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鑑寶、科舉狀元棋、「文房四寶」文具套盒 這個展臺為啥吸引人

2020-12-27 瀟湘晨報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非遺傳承大師手工製作的虎頭鞋,以泥咕咕、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甲骨文、八段錦為封面的筆記本,以六戒為主題的開瓶器……10月17日,大河網記者走進在朝歌文化園舉辦的第七屆中原(鶴壁)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看到一個展臺前聚滿了觀眾。

原來,這是河南省文投公司的文創展示。

河南文投在文化金融、文化旅遊、文化教育、文化創意與科技、影視產業、產業孵化等業務板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本屆文博會上,「老家河南」文創展示區、漢畫傳拓技藝非遺傳承人方清剛拓片展演區、數字文旅互動體驗區、四庫全書展區等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大河網記者在展柜上發現,一個小型「木製書櫃」外形精巧做工精美,實在猜不出來是何用途。

現場工作人員劉乃瑞揭秘說:「這是用胡桃木手工打造的文具套盒,打開櫃門『文房四寶』映入眼帘,包括文具盒、鎮尺、名片盒、便籤盒,而且看書累了可以將書本倚靠在打開的柜子上,便於閱讀。」櫃面上還雕刻有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花紋,整個套盒除了門把手沒有一顆釘子。

還有一套類似飛行棋的東西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其實它叫狀元棋,綜合了科舉制度的相關知識,寓教於樂兩不誤,贏得了很多家長的喜歡。

這些都是河南文投提取河南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二次開發的文創作品展示。

此外,河南文投還展出了一套1:1清定版的《河南通志》,很多省、府、縣誌修纂都是以其為模本的,共80卷、64冊、11函,分山川、城池、藝文、官職等四十二門。劉乃瑞告訴大河網記者:「這套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的河南部分。這套《四庫全書》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故名『四庫』,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36000餘冊。為了此次展出,是專程從北京運來的。」

在數字文旅互動體驗區,記者體驗了非常有趣的文物線上展示,記者發現,可以用手指隨意翻轉屏幕上的文物,放大後紋路依然清晰可見,旁邊伴有生動詳盡的語音講解。

最令人感嘆的是,整個製作過程便捷迅速。工作人員的現場操作,將桌面上的一件文物可適時掃描上傳、生成,現場觀眾紛紛點讚。據了解,這項操作目前已適用於登封天地之中等文博產業。

