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未來人類》,一部顛覆你對電子產品入侵焦慮的紀錄片

2020-11-24 藍橡樹

這一代孩子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電子產品如同他們的器官,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自然延伸。但是家長,作為數字時代的「闖入者」,對於孩子與電子產品的互動,有諸多不解與懷疑。作為成年人,又該如何理解和應對孩子與電子產品之間的親密關係?

《你好未來人類》聚焦時代背景下「科技與教育」的關係,分別前往英國、以色列、肯亞、美國、中國5個國家,希望給家長們開啟一份專屬的「科技教育攻略副本」。

........................................

在《你好,未來人類》的紀錄片的一開頭,導演陳一佳就用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擊垮了億萬家長的心——

「我們正在用19世紀的體制,20世紀的知識,來培養21世紀的人才。」

迷茫、困惑、焦慮,是這個時代父母的代名詞。

如何培養下一代,是每位家長都需要攻克的課題。

如片中所說——沒人教我們如何做爸媽,但這是我們最想做好的事。

在未來的科技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培養孩子?

電子產品到底是 蜜糖 or 砒霜 ?

一代人與一代人最大的差距,體現在教育方式上。

從傳統的黑板到靈活的電子屏幕,從厚重的紙質書到各種便捷的讀書軟體,從單一的面授課堂到線上課程百花齊放,我們的孩子,作為被電子產品攜裹著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科技工具已經成為了教育中密不可分的教學手段。

但電子產品作為雙刃劍,背後的負面影響卻同樣也讓我們望而卻步,憂心忡忡。

《你好,未來人類》的導演陳一佳,是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財經女主播,著名雙語主持人、財經專欄作家。

作為站在資訊時代的前沿的名人,在冠上新手媽媽的稱呼後,她卻開始了雙標的做法——「禁止兒子碰手機和平板。」

無獨有偶,這種做法並非她一個人,在全球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心矽谷,一群科技大佬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同樣將電子產品拒之門外。

對電子產品的疑慮,不是名人的獨有做法,也是普通百姓共同的煩惱。

在中國的一項調查中顯示,82%的受訪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在3歲或者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 iPad。

「上癮」一詞在調查中屢屢被家長們掛在嘴邊——

「是拿起手機就放不下的那種瘋狂。」

「沉迷在裡面無法自拔。」

「她真的可以無止境的看下去。」

一邊是媽媽在控訴,7歲男孩關燈在被窩裡偷偷地玩iPad;

一邊是小男孩在抗議——「但我只有iPad,這是我唯一的樂趣。」

才5歲半的小女孩奧莉薇婭貝生活中隨身抱著平板,一刻不能分離,媽媽形容為「看得痴迷,可能是上癮」。

但這並不是個案,英國一個4歲的小女孩,就在被禁止玩iPad後出現了興奮、失眠、流淚等一系列戒斷症狀,醫生診斷為「科技成癮」症,治療網癮的費用高達1.6萬英鎊。

電子海洛因的名稱隨之而來。

資訊時代帶來的生活便捷和知識大爆炸是有目共睹的,但沉迷其中帶來的身心危害,依舊讓無數家長在擔憂中選擇了抵制。

對電子產品say NO,是正確的做法嗎?

除了抵制,是否無論可走?

一場與科技教育的「正面交鋒」

如果放任孩子投入手機iPad,他們會不會因此而喪失對真實世界的興趣呢?

帶著這個疑問,鏡頭來到了衝在教育科技浪潮前列的英國。在這裡,電子產品不是洪水猛獸,相反,有超過90%的兩歲幼童在使用平板電腦,8到11歲的孩子中,65%都有手機,而87%的家長持支持態度。

溫馨提示:眼科醫生建議2歲以下孩子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人手一個iPad,才能入學!」——這甚至是英國某些學校的硬性規定。

紀錄片的鏡頭,忠實記錄下了陳一佳和5歲半的中國女孩奧莉薇婭,一起在英國威爾斯聖朱利安小學度過的一天。

在這所英國的創新概念小學裡,教育與科技聯繫密切,電腦、平板、虛擬眼鏡、智能手環、3D印表機......一應俱全,並且都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工具。老師們會在課堂學習中,身體力行地鼓勵學生使用各種電子產品,同時運用科技來支持其他學科。

作為拒絕一切科技產品的中國媽媽陳一佳,面對這所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備,無所適從之餘,滿心都是不安和恐懼。

帶著內心抗拒的心情,她陪奧莉薇婭一起體驗了一天電子課堂,結果卻驚人地顛覆了她一貫的認知。

體驗式生活課:

網絡連線,真實面談

這堂名為「農場」的主題課,孩子們都緊盯大屏幕,因為有著滿腔的問題,等著老師連線當地的農場主,想聽他一一解答——

「小豬吃什麼?」

「雞蛋是怎麼孵出來的?」

孩子們的疑慮,比起看書找尋答案,真人的講解似乎更生動直接。

天文課:虛擬眼鏡感受浩瀚宇宙

地球到底是什麼樣的?月球離我們有多遠?

