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性感的美女&最兇猛的硬漢,這部暴力美學經典至今無出其右

2020-08-26 有部電影凌辰

如今,說到漫畫改編的美國電影,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風靡全球的超級英雄片。


但漫改大片並不止這一種套路。早在15年前,就有一部大牌雲集的漫改片,用不走尋常路的風騷操作刷新過觀眾的三觀。


直到今天再看,它炫酷的風格仍然獨一無二——《罪惡之城》。



影片改編自弗蘭克·米勒的同名漫畫,由作者本人與羅伯特·羅德裡格茲、昆汀·塔倫蒂諾聯合執導。


昆汀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好基友羅德裡格茲應該也不太陌生,兩人合作過《殺出個黎明》《恐怖星球》等作品,是氣味相投的暴力美學愛好者。



至於弗蘭克·米勒,則是殿堂級的美國漫畫大師。


他的作品擅長以暴力描繪人性,畫風大膽犀利。除了《罪惡之城》外,《蝙蝠俠:黑暗騎士再現》、《斯巴達300勇士》、《夜魔俠:重生》都是他的漫畫代表作。



總之這三名主創裡,沒有一個不是實力強勁的酷蓋。


但影片自上映至今,觀眾的評價卻始終兩極分化——


喜歡的人覺得它從開頭第一幀起就「逼格超標」,將暴力美學玩到了極致;不喜歡的人,覺得它形式大於內容,風格大於故事,實屬矯揉造作。



然而不論如何,你都無法否認的是——這部電影夠「酷」。


怎麼個酷法呢?


影片開場,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一名身著紅裙的性感女子伴著低沉的男聲獨白,獨自走向天台欄杆——「她在冷風中顫抖,猶如枯樹上的最後一片葉子」。



下一個鏡頭,男人登場。



他走上前為女子點了根煙,自顧自說起了調情的話。


女子悲傷的眼神中,瞬間閃動出一絲迷人的光彩。



她並不知道,這個男人其實是個職業殺手,而自己就是他的獵物。


就在女子卸下防備、迎接這場浪漫邂逅時,猝不及防的一聲槍響,使她倒在了對方懷中。



被消音器減弱的槍聲猶如呢喃,大雨掩埋了這場殺戮。


而追隨著雨滴的方向,鏡頭漸漸拉遠,將「罪惡之城」的全貌收入其中,直至出現血紅的片名字幕:



這對天台男女並非本片的主角,他們只是一個插曲,或者說,是這座奉行叢林法則、似乎永遠只有黑夜的虛構城市的一個側寫。


但這短短2分鐘的開場,已經將影片暗黑酷炫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黑白世界的幻魔師」


大多數人對《罪惡之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獨具一格的黑白影像。


在漫畫原著中,弗蘭克·米勒採用了標誌性的黑白作畫,筆觸亂中有序、強調光影反差,營造出一種雕刻般遒勁有力的美感。



而電影則將這種視覺風格,復刻到了極致。


羅德裡格茲曾在拍攝花絮裡說過,通常我們看到的「黑白電影」,更應該叫「灰白電影」,因為大多數畫面都不是純粹的黑色和白色,而是不同深淺的灰色。


《罪惡之城》則不同。為了呈現凌厲的黑白對比,影片在拍攝中使出了不少騷操作。


比如,通過過度曝光和綠幕拍攝,將人物與背景分開,在黑暗環境中保留白色的線條輪廓:



比如,使用剪影風格的畫面呈現光與暗的交界,不留一絲灰色的中間地帶:



還比如,利用螢光道具,製造詭異而醒目的視覺焦點:



此外,影片在黑白影像的基調下,又以顏色為武器,冷不丁就會在暗黑的畫面中出現一抹鮮豔的色彩。


挑逗的紅色,可以是女子的長裙,霓虹燈光或殺戮中的鮮血;



