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小朋友為什麼不說粵語》,令某些人興奮莫名,指責學校,指責老師,指責XX,甚至說我故意避開強權的影響。這讓我也興奮起來了,欲罷不能,今天就這個話題再寫一篇。
看了很多的不同意見,歸納起來無非就那麼兩點:一是把普通話與粵語對立起來,甚至把普通話當作粵語的敵人;二是把粵語保育問題意識形態化,把粵語當作意識形態的一方,普通話被設置為對立的另一方。按照這些人的邏輯,不把普通話驅逐出廣州,粵語就不能發揚光大了。痴人夢話!
昨天我說的是家庭裡粵語溝通的需求。現在我來直面問題:社會生活對粵語的需求。
廣州近兩千萬人口,原生的粵語人口才三百萬左右。社會生活本身對粵語的需求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天河區,不講普通話幾乎寸步難行,不要說落腳謀生,就是問個路都沒有人聽得懂。前天我在天河區一家掛著本地某著名腸粉店的招牌的小食店裡吃了個拉腸,從收銀到服務員還有後廚全部都是講普通話的。語言只是人際溝通的工具,需求不足就動力不足,動力不足於是使用的人就逐漸少了。這是很正常的,就如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使用木工手刨一樣。這不是壓制和引導的結果,只是人們本能選擇的結果。
再說大家吐槽最多的幼兒園學校教育。按照廣州的人口比例,幼兒園和學校裡的教職員工以及學生中,普通話人口的佔比一邊倒,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且不說早在我讀小學的六十年代,國家就明確要求課堂授課必須使用普通話,哪怕是班級和校內的交流,現在指望全部用粵語進行也只能夠是一廂情願。
我想起了自己二十歲時到花縣(現在的花都)芙蓉嶂中學當教師的情景。學生老師有講本地話的,也有講客家話的,以講客家話的居多。我不會講客家話,於是用廣州話授課,只有在朗讀課文的時候用普通話。開始的時候我也聽不懂客家話,學生也很排斥我的一口廣州話。因為我是外!地!老!師!其實他們全部能夠聽懂廣州話,只是不喜歡而已。設想一下現在廣州的幼兒園或中小學,如果強迫老師講粵語,老師根本講不來,而學生又大多數聽不懂,這課還能怎樣上?
可見在幼兒園和學校,粵語同樣面臨需求不足的窘境。相比之下,某些引導行為只是用力過猛而已,並非真的那麼強大。
有網友在評論中說,個人覺得100個一日到黑話支持粵語,什麼力撐粵語嘅,起碼有90個自身根本講唔好國語甚至係幾乎唔識講普通話;而果D所謂捍衛地方文化嘅大部分潛意識都係排外嘅。只不過係為自己嘅短視同自我感覺良好搵一個高大上D嘅理由。我同意。這基本上符合我這些年來對這個群體的觀察。
粵語的保育是一個問題,但是廣州的孩子如果只會講粵語而說不好普通話,那是另外一個同樣嚴重的問題。自己不長進沒有競爭力而只會抱怨外地人搶走了自己的飯碗,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相當一部分的廣州孩子,已經淪為聲大眼窄只會蹦躂的井底蛙了。
多少年來只要一說粵語保育的話題,就有激進分子質問我是不是廣州人,好像他真有資格判決我的廣州「州籍」一樣。我會講純正流利的廣州話,普通話水平至少二乙(此處謙虛是必要的),完全聽得懂潮汕話,客家話,英語嘛,出國不用帶翻譯。我今年六十多歲了,假如廣州的孩子們都有我這樣的語言能力,那不但粵語不會亡,而且會很強大。所謂包容,不是用粵語去包容普通話,而是海納百川,多學一門語言,多一道看世界的窗口,多進出一個文化平臺。假如我從小到老就只會一門粵語,我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不要以為幾十年前的廣州是純粵語的天下。那是人家騙你的。我在廣州土生土長,雖然生活在一個講粵語的家庭裡,但是我從小就是在粵語和普通話的雙語環境中成長和學習工作的。我住的宿舍樓裡有廣州人,湛江人,梅縣人,潮州人,黑龍江人,遼寧人,山西人。宿舍裡小孩通行的語言是廣州話,小孩各自回家與爹媽講母語。而大人們則相互講普通話。我的幼兒園,普通話。小學,上課普通話,下課廣州話,中學,同學本身就是一半講普通話,一半講廣州話,教學則普語粵語都有。(其實在初中階段之前,所有的孩子都是語言的天才,學話一點兒都不難。三個月學一門方言毫無難度。)師範學校,上課普通話,下課粵普雙語。電臺本部,講普通話的多,講粵語的少。駐佛山記者站,基本講廣州話。以我切身體會,我從來不覺得講普通話會削弱我講粵語的能力。無非就是見什麼人講什麼話的問題。當然也有一個講什麼話自己更得心應手的問題。這就是母語的力量啦。
能夠與儘量多的人溝通,是自己學習的機會,也是工作的機會。溝通機會和溝通能力與語言機會語言能力是同一回事。
把普通話預設為粵語的敵人,無異於是給粵語樹立了一個強大得不可能戰勝的虛擬對手。這樣的做法,只利於自己悲情的自大和悲壯的自high,利於為自己的愚鈍找藉口。這樣的做法只會一次次地把粵語置於險地之中。
保護粵語的人必須先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說實話,在今天的世界,光會講幾句自認為正宗的粵語,敲幾個粵音字,頂多再說幾句錯漏百出的英語,真的不夠你對付一輩子。
普通話不是粵語的敵人。粵語今天的敵人是無知自大,狹隘眼窄,偏激,滿口粗言爛語的排外者,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的偽捍衛者。
出家門話說五湖四海,進家門言必母語親情,似乎這才是粵語和一切方言最行之有效的的保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