照顧孩子的柯倩空閒下來,在東家的推薦下,去託兒所工作。這一工作,就是整整35年。

1978年,柯倩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並連續當選第七屆、第八屆上海市人大代表。1983年,55歲的柯倩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特殊的年代裡,柯倩用自己的臺胞身份,做了許多工作。

在初次進入中福會的一個甲子後,2010年,時年82歲高齡的柯倩辦理了財產和遺體捐贈手續,決定在身後捐出自己的房產和所有積蓄,作為中國福利會幼兒教育基金和特殊黨費,並辦理眼角膜和遺體捐贈手續。

沒有人能夠預料,70年前,跟隨東家的一趟旅程,改變了柯倩的一生命運,也讓這個貧苦女孩有機會,與海峽這邊的這座城市的命運互為見證。

 

一個女孩命運由此轉折

 

柯倩總是說,整個青少年時期苦頭吃足,只有三個女人對她好。

1928年,柯倩出生在臺灣淡水縣八裡鄉一戶佃戶家。10歲那年,就被父母賣做童工。第一次去一戶人家做女傭,整整五天沒有喝水吃飯,只能手腳不停幹活,喝一點米湯、吃一點豬食果腹。在被主人喝令去山上砍柴時,才有機會把憋著的眼淚流下,但因為不敢哭出聲,只能一直飲泣。到了17歲時,柯倩還衣不蔽體。一位善心的老太看見她,拿了破布給她裹身。這是柯倩人生中第一次得到溫暖。

後來,柯倩又去碼頭邊的工廠做工,因為肚子太餓而哭了起來。一位善良的工友老婆來送飯時,看見柯倩實在可憐,就把自己不多的飯分了一半給她。這是柯倩第二次得到他人的幫助。這雪中送炭的情誼,讓柯倩感佩在心。等到柯倩在單家做了保姆領了薪水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奔到碼頭,把自己辛苦得來的一半的酬勞,全給了曾施飯的工友之妻。

第三個對柯倩好的人,就是單家的老太太。單家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忙於工作。照料孩子的擔子就全落在老人和保姆身上。老人將無依無靠的柯倩當自己的女兒疼愛。1949年春節後,單家舉家來大陸,老太太決定讓柯倩同行。5月3日,正是在杭州的街頭,柯倩目睹解放軍進城。單家老太太高興地告訴她:「共產黨是為窮人謀福利的。」

1950年,單家在上海虹橋安頓下來,並把孩子就近送到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前身)寄宿。空下來的柯倩在東家的鼓勵下,去幼兒園應聘,從臨時工、保潔員做起,最後成為幼兒園的保育員。

22歲的這一年,在外出做工12年之後,柯倩第一次不再是孤苦的童工或卑微的女傭,在上海的這一家幼兒園裡,她第一次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開始有宿舍、領薪水。

一群孩子住進宋氏老宅

就在柯倩到大陸的同一年,1949年的7月24日,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的前身——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在西摩路(今陝西北路)369號的宋氏老宅成立。

1949年7月24日,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在西摩路369號的宋氏老宅成立,後改名為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宋慶齡主持託兒所開幕典禮。圖為鄧穎超在開幕典禮上致辭。

這是一幢1908年建造的西式住宅,1918年宋嘉樹去世後,一直由宋氏家族成員居住。1949年,宋慶齡在此主持託兒所開幕典禮,鄧穎超、許廣平、廖夢醒、李靜一、曹孟君、張琴秋、楊之華、鄧裕志、胡子嬰、胡耐秋、趙峰、龔普生、康若愚等應邀出席,並贈送「造福兒童,解放婦女」的匾額。鄧穎超、李靜一分别致辭祝賀上海第一所新型託兒所誕生。

在1949年前,人口稠密的上海,只有42所託兒所,遠遠不能滿足群眾所需。宋慶齡決定中福會率先建立託兒所和幼兒園。新生的中國福利基金會託兒所最初只收30多名幼兒。由於房舍不夠,1949年11月15日,遷至五原路205弄5號,原日託制改為寄宿制,收託幼兒50名。1950年4月,遷至虹橋路1191號,收託幼兒200名,工作人員增至86人。1951年10月,工作人員為97人。黎沛華為第一任所長。之後,所長先後由沈粹縝、陳善明擔任,副所長由熊維真、過琪瀚擔任。

