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在立山區靈山街道羊草莊村,記者見到了村裡大鵝養殖戶於天和。他站在鵝群中,忙碌著給水槽內換清水。於天和今年66歲,5000多平方米的大鵝養殖場,6000多隻大鵝都是他一個人張羅飼養。養鵝三年,他成了羊草莊村的養鵝大戶,走上了一條「嘎嘎」叫響的致富路。
於天和的大鵝養殖場。
「大鵝身上都是寶。」於天和給水池換好水,就回到倉庫將客戶定的鵝蛋按數量裝好。一邊裝鵝蛋他一邊說:「鵝肉瘦口感好,這鵝蛋營養最豐富。我這除了鵝肉、商品蛋,還有種蛋,鵝毛也能賣錢,有專人來收,所以,這大鵝渾身上下都是寶。」
於天和是羊草莊村的坐地戶,三年前他開始研究大鵝養殖。「以前農民能幹什麼,在農村種地或者到城裡打工。現在不一樣,要想致富還可以搞養殖、搞設施農業,只要肯吃苦,能鑽研就行。」於天和說。於天和看好大鵝養殖,除了大鵝全身都是寶以外,就是這項產業不論規模還是養殖模式都適合他。「我一兒一女都有工作,他們也不能回農村來幫我,我老伴平時還要負責種家裡的地,所以,選項目的時候就找一個適合自己的。」
於天和為客戶撿拾新鮮大鵝蛋。
為了養好大鵝,於天和特別到外地去學習考察,掌握了養殖技術,回到鞍山後,他就購進了5000隻小鵝。為了養好這些小鵝,於天和就住在養殖場裡。起初養殖時,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於天和一邊聯繫其他養殖戶了解情況,一邊通過實踐總結出自己的經驗。通過努力,讓他在大鵝養殖上得心應手。
養殖場內的大鵝。
於天和靠著大鵝養殖,好年景時每年年產值都能達到三四十萬元。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鵝蛋賣不上價,之前外地收鵝商戶也進不來,但於天和並不著急:「鵝蛋價雖然低,也不賠錢,今年肯定是少賺一些。但做生意就是這樣,有高有低,有起有落,疫情早晚都會過去。」
於天和的大鵝養殖場。
於天和說過幾天新上的小鵝就要來了,這回他又進了5000隻,又要日夜守在養殖場裡。雖然忙碌勞累,但於天和看著小鵝長大,心裡特別滿足,覺得生活有奔頭、日子有滋味。
【來源:東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