刺眼的黃色,可以是夢中的金髮,神奇的藥丸,或渾身惡臭的怪物。



可以說,直到如今也沒有另一部電影能像《罪惡之城》這樣,在黑白影像中將色彩的氣氛與魅力運用到極致。


二、駕輕就熟的環狀敘事


從敘事風格來看,《罪惡之城》也同樣酷到飛起。


作為一部章回體電影,本片共分為三個獨立故事——


其一《罪城》,主角是個容貌醜陋的暴力狂。他遇上了金髮美女歌蒂,並與之發生了一夜情。



暴力狂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但醒來後卻發現美女被人謀殺,就死在自己身邊。


他的心被憤怒和痛苦點燃,從此踏上了為愛復仇之路。



第二個故事《狙殺》,主角是個整容在逃的罪犯,他在妓女幫派統治的老城裡行俠仗義。


在發現妓女們誤殺了一名前來挑釁的黑警後,他決定幫助女人們掩蓋犯罪事實,維護老城的和平。



第三個故事《黃雜種》,主角是個心懷正義的老警察。


他在退休前的最後一小時,從一名變態強姦犯手中,救出了被綁架的11歲女孩南茜。



但不料,那個強姦犯是參議員的兒子。


參議員利用權勢顛倒黑白,逼迫老警察頂罪,並將他關進監獄長達8年之久……



三個故事看似毫無關聯,實際上卻有著微妙的交集。


比如,三個反派其實是一家人。


又比如,三名主角都去過同一家酒吧——長大後的南茜是那裡的舞女,暴力狂是酒吧常客,整容在逃的罪犯則勾搭上了酒吧女招待。


扮演「南希」的女演員是性感女神傑西卡·阿爾巴


所以,幾個主角隨時會去他人的故事裡串場,共同呈現出「罪惡之城」的眾生相。


影片還採用了首尾呼應的環形結構敘事,暗示著在以暴制暴的世界裡,爭鬥不息、罪惡不止的命運輪迴。


天台殺手在結尾再次登場


三、暗黑諷刺的魔幻現實


抽離掉炫酷奪目的視聽包裝,《罪惡之城》還剩下什麼呢?


在我看來,它並不像許多人評價的那樣「徒有形式、沒有內容」。


片中的三個篇章,乍看光怪陸離,實際上內核高度統一,它們講的都是一個「英雄」為愛而戰的故事。



老警察之所以與參議員鬥爭,是為了追求正義,也因為愛上了南茜;


暴力狂之所以要復仇到底,是因為他深愛著那個有過一夜春宵的金髮女人;


在逃犯之所以要幫助妓女,同樣是為了自己的愛人……



然而在暗無天日的「罪惡之城」,像參議員一家這樣的上位者,擁有絕對的權力。


他們早已視法律為玩物。


老警察堅守正義地工作了一輩子,但在抓到參議員的兒子後,依然慘遭報復,輕而易舉地被污衊、被毀滅。


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權無勢的人,最終只能以暴力相抵抗。



因此這裡的「英雄」,並不是絕對的正面形象。


他可能是一名罪犯,但在路見不平時,願意為幫助弱者而兩肋插刀;他可能熱衷暴力,但為了給愛人復仇,即便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不論是忠於信仰的「大愛」,還是為了一己私慾的「小愛」,片中的人物無不是被某種真摯的信念或情感驅動著,一路拼殺到極限。


這種無所畏懼的愛與酣暢淋漓的恨,與凌厲的視聽風格共同構成了本片獨具一格的暴力美學上,既給人以熱血沸騰的爽片快感,又自帶一絲悲涼的宿命意味——因為暴力最終會吞噬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三名大咖聯合執導的電影,《罪惡之城》的誕生本身就堪稱奇蹟。