孩子們在戶外寫生。

1953年9月,託兒所正式改名為中國福利會幼兒園,1954年1月1日起改為寄宿制幼兒園,收託兒童250名,按年齡大小分設9個班級,依照不同年齡特點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養工作。收託對象主要是革命軍人、機關幹部、職業婦女與工人的子女。1956年12月12日,遷至五原路314號。幼兒園在短短幾年時間裡,迅速從日託到寄宿,收託人數倍增,讓許多職業婦女以及勞模、工人和幹部免除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投身工作,對新中國的幼託事業起了很大示範作用。

一張照片記錄溫暖笑容

當年迎接解放軍時,單家老太太的一句話,讓「共產黨」三個字在柯倩心裡扎了根。柯倩如今有了安穩的工作,再也不會動輒被打罵虐待,她的內心開始有了新的渴望——渴望學習文化,去了解這座改變她命運的城市,渴望親近共產黨。

在幼兒園裡,一位年輕的老師知道柯倩在學習認字後,特意買了一本字典送給她。柯倩跟著音標一個字一個字摳下來,直至後來初次見面的人以為她是北方人,因為柯倩的發音裡幾乎聽不出南方口音了。柯倩也學會了寫字,她開始記日記,學習保育知識。

孩子們在室外就餐。

上夜班時,柯倩每晚總要幾次進孩子宿舍查房,怕孩子們凍著摔著。當保育員時,一次戶外活動,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把鞦韆蕩得很高,不慎從半空中摔下來。柯倩把孩子牢牢地抱住,孩子沒啥事跑開了,而柯倩卻把腿摔成骨折。得到柯倩照顧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會從全國各地給她寫信。柯倩就用自己小孩般認真稚拙的筆跡,把那些長大後離園的孩子們寫給她的信,逐字逐句都抄下來。

在幼兒園裡,柯倩得到了園長沈粹縝的呵護,也是在幼兒園裡,柯倩見到了她一直嚮往的宋慶齡。

1952年秋天,宋慶齡來到虹橋路1191號託兒所視察,檢查廚房和盥洗室的衛生,並對工作人員說:「整個民族體質的提高,要從關心孩子的健康、講究清潔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抓起。」1955年春,宋慶齡在視察幼兒園活動室時,發現積木的邊緣有細小的毛刺,就對工作人員說:「要趕快修好,小囡的小手小臉很嫩,碰到毛刺會劃破的。」

1958年「六一」兒童節,宋慶齡與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歡度節日。

宋慶齡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照片,一直被掛在幼兒園裡,柯倩常常去看這張照片,總覺得從宋慶齡的微笑中得到無窮溫暖。漸漸地,從青年到老年,她也到了宋慶齡當年的年紀。

照料了無數孩子的中國福利會幼兒園,也照料了這一個受盡苦難的臺灣女孩。得到了關心的柯倩把她在這裡得到的關愛也都給了孩子們:「只要孩子們過得開心幸福,我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續。」2010年,柯倩決定去世後將把產權房和全部存款捐贈給幼兒教育事業和特殊黨費,並在市紅十字會辦理了眼角膜和遺體捐贈手續,希望能給需要的病患帶來光明,為醫學研究帶來實用。

柯倩一直沒有說的是,當年她在單家一手帶大的孩子,後來因為得了嚴重的腎病身故。當她得到消息趕到醫院時,那個小孩似乎一直等著她一樣,看了她一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沒有人能夠預料,1949年,為了照料這個小孩,柯倩離家到大陸來,這趟旅程,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1950年代,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兒童體檢。

柯倩,1928年生於臺灣淡水,上海市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中福會退休職工。

 

 

