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混英文VS廣州粵語混普通話,哪個「潮」哪個「Low」?

2021-03-03 羊城網

喜歡網上衝浪的阿Y,無意中點進了一個神奇的豆瓣小組。一開始被TVB的標籤所迷惑,以為是講粵語經典臺詞,結果是一個」扮蟹「的興趣小組。

進去後發現大家都在模仿這種「中英混合」說話模式,一時間我分不清是敵是友,是真心學習還是在嘲諷。

一直以來,香港人說話加英語都被人詬病,覺得這是裝的表現。但其實除了極個別ABC中文水平是在令咂舌,粵語表達時就是習慣加英語詞,自然到毫無英語基礎的爺爺嫲嫲問你:「邊到搭lift?」你都認為很平常。

難道粵語區的我們天生是「BKING」?

先不說這樣說話大家喜不喜歡、好不好的問題,來分析一下為何會存在這樣的現象。

從歷史角度看,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就對外交流,而香港更是被割讓給了英國。經商肯定要學對方的語言才可以,但早期並沒有系統化的學習教材,朝廷又禁止外國人學中文,所以那時候中外雙方交流是通過「廣東洋涇浜」,就像小時候還沒學音標時,用中文標記英語單詞。

這種「音譯式構語構義」使得類似「的士」(taxi)、「士啤呔」(spare tyre)、「笨豬跳」(bungee jump)等詞變成漢語詞,當然也有「半中半英」的粵語詞「唔啱key」、「M記」,他們在社會變遷中逐漸融合到粵語語言體系裡。

此外,夾雜英語還可能是因為原本詞彙的缺失,並且想要更精準的語義表達。就像「PPT」、「APP」、「NBA」這類西方傳來的事物,直接用英文會比使用譯文「幻燈片」、「美國職業籃球聯賽」要好得多

又或者是一些專業術語、專業用詞大家已經習慣使用英文詞彙,金融領域、醫學領域等尤為明顯。

翻譯詞彙無法表達原詞所暗含的情緒和畫面感,例如「琴晚玩得好high」的「high」,用「開心」可以替代,但就沒有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了。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人類的本質就是愛偷懶,說話也會貫徹快捷省力的原則。插入粵語中的英語一般有兩個特點:

1.發音音節,英語比粵語短,例如:book--預定,keep--保持

2.英語詞比中文詞短,例如:NBA、CFA

更何況,香港使用英語的頻率會更高,一方面是學習和工作接觸全英語環境的機率很高,另一方面在國外長大的孩子也很多

粵語裡夾雜英語,並不是我們扮嘢、高傲,反而是長期融合新興事物、外來事物的表現。除了英語詞彙,粵語也存在大量日語、葡語等不同語言轉變而來的詞語。

梁啓超在1905年創作的粵劇劇本,裡面運用了中日英三種語言,非常好地體現了粵語超強融合的特點。

▲節選自《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 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

我們都很習慣在粵語裡加英語詞,也從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那麼類似的思路,問題就來了:為何不能再粵語裡加普通話詞呢?

認為可以適當混用普通話詞的朋友,提出類似「混合英語使用」的思路:

一些詞粵語無法找到可替代的詞(新造的詞、專業用詞),或者直譯很奇怪、為了新潮或講梗需要直接用,直接套用省時省力。

例如一些人名:易烊千璽,粵語發音是「jik6 joeng4 cin1 saai2」,薛之謙,粵語發音是」sit3 zi1 him1」,全是搭配起來會舌頭打架的字詞。

還有一些一旦用粵語翻譯過來就容易產生異議或難反應過來的詞語:優酷(jau1 huk6)。

同時,他們認為這就類似海龜,在長期英語環境裡生活所以很難轉變過來,長期說普通話有時很難轉過來,偶爾借用可以接受。

但更多的人持反對態度:英語和普通話從本質就是不一樣,他們和粵語的關係,一個是陌生人另一個則是親戚。

在普粵通用漢字的情況下,粵語有比較完整的音系,就是哪怕原本粵語詞庫裡沒有這個詞,也基本可以一一對應直譯過來。

與此相反的情況,在閩南語裡很多類似「小巨蛋」、「長頸鹿」這類普通的詞,也是沒法直譯過來的,他們必須閩普混用。

當然也有持有更強硬態度的自己友,他們認為除了已經借入到中文裡的詞,一個英語詞都不加,一個普通話都不加,才是一個有正常語言能力的人該有的表現,也是一個人尊重不同語言的表現。

有些時候這種有些「矯枉過正」的觀點,是為了下一代能更系統地接受粵語語言系統。從一開始就為了省力、省事而直接套普通話詞,久而久之粵語詞語被替代光了。而且當一個人經常性地不能反應出粵語,就會幹脆直接講普通話了。

觀點有很多不同,但一個更理性的、大家接受粵語夾雜英語的原因:

