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神秘思考與東方哲學奧義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作者:黃西蒙

1961年6月6日,心理學家榮格在瑞士的家中,走完了自己探索心靈世界的一生。後世很多人,將榮格與弗洛伊德並稱為精神分析流派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其實,榮格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深、涉及領域之廣,還有待更多發掘。正因如此,榮格是筆者多年來非常喜歡的一位思想家。隨著時間推移,筆者對榮格思想的閱讀與理解越深,心中的疑惑與挑戰精神謎題的意願也更加強烈。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雖然榮格早年的思想脫胎於弗洛伊德,但在中年後逐漸與之分道揚鑣,到了晚年又深入研究東方哲學,真正打通了中西方文化對心靈世界的研究通道。榮格晚年留下了大量手稿,直到近年才被公之於眾。這些近乎天書的內容以《紅書》為名公開出版,但面對那些玄奧的圖像與夢囈般的文字,後人依然很難讀懂榮格。就像後人花了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完全理解達文西在文藝、哲學與科學上的造詣一樣,解讀榮格恐怕將會成為很長時間內,學術界都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紅書》

榮格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與其他蜚聲世界的西方思想大師不同,榮格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他沒有長期在中國生活的經歷,但他在精神世界上,長期與古代中國的哲學與宗教思想密切對話,如同遊弋在哲思之海上的一葉扁舟,在東方智慧中汲取心靈的能量。榮格之所以能理解中國「直覺式」的哲學思維,與他常年對夢的解析與研究密不可分。

儘管我們不能將榮格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簡單做對比,但不可否認的是,弗洛伊德對榮格早期的研究影響極大,可以說是「精神教父」。在精神分析學說還沒有成為學術界主流之時,兩人就在潛意識與夢的研究上有著志同道合的關係。弗洛伊德幫助榮格建立了一套初步分析夢境的方法論,這些思想在其知名大作《夢的解析》中都有體現。榮格在青年時代就展現了對釋夢的興趣,並十分認同弗洛伊德通過潛意識來分析人的性格與精神狀況的研究方向。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榮格與弗洛伊德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後世研究者普遍認為,是兩人在研究方向上出現了矛盾。其中最關鍵的點,就是榮格始終不贊同弗洛伊德從性慾與性本能的角度出發來解讀夢境乃至人的精神狀況,而性慾理論又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之根本。一旦動搖了這個根本,也就威脅到了弗洛伊德搭建的整座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廈。表面上看,這是性慾理論上的爭執,但從根本上看,是因為兩人的方法論乃至思維方式有著根本的區別。榮格在思維方式上更傾向於直覺感悟式的路徑,不希望把夢境與潛意識當成一種生物學上的唯物論研究的對象。而弗洛伊德的思維方式,依然沒有脫離19世紀理性主義的影響,他對榮格十分感興趣的神秘學缺乏認同與理解。

榮格與弗洛伊德的分道揚鑣,不僅是他個人在精神探索方向上的轉向,於今來看,其實也是精神分析學說潛在危機的凸顯。與其說榮格是在藉助哲學沉思的精神來補充當時心理學研究存在的漏洞,不如說他已經超越學科的邊界,並不只是在心理學研究層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將自己納入一個全新的認知空間,用與前人迥異的思路來開掘更深層的研究。

榮格在西方找到的精神養料是鍊金術,與之相對的東方養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宗教思想,具體而言,就是道教思想。其思考的精粹,蘊藏在《金花的秘密》一書中。這本《金花的秘密》雖已在國內出版,但並不為人熟知,相比榮格早期的那些精神分析領域的名著,它顯得十分神秘,卻又詭異莫測。遠在西歐的榮格,獲取東方神秘哲學的方法,其實也只能通過閱讀書籍。而在此之前,他對歐洲中世紀的鍊金術與神秘學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研究。這些被其他科學家看不上眼的東西,甚至當成所謂的「歪理邪說」的東西,在榮格的精神世界中,卻是打通中西、聯通古今哲學奧義的關鍵要素。

