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到漫畫改編的美國電影,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風靡全球的超級英雄片。
但漫改大片並不止這一種套路。早在15年前,就有一部大牌雲集的漫改片,用不走尋常路的風騷操作刷新過觀眾的三觀。
直到今天再看,它炫酷的風格仍然獨一無二——《罪惡之城》。
影片改編自弗蘭克·米勒的同名漫畫,由作者本人與羅伯特·羅德裡格茲、昆汀·塔倫蒂諾聯合執導。
昆汀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好基友羅德裡格茲應該也不太陌生,兩人合作過《殺出個黎明》《恐怖星球》等作品,是氣味相投的暴力美學愛好者。
至於弗蘭克·米勒,則是殿堂級的美國漫畫大師。
他的作品擅長以暴力描繪人性,畫風大膽犀利。除了《罪惡之城》外,《蝙蝠俠:黑暗騎士再現》、《斯巴達300勇士》、《夜魔俠:重生》都是他的漫畫代表作。
總之這三名主創裡,沒有一個不是實力強勁的酷蓋。
但影片自上映至今,觀眾的評價卻始終兩極分化——
喜歡的人覺得它從開頭第一幀起就「逼格超標」,將暴力美學玩到了極致;不喜歡的人,覺得它形式大於內容,風格大於故事,實屬矯揉造作。
然而不論如何,你都無法否認的是——這部電影夠「酷」。
怎麼個酷法呢?
影片開場,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一名身著紅裙的性感女子伴著低沉的男聲獨白,獨自走向天台欄杆——「她在冷風中顫抖,猶如枯樹上的最後一片葉子」。
下一個鏡頭,男人登場。
他走上前為女子點了根煙,自顧自說起了調情的話。
女子悲傷的眼神中,瞬間閃動出一絲迷人的光彩。
她並不知道,這個男人其實是個職業殺手,而自己就是他的獵物。
就在女子卸下防備、迎接這場浪漫邂逅時,猝不及防的一聲槍響,使她倒在了對方懷中。
被消音器減弱的槍聲猶如呢喃,大雨掩埋了這場殺戮。
而追隨著雨滴的方向,鏡頭漸漸拉遠,將「罪惡之城」的全貌收入其中,直至出現血紅的片名字幕:
這對天台男女並非本片的主角,他們只是一個插曲,或者說,是這座奉行叢林法則、似乎永遠只有黑夜的虛構城市的一個側寫。
但這短短2分鐘的開場,已經將影片暗黑酷炫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黑白世界的幻魔師」
大多數人對《罪惡之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獨具一格的黑白影像。
在漫畫原著中,弗蘭克·米勒採用了標誌性的黑白作畫,筆觸亂中有序、強調光影反差,營造出一種雕刻般遒勁有力的美感。
而電影則將這種視覺風格,復刻到了極致。
羅德裡格茲曾在拍攝花絮裡說過,通常我們看到的「黑白電影」,更應該叫「灰白電影」,因為大多數畫面都不是純粹的黑色和白色,而是不同深淺的灰色。
《罪惡之城》則不同。為了呈現凌厲的黑白對比,影片在拍攝中使出了不少騷操作。
比如,通過過度曝光和綠幕拍攝,將人物與背景分開,在黑暗環境中保留白色的線條輪廓:
比如,使用剪影風格的畫面呈現光與暗的交界,不留一絲灰色的中間地帶:
還比如,利用螢光道具,製造詭異而醒目的視覺焦點:
此外,影片在黑白影像的基調下,又以顏色為武器,冷不丁就會在暗黑的畫面中出現一抹鮮豔的色彩。
挑逗的紅色,可以是女子的長裙,霓虹燈光或殺戮中的鮮血;
刺眼的黃色,可以是夢中的金髮,神奇的藥丸,或渾身惡臭的怪物。
可以說,直到如今也沒有另一部電影能像《罪惡之城》這樣,在黑白影像中將色彩的氣氛與魅力運用到極致。
二、駕輕就熟的環狀敘事
從敘事風格來看,《罪惡之城》也同樣酷到飛起。
作為一部章回體電影,本片共分為三個獨立故事——
其一《罪城》,主角是個容貌醜陋的暴力狂。他遇上了金髮美女歌蒂,並與之發生了一夜情。
暴力狂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但醒來後卻發現美女被人謀殺,就死在自己身邊。
他的心被憤怒和痛苦點燃,從此踏上了為愛復仇之路。
第二個故事《狙殺》,主角是個整容在逃的罪犯,他在妓女幫派統治的老城裡行俠仗義。
