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及原型

2020-12-26 騰訊網

大家好,歡迎來到序說心語!

在關於榮格的第一篇分享中,我們提到過榮格將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分為了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關於集體無意識,像之前幾期分享的那樣,如果我們將無意識中的一部分認為是一種「遺傳」的時候,這是可能的。

我們之前分享過,我們的孕育過程本就經歷了整個生物的進化過程;而我們每個人幼年的心智發展進程也是按相似的進程發育的,比如中國人常說的三翻、六坐、八爬;弗洛伊德提到的兒童性心理發展階段等等。

可以說人類個體的成長,也經歷了類似生物以及人類歷史般的發展。更何況在我們的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我們會聽口口相傳的故事,會學習相同的知識,會接觸自己的文化、自己民族很多代代相傳的東西。只是每一個時代的稱呼有所不同,比如上帝,在某一時代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法官,審判者、主宰的代表;在弗洛伊德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超我的象徵;而在榮格這裡則是集體無意識。

以上這些都成為了集體無意識的基石或者說來源,這樣看集體無意識是不是像一個遠古的潘多拉盒子呢?它比個人的無意識豐富多彩得多,像是存儲了無限的寶藏,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指引著我們所做的事情,也是我們創造的源泉,理解的源泉。如果一個人想真正的成為自己,了解集體無意識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有人說,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是由我們的大腦結構組成的,而大腦結構是產生行為的主要行動者。另外我們的神經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與神經興奮系統有關,神經興奮系統由神經元細胞和一些機制組成,它完全不被意識所控制,無論我們是清醒的,還是在睡夢中,它一直在運轉著,從未停止。

而這個系統也是我們情緒的基礎。當我們焦慮、恐懼、興奮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一些荷爾蒙。所有的系統本身都是天然生成的,完全是無意識的,這就是神經興奮系統。在這個背景之下,大腦結構成為了我們產生行為的主要行動者,這是每個人普遍存在的,而非個體的獨特性。原型作為集體無意識的核心,那麼它是否也可以理解為是大腦的結構呢?

在上一篇情結的分享中我們提到了原型與集體無意識的關係,可以說原型是集體無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已經知道了原型名字的由來、含義。如何更清楚地來理解原型呢?請讓我用智慧型手機來做個比喻吧。手機可以做為硬體,但同時你需要裝APP並做一些應用設置才能正常使用手機的功能,兩者缺一不可,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手機要有電。

如果把手機這個硬體比做我們的大腦,那些設置、APP就相當於我們的心智,而電流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型,它充滿了手機的各個線路。可以說原型在我們大腦裡也是如此,它在我們現實生活的不同層面都有可能存在,卻很難被我們捕捉到,無論是生理方面的,還精神方面的。

這個生理方面既指的是我們的大腦,而心智則是我們精神方面的,同樣的兩者缺一不可。既然有心智,那麼我們就不會僅僅被局限於大腦中,我們會產生很多想法、感受、思想等等,從而引發一些行為或是言語,這些都將會影響我們大腦以外的其他生理指標或是功能。

同理,原型也不僅僅局限於大腦結構之中,原型有很多,有母親的原型、父親的原型、與心智有關係的原型。但是原型和我們現實生活體驗到的可能看上去沒有什麼關聯。而且我們在外部世界常常輕易發現的東西,看上去似乎和原型也沒有什麼關聯。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與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體驗有關係的連接,比如與母親、父親的連接。這些會記在我們的大腦中,我想這也是個人無意識的來源之一。而在我們的大腦中還存著很多原型,這讓我們和世界中的其他部分也有了聯繫,只是這部分我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即使是榮格也只是研究過一些現象,我們還處在探索的階段。

原型是發生在我們的內在的,是在深層無意識中的。榮格給這些原型起了很多有意思的名字,比如:面具、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陰影、智慧老人、自性、男孩、女孩等等。在後面的幾期分享我會逐一列舉。

今天,我們先來引用一下「自性」的觀點。「自性」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自己」,「自己的一部分」,「自我的整體」。在西方的語言中,我和我自己是不同的,當他們稱「我(me)」時,是代表的自己;當他們稱「我的自己(myself)」時,代表的則是我的和自己兩個部分,這可以理解成「我有一個屬於我的自己」。榮格使用了「自性」這個詞。

一個發展良好,人格結構較穩定的人,TA生活得很好,也沒什麼嚴重的心理衝突給他造成困擾。TA可能會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或者說TA想更多的向內探索自己。就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後一個層次所說:自我實現的需要。

當一個人向內探索自己的時候,他會突然發現,自己開始蒙圈了、迷茫了。就好像我們的童年階段、青春期階段思考「我是誰?」「我來自哪?」「我要去何方?」可見,這真是人類的終極命題。