在這堂有趣的天文課上,孩子們通過虛擬實境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又大又圓」的地球近在眼前,宇宙中的月亮仿佛觸手可及。

太陽系是什麼運轉的?

別急,伸手一摸,宇宙的運轉就在指尖的觸碰下躍然呈現。孩子手中這塊黑色的小平板簡直帶有神奇的魔力,讓每個聽課的孩子都屏住呼吸,片刻不敢分神。

可見式的人體健康課:戴上透視眼看消化系統

食物如何被消化,心臟如何跳動?

在這堂人體健康課中,穿上一件特殊的T恤衫,藉助科技投影,小女孩的內在骨架就神奇地出現在了大屏幕上,就連心臟的嘭嘭跳動都一覽無遺。

學生通過投影,學習食物如何被消化,血液如何在身體裡流動,免疫系統如何打敗細菌入侵,枯燥的生理學卻上出了人體大冒險的趣味感和緊張感。

穿越式的歷史課:3D列印還原二戰防空洞

歷史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死記硬背。

老師通過讓學生們設計二戰時使用的防空洞,然後藉助3D列印技術打出來。

在想像中動手實操,重回戰爭情境中去感受,體會二戰的殘酷,帶給孩子們真實面對戰爭更深刻的思考。

實驗式的體育課:編程自製計步器

體育課不是簡單的跑跑跳跳。六年級的學生通過編程自製計步器,用於綁在腿上計算連續跳躍了多少下。成品製作出來後,再一起去操場上實驗。

實驗自己的作品,是個興奮的過程。這種電子編程與戶外運動的結合,讓孩子們更投入課堂,深入去感受運動,找出運動的規律。

聯網式的讀寫課:提問和回應,避免網絡霸凌

跟傳統的寫作課不一樣,在這裡,孩子們需要自拍視頻,表達對「該不該每天上體育課」的看法,再分享網絡。互相「點讚」、「評論」、「吐槽」的視頻交流方式,不正是我們成人在玩微博朋友圈的模式嗎?

老師表示,這樣的課堂設計別有深意,隱藏著網絡安全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課:「我們怎麼在網上回應別人,才能避免網絡霸凌。」

在考察寫作、思維模式之餘,也感受和熟悉網絡的交流模式。既不能當鍵盤俠隨便批判別人,同時,也要學會自我保護,防止遭遇網絡暴力。

科技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運用,同時學校也會帶領孩子們一起進行思考和討論,尋找網絡世界裡的生存法則。

在其中一場網絡安全主題的大會中,匯聚討論的話題就是——

「在使用電子網絡的時候,你最不應該放在網絡上的是什麼?」

別看孩子還小,但長期在科技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思維上已經能夠跟上資訊時代的步伐,他們的思考已經開始更全面更謹慎——

「你的住址,因為人們會通過這個找到你」。

如何在網絡時代中控制好自己的聲音,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網絡中保護好自己。

這些都是學校面對科技這把雙刃劍時,有意識地在培養孩子的方向,在實踐中教育孩子們如何面對社交新時代。

在我們一貫的認知,一方面擔心電子屏幕會囚禁住孩子,讓其沉迷其中,思想和視野都變得單一乏味;一方面又擔心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容易讓孩子迷失。

卻忽略了電子產品只是工具,關鍵還是在於人。

如何引導孩子,遠比如何管控電子產品重要得多。

在這裡,陳一佳恍然大悟,這把雙刃劍的利弊,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

當我們將科技融入課堂,其實科技的魔法會伸出無形的受,推掉教室的四堵牆,走出更廣闊的天地去探尋知識的殿堂。既可以縮小進入我們身體裡,又可以穿梭回逝去的年代裡去感受歷史,甚至到遙不可及的太空……

「科技融入課堂,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乘法,而是把它變成每個環節的一部分。

陳一佳不得不感慨道——

「我之前以為他們所謂科技,是指用了很多的設備,用了很多科技的工具。但他們其實更強調人,強調人的因素。」

「有人說,真正的科技,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在聖朱利安小學的課堂裡,我感覺到的恰恰不是科技,而是孩子們滿滿的學習樂趣。」

人工智慧時代的智慧教育,就是讓教育與科技共同發揮作用,教育與科技相互引領和交換駕馭,帶給孩子更廣闊的天地。

一窮二白,勒緊褲腰帶,

科技教育一樣得迎難而上!

