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七星潭)
第一次去臺灣時,特意去感受臺灣黑社會。
華西街夜市是電影<艋舺>的拍攝地,相比遊人如織的士林、師大夜市,這裡顯得非常冷清。
夜市攤販賣得五花八門,蛇、佛像、青銅鏡、乾坤八卦,一股江湖的氣息撲面而來。
街兩旁大多是按摩店,老式的燈牌,昏暗的燈光,有種八十年代港臺電影的味道。
鼓起勇氣走進一家按摩店,按摩小哥是個大陸人,聽語氣是偷渡過來打工的,正猶豫著措辭問多幾個問題,聊天被機車的轟鳴聲打斷,一個紋著左青龍右白虎,兇神惡煞的光頭走進店裡。
我當時又激動又害怕,來了來了,終於碰上砸場子的了!
光頭徑直走到櫃檯,對老闆說。
「欸!你這樣做人不對的啦,沒有你這樣做生意的啦,房租都欠了一個星期了,你到底給不給吼,這樣子不對吼。」
臺灣腔真的兇不起來了啦。
臺灣,地理位置離大陸不過一百多公裡,一場戰爭卻把這個島嶼推得很遠。
從小讀過很多關於這個島的課文,知道海峽那邊有個阿里山,有個日月潭,也從歌裡聽過漁人碼頭,在電影裡看到阿嘉的海角七號。
(墾丁鵝鑾鼻燈塔)
我們這一代的青春,受臺灣文化影響太多,以至於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我竟有種莫名的熟悉感。
(想進去看看杰倫的學校,可惜兩次都進不去)
在臺北的日子裡,有一項很重要的事就是去尋找周杰倫、五月天、蘇打綠、陳綺貞MV裡的場景,我不算一個狂熱的粉絲,但他們的歌在我的年少的時光,有著很重要的一角。
去尋找他們歌裡唱的畫面,就像回到16歲的時候,有對未來的憧憬,有寫給男生的小紙條,有無盡的少女心事。
(淡水真理大學)
大一離家讀書,有一段時間不適應集體生活,傍晚上天台看日落髮呆。
夕陽落下的時候,陳綺貞在耳機裡剛好唱到「我坐在夕陽裡 看城市的衰弱」。
於是去臺北時特意去她出道前駐唱過的店。
女巫店,臺北文藝青年聚集之地,店裡有非主流電影,也販賣唱片和二手書,可以佔卜,也可以玩帶點顏色的成人遊戲。
周末會有歌手駐唱,陳綺貞和張懸出道前都在這裡表演過。
我在工作日下午前往,店裡空無一人,我坐在大廳裡,看著演出臺上的凳子,想像她們抱著吉他安靜唱歌的樣子。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臺北還有一個地方我很喜歡,象山。
象山並不高,只有183米,因其形狀得名,與臨近的獅山、虎山、豹山、合稱為四獸山。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夜景觀景臺,同時也是101大樓的最佳觀賞點。遊客並不多,大部分是本地人來散步。
第一次來臺北天氣並不好,每天午後都有一場大暴雨,傍晚的烏雲仍未散去,陰沉沉的一片,唯有夜景彌補了一下遺憾。
第二次來象山吹晚風,還是有薄薄的雲,隱約只看到太陽落下的半眸。
過了一會,晚霞卻非常非常絢爛,天空像披上了一層粉色的薄紗,雲層厚的地方是正粉色,慢慢地向下漸變成紫色調。
高處沒有雲覆蓋的部分透出天空本身的淡藍,大自然的調色盤美妙且和諧。
城市還沒完全開燈,沒有太陽光照顯得很暗,和此時燦爛的落日餘暉相比,倒像是疲憊了一天後準備睡去。
臺北沒有高樓林立,大部分是兩三層的小樓,和臺灣處於地震帶有關,同時也是因為臺灣很少面子工程。
走在臺北的街頭,如果論基建可能比不上大陸的二線城市,但秩序卻非常好。
我第一次去臺灣是大二,當時有點驚訝於臺灣的社會秩序。
什麼地方都會排隊,幾乎看不到插隊的人;扶手電梯靠右站,左邊留出通道給趕時間的人;景區吃住價格跟外面基本沒差。
接觸到的大部分臺灣人都對自己的職業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自豪,用心對待每一個客人;在很多公共場所都看得到殘疾人就業。
(路過一個小區,看到這句話挺有趣的就拍下來)
是一個非常安居樂業的社會。
我後面去過很多發達國家,也見識到很多秩然有序的社會現象,現在生活的深圳也是一個很高素質的地方,但臺灣給年少的我的衝擊,是這輩子都很難忘的。
(總統府的換崗儀式)