1928年,漢學家衛禮賢給榮格寄送了一本《太乙金華宗旨》的德文譯本。這本書,本來是中國道教思想的經典文本,相傳是呂洞賓所著,主要是告誡世人要修養心性。榮格看到《太乙金華宗旨》時,可謂又驚又喜,其中講到修為之後可以看到的曼妙事物,竟與自己看重的曼陀羅有異曲同工之處。榮格從此便找到了遠在東方的知音,並將道教思想中的整體觀照思維,融入自己的心理學研究中。原本來自佛教思想的曼陀羅,也成為榮格分析精神世界的關鍵渠道。在手稿中,榮格繪製的各種奇妙玄奧的曼陀羅,成為後世揣測其晚年思考的解碼器。而因榮格的影響力,曼陀羅心理學也成為分析人類精神狀況的一個熱門領域。

在《金花的秘密》中,榮格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人的意識絕不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意識,他是一個受著歷史和地理因素局限的意識,只代表了人類大家庭的一部分。我們意識的擴展不應以犧牲其他不同種類的意識為代價。」事實上,到了晚年的榮格,早就摒棄了西方中心論的固有思維,他從心理學研究入手,發現中西方文化在精神世界探索上的共同之處,也意識到了西方理性主義的缺陷。

如果說《太乙金華宗旨》讓榮格更清醒地看到自己對集體無意識的研究,與古代東方的哲學奧義也有一脈相承之處,那麼我們也需要用更加全面與多維的視角來看待榮格的研究。榮格創造的那些知名的心理學概念——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姆斯、陰影、自性,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講,也具備了更多超越心理學視閾的可能性。作為深入探索人類心靈世界的學科,心理學並不能被簡單歸為科學主義或者神學思維,而是具備更加廣泛與開放的方法論。這也是榮格對今天思考者的啟發。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相關焦點

