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2020年終於過去,無論未來的史學家是否把「疫情」和「隔離」這兩個詞收入史冊,作為時代的親歷者,我要把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
自2020年1月29日從北京直飛進入香港後,開始了長達11個月的抗疫、防疫、避疫,滯港、困港、遊港,被隔離、陪隔離的生活(詳見《杏花春曉》期號149,150,153,154),眼見一年將過,日等夜盼的香港與大陸解封通關,終以香港第四波疫情驟然竄升,徹底無望。
人言世上之路,無論怎麼道阻且長,也行將則至,但有一種叫可望不可及。為了回京探望父母,終於走進深圳灣,自求隔離。
根據當時政策,所有入境者必須在深圳指定酒店封閉隔離14天(疫情嚴重後,政策調整為隔離21天)。於是我經歷了自2020年12月3日至12月17日的隔離生活。
為了留有記錄並且激勵自己不可懈怠,並保持與外界溝通,我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晨早一報,本文即是當時情景和心緒之真實記錄。
今日整理,除了對一些情景有所補充,還收錄了朋友圈之反饋(用符號表示),謹此留下完整真實之記錄,並向每天關注、關心、關愛,鼓勵、激勵、勉勵我的朋友們致敬和鳴謝。
時間過半。隔離滿一周,如果在深圳有符合隔離條件的居所,可以居家隔離了(7+7隔離),我沒有,繼續封閉式酒店隔離。「這日子過的」,「每天都是好日子」,是朋友們的祝福。說實話,任何正常普通的人,誰會「喜歡」隔離?本酒店隔離群有急找心理醫生的,4歲孩子的父母懇請附近或樓上「抽菸或雪茄的人士立刻停止抽菸。隔離是不容易的,請也控制一下自己的行為,不要給別人帶來困擾」,還有半夜「房間裡有蚊子咬,快把老子逼瘋」的投訴。最多最焦慮的是「酒店網絡太差,又斷網」,這也打擊了我再煲劇的心情和決心。有孩子要上網課的家長,更難。「快下課了,網課慘了」,焦急的家長只好自買 WiFi 蛋。這裡的故事靜悄悄
理解、包容、面對。你若愛,萬事萬物皆可愛。看,「探班」妹子來了,可「視」通話(酒店拒絕探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我在樓上看你,你在地面張望)。疫下,人不痛快,海洋生物亦然。一份我孩子參與的研究表明:2020年,海洋被15.6億個口罩淹沒,導致額外4680-6240公噸海洋塑料汙染。這些口罩需450年才可慢慢分解為微塑料,同時對海洋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海水的塑料汙染,毀滅了海洋生態。據估計每年10萬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龜,百萬海鳥,難以計量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它物種的生命被消滅。對漁業、旅遊業之負面影響嚴重,全球經濟每年付出130億美元的代價。報告要求人們儘可能重複使用口罩,負責任地處理口罩並減少一次性塑料的消費。
Ø 窗口舞花的你,可以給同酒店的他們當心理醫生了。Ø 口罩汙染防治,需要快速行動起來(地球無法承受之重,明天的人類將面臨更多麻煩)。Ø 用過的口罩處理是大問題。現在路邊經常看到被丟棄的口罩,非常刺眼。Ø 疫情之下從容面對。與環保比起來疫情很快會過去,可海洋生態要恢復是長久的過程,好沉重。Ø 要不是數字說話,真不敢相信人類的破壞力有這麼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昨天寫了隔離群的焦慮,非常時期,眾生百態。進群一看,還有更加「惡夢」的。
