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底辣妹》是日本的一部青春主題的勵志片,豆瓣評分8.2。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小說的作者則是女主沙耶加原型的私塾教師——坪田信貴。
該影片,在16年獲得日本藍絲帶電影獎、電影學院獎、黃金飛翔獎等多個獎項。女主扮演者有村架純,憑藉該片一舉入圍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的雙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新人獎的殊榮。
故事講述了墊底的學渣,經過一年的奮鬥不息,逆襲為學霸,最終沙耶加憑藉最不擅長的科目,一舉考入慶應大學。與其說,這是一個勵志的典範,不如說這是一個正向教育戰勝負面打擊,重新構建孩子自信的典型案例。
本文將通過正負教育理念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愛與信任會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師長們如何通過有邊界的愛來讓孩子獲得自信心,3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勵志的影片。
剛出場的沙耶加是個十足的小太妹,整日跟小姐妹吃喝玩樂,上了高中,卻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水平,考試成績全年級倒數第一。
這時候,圍繞著她身邊最多的聲音否定與打擊,無論是班導師還是爸爸對於她,完全喪失了希望。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因為看似無意間說出的話,孩子都會當真。孩子並不懂得分辨大人的話,是對還是錯。父母是她最親近的人,而老師卻是要崇拜敬仰的人,他們說的話,在孩子的心中有極高的分量。
《墊底辣妹》中,剛開始縈繞在沙耶加耳邊,最多的聲音便是否定與打擊。爸爸是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兒子的身上,對她說的評價只有「沒希望」;班導師更是把「你們真是人類的垃圾,給學校盡添壞影響」,長年累月的掛在嘴上。
兩個人極其有分量的人都說自己不行,那自己或許真的是不行。所以電影剛開場的沙耶加,整日的不思進取,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毫不在意。
可幸運的是,媽媽始終相信她,一直在背後無條件的支持著她。之後,她在媽媽的協助下遇到了不以成績論高低的坪田老師,在兩人正面的鼓勵引導之下,一路披荊斬棘。從班導師口中的「廢物」、「渣子」,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學霸。
一正一負的教育理念的交鋒中,沙耶加也曾一度認為就是個毫無希望的人。但媽媽義無反顧的支持,坪田老師的積極引導,她才慢慢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善意與認可,就算她一無是處也值得被愛,自信心也隨著在正面鼓勵而逐漸重新得以構建。
最終,正面的引導與鼓勵,戰勝了負面的打擊與否定,沙耶加也從學渣走向了學霸,考入了自己心儀的慶應大學。爸爸跟班導師對她負面的打擊,也隨著她自信心的建立,而逐漸被她所消化。
1、老師與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身心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去過一所偏遠鄉村的小學,他隨機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學生,共計18個學生來做實驗,測驗結束後,他告訴老師們,這些學生更具潛力,未來發展更有前途。
8個月之後,他再對這18個學生進行複試的時候,驚人的發現:所有的實驗參與者成績比之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在 性格 、自信心、 求知慾、與人交往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進步。
這一著名實驗被稱為「羅森塔爾實驗」,這一實驗結果充分表明:家長與老師對孩子殷切的希望,最終是可以獲得戲劇性地預期效果的。
沙耶加的例子就是這一實驗最好的證明,班導師與爸爸此前對她的態度,給她灌輸的思想一直都是否定的,所以在她的內心默默的接受了來自於他們的暗示。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孩子的成長中,老師與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輕易的給孩子貼上了否面消極的標籤,孩子便會逐漸朝著這種標籤化的方向邁進。
2、尊重與信任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偉大的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
想要贏得孩子的心,最簡單的辦法便是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成因,並給予尊重與理解。《墊底辣妹》裡沙耶加在學校時,每天化妝打扮不學習,還把香菸帶進了學校。班導師發現後,立馬是恐嚇威脅讓她說出「同謀」,不然就停學。
這樣粗暴的方式,讓她心生反叛,不僅不說出自己的閨蜜,反倒跟老師說:你就當我是人渣好了!
媽媽被叫到學校去之後,並沒有像老師那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去指責她,反倒是站在她的立場替她分辯:「為了自己而出賣朋友,就是這個學校的教育方針嗎?如果真覺得這是好的教育方式,我女兒甘願退學,對於什麼都不說的女兒,我深感自豪。」
在被老師控訴後,媽媽想到的不是指責,不是批評,而是孩子遭遇了什麼,並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她的行為。她絲毫不會懷疑媽媽對她的愛,因為媽媽身體力行的向她證明了對她的理解與尊重,這也給予了她很大的安全感。
也因此,她對於媽媽也同樣報以無條件的信任,媽媽說的話,她會牢牢的記在心裡,並用盡全力去完成。
沙耶加實現反轉逆襲,與媽媽和坪田老師在她的成長中給予的愛與尊重密不可分。雖說兩人對她多以鼓勵為主,但也並非沒有原則的去縱容。溫柔而又有邊界感的愛,才是沙耶加能最終戰勝負面,重新建立自信心最為的關鍵因素。
這部電影對於作為師長的我們,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又有什麼可以借鑑的地方呢?
