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闆:關於說普通話還是粵語,我的一些淺見

2021-03-06 品城記

我一直都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地方的文化,只要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哪怕再小眾,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文化於我們而言,就像是母親。一個人,對孕育自己的文化,包括從小說到大的語言特別熱愛、特別自豪,覺得它特別的神聖不可侵犯,無比正常。

然而,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表示不爽,表達抗議的時候,必須明白,我們抗議的是什麼。

按我的理解,其實很多人反對的並不是普通話,並不是要竭力證明「普通話跟粵語誰更優秀」,而是反對以推廣普通話為名義打壓粵語。

對於這一點,我們歷來旗幟鮮明:之前我們就做過一期關於保衛粵語的節目,裡面倡導的,是給粵語、以及其他方言生存的空間(很多人說粵語不是方言,而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好吧,我不是語言學家,我不知道),反對的,是「一刀切」,是以一個強制性的規範去遏制、甚至消滅方言、消滅個性。

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討論才有意義。(堅信粵語比普語更加優越或者普語比粵語更加優越的,建議你去百家講壇,那兒更適合討論這個問題)

正如用普通話來打壓粵語是不正當的、是讓人反感的,用粵語來打壓普通話,正當性又從何而來?一個人,一檔節目,講什麼話,不是它的自由嗎?我們講普通話,不代表不愛粵語,我講粵語,也不代表我不愛普通話。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在家鄉,說方言無比正常,無比親切;但是去到國外,沒可能用方言跟老外交流吧?所以,去到大多數人都講普通話的深圳,把語言切換為普語,怎麼就「背叛」了,怎麼就「違背初心」了呢?