「從早7:00到夜1:00,樓上不定時發出非常沉重的咚咚腳步聲,時不時又扔重物砸地的巨響」。樓下被驚嚇的求饒「隔離14天,時間跨度這麼長,誰都不容易。你差不多收斂一些吧」。看後,恨不得送出瑜伽墊,讓這位神人練輕功吧。
幼兒父母仍在懇請抽雪茄人士停抽,4歲女兒聞到煙味頭昏。「如果你不能抑制想抽,請聯繫心理醫生。讓醫生幫你」。無助的家長繼續苦求「現在早9:00請你不要抽啦。大家都在隔離,本就不易,你就不要雪上加霜了」。增加幾例朋友隔離酒店的情況:「上午一位老婆婆,可能是被關得太久了,情緒失控,在房間裡大喊大叫,滾地、撞門、河東獅吼,一大早驚擾到隔壁房間的人趕緊在群裡呼喚醫護人員,一輪安慰協調,下午剛送回家隔離,非得搞得這麼沒尊嚴才放人嗎?連老太太見了幾十年世面的都煎熬受不了隔離,活蹦亂跳的小孩子被關了六七天,怎麼受得了?偶爾打開房門,樓道靜悄悄,但是幾乎每個房間都傳來打遊戲機的聲音,此起彼落。家長們各種焦慮情緒加劇,擔心孩子們出去成了手機控、遊戲控,在群裡頻頻呼喚求助,在抓狂,在失控。失眠的,嘴裡長滿口瘡的,溼疹發作的,蕁麻疹纏繞的,胃疼的,集中在隔離14天內,集體爆發」。看來隔離酒店嚴格拒絕刀具、硬器甚至玻璃器皿是有原因的。還聽說後來罐裝可樂都不讓點了,全部是塑料杯子,外賣燒烤的竹籤也不讓帶進去。大時代下的平凡人,各有各的千千結。看了不僅唏噓,更有些心酸。一眼看見剛獲贈之墨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時應景,細悟其意,可解焦慮困擾。我說過深圳朋友之好,噓寒問暖,傳書送食糧。讓讀書猛人送書,風險高。人家看《資治通鑑》,講《論語》,論《史記》,我啃不下來。
華哥絞盡腦汁,找了本跟旅遊相關的,正合我意。姐妹們,更體貼,敞開書架讓我自選。
隔離已過半,書還沒看完,抓緊。又一眼看到「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何解?
Ø 這疫情把世界攪霍的。幾10年一遇的事,對每個涉事其中的人都是一道坎。Ø 思想家。(我也沒想到,「隔離」出天天有心事,日日有一談。都有些非常態了)。耳機救命。「深圳速度」,是從80年代深圳成為特區開始,直到現在依然被人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的讚譽之詞,且不是形容詞,是「動詞」。意即轟轟烈烈,大幹快上,不分晝夜,很帶人氣,以前我也一直被這股幹勁激動著。
但是當有一天,「深圳速度」飄進了你的窗口,早7點被隆隆「鑽」醒,轟鳴聲整日包圍著你,到晚10點才消停,而你插翅難逃(正在隔離),你會心煩意亂,甚至崩潰嗎?
隔離第一晚,深夜群裡已有投訴,但那天我剛經歷了過五關斬六將的戰鬥,入夜後對外面的熱火朝天渾然無覺。這幾天,工地進入挖掘機開足馬力的階段,想「無覺」幾難?不想崩潰,該怎麼辦?
「投訴」?
休想。我相信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深圳速度」。
在心理測試時寫一句「工地噪音導致精神壓抑」?
罷了,欲說還休!
關窗,找耳機,聽音樂。戴上藍牙耳機,QQ上搜歌,千試萬試,發現billboard選出的2020最優秀歌曲最貼近掘土機頻率,可過濾不少噪音。
但畢竟小耳機力度有限,送瑜伽墊妹子再發神功,夜奔華強北尋買減噪音耳機(酒店附近已沒貨,大概被先知先覺的人買成脫銷)。心靜皆可安,再有副貌似諜報員的耳機,來吧,隔離交響曲,安也。