1992年臺灣人均GDP就達到1萬美金,將近30年後,臺灣現在的人均GDP也才2萬5美金,近幾十年來,臺灣的經濟一直在緩慢發展,大部分人比較滿意現在的生活現狀,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於是臺灣人就開始賣萌,整個社會都在賣萌。
臺灣很喜歡開發每一個東西的周邊,做成一個文化IP,比如貓村就是整個村子都是貓的IP,給每一隻貓賦予名字、性格、故事,過生後會立一個雕像紀念它。
還有印章文化。
臺灣的每一個景點、每一條地鐵線、甚至一家奶茶店都會有自己的專屬印章,這個章雕刻了這個地方最著名的一面,印章就放在桌子上,每個人都可以去蓋。
我去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印章,收集癖的福音,現在翻著這本小冊子,我能回想到當時找印章的小故事,覺得這個設置非常有可愛。
(臺鐵火車站每個站的印章)
(阿里山的印章)
(貓村每個貓的紀念印章,會有他們的名字,比如黑鼻、麒麟尾)
(臺北101大樓的印章)
(九份最古早的芋圓店的印章)
(阿里山上臺灣最高的711便利店的印章)
我當然說不準經濟發展放緩這件事,到底是開始重視生活本身的意義還是經濟疲軟政府無力的原因。
但是,臺灣人及臺灣社會留給我的印象,還蠻好的啦。
下次還要去吹太平洋的風。
這些都是正常能自由行的攻略,現在估計還不行。
證件:赴臺自由行需要兩證一籤,即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入臺證和臺灣個人旅遊籤注(G籤)。
大通證和G籤是一起辦的,在戶籍所在地的出入境辦即可,現在好像也可以異地辦理。
入臺證在淘寶隨便找一家旅行社代辦就行,大學生不需要存款證明,所以趁大學的時候去挺好的。
旅遊城市喜好度排名:臺北、花蓮、墾丁、綠島、九份、平溪線、臺中、臺南、高雄、阿里山。
第一次去臺灣建議就臺北、花蓮、墾丁一定要去,其他城市搭配著走,如果有時間可以去一下綠島,我覺得挺好玩的,還有一個蘭嶼是我下次的目標。
(綠島)
貨幣:新臺幣,1元≈4元新臺幣,直接拿銀聯卡去ATM取現即可,臺灣的消費水平不低,基本等於大陸一線城市。
通訊:我第一次去臺灣是辦了電話卡,第二次是租了WIFI,兩個都信號都很好,電話卡相對便宜一點,機場出來就可以辦。
住宿:臺灣的青旅和民宿都很發達,酒店相對貴一點。青旅非常好,私密性和便利度都不錯,價格不算便宜,住過好幾家都將近100/晚。
交通:臺灣西部高鐵比較發達,東部只有普通臺鐵,花蓮到墾丁這一段的車票比較難買,節假日最好提前購買,淘寶有代訂的。其他車票臺北的便利店及火車站都可以購買。
花蓮到墾丁這一段交通比較麻煩,公共運輸的話從花蓮坐到枋寮站,再轉公交到墾丁。
也可以直接拼車,從花蓮到墾丁可以選山線或海線,山線會經過伯朗大道,全是綠油油的的草,拍照非常小清新。
海線就沿著海走,我兩條線都走過,因為墾丁就是海邊,如果想體驗不一樣的可以選山線。
美食:臺灣夜市是一個非常大的特色,每個城市都有夜市,夜市小吃見仁見智,有朋友非常喜歡,有覺得很一般,所以我的推薦都是基於個人口味啦。
其實現在很多臺灣小吃在大陸也吃得到,但有幾樣我基本沒見過。
花蓮自強夜市的「蔣家棺材板」是我的必吃,就是炸吐司裡面夾著各種料,蔥爆牛肉、沙拉鮪魚是我的最愛!!
大腸包小腸也很好吃,大腸是糯米腸,小腸是吃得到豬肉粒的肉腸,最妙的是裡面會夾羅勒葉,很好吃的搭配!
九份的芋圓很出名,但我最愛的是花生卷冰淇淋,外面是一層薄薄的皮,鋪上花生碎,放上香菜,最後放冰淇淋捲起來吃。對,你沒有看錯,是放香菜,但這個味道真的很棒,我在廈門有見過這個小吃。
臺北西門町的阿宗面線也值得一吃,還推薦一個方便麵。
臺灣比較出名的是滿漢大餐牛肉麵,方便麵裡會有大塊的牛肉,但就是普通紅燒牛肉麵的味道。
臺灣公賣局的花雕雞面非常非常好吃,湯頭帶著酒香,裡面也有大塊的雞肉,完全不覺得自己在吃方便麵,淘寶有賣的,推薦嘗試一下。
(墾丁20多軟妹幣一份的刺身)
(臺灣最好吃的鳳梨酥)
(忘了多少錢但是很便宜的海膽)
這篇文章就到這裡啦,如果想了解更多,請戳下面~
曉遊記 | 兩萬兩月十國窮遊指南
以下是加我微信和我交流旅遊攻略~
以下是關注微信公眾號看好看的照片和好吃的~
如果好看的話麻煩幫忙點個在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