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序說心語!
在關於榮格的第一篇分享中,我們提到過榮格將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分為了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關於集體無意識,像之前幾期分享的那樣,如果我們將無意識中的一部分認為是一種「遺傳」的時候,這是可能的。
我們之前分享過,我們的孕育過程本就經歷了整個生物的進化過程;而我們每個人幼年的心智發展進程也是按相似的進程發育的,比如中國人常說的三翻、六坐、八爬;弗洛伊德提到的兒童性心理發展階段等等。
可以說人類個體的成長,也經歷了類似生物以及人類歷史般的發展。更何況在我們的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我們會聽口口相傳的故事,會學習相同的知識,會接觸自己的文化、自己民族很多代代相傳的東西。只是每一個時代的稱呼有所不同,比如上帝,在某一時代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法官,審判者、主宰的代表;在弗洛伊德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超我的象徵;而在榮格這裡則是集體無意識。
以上這些都成為了集體無意識的基石或者說來源,這樣看集體無意識是不是像一個遠古的潘多拉盒子呢?它比個人的無意識豐富多彩得多,像是存儲了無限的寶藏,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指引著我們所做的事情,也是我們創造的源泉,理解的源泉。如果一個人想真正的成為自己,了解集體無意識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有人說,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是由我們的大腦結構組成的,而大腦結構是產生行為的主要行動者。另外我們的神經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與神經興奮系統有關,神經興奮系統由神經元細胞和一些機制組成,它完全不被意識所控制,無論我們是清醒的,還是在睡夢中,它一直在運轉著,從未停止。
而這個系統也是我們情緒的基礎。當我們焦慮、恐懼、興奮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一些荷爾蒙。所有的系統本身都是天然生成的,完全是無意識的,這就是神經興奮系統。在這個背景之下,大腦結構成為了我們產生行為的主要行動者,這是每個人普遍存在的,而非個體的獨特性。原型作為集體無意識的核心,那麼它是否也可以理解為是大腦的結構呢?
在上一篇情結的分享中我們提到了原型與集體無意識的關係,可以說原型是集體無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已經知道了原型名字的由來、含義。如何更清楚地來理解原型呢?請讓我用智慧型手機來做個比喻吧。手機可以做為硬體,但同時你需要裝APP並做一些應用設置才能正常使用手機的功能,兩者缺一不可,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手機要有電。
如果把手機這個硬體比做我們的大腦,那些設置、APP就相當於我們的心智,而電流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型,它充滿了手機的各個線路。可以說原型在我們大腦裡也是如此,它在我們現實生活的不同層面都有可能存在,卻很難被我們捕捉到,無論是生理方面的,還精神方面的。
這個生理方面既指的是我們的大腦,而心智則是我們精神方面的,同樣的兩者缺一不可。既然有心智,那麼我們就不會僅僅被局限於大腦中,我們會產生很多想法、感受、思想等等,從而引發一些行為或是言語,這些都將會影響我們大腦以外的其他生理指標或是功能。
同理,原型也不僅僅局限於大腦結構之中,原型有很多,有母親的原型、父親的原型、與心智有關係的原型。但是原型和我們現實生活體驗到的可能看上去沒有什麼關聯。而且我們在外部世界常常輕易發現的東西,看上去似乎和原型也沒有什麼關聯。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與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體驗有關係的連接,比如與母親、父親的連接。這些會記在我們的大腦中,我想這也是個人無意識的來源之一。而在我們的大腦中還存著很多原型,這讓我們和世界中的其他部分也有了聯繫,只是這部分我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即使是榮格也只是研究過一些現象,我們還處在探索的階段。
原型是發生在我們的內在的,是在深層無意識中的。榮格給這些原型起了很多有意思的名字,比如:面具、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陰影、智慧老人、自性、男孩、女孩等等。在後面的幾期分享我會逐一列舉。
今天,我們先來引用一下「自性」的觀點。「自性」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自己」,「自己的一部分」,「自我的整體」。在西方的語言中,我和我自己是不同的,當他們稱「我(me)」時,是代表的自己;當他們稱「我的自己(myself)」時,代表的則是我的和自己兩個部分,這可以理解成「我有一個屬於我的自己」。榮格使用了「自性」這個詞。
一個發展良好,人格結構較穩定的人,TA生活得很好,也沒什麼嚴重的心理衝突給他造成困擾。TA可能會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或者說TA想更多的向內探索自己。就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後一個層次所說:自我實現的需要。
當一個人向內探索自己的時候,他會突然發現,自己開始蒙圈了、迷茫了。就好像我們的童年階段、青春期階段思考「我是誰?」「我來自哪?」「我要去何方?」可見,這真是人類的終極命題。
最初我們的原型、情結、意識是彼此混淆的,無法被清楚的區分開,但是它們之間又是彼此相連的。本來,在我們決定向內探索自己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即使受著它們的支配,個人意識也很難覺察到,我想這可能也能解釋,在弗洛伊德觀點中所說的強迫性重複和強迫症的另一個產生原由。在集體無意識中我們被原型所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的情結,表現在意識層的即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各種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的行為、思想、感受等等。
所以自性的過程,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從一種對自己的混沌狀態,經過漫長的自我探索,發展到一個與自己更和諧的狀態?這個過程完全是個人的,只是經過這個過程,這個人更真實,更成熟,內在和外在更統一、更和諧。
在原型的這部分其實大家都是相似的,就像手機初始化設置之後,大家都曾經歷過一樣的歷史、一樣的生物演化、一樣的「製造」過程。而在這個人「初始化」之後,TA看到了最原始的部分,才知道如何取捨,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新功能,一個真實的人格,自性的人格才會形成。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賞閱!
下期我們將分享《榮格分析心理學:人人都是多面手》,期待再次見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