原著作者弗蘭克·米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決定與好萊塢老死不相往來。


原因是他受邀編寫的兩部《機械戰警》劇本,都遭到了魔改。他對此感到心灰意冷,也決定了絕不將《罪惡之城》的改編權交付出去。



然而在與羅德裡格茲見過一面後,兩人相談甚歡。


羅德裡格茲帶去了自己事先拍好的一段短片,也就是開頭那場經典的「天台殺戮」,米勒看完瞬間就上演了大型真香現場:



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


不久後羅德裡格茲又故技重施,以同樣的方式把好基友昆汀拉上了船。



令人意外的是,這三個性格都極為張揚自我的天才創作者,在這次合作中卻異常地默契與和諧。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手中的作品有著相同的追求與理解:都想要拍出一部從畫面到故事都「酷斃了」的電影。


看了讓人喊牛逼的那種


而他們最終也做到了。時隔15年後,影片在豆瓣與IMDb上評分8+,還能時時被人記起,說一句經典並不為過。


但事實上,羅德裡格茲在拜訪米勒之前,並沒有多少把握。他設想過,如果對方當時拒絕交出改編權,那麼最終的結果也不壞——他至少也製作了一部很酷的短片。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影片的成形確實帶有偶然的成分——但在盡己所能付出十成的心血後,等待命運的垂青,大多數經典不就是如此誕生的嗎?

