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冰箱的時候,竟然在冷凍櫃深處發現了一片報紙卷著、顏色發黑的烏魚子。看報紙的日期,這一片烏魚子應該是前年的,沒想到已經在冰櫃裡凍了快三年了。
還記得第一次嘗到烏魚子的滋味是在餐廳裡,巨大華麗的盤子,各種精巧的盤飾,裡頭鬼鬼祟祟的躲著屈指可數的幾片烏魚子,就這幾片,當年已經極為昂貴!父親夾了一片給我嘗嘗,那一餐也就只分配到這一片。但是烏魚子鹹鮮芳香的絕美風味從此難以磨滅!
烏魚子這種臺菜中珍貴的食材可不像滷肉常常有得吃。但是烏魚子的美味,只要嘗過一次,保證終身難忘!在臺灣的宴席中,烏魚子可是與鮑魚、魚翅相提並論的海味珍饈。
臺灣彰化縣誌記載:「臺海各港,冬來俱有烏魚,至前到,味甘嫩。至後散子回頭,則瘦而味劣。子成片下鹽,以石壓之,曬乾可焙為酒品。」
每年冬天,臺灣西南部沿海漁民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捕烏魚,烏魚本身不稀奇,珍貴的是雌烏魚肚子裡的魚子,漁民捕到的烏魚,首先挑選出雌烏魚,將魚子取出之後,要先用大量清水漂洗,把魚子的血洗乾淨,然後在魚子開口處紮上線,然後用鹽醃製,之後整形,壓平,曝曬乾燥;製作過程一般需要五到七天,完全手工。
加工完成的上等烏魚子,呈現略深的金黃色,架在小炭爐上小火慢烤,香氣四溢、鮮美逾恆,不只臺灣同胞喜歡,日本人更喜歡。由於產量有限,而且大多數外銷日本,價格極為高昂,是漁民的一筆重要收入。
由於野生烏魚數量日漸稀少,1989年人工養殖烏魚興起,烏魚子的價錢也比過去要便宜一些。到了今天,大多數的烏魚子都是養殖烏魚的魚子,野生的已經極為少見。
過去由於烏魚子的珍貴與昂貴,只有過年吃年夜飯,或是家裡來了貴賓,才有烏魚子吃。如果有人送烏魚子,母親總是放進冰箱裡冷凍起來,等到有重要的場合才拿出來待客
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正確,烏魚子愈放顏色愈深,逐漸變幹,香氣也逐漸散失,放得愈久風味愈差,遠遜於當年新貨。
好的烏魚子,首先色澤金黃略帶暗紅,其次雖然乾燥,但不能幹透,必須還有一點點溼潤,拿在手上得有點沉,輕飄飄的就是幹過頭了。雖然愈大的烏魚子愈名貴,但大或小在味道上並沒有什麼差異。
烏魚子最好的吃法就是「烤」,其他吃法個人不推薦。
烏魚子拿出來,用溼布擦乾淨,把魚子外面的一層膜剝掉(好的當年新貨非常好剝)。生個小炭爐,木炭燒紅了,但是得不見明火;另外拿個小碗,裡頭盛些高粱酒,我喜歡拿幾根蔥葉,把烏魚子往小炭爐上一架,慢慢的烤,一邊烤一邊用蔥葉蘸高粱往上刷,時不時得翻面,千萬別烤乾了也別烤焦了(即使中心沒烤熟也沒多大關係,烏魚子可以生吃,日本還有吃生烏魚子的吃法)。
整個烏魚子烤透了,拿起來斜切薄片,再切上一些青蒜片,蘿蔔片(有人加青蘋果片,但是青蘋果片帶甜味跟烏魚子的鹹鮮不太搭,個人不推薦),搭配著烏魚子一起品嘗,各有不同風味,鹹鮮適口,烏魚子香裡帶著一點點炭香,如果能小酌兩盅,那真是給個神仙也不換!
堅持用野生烏魚子,珍芳是臺灣老牌,古法手制,低鹽,不用添加劑,半斤一片的大魚子,經歷自然的成熟,吃著就過癮!
東港是臺灣烏魚子最大產地,60年工齡的老師傅親自把關,東港出品的烏魚子自然靠譜。小片,性價比高,適合想嘗試一下初體驗的同學們。
強烈強烈推薦!烏魚子醬,分西式和臺式兩種,這款來自350年歷史的臺灣老字號釀一村,是臺式做法,和XO醬類似,用新鮮烏魚子,和蝦米、紅蔥酥等調料製成,去除魚子腥味,如口含珍珠的鮮甜。直接拌飯拌麵一流,也可作西餐佐以牛排。要注意,市場很多假的烏魚子醬,顆粒很大,用其他魚子混淆,只有顆粒細膩,口感綿軟,才是真烏魚子!
金門高粱,說是臺灣「地區酒」毫不為過,佔據臺灣當地酒80%的份額。1952年,金門酒廠開始釀製,比茅臺晚一年,比五糧液足足早7年。金門島當地盛產旱地高粱,酒香綿醇,按照白酒界該歸入「清香型」,還能冰鎮喝。這款當地俗稱「白金龍」,6個月陳釀,性價比極高。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以上食材!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