或許我們會認為,前面這家英國小學能夠如此大手筆地投入和推進科技教育。在歐美這些發達國家,科技教育更像是完備教育體系中的豪華餐具——在已有的豐盛的知識大餐上,附贈一份指向未來的「通關秘籍」。

所以,陳一佳團隊將鏡頭轉移到了非洲貧困落後的肯亞。

在這個遙遠的「第三世界」肯亞,經常缺水斷電、連溫飽都難以保障的國家,能上學已經是奢望,搞科技教育應該就是天方夜譚了吧?

殘酷的數據讓人心酸:在肯亞,仍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60%的民眾集中在貧民窟裡,連國內早已淘汰的3G行動網路,對他們而言都是難以負擔的奢侈品。

但當團隊們踏足這片陌生的非洲大陸時,居然看到了主流視野之外的精細。在肯亞首都奈洛比,一所相對條件好一些的學校,竟也設置了機房,配備了電腦,平板,網際網路,供孩子們上課學習。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孩子們討論的話題居然是新冠肺炎疫情。而當時,是中國疫情爆發的初期。這些遠在非洲課堂的孩子,信息的觸角已經伸到全球,如飢如渴地吸收著每一點滴的知識。

儘管條件如此落後,但孩子求知的欲望,學校對教育的重視,絲毫不差於發達國家,竭盡全力為當地孩子們創造學習環境。緊褲腰帶也要竭盡所能地縮短科技和教育的距離,讓孩子們有機會抬頭看世界,提前適應未來的資訊時代競爭。

天性樂觀的肯亞人說——

小米加步槍也阻擋不了我們和世界的聯繫,沒有WIFI,那就發簡訊。

在「問老師」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給老師提任何問題。編輯好問題,發送到指定號碼,兩分鐘之內就可以獲取答案,就像原始版的百度。

貧窮的肯亞不缺乏奇蹟。即便深陷貧民窟的包圍,但偉大的教育理想依舊在這片一窮二白的土地上綻放出了絢麗的花朵。

「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貧民窟附近的橋梁國際學校,將這句話奉為了教科書。

當我們認為越窮越難辦教育時,他們卻堅信越窮越需要辦好教育。

或許校舍簡陋、桌椅破敗、經費緊張,但被貧窮扼住了咽喉的肯亞人民,卻不甘認命,而是懷著對知識的執著和敬畏,努力迎難而上,相信教育能夠帶來希望。只要轉過身,貧窮影子也到了身後,就可以看見光和亮。迎著光亮的地方一步步走出去,就能擺脫困境,擁抱更美好的新生活。

在這裡,科技就是給貧窮世界人民帶來一束光的希望。

沒有傘的孩子更需要全力奔跑。

即使身處世界最偏遠的角落,現實阻力重重,不願屈服的肯亞人民仍然在用各種頑強而可敬的方式,將信息社會的曙光引入這片貧瘠的土地。

科技,是拉近他們與世界距離的最好媒介,就像荒漠中的甘露,能夠拯救生命於水深火熱中。

樂觀自信的肯亞人民相信,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未來仍然可期!

科技教育如何助力塑造 「未來人類」?

「科技的發展正在逐漸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每天身邊都有新生的職業,而科技除了在改變我們教育的目的,也在改變我們教育的方式,以及孩子和世界的關係。用過去的教育方式,孩子可能很難適應未來的世界,而這不光是中國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全人類都需要找尋答案。」

而作為中國家長的我們,究竟應該培養孩子什麼能力?

正如《你好未來人類》片頭的文字所指——

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適應未來。

在數字時代養育孩子,對每位父母來說,都是一門具有挑戰的功課。

當電子產品已然成為現代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雙標家長」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接觸真實社會的權利。

正如紀錄片裡,導演陳一佳的思考:

「面對危險的世界,過分的保護,是不是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培養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對我們家長來說,最大的功課可能不是如何保護,而是如何放手,何時放手。」

與其抵制電子產品的「入侵」,不如順應時代的改變,及時打開教育視角和教育理念。

讓科技輔助教育,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途徑去延伸和拓展知識的邊界。同時在體驗中讓風險性和危機能夠被提前告知,引導孩子在信息風暴中學會自我保護,把握好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與尺度。

正面應對,和諧共處,才是幫助他們成為21世紀數字公民最好的支持。

祝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夠在科技時代完整成長!