  • 榮格與瑜伽
    有時,榮格的讀者會感到困惑,因為他把「瑜伽」一詞作為一個泛指,表示東方思想和冥想實踐的全部範圍。科沃德指出,在榮格的作品中,這個術語指諸如傳統印度教,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道教和中國(道教的東方宗教1985:3),會認為這是合理的原因是:擺脫苦難和自我實現代表了所有東方思想和實踐的共同主題。
  • 榮格的人格面具
    童年的時候第二人格佔主導,所以喜歡獨處,愛思考。上學以後,第一人格佔主導,表現為活潑開朗、好學上進。12歲時的神經官能症是第二人格的顯現,很快又退居幕後。第一人格給他帶來適應良好、成績卓著、功成名就。跟弗洛伊德決裂後,第二人格又跑出來了。這一次榮格接納了它,從而走上「自性化」之路。二、客體面具客體面具是他人的內化。
  • 榮格之道與一隻屹耳|淺談「共時性」
    這兩種哲學的本質是對立面的統一,也即導向整體的道家陰陽原則。」這兩天剛讀完戴維•羅森所著的《榮格之道:整合之路》(The Tao of Jung: The Way of Integrity)。最大的收穫,一是,榮格作為個體存在的經歷,以及他基於個人生活及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而探索出的對認知「存在」本身的某種帶有道家哲學意味的整合性的經驗,一定程度上幫助我明晰了我所想要研究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個人探索的方向與方式);二是,榮格所建立的「波林根」,幾乎完美地向我展示了我想在現實世界中建立的、展現「我」的自我本質的某種可見實物、某種實實在在的生活環境(包括「我」生活在內的建築及其周圍的環境,而不僅僅是文字與繪畫的那種
  • 讀書筆記 | 狄爾泰·尼採·弗洛伊德·榮格
    據此,狄爾泰認為詩人與哲學家交換位置是技術時代降臨的必然產痛。詩是將人與人互相維繫在其最高要素中的共同精神表達,詩傾訴出偉大心靈的顫動,正是詩(藝術)給處於世界已達夜半的人以溫愛和柔情,給人生迷茫中的心靈提供了一個生存的支撐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狄爾泰才在《體驗與詩》中斷言:「詩向我們揭示了人生之謎。」對人生的體驗不能訴諸理性,而只能是體驗。
  • 「共時性」與《易經》的」神秘的巧合」
    《周易》在人們眼中,總是那麼是神秘與深奧,但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自古以來,很多人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希望能夠有朝一日能夠完全弄懂他神秘意義。《易經》所蘊含的是人類心靈智慧的凝聚和體現,蘊涵著豐富的古老東方文化的智慧結晶。心理學雖然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如果按照馮特1879年所創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開始算,確實很短暫。
  • 危險方法,佛洛依德和榮格的對決
    80歲時,榮格在回憶錄中寫道:「同弗洛伊德決裂以後,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紛紛同我疏遠。我的著作被指責為胡說八道而一文不值。我成了人們難以理解的神秘主義者,如此而已。」在整整三年時間內,榮格陷入「精神的低谷」而到了不能工作的地步。
  • 政治實體形象和榮格原型
    即使今天發達的搜尋引擎和社交論壇可以幫人快速理解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人物的多面性,然而它們不會教你怎樣客觀評價你生活中身邊的人,更不會教你怎樣規避媒體的洗腦和人潛意識裡思考的「惰性」。「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顯然未料到資訊時代人均的藝術鑑賞能力和複雜思考的能力。要我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這之上,一百萬個讀者心中依舊只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弗洛伊德與榮格:從親密到陌路
    榮格將弗洛伊德視為他遇見的第一個真正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上下求索,最終找到了可以依賴的父親、良師和精神嚮導。同樣,弗洛伊德也被榮格深深觸動。榮格完美無缺,是傳遞衣缽的不二人選,能在他辭世之後領導心理分析運動,而在此之前,他從未奢望能夠發現這樣的人。苦苦尋找,弗洛伊德最終找到了一個將會仰慕他、肯定他、可以依賴的順從的孩子。
  • 榮格快精神分裂的時候做了什麼?
    榮格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後,很長一段時間失去了方向,體驗了很多幻覺,整個人都快精神分裂了,這不是誇張,是真的!後來他自發畫起了曼荼羅,開始了心理療愈的過程。榮格在《回憶·夢·思考》中說道:「當我開始畫曼荼羅時,我便看出,一切東西,我一直在走著這所有道路,我一直在採取的所有步驟,均正在導向一個單一點——也就是說,導向居中的那個點。
  • 《冥王星時刻》:東方神秘主義,當心你的靈魂被吸進去!
    《冥王星時刻》拍出了獨特的氣質,得益於電影找到了絕妙的取景地,原始森林;以及精準的切入點,《黑暗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享受著自己的不快樂,這為他帶來思考,帶來靈感。生命中的一切,女人也好,《黑暗傳》也罷,都是他的習題庫而已。