相關焦點

  • 臺灣女孩:為什麼不回臺灣工作?
    開頭講講在上海工作兩個月,一點小小的心得吧。 在上海打工雖然挺苦逼,但身為臺灣人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講錯話或犯傻時,可以用「啊哈哈臺灣人不太清楚大陸嘛」裝傻代過。只要不是太笨,大陸老闆通常會心胸寬大地原諒。我的大陸主管深知兩岸和平的重要性,總是仁慈地說「嗯你們臺灣的文化和大陸可能不一樣,會辛苦一點。」
  • 臺北女孩在大陸 | 那些「漂流」在大陸的臺灣人
    一位來自臺北的女孩——郭雪筠她將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和有趣的故事寫進了她的生活跟著這位臺灣女孩
  • 臺灣飛行員黃天明,由蔣介石親授軍銜,駕機回歸大陸後結局如何?
    1969年5月26日,廣東惠陽迎來了一架特殊的飛機,這架飛機特殊在它是從臺灣飛回來的飛機。在那個年代,從臺灣飛回飛機無異於一個天大的新聞。那麼大陸為什麼會飛回臺灣的飛機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一位叫黃天明的臺灣飛行員,駕駛一架T-33型教練機,由臺灣主動回歸大陸,因為燃油不足迫降廣東惠陽。駕駛這架飛機的黃天明是臺灣的飛行教官,當時的軍銜為上尉。黃天明駕駛飛機回歸大陸後影響深遠,那麼這位主動回歸大陸的臺灣空軍上尉後來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黃天明的結局。黃天明出生於1940年,他是廣東新興人。
  • 臺灣女孩在疫情關鍵時期堅持回大陸 直呼:大陸真的很堅強!
    戳視頻,看詳情來自臺灣的可愛女孩 @畜牧林肆零 從北京清華大學畢業後便長期留在大陸工作和發展。春節假期之後,在大陸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她依舊選擇從臺灣回到北京,積極復工。同時,她也用自己的鏡頭,去記錄回到大陸看到的許多感動。回北京那一天,迎接她的是漫天飛雪。此時正值疫情嚴峻時期,但環衛工人、外賣小哥、公交車計程車司機等許多行業的從業者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為更多人送去便利和溫暖。如此嚴重的疫情,在肆零看來,如果不是在大陸,真的很難有誰這麼堅強吧!
  • 他1949年從臺灣國民黨駕機起義第一人,參加開國大典,晉升正師級
    1949年4月17日,在解放區江蘇省徐州機場上,一架美制C-46運輸機徐徐降落在機場跑道上,等飛機停穩之後,飛機上走下兩名身穿國民黨尉官軍服的軍人,二人走下掛梯,握著歡迎人群熱情伸來的手,看著一張張笑臉,聽著熟悉的鄉音時,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喜慶的熱淚。他們把帽子上的國民黨軍徽撕下扔掉後,乘車離開了機場。
  • 臺報關注教育:讀幼兒園在臺灣與大陸的差別
    中新網8月8日電 臺灣《聯合報》8日文章稱,家有幼兒的人,這陣子可能有在逛幼兒園、註冊,等待九月開學季。臺灣的幼兒園向來是私營產業的天下,類型眼花撩亂,全美語、雙語、蒙特梭利……公立幼兒園的名額,相形之下少很多。分析指出,在公立、私立之外,推動幼兒園的第三種選擇,「對於老百姓都是好事。」但是,在臺灣,我們能不能衝出這種「二選一」的託育困局?
  • 微店預告:臺灣女孩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籤名書!
    臺北女孩郭雪筠我是一個來自臺北的女孩。從前對大陸的認知?和其他同齡小鬼一樣,大概就是「那是啥」以及「噢,聽說很大」吧。我的成績一般,長相一般,是臺北萬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種。出生的八零年代,是臺灣經濟情況很好的年代。成長的九零年代開始,是臺灣經濟急轉直下的年代。
  • 中福會與閔行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7月30日,中國福利會(下稱中福會)與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在閔行區共同創建中福會少年宮七寶青少年活動中心(暫名)和中福會託兒所閔行分部,並由閔行區委託中福會管理新開辦的閔行區七寶明強幼兒園(暫名)。
  • 臺灣幼兒園遊學札記(前奏)
    「崔冬梅,算上這次你這是第三次去臺灣了吧」。我愛人一邊看著我收拾明天去臺灣的行李一邊對我說。有時候就是這樣,當我第一次去臺灣的時候,我就想這輩子可能我只會去這一次,就像小時候兒去北京,年輕的時候兒去海南、去香港,覺得那麼遠,因為去的艱難,從沒有想到會去第二次。但當緣分未盡的時候,其實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n次,就像海南,2014年當我在瓊海建幼兒園時我一年去了數十次。
  • 海峽兩岸:1949以後的臺灣文學