最初我們的原型、情結、意識是彼此混淆的,無法被清楚的區分開,但是它們之間又是彼此相連的。本來,在我們決定向內探索自己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即使受著它們的支配,個人意識也很難覺察到,我想這可能也能解釋,在弗洛伊德觀點中所說的強迫性重複和強迫症的另一個產生原由。在集體無意識中我們被原型所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的情結,表現在意識層的即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各種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的行為、思想、感受等等。

所以自性的過程,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從一種對自己的混沌狀態,經過漫長的自我探索,發展到一個與自己更和諧的狀態?這個過程完全是個人的,只是經過這個過程,這個人更真實,更成熟,內在和外在更統一、更和諧。

在原型的這部分其實大家都是相似的,就像手機初始化設置之後,大家都曾經歷過一樣的歷史、一樣的生物演化、一樣的「製造」過程。而在這個人「初始化」之後,TA看到了最原始的部分,才知道如何取捨,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新功能,一個真實的人格,自性的人格才會形成。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賞閱!

下期我們將分享《榮格分析心理學:人人都是多面手》,期待再次見到大家。

相關焦點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榮格分析心理學:象徵
    弗洛伊德曾說過:「象徵並不專屬於夢,而是屬於無意識的想像」。同樣的,民間的許多神話、傳說也有著其象徵的意義,之前所分享到的榮格的原型也具有象徵的意義;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象徵,象徵無處不在。也許它和你看到的現實事物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卻能夠透過現實事物表達出其所想表達的意義。
  • 榮格分析心理學——夢的講座
    在《夢的解析》的啟發下,年輕的精神病學家榮格得以闡明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從思維形態到夢形態的症狀理解的轉變。從這個最初的起點,夢逐漸成為榮格心理分析工作和心靈探索的重心,因為他認為夢是無意識對意識傳送的最為重要的信息。此外,榮格生命中大量重要的事件都曾經在他的夢中被預見。在榮格對夢的思考的成形過程中,他指出那些「大夢」和「個人的夢」的不同,前者被他稱為原型的夢。這兩種夢都會在此次講座中具體介紹。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1907年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式在維也納見面,交談長達13小時,此後開始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曾被弗洛伊德任命為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他更強調人的精神的崇高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而且弗洛伊德如父親般的權威也讓榮格無法忍受,最後終於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享年86歲。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榮格分析心理學:關於夢的不同解讀
    榮格並不贊同弗洛伊德所說的這種偽裝機制,他認為自然是不會欺騙任何人的;他認為夢只是無意識的產物,沒有任何無意識的幹預,包括自我的無意識的幹預。無意識是我們心智中最自然的一部分,與身體交織在一起,所以夢僅是自然的一個產物。 這樣來理解的話,夢似乎是來自自然的某種信息,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然而然的東西,是無意識的自然顯現。
  •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32開      頁數:280    上架建議:暢銷·心理自助   魯網10月16日訊 (瑞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是公認的、傑出的榮格心理學繼承者
  • 《女神異聞錄》:一本潮到爆炸的分析心理學教材
    那麼,趁著系列誕生20周年紀念新作的推出,就讓我們簡單聊一聊《女神異聞錄》和它的「分析心理學」。《女神異聞錄5》中文版未能同步發售實在是一大憾事通識:集體潛意識  分析心理學是以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為首,發展出的一門心理學分支,其核心理論便是「集體潛意識」。
  • 群體心理和集體無意識|讀勒龐《烏合之眾》和榮格《心理學與文學》
    而民族性,也可以說成魯迅所說的國民性,或者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 說到這,就可以過渡到榮格《心理學與文學》中描述的「集體無意識」了。 現代人類認識到,潛意識(無意識)這種東西的確存在。榮格的老師弗洛伊德認為,表面的生活習俗覆蓋了潛意識,潛意識不能侵入到意識中去。
  • 政治實體形象和榮格原型
    這就不得不說到潛意識裡的「形象」,或者稱之為「原型」。原型是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畢生研究的課題之一,由他在1919年首次在其論文《Instinct and the Unconscious》(本能與潛意識)中提出。
