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截至8月31日晚,電影《八佰》票房突破二十億
電影《八佰》票房已突破18億,在疫情後冷寂困頓的電影市場掀起了一陣觀影熱,確實難得。公映以來,褒貶不一,支持與批評針鋒相對,兩極分化,形成了現象級的爭論。觀眾受認知能力、審美經驗和偏好不同影響,對影片各有標準判斷結論,這是正常的,沒必要強求一律。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八佰》最大看點是好看。創作團隊也把好看與煽情作為追求,下大力氣把影片聚焦端午、羊拐、老鐵、老算盤等與軍隊、戰士有距離的一幹小人物,他們或年幼或為兵油子或任文職,面臨戰爭死亡的威脅,不敢拿槍、貪生怕死,游離於部隊邊緣,千方百計想要出逃。在殘酷的戰場上,他們逃無可逃,只有改變自己,勇敢面對。
作品藉助四行倉庫保衛戰這一歷史題材,極力展示戰爭的殘酷性,描繪戰爭對人性和人心的摧殘和改變,對一眾小人物作了細緻入微的生動刻畫,戲份很足,讓人印象深刻。一些情節精彩煽情,催人淚下。
製作技術上也精益求精,畫面講究,音響震撼,視聽衝擊力很強,突破了國產電影的一些條條框框,達到了中國戰爭電影製作的新高度,贏得了不少支持者好評。
他們說,電影好看就足夠。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但對於一部據說光搭建場景建築費用就達5.5億元的歷史題材電影而言,光是好看是不夠的。準確評價《八佰》,至少還有兩個方面不可或缺,一是真實性,二是思想性。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真實性是藝術性的一部分,電影好看已經包含了部分藝術性內容,所以這裡專門談談真實性。
《八佰》是一部歷史題材影片,反映真實歷史事件,雖然可以進行藝術創造,不要求與歷史毫釐不差,但藝術虛構也有限度和邊界,大致的歷史事實不走樣、不誇張、不矯飾是必須的。
客觀地說,相較於影片技術層面的精緻製作,其內容或者說敘事可以稱得上粗糙,有眾多失真失實照搬前作之處。影片有雄厚的創作基礎。大陸在1937年、臺灣在1975年兩次拍攝了電影《八百壯士》,網上隨處可以查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歷史資料。
圖片來源於豆瓣,圖為中國臺灣拍攝的電影《八百壯士》劇照
今天創作同題材電影,真實性本不該是問題,卻恰恰成了突出問題。作品省去了歷史背景,高度聚焦四行倉庫,讓觀眾把四行倉庫保衛戰當作中日對決的最前沿,有意無意偏離了歷史事實,任意發揮,視野和思考始終局限於事件層面,跳不出四行倉庫及蘇州河對岸,對上海視而不見,根本無法上升到全民族、各政黨一致抗日的高度,在視野和規模上止於室內劇水平,在客觀真實方面甚至不及前面兩部作品。
尤其是跳樓炸日軍一節。陳樹生之後,一隊敢死隊員綁著成捆手榴彈報著自己姓名、籍貫一個接一個有組織地從同一個豁口跳下去。我潸然淚下。它讓我聯想到這個民族無數仁人志士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抵抗外來侵略、反抗專制暴政在艱難困苦中前赴後繼付出的巨大犧牲。而對影片情節深抱懷疑。我查百度,除了陳樹生外查不到第二個。臺灣版也只有三個人在不同位置自發跳樓。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對陳樹生的壯舉,謝晉元當場表明:「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這才是一個現代軍人的理性和情懷。正是因為有謝晉元這樣的英雄在,才有堅守四行倉庫的壯舉。可作為八百壯士靈魂和最高指揮官的謝晉元,在影片中只是一個符號,除了幾次宣傳、鼓動外,基本被邊緣化。
四行倉庫內對戰場部署、戰役組織毫無章法,看不到指揮的系統、層級和運作路徑,部隊一盤散沙,士兵各自為戰。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在日軍隨時發起攻擊的情況下,戰場一無警戒,二沒部署,連接蘇州河的寬闊水道通往倉庫縱深,逃兵和偷襲的日軍小隊來去自由,無人看守。這樣能守住四行倉庫簡直是咄咄怪事!
樓頂上的戰鬥圍繞護旗展開,士兵按指令一撥撥衝上去護旗,主動送到日軍飛機機槍口上去,對青天白日旗的渲染和張揚比臺灣版有過之而無不及,時長是其5倍,已經不能簡單地用藝術需要來解釋。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綜觀全片,不管是力所不逮還是有意為之,主創顯然並未試圖站上,實際上也站不上新的時代高度,更精準地把握歷史,只是在舊素材的基礎上,人為拔高、添油加醋、畫蛇添足,偏離歷史和藝術創造太遠,有的已近乎缺乏常識,創作態度很難說得上嚴謹。
從哪個角度看,都讓人覺得離情懷很遠,離錢包很近。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思想性也許是《八佰》最經不起質疑的地方。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一點星光,它雖然未必照亮這個民族前進的道路,但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燃點起這個近代以來飽經災難民族贏得勝利的慘澹希望。
它又牽涉複雜的歷史情境以及國家、政黨輪替後的敏感歷史評價,駕馭這一題材需要有現代視野觀念,運用歷史唯物和辯證唯物的科學方法,穿透歲月的塵埃與迷霧,準確定位,找到符合當代精神和要求的主題表達,在思想上作更高提煉升華。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八佰》在這方面乏善可陳。這場戰役當時就是國民政府為掩飾淞滬會戰潰敗、爭取國際支持作輿論宣傳的一個策略。電影選擇這樣一個題材、視角,不可避免地就陷入了為歷史宣傳策略作宣傳的連環套中。
操作上,大的情節照搬借鑑臺灣版《八百壯士》相關內容;藝術表現和視角選擇,採用了1937年版本,聚焦四行倉庫,近乎二者嫁接的產物。嫁接的結果是它既缺乏臺灣版電影對淞滬抗戰宏大背景的深入展示,讓觀眾透視歷史事件背後的人物和國家命運;又缺乏1937年版長時段對人物心理變遷的細緻描畫,卻兼有前者為國民黨站隊宣傳、後者深陷歷史當時盲區的不足,還要在中日淞滬會戰兩個多月後,在四天時間裡,細緻刻畫幾個另類軍人從怕死畏戰到勇敢殺敵、租界國人從隔岸猶唱後庭花到傾力支持八百壯士抗敵的巨大轉變,於是只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把一場並不激烈的小規模戰役拔高成中日戰場對決的標誌性場景。
圖片來源於微博@電影八佰官微
謝晉元率部最後退入租界,這無損於他們的英雄稱號。臺灣版真實地表現英法美與國民政府、日軍交涉,對此刻意作了迴避。《八佰》卻把它變成了對岸租界鐵門緊閉的蘇州河橋上的一場慘烈戰鬥,為電影貫串始終的悲壯劃了圓滿的句號,生硬地為這場戰鬥續上了一個光明的尾巴。
它為人所詬病,在主題表達和立場上處境尷尬也就是必然的了。
圖片來源於豆瓣
作者|劉紹峰
編輯|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