    海峽兩岸:1949以後的臺灣文學臺灣新小說....................臺灣文學卻蓬勃發展起來。在臺灣發表作品的作家(包括不在臺灣居住的作家,如:張愛玲、白先勇長期居住在美國),沒有受到既定意識形態的控制,因而,他們從本民族的文學遺產中汲取精華的同時,也可以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從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思潮中吸取養料。
  • 臺北1949,去臺灣的朋友看過來
    去一地,就要感受當地的真切,前幾天,臺灣朋友來,我就深切的感受到,他們待人的親切和真誠,而且,他們也願意與香港本地人交流,一位同學跟我說,他們在一家店裡面吃飯,隨時就跟當地人交流起來,了解到不同的思想和文化,這應該是旅遊的更高層面的追求吧。
  • 中福會幼兒園聯手文化名家探索學前教育美育工作新模式
    12月19日,在中國福利會幼兒園浦東前灘部開園之際,「從『心』出發 締造未來」主題活動在中福會幼兒園前灘部舉行。活動現場,中福會幼兒園聘請多位著名藝術家作為幼兒園藝術顧問,為幼兒的美術啟蒙教育貢獻專業力量,這在業內是首開先河,將為學前教育單位高水平開展美育教育,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臺灣女人的嗲真的讓大陸直男無法抗拒嗎??
    在國民黨的推行下,臺灣本地人努力模仿外省人(1949年從大陸到臺灣的人)的「 臺北國語 」,從此逐步形成了現在臺灣腔的風格。 國語在紮根臺灣的過程中,不斷糅合了閩南話的字音與腔調,最後形成了一種頗具臺灣特色的、語音語調相對普通話都更柔和的「國語」。
  • 他駕飛機從臺灣飛回大陸,臨走前:告訴老蔣,我走了,我要回老家
    韋大衛駕駛著蔣緯國的專機,從臺灣飛回了大陸,狠狠的給了國民黨政權一個「巴掌」韋大衛是廣西象州縣人,他自幼在桂林長大,因為他三個叔叔都是飛行員,因而他從小就喜歡飛行,1949年,他懷揣著夢想加入了國軍,誰知道那個時候的國軍已經是潰敗不堪,在國軍的欺騙下,他坐上輪船來到了臺灣,在臺灣,韋大衛舉目無親,他實在是想念在大陸的日子。
  • 落地後:我終於回家了,1989年臺灣飛行員駕機回大陸
    大家好,我是大別山魚哥,今天魚哥和大家聊一下由臺灣駕機起義的飛行員林賢順。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兩岸一直處於對峙的狀態,臺灣當局對大陸秉持著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阻礙著兩岸的溝通與交流。這個政策致使很多臺灣居民無法回大陸探親。
  • 蔣介石後代回大陸掃墓,曾提出將兩蔣歸葬大陸
    蔣介石逝世前,曾交代後人,棺材不落地,暫厝慈湖寢陵,有朝一日,回大陸入土安葬。蔣經國逝世後,遵從父親遺志,棺材亦暫厝慈湖。等回大陸。現在臺灣慈湖兩蔣寢陵,仍然可見兩具棺材離地而厝,靜等歲月流逝。蔣家第三代之後,從政當權者越來越少,逝世後的孝字輩,不再從祖父遺志,安魂故裡。
  • 1949,告別大陸
    四十年後,回大陸時我專程去了趟西安,可是一切都變了,路名變了,當年的友人亦不知下落。這是後話。  幾經輾轉,終於到了青島。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後,我和太太去瀋陽繼續讀書。本以為終於和平,再沒有戰火了,但沒多久內戰就開始了。物價繼續飛漲,零用錢不夠花,無奈之下我和太太商量後,把結婚戒指當掉,換些錢過活。那戒指是母親用一兩黃金為我們兩個打制的,上面刻了我們的名字。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攜帶家屬渡過海峽,前往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遠離家鄉的他們在臺灣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後代又是如何在當地奮鬥成長的? 1949年4月29日,國民黨軍隊撤離上海 初到臺灣時,這些人都以為留在這裡只是權宜之計,很快將返回家鄉,所以普通的士兵和家屬都居住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房屋裡
  • 孟小冬不回大陸始末
    1949年,解放軍進入上海,杜月笙帶著一家老小和孟小冬去了香港。至於為什麼杜會選擇香港,許錦文的解釋是:「蔣介石當時臨退上海要杜月笙到臺灣,杜不去,大陸他也不敢留,而香港卻可退可進。」 當時和孟小冬一起前往香港的京劇名角兒還有馬連良、張君秋、楊寶森等人,但香港並非京劇沃土,喜好京劇的人太少,名角們根本無法生存下去,統統回了大陸。只有孟小冬仍然留在了香港。 此後有不少京劇界大腕去香港動員孟小冬回國,但孟堅辭不回。
  • 臺灣女孩喜歡大陸的10個理由
    如果是大陸朋友問我這個問題,答案就是──「唉呀其實這種事情我們也很震驚,臺灣的食品安全很少出問題的...」再比如,習先生上任後猛打貪腐,針對打貪問題,我對臺灣朋友會這樣說:「你看看人家,近幾年進步多快,不要老是說別人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人家懂得有錯就要改!」對大陸朋友,就會變成這樣──「是啦是啦,可能在打貪這方面進步許多,但還是有很多地方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