這些被接受了的英語詞,很多不是死板地、直接地套進粵語裡,而是根據粵語使用情景發生了進化。

一般來說英語是字母組織在一起才形成最基本的表達意義的單位,但是 「OK」 這個詞在長期的使用和演化中已經可以拆分開了。

「你O唔OK啊?」即「你得唔得啊?」OK被拆分開,像是漢字那樣插進話語裡使用。

還有一些英語詞完成了「轉借」(loan shift)現象,即「雙語人把甲語言中一個詞的意義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同乙語言中的某個詞相對應」

例如:「short」,它的本義是短的、矮的,但在粵語裡卻逐漸蛻變出和本源無關的意思和用法:

1.電器短路(short-circuit)

「個電掣應該 short 咗。」

2.形容物件失靈、運作不正常

「部電話 short short 哋嘅?」

3.形容生物的腦子不正常、神經病

「佢個腦 short 咗。」

這些英語詞在本土的文化、習慣基礎上衍變出新意思,具有擴充本地詞彙、擬補粵語詞彙應用上的不足的意義,對粵語來說並沒有「鳩佔鵲巢」,敵對的焦慮感自然會降低。

當然也不能否認,英語地位與普通話地位差異造成大眾態度的差異。

粵語大神荷達有個觀點,方言最終可能演變成由精英傳承下去。只有那些對語言精準度敏感的人、願意主動深入學習方言的人,才會好好地學習語言、執行語言之間的差異。那些剩下還能正確說自己家鄉話的人,往往也是普通話說得很好的人。

在目前沒有系統化學習粵語的情況和大環境粵語氛圍缺失背景下,能夠講流利地講粵語的新一代,很大程度看出他的家庭教育情況、個人學習能力(特別是語言學習天賦)。很多小學的老師表示,能夠流利自如地使用粵語,幾乎可以看成是一種特長。

至於,粵語裡混雜其他語言的行為,是現實發展的必然現象,還是新生代語言能力退化的表現,就交由各位自己定奪了。

參考文獻:

[1]陳潔.廣州粵語與英語的語碼轉換順應性研究[J].海外英語,2017(08):187-188+191.

[2]張智林.英語詞與香港粵語詞的語法融合現象

[3]知乎.為什麼在很多方言的對話中經常夾雜普通話,而在粵語對話中卻很少這種現象? 

[4]上流UpFlow.廣東人說話夾英語,真不是為了裝X 

[5]知乎.香港人說話都喜歡粵語加港版英語交叉著來嗎?

各位自己友,

你們怎麼看粵語混雜其他語言的現象呢?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想法!