  • 榮格的《紅書》
    1913年,榮格與弗洛伊德決裂,開始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於崩潰。榮格身陷中年危機,重新審視生活,從內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正是這時候榮格的藝術天賦開始迸發!形成私密之作《紅書》。《紅書》是榮格日後寫作的主要靈感,由此生發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此書的出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理解榮格著作的窗口。
  • 榮格:偉大與謙卑
    本文摘自申荷永老師為安·凱斯蒙(Ann Casement)著作《卡爾·榮格》中文版所作序言。很榮幸成為安·凱斯蒙《卡爾·榮格》一書中譯本的最初讀者之一。儘管曾讀過許多與榮格有關的書,但對凱斯蒙的這部新著仍然有著深刻的印象,仍然為它所吸引。這是由於作者的才華,把歷史、傳記、文學與心理分析專業融為一體;同時也是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深入的理解與生動的翻譯。
  • 生命之海中升起的火焰:榮格《金花的秘密》
    在榮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類心靈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內在生命的秘密。榮格在其評論的結語中說:「我的評論,目的是要建立一種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進行心理學理解的橋梁。」我們不再僅僅是臨淵羨魚或品頭論足的旁觀者,而是已經成為東方精神的參與者,能夠體驗到《易經》活生生的效力。面對著東方的異國文化,衛禮賢表現出了歐洲人罕見的謙恭。他毫無芥蒂地面對它,不帶任何偏見和自負,完全敞開自己的心靈,任它控制和塑造,因此當他回到歐洲時,他給我們帶來了在精神和本質上都很純正的東方圖像。
  • 榮格:我與弗洛伊德的三個不同
    關於榮格和弗洛伊德決裂的故事,今天依舊不停被人轉述。人們有多驚詫於他們第一次見面時情同父子的長達13小時的連續談話,就有多驚詫於他們友誼破裂時的那句:「榮格正式不再信仰弗洛伊德。」他們在學術觀點上到底有何不同,從而造成了這種破裂呢?
  • 普羅提諾神秘主義的哲學詮釋與批判
    普羅提諾神秘主義的哲學詮釋與批判 摘要:本文依據普羅提諾形上學來探討其神秘主義。普羅提諾試圖在「終極實在不可思議」的前提下解釋其優先性, 而其神秘主義可被視為知識論批判, 它以認知視角的轉換來說明作為人類認知條件的終極實在。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然而小編今天要介紹的並非弗洛伊德,而是另一位同樣的頂級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弟子,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是神秘而陌生的,然而他的那些心理學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分析心理學。
  • 榮格弟子馮·法蘭茲的童話心理世界
    這座塔樓修築了12年,不通電,也沒有自來水,榮格將其視為母親的子宮和排除幹擾以與集體無意識對話的秘園。25年後,法蘭茲效法榮格在波林根的一座森林附近建造了自己的塔樓,她砍柴、燒火、煮飯,為的是親近自然、深入無意識心靈。作為榮格最重要的女弟子,馮·法蘭茲除了在生活中踐行著榮格精神分析的理念,在學術推進方面,她創建了蘇黎世榮格學院,繼承擴展榮格心理學研究。
  • 宅家讀書上遊推薦|冰心散文獎得主吳佳駿:哲學也有好讀的小書...
    宅在家裡不能出門,其實也是一個靜思的好機會,如果再能讀一點可以深入你心靈的哲學、心理類書籍那就更好了。大家慣常印象中有點高深的這兩類讀物,其實也有深入淺出,讓你邊讀邊笑的名作。「《愚人頌》可以說是一本小小的『哲學書』,但不僅不枯燥,反而詼諧幽默。」吳佳駿說,伊拉斯謨在書中完全是取人生百態生發成文,有點評的同時,也在顛顛倒倒的智愚之辨中蘊藏了豐富的人生的哲理。「給人無盡的精神享受和意外驚喜。」(瑞士)榮格《紅書》吳佳駿力薦的另一本經典則更有「深度」一些:享譽全球的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紅書》。
  • 榮格分析心理學——夢的講座
    1900年弗 洛 伊 德出版的《夢的解析》作為對 夢的最初的思考在《夢的解析》的啟發下,年輕的精神病學家榮格得以闡明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從思維形態到夢形態的症狀理解的轉變。從這個最初的起點,夢逐漸成為榮格心理分析工作和心靈探索的重心,因為他認為夢是無意識對意識傳送的最為重要的信息。此外,榮格生命中大量重要的事件都曾經在他的夢中被預見。在榮格對夢的思考的成形過程中,他指出那些「大夢」和「個人的夢」的不同,前者被他稱為原型的夢。這兩種夢都會在此次講座中具體介紹。
  • 立身處世三寶:思考、邏輯和哲學
    黑洞照片問題,再次給了我一個思考的契機:為什麼它誕生於西方科學圈?如果你喜歡刨根問底思考問題,可以繼續問自己:為什麼網際網路誕生於西方,為什麼賈伯斯誕生於西方,為什麼微軟誕生於西方,為什麼近代以來西方狂飆突進引領世界,等等。這就是今天首先談到的思考問題。可以說,所有的人類文明進步,都來自於思考。思考是創造和創新的第一步,沒有思考,一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