相關焦點

  • 最性感的美女&最兇猛的硬漢,這部暴力美學經典至今無出其右
    至於弗蘭克·米勒,則是殿堂級的美國漫畫大師。但影片自上映至今,觀眾的評價卻始終兩極分化——喜歡的人覺得它從開頭第一幀起就「逼格超標」,將暴力美學玩到了極致;不喜歡的人,覺得它形式大於內容,風格大於故事,實屬矯揉造作。
  • 昆汀大師經典《殺死比爾》系列,最讓人回味無窮的暴力美學!
    殺死比爾系列電影作為最成功的動作系列電影之一,「暴力美學」幾乎是讓所有人熟知的標誌,這部教科書般的系列電影究竟是怎樣讓人上癮的,小編帶你回味一下殺死比爾最經典的幾大場面。第一部中新娘以一敵百在東京進攻大廈,在這部電影中動作戲不是累贅,血漿,骨頭折斷的音效,刀光劍影,子彈的慢鏡頭,一出鏡頭都不多餘,讓人看後不覺得漫長,反而意猶未盡。
  • 最煽情也是最暴力,昆汀暴力美學的極限:《被解救的姜戈》
    如果說,你要問我最喜歡哪一個國外的導演,那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這個人就是昆汀了。我喜歡昆汀,一方面是因為他獨特的暴力美學,足夠大膽,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足夠接地氣。和他的電影一樣,昆汀從來都不是一個喜歡隱藏自己的人,他對於喜歡的人和事都會毫不猶豫的去接觸,而昆汀甚至公然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中說出來&34;兩個字,可見他是多麼的真實。
  • 5部硬核動作片,暴力美學的經典
    1、《看見惡魔》;一部壓抑的電影,不只是因為漫長的血腥殘暴和結局眼淚的沉重,最令人膽戰心驚的莫過於惡和暴戾無節制的釋放,像櫻花一樣柔弱的少女們被輕易碾碎,而本該善良正直的警察為了復仇踐踏法律連帶家人受害,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當你私自製裁惡魔,你便也成為惡魔。
  • 《狙擊手》反觀東西方硬漢差異 史泰龍的「暴力美學」 任天野的「俠」
    反觀東西方硬漢差異 史泰龍的「暴力美學」 任天野的「俠」日前,電影《狙擊手》在某視頻平臺熱映,自上線以來,該片不僅取得超高口碑,並且取得超過千萬的收益。說到任天野,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硬漢形象,擁有著除「特種兵專業戶」之外的很多暱稱,比如「狗頭老高」、「中國隊長」、「健身達人」,還有人調侃他是永遠不會背掰彎的」「鋼鐵直男」,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影迷對他的喜愛。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狗頭老高」,這來源於他曾扮演的魔鬼教官的形象,名稱雖然親切卻不雅,這個硬漢想要去爭取更大的榮耀。
  • Bow To Blood(電影中的血液與暴力美學)
    血液是電影暴力美學的載體——什麼是暴力美學?——暴力的美感化、儀式化、崇高化。血液奔湧在身體裡,當他迸發出來的時候,宣告著暴力的降臨。電影裡的血元素可不少見,血液或許令人作嘔,帶來觀影不適,而滿屏的鮮血有時帶來的不只是惡,還有些許的美。
  • 《妙先生》VS《黑礁》暴力美學之下是人類的最本真
    從2017年的《大護法》開始,暴力美學在中國大陸更加有分量的進入大眾視野,再到今年的《妙先生》。暴力,自古以來,在人類最基本的意識當中,早就根深蒂固,這可能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有關。單純的暴力往往會讓人感到恐懼和不適,而暴力美學使暴力以美學的方式呈現,詩意的畫面,使人們往往對施加了藝術手法的暴力感到驚嘆——這是暴力,更是美學。因為暴力美學之下是人類的最本真。從國產的《大護法》和《妙先生》兩部動畫電影來看,作者不思凡的暴力美學之下,是人的善惡。
  • 彎刀殺戮,嗨爆2016,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刀見血的暴力美學
    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刀見血的暴力美學,他的電影總能用很強的個人磁力,吸著大家跟他走,走著走著便被他磁化……被他嗨爆……今天 就為大家推薦一部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導演的電影作品,這部電影 感受可以用8個詞來形容:美女,猛男,機關槍,血漿,硬,性感,天馬行空,爽!
  • 韓國電影《新世界》:暴力美學背後,是對人性最深層的解讀
    嚴謹的敘事邏輯,強大的演員陣容,精心的場面調度以及經典的背景配樂,都讓這部影片成為韓國黑幫電影的代表之作。雖然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於《無間道》,其中也不乏大量的人物情節與之重疊,但這部「新瓶裝舊酒」的作品還是裝出了新的味道,特別是影片中對暴力美學的運用堪稱近年同類型電影的典範。
  • 推薦 | 最完美的暴力美學電影《突襲》
    因為極度血腥暴力,所以這部電影並沒有被引進大陸,在國內也不出名,很小眾,關注低。但是喜歡動作片的人都知道這部電影,因為論武打設計他遠超好萊塢甚至隱隱蓋過香港功夫片。《突襲》初次看的時候讓人驚訝,這部等時電影以動作為主,無所謂劇情表演。整部電影除了打就是打,對白情節什麼的根本不是導演所要考慮的。