相關焦點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在粵語裡「青、平、聲、晴」均是同一個韻母的,讀來完全符合詩詞的韻律美,用粵語一讀就能體會出詩詞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話,「聲」字的韻母卻變了,結果用普通話讀的話第二句完全不押韻,連詩詞最基本的韻律要求都達不到,大煞風景!
  •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粵語是中國的七大方言之一,無論是使用人數還是遍及範圍都是非常高的。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就是廣州的粵語了,此外還有的香港的。前者是約定俗成的粵語標準發音,後者則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 []香港粵語、廣州粵語的區別
    於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惠州一帶遷往了珠三角東岸的增城、寶安縣,以及粵西的肇慶、五邑(即「臺山、鶴山、開平、恩平、新會」五個縣,現江門市範圍)。其中珠三角東岸因為離省城廣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遷往當地客家人與當地的廣府人能夠和平相處。香港在開埠以前,也就是幾十戶客家人的小漁村。
  • 吳亦凡王冠逸陳偉霆王嘉爾,普通話粵語英文自由切換太蘇了!
    10歲移民加拿大,15歲回國上學,17歲加入韓國娛樂公司成為練習生,吳亦凡精通中韓英三國語言,英文rap說的超級溜,英文主持更不在話下;此外他自己還解鎖了新技能——粵語,當年以EXO成員活動時,採訪大多是由吳亦凡來完成,地道的粵語口音讓很多網友不禁大呼「他不是從小移民加拿大嗎!」
  • 廣州粵語 VS 香港粵語,不在同一個頻道,到底誰才是正宗粵語?
    粵語,其實從宋朝就基本定型,如果現在的廣州人穿越到1000年前宋朝,跟那個年代的人溝通是沒問題的。從宋朝時期的「新華字典」《廣韻》,可以發現廣州粵語的發音和現在有90%的相近。華輝美食人作為一個原生的廣州人,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港式粵語更好聽,其實廣州和香港的粵語又有什麼區別呢?
  • 語言|粵語和普通話:香港的語言政治化
    即便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憤恨不滿不斷加深,卻也不得不咬牙承認一個事實:全世界說普通話的人數接近10億。在香港,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許是通往財富和成功之路的關鍵。在香港,最受歡迎的學校不是用英語教學,就是用普通話教學,沒有一所學校用粵語教學。可是,粵語幾乎是所有香港人的第一語言。
  • 廣州政協建議廣州臺改播普通話 引粵語存亡激辯
    爭論緣起  7月5日,廣州市政協召開會議,政協常委會專題報告提交書面建議:「把廣州電視臺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的節目頻道,或在其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的主時段中用普通話播出」。  不少人以為要取消廣州電視臺主頻道的粵語播出。廣州市政協立即回應並做出解釋。
  • 詳細講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
    五、粵語與普通話的最終形成  廣東省內廣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穩,所以語言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特徵,但也並非一成不變。例如宋朝時廣州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一些阿拉伯語也由此傳入從而影響到廣府語言的詞彙。清朝260年的穩定歲月,使得保持了古漢語九個音調、及大部分文字發音的現代粵語在清朝末年徹底形成。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 詳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
  • 廣東人在香港說粵語,會被聽出來不是香港人嗎?
    在粵語裡,最經典的懶音就是n、l不分了,比如:呢個 (ni1 go3),不是(li1 go3)你:nei5,不是lei5看起來複雜,等大家聽到的時候就會瞬間get到~相比較而言,廣州本地人說的粵語雖然有懶音,但較少,香港本地人覺得廣式粵語更加字正腔圓。
  • 詳細講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
  • 廣東歷史——廣州粵語和香港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該次為推翻滿清皇朝而進行的廣州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歷史大潮及中國現代史的序幕,廣東華僑是這次起*義的絕對主力,國民*黨也由此創立。並且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同盟會」的眾多創始人也安葬在那附近,連接這些陵墓的路也被命名為「先烈路」!
  • 詳細講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不得不看)
    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
  • 普通話不是粵語的敵人
    看了很多的不同意見,歸納起來無非就那麼兩點:一是把普通話與粵語對立起來,甚至把普通話當作粵語的敵人;二是把粵語保育問題意識形態化,把粵語當作意識形態的一方,普通話被設置為對立的另一方。按照這些人的邏輯,不把普通話驅逐出廣州,粵語就不能發揚光大了。痴人夢話! 昨天我說的是家庭裡粵語溝通的需求。現在我來直面問題:社會生活對粵語的需求。
  • 廣西的白話VS香港的粵語,誰才是標準的?
    此外,粵語原片在廣西白話城市的排片率很高。有的人甚至非粵語原聲不可,普通話版不對口型,對於講粵語的人來說,聽起來多少有些彆扭。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香港話也以廣州音為標準。民國時期,上海、江浙等地居民遷徙來港,及後來的逃港潮,導致香港粵語發音發生混亂,出現很多不發鼻音的粵語懶音現象。
  • 香港人說粵語vs廣東人說粵語,竟然有這麼多不同!
    (圖源:開罐Opener)雖然都是粵語,但受普通話影響的廣式粵語和受英文影響的港式粵語還是有差別的,尤其是懂粵語的人聽起來更明顯接下來,圈妹就教你如何一眼分辨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粵語發音中最明顯的一個差別就是香港人喜歡用懶音!所謂懶音,通俗來講,就是因為懶惰為了省力或快速,說話時偏離某些音韻原有的正確發音。
  • 已經邊緣化的粵語兒歌。心疼粵語
    在複製歌詞時,發現居然是出自頂尖的香江四大才子,著名香港作詞作曲大師顧嘉輝之手,要知道,在香港幾乎人人家都會告訴你,音樂教父是顧嘉輝不是黃沾。無論普通話的,粵語的,我都會唱。小時候沒有錢買錄音帶,只能靠用舊的錄音帶錄電臺播放的來聽。
  • 廣式粵語VS港式粵語,到底誰才是說最正宗又地道粵語?網友:一樣
    在廣東地區,都是以粵語為主要語言,有些地方可以能說一些當地方言,夾帶著一些口音,例如潮汕話,客家話等等。粵語使用最廣泛的兩個城市應該是廣州和香港這兩個地方了。那麼是要如何分辨廣州人和香港人呢?經常聽到一些對廣州和香港不好的傳言,就說都很排外,所以有很多外地的遊客,去到這兩個地方旅遊,都先要學習一兩句粵語旁身,假裝自己是廣東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但是我想說,也太天真了吧,粵語並不是兩天就能學會的語言來的。有些外來工,來廣州打工10幾年也未必會說一口流利的粵語。其實廣州人和香港人他們除了粵語是共通點,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比較樸素。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紀念電影《梅豔芳菲》定檔七夕,普通話和粵語配音,你更期待哪個
    據悉,由曾志偉擔任顧問,高志森、梁柏豪共同執導,胡杏兒、郭羨妮、林德信領銜主演的電影《梅豔芳菲》定檔於2020年8月25日七夕情人節公映,屆時,普通話和粵語版都會有截至目前,雖然片方還未公布普通話版的配音演員陣容,但不管是普通話版,還是粵語版,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梅豔芳菲》,都令人期待,值得去電影院刷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