「這項技術實時渲染非常流暢,打破了傳統圖片上傳的單一觀感,而且速度非常快,不需要加載。此外,觀眾可以在網上有良好的觀展體驗,看到那些體積巨大的古蹟遺址。」

據大河網記者了解,截至目前,河南文投圍繞黃河文化旅遊帶、鄭汴洛國際文化旅遊核心板塊、紅二十五軍長徵沿線開展項目洽談,儲備項目40多個,儲備機構77家。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銅文具盒、琉璃鎮紙、錯金銀毛筆……這些古代文具挺「豪橫」!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文具再度熱銷。現在的文具種類繁多,可謂「五花八門」,其實,古人的也不落下風,各類文房器物林林總總,除了筆、墨、紙、硯外,還有水盂、硯滴、鎮紙、筆架等,據記載有數十種之多。古人不僅用文具盒還有「筆袋」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文具盒不可或缺,其實在古代,人們為了便於收納和攜帶,也會以各種匣盒來裝盛文具。
  • 古代最著名的文具:文房四寶的發展史
    導語: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文人上施展才華的工具,從一個「寶」,就能看出文人乃至世人對這四件文具的推崇與重視。筆是抒發文人心中壯志才情的載體,墨是變化出那些風格各異的文學作品的魔法,紙張是容納風景人物詩文書畫的容器,硯是裝載、加工「魔法」的魔杖。
  • 總產值突破70億元 文房四寶市場購銷兩旺
    文房四寶,這些具有上千年歷史涵義的「初代文具」眼下也正在迭代中煥新。與書畫同步回暖的市場延期了半年時間,第45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於10月末在京舉行。這場為期4天的展會,是全國規模最大、交易最活躍的文房四寶行業展會。在疫情防控新階段背景下,也被視為市場的風向標。
  • 巧巧家奶糖泡泡做泥套盒,有10種配件既能玩泥還能當學習文具
    哈嘍,我是愛番茄的小萌呀 這是你們想看的巧巧家的奶糖泡泡套盒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個粉色的筆袋 還有文具盒 據說這個套盒有10
  • 文具盲盒火爆,別讓小學生迷失在文具盲盒裡
    價格方面,中性筆盲盒普遍標價5元一支,大英博物館系列要8元一支,一款櫻花祈願文具福袋標價22元。近年來,盲盒市場火爆,不少領域都推出了盲盒,圖書盲盒、玩具盲盒,現在連文具盲盒也有了。這種所謂的文具盲盒,其實只不過是打著文具旗號,實質上是已經脫離了盲盒本質的商品。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唐時期的新科進士,授予的官職遠較後代進士低微,得慢慢往上爬,才能做大官,如,著名詩人王維考中狀元後,任職太樂丞,只是從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時期科舉類似於現代的基層公務員招考,不似明清科舉可以做大官。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
  • 清末科舉狀元劉春霖,筆跡如印刷體,退出官場後靠賣字畫為生
    中國古代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採用科舉制度來進行人才選拔,以培養國之棟梁,科舉考試的第一名被人們稱為狀元。 歷史上著名的狀元很多,他們有的一生在官場打拼,有的成為了皇親國戚,他們當中更多的都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名利雙收。
  • 【瘋狂的盲盒·文具篇】買筆拆盲盒,昆明學生最近也流行拆拆拆
    在紅旗小學布新校區東北側有一家文具店,店主是一對中年夫妻。兩個星期前,夫妻倆發現很多文具店裡出現了一種盲盒筆,廣受學生們的喜愛,且銷量可觀,於是自己也跟風購進一批盲盒筆。 盲盒筆包裝精美,一盒24支,包括一支隱藏款,圖案一般為學生們喜歡的動漫人物,盲盒筆剛擺出來,就吸引了很多學生過來購買。
  • 中國千年科舉歷史,數哪個地方的人最能考?浙江人名列前茅
    科舉考試發明於隋,肇始於唐,迄於宣統,總計1200年歷史。根據搜集整理的歷代科舉成績,一起看看全國到底哪個地方的人最能考! 加之明、清兩代區劃基本跟現代一致,而且都有完備的科舉名錄,使得比較更有現實參照。明、清兩代前後六百年共開科舉201榜,錄取進士總數達到51444人,約每3年一榜,每榜錄取300人不到,加上時間跨度和人口基數大增的因素,明、清兩代考中進士的難度相當於是宋朝的10倍不止。
  • 還記得童年時代用過的文具盒?滿滿的年代感,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
    小孩子上學比文具盒也是一大樂事,比誰的文具盒好看,比誰的文具盒奇特,比誰的文具盒裝東西多,各種比較和炫耀,樂此不疲。更何況,如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孩子想要什麼文具盒家長一般都會滿足,我兒子更換文具盒的頻率就特別高。這段時間看到班上流行這個款式,鬧騰著買一個,過段時間又喜歡上別的款式,軟磨硬泡又是一個,不買都不行,妥妥的喜新厭舊。
  • 樂山夾江縣將首次舉辦全國文房四寶博覽會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展示千年紙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進一步擦亮「中國書畫紙之鄉」閃亮名片,對外宣傳推介夾江書畫紙特色和品牌,提升夾江書畫紙品牌影響力,促進夾江紙產業發展,推動中國書法進校園,四川省夾江縣將於2020年10月15日—10月25日舉辦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書法大賽啟動儀式暨夾江首屆文房四寶博覽會。
  • 《迷你世界》文房四寶怎麼製作 文房四寶製作材料流程攻略
    《迷你世界》是一款高度自由的休閒類3D沙盒遊戲,有著非常方便快捷的多人聯機模式,在這裡,你能夠隨心所欲創造一切,那麼《迷你世界》文房四寶怎麼做?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迷你世界》文房四寶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大宋科舉奇聞,一個高度近視的試子因為寫得慢意外中了狀元
    北宋是我國科舉考試逐步正規化、制度化的歷史時期。宋初主要沿襲李唐、五代的方法,基本上每年都開科舉,但錄取的人數很少,而且影響有限。趙匡胤建隆元年(960)至宋太宗趙光義端拱二年(989)期間,科舉考試以最先交卷者為狀元。
  • 浮世悲歡,明清筆記小說中的狀元
    作為國家選拔「公務員」的一項制度,科舉並不是選拔「著名文學家」,而是選拔優秀的治國理政人才。這就造成了士林人格的兩重性,尤其是狀元,首先應該是政治的,然後才是文化性情的。如果錯位,對國家而言是「事故」,對狀元個人而言就是「故事」。延續了一千三百餘年的科舉取士制度,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圖騰。而狀元,則是士林奉為圭臬的主流價值地標。
  • 做有溫度的中國好文具,晨光文具參展Paperworld China 2020
    11月19日,2020中國國際文具及辦公用品展覽會(Paperworld China),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隆重開幕。晨光文具攜最新產品亮相展會,並打造「做有溫度的中國好文具」主題展覽,進一步展示其作為中國文具領軍企業的品牌實力和價值理念。
  • 2017年集贊送好禮《幸福密碼婚紗店》領取~香草玫瑰套盒~文具八件套~兒童滑板車
    驚喜第一波:全民集贊兌換大禮轉發活動後,並憑活動連結至幸福密碼婚紗攝影店內進換購,百分百真實,活動時間3月25號-4月23號        集個8贊+7.9元兌換文具八件套
  • 科舉史上最牛的一門三狀元,出了兩位宰相一位將軍,父親也是進士
    眾所周知,科舉在明清時期發展完備,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士人各展其才,進行比試,如果能高中狀元,那簡直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家鄉的榮耀,畢竟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人數也才500餘人,很多偏遠地方可能數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狀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橋鎮,卻有一處名為「三狀元故裡」的景點,嚴格說來應該是兩位狀元和一位進士。上千年科舉史上,嫡親三兄弟能夠獲此殊榮的,僅此一例。
  • 驚天大案背景下的低調狀元(齊魯狀元系列三十四)
    大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狀元,乃江蘇蘇州人氏王世琛。 之所以把王世琛作為與山東有關的狀元進行介紹,是因為他擔任過清代山東省的最高教育長官——學政。清代擔任過山東學政,或者其它職務的狀元,有好多位。至於做過山東鄉試主考官這類臨時性工作的,也有不少。但其中有些人,史籍只是稱他們在山東任過職,並無具體事跡記載。
  • 事業單位:科舉有關成語
    皇帝既是「人主」又是「恩師」,獲得了雙重權威的身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譽錄製度。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採用八股取士。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1904年7月4日,我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進行,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劉春霖成為末代狀元。1905年,科舉製取消。
  • 「學生圈」流行文具盲盒?專家提醒:要小心
    12月27日,記者發現,南京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具盲盒,買筆、買橡皮,樣式都要隨緣,有的人戲稱這是文具界的 「驚喜經濟」,也有人擔憂,這種類似於博彩的消費模式,會對年紀較小的孩子產生購買成癮、過度消費等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