Ø 深圳到處還是建建建。我家附近一小塊原本規劃的公用地,楞是被建成了一棟人才房,工地夜以繼日施工,每天早晨7點準時開工,周末也不例外。之前有一陣晚上還有施工到10點。這深圳建設、深圳速度也夠拼的。Ø 出關呼一聲,美食補起哈。(先從深圳速度下活出來哈)。Ø 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轟轟烈烈,共享人世繁華。(先從深圳速度下活出來)。您生命力超強軔,一定會活的被滋養。周日。工地的掘土機很體貼地早8點才隆隆開鑽,朋友圈也是一片隆隆之聲。原來住在深圳的朋友們,無一例外,沒有誰被「深圳速度」遺忘的。有小區附近建築工地施工3年的,有社區公共用地被蓋建人才公寓的,還有建學校或改建工程的。總之,深圳依然熱火朝天地在建設,沒有被遺忘的角落。同時,居民也經受噪音汙染。大家的經驗雖然可以依照市府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條例,向環保局、街道辦、市長熱線投訴,可除了收到一「噸」道歉,並無他法。
於我,一個境外隔離人員,絕無阻止深圳速度之圖謀,此時毅然決定,排除一切幹擾,放下所有煩躁,忘卻天下大事,戴上耳機,邁開雙腳,在房間刷步,同時再煲一部劇。
伴隨著鑽機轟鳴和劇情的家長裡短,方寸之間,無數次來回,竟然走出了萬三千。剛得意的向身在香港的家人通報,孩子的回覆「天啊,你一定是被逼到無聊至極了」。朋友們關心我的身心健康,抗壓能力,雖然酒店不能探訪,但是大家的關懷,精神和物質支援我都收到了,充實著我每一天的生活,撫慰我心。耳機又升級了,減噪音效果更佳。晚餐亦吃出了格外美味。謝謝我的朋友們,有你們真好。Ø 在房間裡走一萬多步,請問是怎麼做到的?(來回走,轉著圈的人)。Ø 看來已經習慣了,就怕出去不習慣哦。(是啊,人多,戴口罩,找不到北)。Ø 可以寫詩,寫遊記。(那得再加一個月才有詩情)。Ø 腦海裡冒出一個詞:隔離模範。(不是生活所迫,誰想當模範?)天際。清晨,貼心才女妹子送來剛錄製的自彈自唱 --「怕你飛遠去,怕你離我而去,更怕你永遠停留在這裡。看你飛遠去,看你離我而去,原來你生來就屬於天際」,詞合我意,歌暖我心,望向窗外,天際無限,我心已遠。朋友的關心也來了「看來已經習慣了。就怕出去不習慣了」。「還可以寫詩,寫遊記」。「隔離模範」。這個不要也罷,不是生活所迫,誰想當模範?最讓朋友們「牽掛」的是怎麼在房間走出萬三千,兒子覺得我是被無聊逼的,朋友懷疑是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踱步,淮河戰役那種?那我再上一張「永不消逝的電波」,信了吧?
其實,隔離走萬步,我早已不是第一人。但在方寸之間,來回踱,轉著圈的走,沒把自己走暈,轉瘋魔,也是需要一點定力和堅持的,今天僅刷一萬步。這也是隔離教會我的求生之道:與自己獨處,明覺內心。Ø 記得你某日的無心快語:才隔離14天,那也太少了吧。(你這個凡爾賽大師)。隔離倒計時(上)。一早,發送了2020年度最後一篇《杏花春曉》,內容是去年初冬我在芬蘭的旅行。世事難料,誰能想到,一年後「這麼喜歡到處跑的人被困住了」?幸好有網,天涯無死角,「心還可以四處跑」。隔離群把完成隔離叫「畢業回家」,在我有望畢業之際,回顧一下收穫。第一當提「小程序」。如果回鄉之路分為過關和隔離,我對「過關」更為焦慮。從確定回程時間,便開始倒計時預約做核酸檢測,按約做檢測,等檢測報告,彩色列印(硬性要求),報告後24小時過關(過時無效)。步步環節,環環相扣,不能有誤。香港11月下旬疫情漸趨嚴重,能否順利過關?隔離時間是否要延長?每天一個情況,政策說變就變。整日揣著忐忑之心,加之我對各類小程序(回鄉必備)一無所知,更感慌亂。幸得幾位師妹現身說法,耳提面授,手把手相教,一師妹更開列家人過關及酒店要點信息,供我對照檢查。過關前24小時完成了填表、交表,當日總算順利「掃碼」,心懷小小慶幸。繞過那些拖老攜幼,眼花手抖,前推後搡,趴在行李上,弓腰曲背填寫一張又一張表格的回鄉人,心有惜惜然。到酒店,立刻三個碼要掃,又是小程序填表。手腳快的,填完拿卡進房間。剩我一人,對著手機邊看邊研究,越研究越疑惑,不知如何下手。店家拿過手機,把後半段替我填了。進房間,摘下口罩,掃臉識別,進入粵康碼記錄。那一刻,端著手機被一遍一遍「掃」,心驚肉跳,這張「臉」從此960萬平方公裡無死角。想起兒子和他紐西蘭奶奶的聊天,說起他從英國回港的種種經歷,奶奶問:隔離倒計時(下)。這是在隔離酒店最後一個日與夜。沒想到,「隔離」出非常之態,天天有心事,日日有一談。