相關焦點

  • 粵語和普通話的區別:廣東人喜歡倒著說
    普通話說「你先吃」,粵語說「你食先」普通話說「找不到你」,粵語說「搵你唔到」普通話說「對不起你」,粵語說「對你唔住」普通話說「給你一塊錢」,粵語說「俾一蚊過你」普通話說「我給你送禮物」,粵語說「我送禮物俾你」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字裡行間現在網絡上很多音樂創意社交類的APP,都流行二次創作後加入不少粵語經典歌曲,甚至翻唱版,乃至一些音樂選秀節目也流行翻唱粵語金曲。當然從表面來看,編曲的確膾炙人口,但其實字裡行間,也隱約看到當年作詞人的深厚功底。突發奇想也就寫寫這篇文章。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
  • 普通話不是粵語的敵人
    昨天我說的是家庭裡粵語溝通的需求。現在我來直面問題:社會生活對粵語的需求。 廣州近兩千萬人口,原生的粵語人口才三百萬左右。社會生活本身對粵語的需求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天河區,不講普通話幾乎寸步難行,不要說落腳謀生,就是問個路都沒有人聽得懂。
  • 我是珠海人,但我不會說粵語
    鏡頭裡這個00後的小學生略帶委屈說出一句:「我是廣州人,不會說粵語。」網上曾有一個調查《6-20歲能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發現已然有30%左右的人不會說粵語 沒必要學粵語 @女漢子:學校要求說普通話,孩子們多數也是用普通話交流,我家小孩連粵語節目都不愛看,而且一定要看國語版本的。
  • 語言|粵語和普通話:香港的語言政治化
    然而,即使香港人能越來越熟練地用普通話交流,但仍有一部分香港人對說普通話提不起興趣,甚至徹底排斥說普通話。 即便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憤恨不滿不斷加深,卻也不得不咬牙承認一個事實:全世界說普通話的人數接近10億。在香港,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許是通往財富和成功之路的關鍵。在香港,最受歡迎的學校不是用英語教學,就是用普通話教學,沒有一所學校用粵語教學。可是,粵語幾乎是所有香港人的第一語言。
  • 為什麼說用粵語填詞,比普通話填詞難太多?
    相信陳奕迅的很多歌大家都耳熟能詳,而且Eason的很多歌都有粵語和普通話兩種版本,像我們常聽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不如不見》和《好久不見》等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即使惡夢卻仍然綺麗,甘心墊底襯你的高貴」,同樣是一樣的譜曲,兩首歌卻用不同的填詞,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粵語填詞和普通話填詞有這樣的不同呢?
  • 普通話pk粵語,真的是石班瑜成就了周星馳嗎?
    不懂粵語的人會說:肯定是普通話配音好啦,石班瑜的配音與周星馳的表演,那簡直是天作之合、無與倫比。懂粵語的人則會說:還用爭辯嗎?肯定是粵語好啦,星爺的電影,只有看粵語才能有原汁原味的感覺,才能看得出其中的含義所在!讓我們來看看,對比一下粵語與普通話的區別有多大!
  • 有人說粵語是古漢語,那麼秦朝人說的是陝西話還是粵語?
    普通話已經從基礎教育到現實需要,各個方面衝擊著方言。不過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顯然有著很頑強的生命力,比如說粵語。粵語作為漢語的七大方言之一,粵語人群對粵語也有著極強的自豪感,加之該地區經濟發達,自然話語權較大。粵語人群強調粵語重要性的時候,時常會說「粵語是古漢語」,由此來證明粵語的正統性。不過,此說法總是讓人疑惑,比如說秦朝時,難道關中地區的秦人們在說著「粵語」,而不是現在的陝西話嗎?
  • 看粵語版還是普通話版?看過的觀眾這麼說
    今天8月16日,是《沉默的證人》的首映,上映半天的時間,票房已經過了2000萬,在在工作日上映,這樣的成績,其實還是不錯的,到了晚上估計能有比較大的增長,那麼觀眾最關心的問題來了,《沉默的證人》這部電影真的好看嗎?如果要去看的話,看粵語版還是看普通話版本的呢?粵語版的會不會下面的中文翻譯是繁體字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去看一下,看過的觀眾怎麼說呢。
  • 廣州政協建議廣州臺改播普通話 引粵語存亡激辯
    事實上,此次粵語和普通話之爭經過了三個階段,三把「火」讓論爭越演越烈。  第一把「火」燒在今年6月,廣州市政協針對亞運軟環境相關問題開始進行調研、調查時,在其網站掛出了關於廣州電視臺播音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觀眾希望廣州電視臺繼續沿用粵語播報方式。
  • 普通話話配音pk粵語原聲,真的是石班瑜成就了周星馳嗎?
    長久以來,大家對於周星馳的電影都有一個爭論:粵語好,還是普通話配音好?不懂粵語的人會說:肯定是普通話配音好啦,石班瑜的配音與周星馳的表演,那簡直是天作之合、無與倫比。懂粵語的人則會說:還用爭辯嗎?肯定是粵語好啦,星爺的電影,只有看粵語才能有原汁原味的感覺,才能看得出其中的含義所在!#真的是石班瑜成就了周星馳嗎?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佛山男子腦梗後忘記說了幾十年的粵語,只會說普通話了
    佛山男子腦梗後忘記說了幾十年的粵語,只會說普通話了 羊城晚報•羊城派 2020-03-27 19:46
  • 香港粵語混英文VS廣州粵語混普通話,哪個「潮」哪個「Low」?
    一開始被TVB的標籤所迷惑,以為是講粵語經典臺詞,結果是一個」扮蟹「的興趣小組。進去後發現大家都在模仿這種「中英混合」說話模式,一時間我分不清是敵是友,是真心學習還是在嘲諷。一直以來,香港人說話加英語都被人詬病,覺得這是裝的表現。但其實除了極個別ABC中文水平是在令咂舌,粵語表達時就是習慣加英語詞,自然到毫無英語基礎的爺爺嫲嫲問你:「邊到搭lift?」
  • 當年差一票當選普通話的,到底是粵語、河南話、還是四川話?
    但是你知道普通話這個中國標準的官方語言,是從什麼開始確定的嗎?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中國是沒有一個確切的官方語言的。其實早在清代末期,就有普通話這個提議了,不過一直在不斷的修改中,最後在我們新中國成了後,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差異,會產生溝通困難,所以最終在1955年時候才最終確定普通話的標準音,開始全國範圍的推行,推行保留各個地區的方言,不做硬性要求。
  • 粵語與普通話的關係,並非你想的那樣!
    因為北方方言區人口佔絕大多數,北方方言理所當然地要在普通話中體現出來。普通話是一個大熔爐,可以海納百川,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各種方言得詞語,也吸收了很多粵語的方言,如"單車"、"的士"、"沙發"等。普通話的聲調比較簡單,只有陰、陽、上、去四聲,而粵語的聲調相對複雜。而粵語有九聲六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甚至一些非方言人也不懷疑!真是笑話。 三年前我寫過一篇博文《陳小春懂訓詁學?不懂不要亂講》。針對陳小春認為粵語是唐朝正宗漢語進行反駁:陳小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圍望、望乜野?普通話不是用「望」,是用「看」。
  • 「我是廣州人,不會說粵語,也不想學」,00後回答驚人!
    略帶委屈說出一句:「我是廣州人,不會說粵語。」網上曾有一個調查《6-20歲能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發現已然有30%左右的人不會說粵語除了年輕一代對粵語陌生的問題外在粵語傳承和推廣的路上也存在著諸多困阻沒必要學粵語 @女漢子:學校要求說普通話,孩子們多數也是用普通話交流,我家小孩連粵語節目都不愛看,而且一定要看國語版本的。
  • 粵語,究竟是一種方言還是語音?
    北方的胖哥來廣州出差由於水土不服八阿哥帶他去買杯涼茶下下火埋單的時候老闆說:多謝3蚊雞
  • 關於粵語教學,這間廣州名校動真格了
    歡迎來到[呈現廣州],我們深耕廣州,呈現獨特觀點,關注嘗鮮  近十幾年,關於粵語如何傳承的話題實在很多,大本營廣州對粵語也越來越式微,學生在校或在家都不說粵語,引發市民擔心是否會消失。學生一半以上都是來自白雲區的企業單位職員子弟,讀中學才到廣州生活學習,對廣州生活環境不那麼適應,與本地學生交往容易產生隔閡,通過學習粵語可以加速他們融入廣州  一些在校的資深老師十分通過同意開設粵語選修課,她說自己在廣州讀書和工作,一直都想學粵語,也覺得學一城語言、明一城文化,才算不枉此行,卻常常苦於沒有機會,這次執信中學做了一個好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