在發現妓女們誤殺了一名前來挑釁的黑警後,他決定幫助女人們掩蓋犯罪事實,維護老城的和平。
第三個故事《黃雜種》,主角是個心懷正義的老警察。
他在退休前的最後一小時,從一名變態強姦犯手中,救出了被綁架的11歲女孩南茜。
但不料,那個強姦犯是參議員的兒子。
參議員利用權勢顛倒黑白,逼迫老警察頂罪,並將他關進監獄長達8年之久……
三個故事看似毫無關聯,實際上卻有著微妙的交集。
比如,三個反派其實是一家人。
又比如,三名主角都去過同一家酒吧——長大後的南茜是那裡的舞女,暴力狂是酒吧常客,整容在逃的罪犯則勾搭上了酒吧女招待。
扮演「南希」的女演員是性感女神傑西卡·阿爾巴
所以,幾個主角隨時會去他人的故事裡串場,共同呈現出「罪惡之城」的眾生相。
影片還採用了首尾呼應的環形結構敘事,暗示著在以暴制暴的世界裡,爭鬥不息、罪惡不止的命運輪迴。
天台殺手在結尾再次登場
三、暗黑諷刺的魔幻現實
抽離掉炫酷奪目的視聽包裝,《罪惡之城》還剩下什麼呢?
在我看來,它並不像許多人評價的那樣「徒有形式、沒有內容」。
片中的三個篇章,乍看光怪陸離,實際上內核高度統一,它們講的都是一個「英雄」為愛而戰的故事。
老警察之所以與參議員鬥爭,是為了追求正義,也因為愛上了南茜;
暴力狂之所以要復仇到底,是因為他深愛著那個有過一夜春宵的金髮女人;
在逃犯之所以要幫助妓女,同樣是為了自己的愛人……
然而在暗無天日的「罪惡之城」,像參議員一家這樣的上位者,擁有絕對的權力。
他們早已視法律為玩物。
老警察堅守正義地工作了一輩子,但在抓到參議員的兒子後,依然慘遭報復,輕而易舉地被污衊、被毀滅。
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權無勢的人,最終只能以暴力相抵抗。
因此這裡的「英雄」,並不是絕對的正面形象。
他可能是一名罪犯,但在路見不平時,願意為幫助弱者而兩肋插刀;他可能熱衷暴力,但為了給愛人復仇,即便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不論是忠於信仰的「大愛」,還是為了一己私慾的「小愛」,片中的人物無不是被某種真摯的信念或情感驅動著,一路拼殺到極限。
這種無所畏懼的愛與酣暢淋漓的恨,與凌厲的視聽風格共同構成了本片獨具一格的暴力美學上,既給人以熱血沸騰的爽片快感,又自帶一絲悲涼的宿命意味——因為暴力最終會吞噬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三名大咖聯合執導的電影,《罪惡之城》的誕生本身就堪稱奇蹟。
原著作者弗蘭克·米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決定與好萊塢老死不相往來。
原因是他受邀編寫的兩部《機械戰警》劇本,都遭到了魔改。他對此感到心灰意冷,也決定了絕不將《罪惡之城》的改編權交付出去。
然而在與羅德裡格茲見過一面後,兩人相談甚歡。
羅德裡格茲帶去了自己事先拍好的一段短片,也就是開頭那場經典的「天台殺戮」,米勒看完瞬間就上演了大型真香現場:
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
不久後羅德裡格茲又故技重施,以同樣的方式把好基友昆汀拉上了船。
令人意外的是,這三個性格都極為張揚自我的天才創作者,在這次合作中卻異常地默契與和諧。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手中的作品有著相同的追求與理解:都想要拍出一部從畫面到故事都「酷斃了」的電影。
看了讓人喊牛逼的那種
而他們最終也做到了。時隔15年後,影片在豆瓣與IMDb上評分8+,還能時時被人記起,說一句經典並不為過。
但事實上,羅德裡格茲在拜訪米勒之前,並沒有多少把握。他設想過,如果對方當時拒絕交出改編權,那麼最終的結果也不壞——他至少也製作了一部很酷的短片。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影片的成形確實帶有偶然的成分——但在盡己所能付出十成的心血後,等待命運的垂青,大多數經典不就是如此誕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