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淺絳彩瓷是當時景德鎮具有創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其藝術價值極高,深受藏友喜愛。今天域鑑古陶瓷鑑定師張杰老師,通過一套民國淺絳彩蓋碗來給大家介紹淺絳彩瓷器特徵,希望對廣大藏友有所幫助。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託、中有碗的茶具,由茶碗、茶蓋、茶船三件套組成,又稱「三才碗」,所謂三才即天、地、人。
茶蓋在上謂之天,茶託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這麼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個小天地,一個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講的「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這種器型從雍正時期就開始流行,一直延續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只是清中期以前的多數是沒有碗託的,到了晚清民國時期開始流行這樣帶碗託的三才杯。
淺絳彩瓷是清末時景德鎮具有創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淺絳」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淺絳」原指元代文人黃公望創造的一種以水墨勾畫,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畫。陶瓷界所說的「淺絳」,借國畫術語,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種以淡淡相間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繪製花紋,再染上淡赭和極少的水綠、草綠與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使其瓷上紋飾與紙絹上之淺絳畫近似的—種製品。不過其題材已不再局限於山水,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鳥、走獸之類。
從事淺絳彩瓷製作的藝人大多有較高的藝術修養,他們大多通書畫,能詩擅文,製作淺絳彩瓷時,從圖稿、勾畫到渲染都是由一人來完成的,使畫面自由灑脫,充滿了藝術表現力。
淺絳彩瓷,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創造了瓷上文人意趣的最高峰。
淺絳彩瓷器口沿部分多施以金彩,金彩和淺絳彩都屬於低溫彩(650-700℃),所以經常出現脫彩現象。
瓷器上人物的面部,因為刻畫比較細膩,比較淺,一些老的淺絳彩瓷器,其人物都是沒有表情的,都是空白的。並不是沒有畫,而是因為低溫彩脫落了。
民國時期的蓋碗,經常會在碗蓋和碗底施以款識。款識有別於清中期和清中晚期,從鹹豐以後它經常是採用一種礬紅印章款出現,也就是用印章蘸了礬紅彩以後蓋在瓷器上,再進行燒制出來的,所以它顯得非常的格式化,非常的生硬,這是款識上的特色。
蓋碗碗底部分也是經常會在口沿部分施以金彩,經常是以花口的形式出現,碗壁內還經常施以墨書文字進行裝飾,這也是這個時期的特色所在。
淺絳彩瓷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畫上題寫作者名字,或題詩、署款兼備,這在陶瓷史上是一種創舉。這樣的墨書提款某某人 某年制,為我們鑑定瓷器的年代,提供了最直接的幫助。
拍攝:張杰
後期:李宗鴻
審核:黃豔
編輯:楊濤
主編:龔勇
(掃描二維碼下載域鑑官方APP,讓你快樂收藏,輕鬆入行!)
(打開手機應用市場搜索域鑑可直接下載!)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域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