  • 榮格分析心理學啟迪:明辨善惡是關鍵
    那些神,本身就是集體無意識的化身。然而在民間,集體無意識發生變形之後,這些潛藏在人們意識中的宗教觀點,便以童話的形式出現,去更多地關注長期被社會所忽略的女性和兒童,並以他們為主角,去體現阿尼瑪和阿尼姆斯之間互補的關係。在當今的社會中,那些規則、典範,其實都是按照男性的特性去規定的。如果一個女性特別執迷於自己的工作,便會被定義為不顧家,不賢惠,工作狂。
  • 精神分析的前世今生
    心理君說 心理學發展史上,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們之間那些交織錯落的故事,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今年7月26日,是榮格誕辰145周年,如果你對這段往事好奇...如果你對「精神分析」有一卡車問題...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
    推薦對這些理論和熱點議題感興趣的精神分析實踐者、精神分析研究者、精神分析愛好者、心理學愛好者閱讀本書。自體心理學導論(美)彼得·萊塞姆(Peter Lessem) 著王靜華 譯自體心理學必備案頭書,深入了解科胡特思想來源的不二之選。
  • 你真的應該認識他:心理學史上的巨人——榮格
    無論什麼原因,當一個人開始不滿足於物質的擁有,開始走向心靈的探索,會在不同場合與時空認識很多心理學名詞,當然還有一眾心理學大師,包括弗洛伊德、榮格、皮爾斯、艾賓浩斯、皮亞傑等等著名心理學家,他們是心理學史上的巨人,為人類做出不朽的貢獻。
  • 榮格的12個原型
    12個原型是《奧德賽》等作品的基礎,我們在現代藝術和電影中也可以看到這些原型。在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之時,卡爾·榮格也許是最著名「離經叛道」者。他偏離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另闢蹊徑,開始探索祖先和集體的無意識,並且產生了許多革命性的思想,原型理論是榮格理論中重要的部分。為了定義這12種原型,榮格研究了眾多文化象徵和神話。這些原型的行為模式體現在不同生活方式之中,它們也存在於以文化符號和形象為表徵的集體無意識中。
  • 當你讀懂童話,你已不再是孩子:用榮格解讀,喚醒「集體無意識」
    1.弗洛伊德&榮格&馮·法蘭茲榮格這個人,可能大家都聽說過。如果你對他不熟悉,弗洛伊德你總還算了解一些吧。他們曾同屬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榮格的引路人。但後來,隨著榮格分析心理學體系的創立,他與弗洛伊德的理論形成了重大的衝突,最終兩個人的關係走向了決裂。
  • 榮格與瑜伽
    在同一時期,1920年代奧斯卡·施密茨(Oscar Schmitz)的《精神分析與瑜伽》(Psychoanalyse und Yoga)以及與病學家海因裡希·齊默爾(Heinrich Zimmer)的友誼進一步推動了榮格的這種興趣,他繼續在精神分析與瑜伽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繫,並發展了兩者理念概念之間的對話。
  • 顛覆弗洛伊德與榮格形象的電影:我們敢於去受傷嗎?
    他是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經典著作《夢的解析》、《超越唯樂原則》的作者。是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是他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弗洛伊德最得意也最失意的弟子,公開與弗洛伊德決裂後,他開創了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首次提出「情結」的概念,首次提出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他的理論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深遠影響
  • 塔羅牌中的歷史文化元素和心理學原型
    這是因為,這套體系中,本身點綴著大量的心理學原型,並在無形間契合了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的原型理論。1.巴南效應:模糊話語的籠統表達當其他人用一些含混不清、語焉不詳的話語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他會將自己和這些話語進行一一對應,哪怕這段話語沒有具體指向某個人,而塔羅牌的卜辭其實也是利用了這一心理。1948年心理學家佛瑞對一群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
  • 【分析心理】《紅書》中的靈魂(上)
    ,描述了他內在世界的圖景及個體心理學的一些方面。通過尋找靈魂的個體經驗,榮格提出了阿尼瑪的理論。從心理學角度上講,阿尼瑪是靈魂。當榮格使用「靈魂」這個詞時,他將其定義為個人對待內心真實性的態度,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關係的功能,以及通向我們整體存在中心的橋梁。但是,這一探索超越了榮格的個人內部版圖,並觸及了世界靈魂的功能和品質。靈魂和感受、本質、深度及物質有關,並將人與其核心價值聯接。
  • 精神分析者眼中的《西遊記》(一)
    >
  • 「精神分析」過時了嗎?
    但這一成功是由其恨意度量的:精神分析從未停止招致——而其中屢屢見證了「弗洛伊德之諸戰」(Freud Wars)零星地在大西洋的這岸或另岸爆發——激烈控訴他旨在貶損他的理論的汗牛充棟的書籍,納博科夫將他稱為「維也納的江湖騙子」:從美國科學哲學家阿道夫·格倫鮑姆的《精神分析的諸種根基》(1984)到米歇爾·翁弗雷的《偶像的黃昏》(2010)落幕,這中間還包含了集體編著的《精神分析的黑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