  • 硬漢 誰才是80年代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兇猛糙漢?
    當然看到最後才知道,導演在邏輯常識的指導下,美女戰勝野獸手段終究還是得靠智取。但是如果時光流轉,回到那個以硬漢形象為榮,審美粗野剽悍的八零年代,「徒手」興許真就不是一個誇張的形容詞。在此總結的十位80年代最剛烈的動作明星,正是他們,用誇張的肌肉線條和近乎不死的肉身,為我們打出了那個年代裡最熱血陽剛的熒幕天空。
  • 史上經典暴力美學丨電影推薦:五部暴力美學電影
    不要用專業眼光去審視電影,每部電影都有可以挑剔的地方,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是否能引發你的心理活動英雄本色(劇情 / 動作 / 犯罪)作為少數國產優秀暴力美學電影之一,影片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炫技,動作簡單但是純粹,拍攝於最好的港片年代,警匪片裡難得的作者電影。
  • 傑森再次演繹簡單暴力美學 狂揍弗蘭科
    傑森是壹姐最最最喜歡的好萊塢動作巨星,硬漢。或許很多人一說到好萊塢動作硬漢提到的都是史泰龍、施瓦辛格、強森、杜夫·朗格亦或者尚格雲頓等,但是壹姐至始至終都最喜歡我的傑森。作為英國前跳水運動員,傑森的身材一直都是這麼完美,有爆發力又豪不誇張,嫣然是一副典型的英倫硬漢形象,在進入演繹圈後所接拍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武打動作片,向觀眾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簡單暴力美學」。影片不同於好萊塢一貫的動作大片,進場就是追車槍戰、子彈紛飛的戲份。
  • 這部尺度大開的怪獸電影簡直荷爾蒙爆棚!
    他是充滿著暴力美學的喜劇表演風格電影中每一幀都荷爾蒙爆棚兇猛無比、陰險狡詐這部驚悚科幻片耗資1.5億美金這俊男美女真的十分養眼吶他讓我們知道了光頭原來也可以那麼性感
  • 暴力美學韓國暴力美學「教父」樸贊鬱深陷激情之下的復仇困境
    樸贊鬱的「復仇三部曲」-《我要復仇》、《老男孩》和《親切的金子》最能代表他個人的電影理念和視覺風格。暴力美學,歷史恐怖,階級鬥爭,黑色電影,復仇與救贖,我們可以將這個標籤冠冕堂皇地概念化,或者迷信導演說「導演意圖」,但這並不有趣。不要給這部電影一種權威解讀的感覺,所謂的解讀,只是一千人眼中的一千哈姆雷特。
  • 全球最經典的八部動作電影,完美詮釋暴力美學,有人全看過嗎
    作者:圖說百科(圖說百科原創)全球最經典的八部動作電影,完美詮釋暴力美學,有人全看過嗎1《怒火攻心》這就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啊,有劇情、有人物、有血性、有技巧。而且整個場面一直在各種炫技,簡直是個跑酷電影啊親。
  • 以《英雄本色》為例,淺析吳宇森鏡頭下的暴力美學
    前些天又看了一遍由狄龍、周潤發、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這部電影上映至今已經有34年了,如今看來,依舊經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宋子豪(狄龍飾)的兄弟情義,小馬哥(周潤髮飾)的瀟灑和骨氣,還有滿臉青春氣息的宋子傑(張國榮飾)。
  • 絕美至死,暴力至上 暴力美學電影推薦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開始流行,延續至今,此詞有了它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指電影中針展現對暴力而來的形式主義美學,導演通過發掘在槍戰、武打動作、殺戮或其他暴力場面中的特殊美感展現不同的暴力,並將這種形式美感發揮到美麗炫目的程度。此外,導演還會刻意以暴力、血腥的鏡頭或者場景來營造一種令人刺激難受的視覺效果。
  • 《伸冤人》:完美主義者的暴力美學
    《伸冤人》這一點,與好萊塢影片中的其他二位像連姆尼森、基努裡維斯的動作風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崩崩響的硬漢。連姆尼森在《颶風營救》裡所表現的極簡主義;基努裡維斯在《疾速追殺》裡的斯巴達式風格;以及丹澤爾.華盛頓在《伸冤人》裡所表現的細膩豐富的暴力美學。總之讓人感覺一個字「爽」,只有爽點夠爽,痛點夠痛,這樣的電影才會叫座又叫好。
  • 遇見史上最硬漢的哈姆雷特
    ,在創作者的視角下呈現了一部「我們的哈姆雷特」;2020戲劇元年,為了與觀眾共同探討這部經典,主創們切換觀眾視角並打造一部「你們的哈姆雷特」。世界文學史、戲劇史上,莎士比亞被譽為「集大成者」,他最聞名的劇作《哈姆雷特》流傳至今,在戲劇舞臺上是一顆屹立不倒的常青樹,在人們心中也是一個頗有戲劇色彩的心靈導師。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解構、顛覆、重構《哈姆雷特》的演出逐漸佔據主流,而如何真正展現文學的經典性卻顯得「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