只有更好地理解教育,才能更好地養育孩子

《藍橡樹·教育日曆2021》

開學預售中!

▼▼▼

相關焦點

  • 《你好, 未來人類》, 一部顛覆你對電子產品入侵焦慮的紀錄片
    作為成年人,又該如何理解和應對孩子與電子產品之間的親密關係? 《你好未來人類》聚焦時代背景下「科技與教育」的關係,分別前往英國、以色列、肯亞、美國、中國5個國家,希望給家長們開啟一份專屬的「科技教育攻略副本」。
  • 《你好未來人類》: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適應未來!
    總製片人兼總導演陳一佳從感同身受的問題出發,結合自己在路透社多年的國際媒體人視角,聯合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的專業配合,為《你好,未來人類》的專業、超前、真實奠定了堅實的製作基礎。話題討論居高不下開啟教育觀察紀錄新模式   現實中,全世界的教育改革浪潮已經在悄悄發生,正在茁壯成長的未來之子們,終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你好,未來人類》給娛樂為先的網絡世界提供了一個獨屬於「教育觀察作品」的討論空間。
  • 《你好未來人類》總播放量9000萬 開啟教育觀察紀錄新模式
    由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和三橙傳媒聯合出品的首檔環球教育科技體驗觀察紀實片《你好,未來人類》已於騰訊新聞全部上線,並於近日完美收官。  知名電影博主烏鴉電影評價該片,「在這部紀錄片中,你可以看到各種觀點的碰撞,而難得的是,它沒有拋出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試圖讓你在接收到各種信息之後,做出自己的判斷…」  此外,頭條新聞、微博臺網、微博紀錄片、微博綜藝、全球紀錄片頻道、河南省教育網、年糕媽媽共計 71 位大V博主對該紀錄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 騰訊新聞《你好未來人類》5月27日上線,陳一佳團隊探索明日教育之法
    此外,陳一佳團隊在拍攝製作上下足了功夫,更邀請了奧斯卡獲獎者查德·卡農(《美國工廠》配樂作曲)擔當《你好未來人類》紀錄片作曲。在那裡,他們將重返校園,再次成為學生,通過實踐與互動的方式,親身體驗文化碰撞,探討多元教育的未來趨勢,其中不乏有美國藤校搖籃、英國森林學校、肯亞貧民窟的數字計劃自由花園小學等創新代表學校。在體驗中尋求啟發 與科技教育「正面交鋒」在即將上線的第一集中,從一個困擾了千千萬萬家長的爭議話題中展開:要不要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 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前段時間,爸媽營的編輯團隊看到了一部紀錄片,話題很有意義:你覺得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想通過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來和各位爸媽一起探討這個問題。《你好,未來人類》紀錄片的最開始,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們正在用19世紀的體制,20世紀的知識,來培養21世紀的人才。」那麼今天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 你好「AI」,未來——紀錄片《你好AI》驚喜現身展映單元
    當看到「記錄 美好生活」的時候,你會想起什麼?今年的北京紀實影像周以此為主題,甄選了50部題材豐富、製作精良的高水平紀錄片。《你好AI》劇照採訪 77個人物,拍攝43個機構,拍攝經歷四季達119天,足跡遍布 30+國內外城市,跨越亞、歐、美、非4個大洲,最低拍攝溫度 – 40度……中國第一部8K全畫幅變形寬銀幕紀錄片、
  • 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哪有零起點的神童!學齡前家長何去何從
    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的另一種教育 今年5月的時候,有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看得我「虎軀一震」,該片的製作人兼總導演陳一佳是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的華人財經女主播,常年在美國工作和生活。
  • AI,重新定義生活與未來!—解讀紀錄片《你好 AI》
    現在,通過一部精彩的紀錄片《你好 AI》,AI的神秘面紗將被緩緩揭開。走進AI,認識AI,體驗在人工智慧時代裡,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人工智慧時代,超越今天的視界,我們已經手握通往未來的鑰匙。好奇是刻在人類基因中的屬性,人類對遠方的探索,從未停止。
  • 【北京紀實影像周】未來世界,「人機大戰」誰與爭鋒?專訪《你好,未來人類》總導演陳一佳
    日前,我們在北京採訪到這樣一位懂科技、有溫度的導演,她也是參與本屆紀實影像周展映單元「給親愛的小孩」的導演陳一佳,其代表作正是這樣一部探討科技進步和兒童教育發展的紀錄片系列《你好,未來人類》。 迅速發展的高度全球化和如此未知的未來前景,是沒法全盤依照我們小時候接受教育到的傳統經驗和目前的舊有速率來較好應對的!這些潛在的教育焦慮,也是家長和孩子在新的時代下共同面臨的教育挑戰。
