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路邊空間規劃、自動駕駛的發展過程中,政策其實是滯後於應用和實踐的。人們喜歡免費停車,但是應該利用『馬路牙子』旁邊區域的不同收費機制促進綠色出行。」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關村論壇智能+交通平行論壇上,世界銀行交通全球實踐局副局長任斌(Binyam Reja)在接受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表示。
世界銀行交通全球實踐局副局長任斌(Binyam Reja)任斌在論壇上提出,在交通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以路邊空間管理為特點形成綠色出行融合解決方案,建立以需求為基礎的路邊空間使用價格機制,激勵電動車等新能源車的使用、自動駕駛的未來應用與城市空間管理的升級。任斌表示,以共享單車、拼車為代表的共享出行方式給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挑戰,比如人們短途出行可能不再選擇公共運輸而是去拼車,進而導致更多汽車帶來的交通擁堵。此外,城市道路中上車點、下車點的設置十分密集也會造成一定混亂,給城市交通治理帶來困難。
任斌認為,馬路邊的空間在城市空間中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這些空間很多時候用於收費或者免費停車、乘客上下車及公交車站。
「但是此外,其實路邊的這些空間也可以把它作為提供出行服務的一種資源,特別是如果實現了自動駕駛,路邊的這種空間也可以融合到我們的監管對象裡面去,這個很重要,要把它管理起來。」
任斌認為,馬路邊的設施和空間管理是「出行即服務(MaaS)」的一種線上和線下之間的交互式接口,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區域可以發揮的作用和它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用於停車。「應該是把它變為多功能的靈活區域,比如過渡區、共享交通、電動車充電、上下客區域,也可以應用於包裹的投遞等。」任斌表示,因為如亞馬遜、京東投遞包裹時,可以先把路邊的區域用於中轉。通過技術的靈活運用,「馬路牙子」邊的空間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出行、社區共享的樞紐。
「出行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是最近幾年在全球交通運輸領域逐漸流行起來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方案,也是多位全球交通領域專家認為未來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出行即服務」的關鍵的概念是將用戶(出行者和貨物)放在運輸服務的核心,為他們提供基於個人需求的量身定製的出行解決方案。
任斌提出的以路邊空間的管理為特點的綠色出行融合解決方案就是基於MaaS的發展方向。他表示,應該建立以需求為基礎的路邊空間使用價格機制,對於不同的用途,要採用不同的收費以激勵共享出行、電動車的使用以及自動駕駛等綠色出行方式。
任斌介紹道,隨著「出行即服務」的實踐越來越多,要把路邊空間管理納入城市空間的整體管理,可以用於停車、共享單車停放、綠化帶、儲物等,用不同方式管理馬路空間,對地方政府來說也是高效使用當地資源的方法,有利於提高管理當地基礎設施的效率。任斌對記者表示,自動駕駛將是交通領域科技發展帶來的必然趨勢,城市和決策制定者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形成標準化的政策監管制度,同時集合多種資源進行部署。
其中,路邊空間就是建設智慧城市很好的資源。任斌介紹道,在路邊空間分類收費的模式下,服務供應商如果要使用這一區域進行某種功能建設,就要支付這一「馬路牙子」區域的使用費,不管是投遞包裹、共享出行還是其他的服務,政府得到的這一財政收入又可以重新投入到路邊空間的建設上。
任斌還表示,可以通過Uber、滴滴等打車軟體實現這一路邊空間使用費的機制,如果打車的人增多、對於打車上下車的空間需求增加,那麼使用費用就會有所增加,「更多的資金就會被導入到整個鏈條上來」。任斌稱,美國紐約市正在進行類似的嘗試,這一收費機制的有效運轉需要政府對於停車空間的規劃、新的出行方式的管理升級、政策制定等配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