當初我對隔離的最大期待是「睡覺睡到自然醒」,然而,每天還是上班之作息時間,到點就醒(窗外還有建築工地,等同morning call叫醒)。也好,我開始了有規律、無打擾的隔離生活。
電視 -- 早晚新聞,同時進餐,其它節目無心情看;煲劇 -- 兩部。時間耗用型,適合一心多用 — 刷步,搞清潔衛生;聽音樂、古典詩詞 -- 舒緩心緒,配合動作 — 大步流星房間刷步;隔離14天產生的塑料垃圾不計其數,耗用醫療廢物包裝袋5個(內有無數小垃圾袋);550毫升包裝飲用水72瓶。因我自帶水杯和自用品,一次性杯子和其它用品基本沒有使用。無法計量的成本至少包括:24小時駐店醫生;一日兩次查問體溫(自測)、一日三次送餐服務(人員上樓需穿防護服);2次核酸檢測;人員社區交接等。隔離確實不易,而那麼多人為隔離付出的辛勞和代價,我心懷感激。還有關注「晨早一報」的朋友們,感謝有你,陪我一同走過這段時光。此刻,窗外有陽光,我給向陽花噴了水,想把這份燦爛送給親愛的你。補記:還剩一本科幻小說未讀。此類書非我之所好,但恐於被時代淘汰,據說「科幻作家永遠是最前衛的思考者」,便沒有急於返還朋友,隔離後依然放在包裡,在各種社交忙亂中讀了幾個人工智慧的故事。Ø 祝賀師姐奔向自由世界。心中有世界的人處處皆自由,更準確的說是祝賀師姐從一個自由世界奔向另一個自由世界。Ø 我把部分片段分享給即將隔離的姐妹,讓這種精神和心態影響和帶動更多需要的人。(如果能引起大家自覺減少隔離垃圾,也算一點綿薄之力)。Ø 準備出關了。隔離的日子如此豐富多彩的人應該不多,堪稱模範,再次膜拜。Ø 難得的體驗,幸好師姐都記錄下來了,將來有料講給孫輩們聽。走出隔離。清早,清理房間,隨時準備著那一刻的到來。中午12點被通知可以帶行李下樓辦手續了— 結束隔離。
到前臺感謝所有工作人員,「這時應該說再見,可是我實在不想再回來了」。大家互道珍重,留下我的感激,帶走一份溫暖。
再經過省略3000字的過程(錯愕、緊張、惱心、焦急、克制、強作鎮定),終於自由行走了。忽然感到身心疲憊,猶如剛完成一場戰役,第一次真心想睡一會(14天隔離,都沒有這麼想睡覺)。於是,放倒自己。
傍晚,弟妹問今晚想吃什麼?其實也沒有什麼欲望。
「日料吧,清談些」。人生有味是清歡,人說2020,隔離才完整。好吧,完美談不上,倒是完整了。
Ø 一聽紀念可樂,一張結業證書,令隔離生活有了小小的儀式感。2020,這回真的完整。Ø 國內防疫這套做法真的是有特色也有效。(代價也是巨大的)。回鄉之路無盡頭。2020.12.18晨,從深圳機場順利起飛前往北京。飛行不過2小時50分,期待和準備這一飛,是整個2020年。12月26日晨,向北京告別,飛回深圳,準備返回香港之必要事宜(包括在粵停留14天)。就時間而論,回一趟北京,路上用去28天。北京的朋友開玩笑,騎駱駝也到了。這一年,在經歷了被隔離、陪隔離和求隔離後,堪稱「完整」。但是,讓所有人包括我本人始料不及的情況,竟然在2020年12月31日22:00左右發生 -- 「疫」摔百了地結束了2020年,開啟了行走靠雙拐、出門代步車之百日生活。
冬天已至,春已不遠。大時代下的平凡人,誰不是硬撐著雨中那把傘 -- 生活。2021,不是眼前的雙拐,還有詩與遠方。
自由,就是一個人孤獨地站立,
不依戀、不恐懼,如山如水,水流雲在
《杏花春曉》文章精選
(點擊標題,可直接進入)
/ 下期預告 /
《杏花春曉》分享原創散文,遊記,人物故事等作品。雖無「以文載道」之境界,但不乏追求真實,感受自然,領悟生活,以文字為媒介傳遞和分享之熱忱。如果你熱愛閱讀,喜歡真誠的文字,也許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