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麥克白》的悲劇性,絕對不如看商業片來得省力。當你被炫目CG、明星臉蛋、毫無營養的劇情、臉譜化的人物形象填鴨的時候,是否擔心過自己有一天將無法思考?
——題記
《小丑(2019)》劇照
最近亞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引爆了海外電影評論圈;不同於大部分近期熱映的商業片的「英雄—反派」的簡單二元設定,《小丑》脫離漫畫原作,塑造了一個相對複雜的影視形象。許多媒體和影評人擔心《小丑》鼓吹無政府主義和無序暴力公民抗命,這點擔心並無道理——因為理解複雜需要努力,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負擔得起一張電影票的人兩者皆無。即使今天發達的搜尋引擎和社交論壇可以幫人快速理解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人物的多面性,然而它們不會教你怎樣客觀評價你生活中身邊的人,更不會教你怎樣規避媒體的洗腦和人潛意識裡思考的「惰性」。「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顯然未料到資訊時代人均的藝術鑑賞能力和複雜思考的能力。要我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這之上,一百萬個讀者心中依舊只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個心理小實驗引發了我這個周末的思考:
當我們在談論政治實體的時候,如果列出幾個簡單的形象,是否可以讓人立即聯想到某些政治實體?現在嘗試著把以下詞彙對應到你認知的政治實體上。
1. 統治者 Ruler
2. 智者 Sage
3. 發明家 Creator
4. 純潔者 Innocent
5. 探索者 Explorer
6. 破壞者 Outlaw/Rebel
7. 英雄 Hero
8. 魔法師 Wizard/Magician
9. 愛人 Lover
10. 滑稽演員 Jester
11. 平庸者 Everyman/Ordinary
12. 照顧者 Caregiver
————————————————————————
下面是我挑的幾個第一反應想到的:
統治者 Ruler: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智者 Sage:古希臘雅典,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各城邦
發明家 Creator:「鍍金時代」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
破壞者 Outlaw/Rebel:納粹德國
英雄 Hero:盟軍美國,盟軍蘇聯
探索者 Explorer:卡斯蒂利亞王國-哈布斯堡西班牙
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女王一世資助了哥倫布航行美洲。
西班牙電視劇《伊莎貝拉》定妝照。
————————————————————————
相信以上這些應該跟讀者們有重合,然而如開篇所說,這些政治實體的表面形象遠比一張標籤複雜得多。為什麼我們的潛意識會給它們貼上標籤呢?這就不得不說到潛意識裡的「形象」,或者稱之為「原型」。原型是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畢生研究的課題之一,由他在1919年首次在其論文《Instinct and the Unconscious》(本能與潛意識)中提出。
人的潛意識亦稱「無意識」,有個體的和超個體的兩個層面,超個體層面的無意識就是集體無意識。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衝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的普遍性精神特徵,並對普羅大眾有著深遠影響。和「社會無意識」不同,集體無意識是一種天生的(congenital),遺傳的(genetic),和後天的經歷或思考無關,由本能驅動/填充(populated by instincts);簡而對比之,集體無意識是先天的,社會無意識是後天的。
與集體無意識一起被遺傳保留下來的普遍性精神特徵,還有「原型」(也被成為「榮格原型」)。原型的普遍性可以在世界上絕大多數文化中被發現。榮格四大原型,即「阿尼瑪(the Anima)和阿尼姆斯(the Animus),分別代表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特徵和女性無意識中的男性特徵;「陰影(the Shadow)」,代表無意識中的壓迫、軟弱、欲望等,和性還有本能相關;「自我(the Self)」,無意識的整體,也是意識完善的過程;「角色(the Persona)」,拉丁語的「面具」,即人呈現給周遭世界的多樣性。
榮格的四大原型和人類意識的關係。「角色」是我們和外界交互的層面;集體無意識是我們最深處的心理。
來源:Pinterest 作者:Muj Rahman
如果這些很難理解的話,榮格提出的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原型包括「偉大的母親」、「智慧的老人」、「陰影」、「生命之樹」等可能可以讓我們有更直觀的感受。例如,「偉大的母親」或「女神」原型,可以對應到多重文化:古典希臘的索菲亞(擬人化的「智慧/哲學」形象),後流行於拜佔庭和東正教地區,如伊斯坦堡(原君士坦丁堡)由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修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基督教耶穌之母,聖母瑪利亞,聖像遍布世界;古埃及主神之一伊西絲,掌管婚戀和孩童,傳說尼羅河每年的泛濫是其悲傷眼淚,備受早期羅馬民眾的推崇的神之一;猶太教神話中的莉莉絲,及夏娃,人類之母,動漫作品(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遊戲(如《暗黑破壞神3》)中經常可以找到其改編形象。儘管沒有在英語資料找到,但是筆者認為,女媧可以算是華夏文明版本的此類原型。
人類之母莉莉絲(《新世紀福音戰士TV版》劇照)
榮格相信,早期人類的經歷讓符號化的形象通過遺傳得意保存,而這些先天賦予的形象,又通過每個人後天個人的經歷強化其意義,於是更能夠喚起人類深層次的感情。一個象徵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體無意識」領域中找到,它使人們看到或聽到人類原始意識的原始意象或遙遠回聲,並形成共鳴和精神聯結。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卡洛·S·皮爾森(Carol S. Pearson)基於榮格的分析精神學和原型學說,加入了成就感驅動源的概念,創造了能夠代表人類基礎欲望的12個主要的類型,即「榮格12原型」,即篇中小實驗所陳列的12形象。榮格十二原型並非榮格創立,而是由皮爾森在榮格學說基礎上發明,這一事實被絕大多數網上資料所忽略或者錯誤呈現,不得不讓筆者懷疑今天傳媒界的流行病——接收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皮爾森最早在她的書《The Hero Within: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中定義了後來的十二原型之六,又在之後的書《Awakeningthe Heroes Within》定義了榮格十二原型。皮爾森的榮格十二原型廣泛應用於今天的媒體、廣告、娛樂等行業,尤其是品牌形象定位、遊戲人物設計、以及意識形態領域。
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的共同作用,讓我們可以輕易地「歸類」各種形象,並內在地強化這些形象和我們認知的聯結。然而,集體無意識和原型影響下,我們的思考方式往往過於簡單,如果沒有經過後天有針對的訓練,我們太難跳出普遍性帶來的思維短路;人和世界的複雜多樣,並不是一張或者標籤可以貼完的。在觀察政治實體的時候,我們在代入「正義——邪惡」的二元對立的時候,我們代入皮爾森-榮格十二原型的時候,是否掉入了媒體給我們設置的陷阱?
2019註定是一個即將到來的風雲莫測時代的序章。擦亮你們的眼睛吧。
弗洛伊德和榮格。據稱兩人第一次見面交談了十三小時徹夜無休。圖片來源網絡
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