  • 人類為何焦慮?這些末日題材的影視劇給你答案
    現在營銷界比較流行焦慮營銷,因為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進入的某種焦慮之中,比如害怕自己上班遲到,鬧鐘要定好幾個。可以說是焦慮是無時無刻不在的。而很多電影尤其是末日題材的影片則是人類對於自己未來生存狀況的焦慮影視化的表現。
  • 這部國產紀錄片,每天看一集,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紀錄片《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邀請了教育學、心理學、生命工程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教育的可能性。紀錄片以純訪談的形式展開,清晰明了,大咖們的觀點深入淺出。關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孩子?
  • 你好AI:探索未來 守護文明 硬核紀錄片看哭老涼
    9月5日,我從武清專程坐高鐵到北京,換乘地鐵到國家博物館,專程參加紀錄片《你好AI》的首發式。首發儀式很簡短,簡單的介紹之後,活動直接進入主題——搶先觀看《你好AI》專題片的前兩集。 當看到第二集時,我潸然淚下。
  • 網友強烈推薦的五部高分紀錄片!你喜歡看哪一部呢
    一部紀錄片或許對你無足輕重,但蝴蝶撲翅未嘗不可捲起成颶風。五部紀錄片,五種讓你變得優秀的契機,來不及看的記得先收藏哦!1.第一步,將產品做成易損品,然後不斷地推陳出新。第二步,無所不用其極的製造焦慮,恐懼是營銷,甚至讓消費者購買自己不需要的藥品。
  • 一部讓人類哭泣的紀錄片——《Home》
    地球,是宇宙的奇蹟,生命的搖籃,人類共同的家園。她給人類提供生存的空間和資源,使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
  • 一部讓人類哭泣的紀錄片《家園》
    地球,是宇宙的奇蹟,生命的搖籃,人類共同的家園。她給人類提供生存的空間和資源,使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家園》(Home),一部籌備15年,跨越50多個國家,動用88000名員工,21個月拍攝完成,史上投資最大的環保紀錄片,已被翻譯成14種語言,中文周迅配音,非常美、非常棒的記錄片。
  • 這款App可能會顛覆電子書
    有人說電子書顛覆了線下書店,那麼未來,誰會顛覆電子書?幾年之前,線下書店曾經歷了一大波倒閉潮,當時勉強活下來的紛紛選擇了跨界、轉型,於是我們現在才能看到兼賣書、咖啡、文創產品、食品的言幾又,以及集書店、生活美學、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為一體的方所。那時候,大家一邊惋惜實體書店的沒落,一邊讓電子書背鍋。
  • 一部讓人類哭泣的紀錄片《home》
    地球,是宇宙的奇蹟,生命的搖籃,人類共同的家園。她給人類提供生存的空間和資源,使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史上投資最大的環保紀錄片——演員周迅說:「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我在配音的過程裡哭了好幾次。第一次看完這個紀錄片,我就覺得一定要為這個電影做些什麼,一定要讓這個紀錄片被更多的人看到。」
  • 一部讓人類哭泣的紀錄片《home》,超級震撼!
    地球,是宇宙的奇蹟,生命的搖籃,人類共同的家園。她給人類提供生存的空間和資源,使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史上投資最大的環保紀錄片——這是一部籌備15年,跨越50多個國家,動用88000名員工,21個月拍攝完成,已被翻譯成14種語言,中文由周迅配音的,非常美、非常棒的記錄片。周迅說:「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我在配音的過程裡哭了好幾次。
  • 這部教育紀錄片:每集都戳中了當代父母的神經
    《你好,未來人類》上線騰訊視頻的短短一個月內,就迅速收穫了近4000 「看完此片,像打開一扇嶄新的大門,未來人類從降生起就被科技產品懷抱,如何與之相伴是必修課題,非常推薦!」 「真的是切中我要害,自己的眼界開闊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 專訪|《人類的明天》作者迪翁:改變未來,普通人可以做什麼
    面對當今社會這些顯而易見的深刻危機,人類可以做出怎樣的選擇?法國社會活動家席裡爾·迪翁是一位年輕的父親,同時也是一位作家和導演,在看到《世界報》上的一篇危機報導後,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未來的孩子們將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地球還能承受人類的消耗多久?四十年後的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他迫不及待向周圍人傳達這一焦慮,可人們已經接收過太多壞消息了,對這些危機變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