1、包容接納孩子的行為,不給孩子貼標籤
電影中,坪田老師面對一身露臍裝的沙耶加,並沒有立刻給她打上「異類」的標籤,反倒是誇讚她的時尚感,還虛心向她請教著裝的搭配。單憑藉初次見面的包容,坪田老師這樣便贏得了沙耶加的信任,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但在現實中,老師跟家長往往卻很難接受孩子消極負面的行為,凡是他們的行為與師長的預期有偏差,便會給他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難過哭泣,便貼上「笨蛋」的標籤;孩子剛開始害怕接觸新鮮事物,就被貼上「膽小」的標籤;偶爾一次成績考的不好,立馬打上「懶惰」的標籤。
馬修·麥凱在《自尊》一書中曾指出:家長如是將自己的品味與需求與道德掛鈎,無端的指責會讓孩子陷入自信心受挫的惡性循環。
師長們口中的這些負面的標籤,其實無形中都與道德相關聯,與事實並不相符。這些標籤,一方面會不斷地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另外一方面,卻有著強大的暗示作用,它們會不斷地在強化孩子對自我的負面認知。
這樣的標籤貼的多了,孩子的心裡就會想:「你覺得我又笨又蠢,那我就這樣好了,反正也是做不好」。於是,標籤化帶來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會導致孩子的不良習慣會越發嚴重。
2、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因材施教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所在,而作為家長或者老師,最應該去做的不是讓孩子整體劃一,趨於類同,而應該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坪田老師對於只有四年級水平的沙耶加的教育,就是在遵循這一理念。她看不進去晦澀的教科書,就拿出漫畫書讓她寓教於樂的來學習。發現她沒有學習的動力,就利用女孩子愛美的天性,用 「答錯題就得卸妝」 等方式來刺激她學習。
結果顯而易見,找到了孩子自己獨有的特質,朝著TA的天性去加以正確的引導, 必然會一日千裡,事半功倍。
3、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加以鼓勵正向引導
樊登在解讀各種育兒類書籍的時,經常會提及陶行知先生「4塊糖發現孩子的優點」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陶行知先生做校長時,某天看到一個男孩打了另外一個同學,於是出面制止並讓他去自己的辦公室。當陶校長到了的時候,男孩已經等在了那裡。
陶校長這時便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道:「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守時。」
接著他又掏出一塊糖來,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便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半信半疑的接過糖,陶校長又說道:「我了解了,你大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候,男孩立馬感動並向校長承認錯誤:「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該打他。」
陶校長最後又掏出一塊糖,說道:「你已經認錯,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之間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一個打架的孩子,在陶行知先生眼中也能發現如此多的優點。即便隻字未提懲罰,孩子也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便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這一點與坪田老師對於沙耶加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就算面對考試得0分的沙耶加,坪田老師也能找出誇讚她的優點:你每道題都認真的答了,你的卷面整潔······
孩子的身上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寶藏,只是我們還不善於發現。作為師長,我們不妨學學兩位老師的方式,帶著發現優點的眼睛去看待孩子的行為。那麼,我們最終就發現這是一座隱匿起來的大金礦。
4、接納不是縱容,教會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
媽媽與坪田老師對沙耶加始終是溫和的態度,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會縱容她的一切行為。沙耶加被退學後,媽媽還是會督促她去繼續學習;沙耶加沒有學習目標的時候,坪田老師會給她建議那就考頂級學府——慶應大學吧,並讓她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一步步的努力去實現。
他們對待沙耶加的態度,始終溫和而堅定。
當沙耶加面對困難妥協的時候,坪田老師會通過倒立雞蛋的方式,來鼓勵她要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奇蹟;
當再次被班導師否定後,沙耶加經過一年的挑燈夜戰,奮筆疾書,但等到模擬考成績公布的時候,結果卻依舊慘目忍睹,全都是E。
如果不曾付出,不會覺得難受,但付出了結果卻等同於沒有付出,這讓沙耶加萬念俱灰,徹底萌生放棄理想大學的念頭。
黑格爾說:只有永遠躺在泥坑裡的人,才不會再掉進坑裡。放棄很容易,但堅持卻需要自己不懈的努力。面對心灰意冷的沙耶加,坪田老師依舊鼓勵她,並堅定的告訴她:「把目標降低一次,就會越來越低的」。既然選定了慶應,那就應當竭盡全力。
有了兩位不斷的鼓舞與堅定不移的目標指向,沙耶加也在挫折中不斷螺旋式前進。有溫度並且有態度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在成長中找到自己前進的動力。
一味的縱容會不斷滋生出孩子凡事只會找理由卻不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弊病,一味的嚴加管束,卻會讓孩子喪失自己特有的天性,只溫柔而又堅定的方式,才會激發孩子的尊嚴感與成就感,也會最終構成他們自信的內驅力,促使他們一往無前。
正面鼓勵的教育方式,飽含愛與信任,從孩子的天性出發,因勢利導,最終讓沙耶加一年之內從學渣變成為考入一流學府的學霸。
而教育中負面的影響,在她正向的努力下消弭於耳。她不僅贏得了父親的尊重,還讓嘲笑她學渣,永遠考不上大學的班導師實現了裸奔的誓言。
影片所要傳遞給我們的啟發,父母與老師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正是用溫柔而有邊界的教育方式,來構建孩子自信的過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