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賞析這首詩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詩人李白。作為一名中國人,想說不認識李白,太難了。在座的諸位 有誰不是背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長大的?所以,對這位享譽世界的文化名人,我只補充四點。
第一 、他不是科班出身。李白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並非進士及第。我們知道,在唐朝,尤其是唐高宗以後,幾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是科舉出身。但各種文獻資料顯示,李白沒有像其他學子那樣經過科舉考試,被層層選拔到中央,他之所以能夠受到玄宗皇帝的賞識,供奉翰林,完全是達官貴人舉薦的結果。最給力的兩位推薦人是他的好友賀知章和玄宗皇帝的親妹妹玉真公主,而依仗就是詩才,再無其它。
第二、他的詩才甚高。自古以來就有「文人相輕」的說法。但當一個人的才華出類拔萃到令人們感到只能望其項背的時候,評價才是發自肺腑的。與李白共處同一時代的杜甫評價他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現代詩人余光中則為他寫下了「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樣的詩句。二人對他都有極高的讚譽。
第三、他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挫折對庸人來說是災難,對天才來說,卻是瘁刀的烈火,過了關,就能百鍊成鋼。李白一生顛沛流離,四處漂泊,可是,他把激情與豪情寫進了名山大川,把苦悶與落寞融入春夏秋冬。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一千多首經典詩作,詩風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不朽傳奇。比如,他的巔峰之作《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我們只要一讀出來,就會萌發出對詩人的無限崇拜,為啥?自己寫不出來唄。
第四、他不適合政治。這正是《月下獨酌》這首苦情詩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中國,儒家思想文人的精神底色,「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才華橫溢的李白自然也有著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他幹謁於權貴之間,於天寶元年才受到召見,供奉翰林。那一年他已經42歲了,距當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已經過去了17個年頭,歲月蹉跎,他已經從一名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蛻變為飽經憂患的中年人,負責給皇帝寫詩文娛樂,這是帝王的恩典,令同僚們豔羨。可對一個性情中人來說,能夠做到長期摧眉折腰侍奉權貴嗎?不可能啊。李白漸漸對御用文人的身份感到厭倦,對自己追逐半生的結果感到失望,產生了隱退的念頭。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整日沉溺於酒水中的醉漢李白。杜甫有詩曰:「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皇帝的詔他都敢不奉,何況讓區區高力士替自己脫靴?那叫一個狂啊。對李白的這些行為,事實上,我們需要有個本質的認識。他之所以這樣,歸根到底是內心深處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博弈的結果。積極入世與遊於方外的矛盾在他的詩文中一直存在著。當他在政治上屢受排擠,道家的思想就佔了上風,於是他想離開長安,離開皇宮,到自然中去尋找更為廣闊的天地。到長安的第三個年頭,李白向皇帝遞了辭呈,對李白的各種不羈已經感到頭疼的玄宗順水推舟:準了他的請辭!李白離開了他不能夠適應的政治旋渦。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對《月下獨酌》的賞析中,月與酒是白詩永恆的話題,這是一首非常李白風的詩,什麼是李白風?用豐富的想像力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就是李白風格。這首詩寫於天寶三年春,正是李白請辭長安的前夕,表現的是由於政治失意而產生的孤獨情懷。寂寞的環境被渲染得十分熱鬧,體現了詩人善於排解寂寞、豪放曠達的個性。
一個人孤孤單單提了一壺老酒,坐在花叢裡自斟自飲,本來是一件甚為單調無趣的事情。可詩人突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了進來,化為三人,舉杯共飲,冷冷清清的場面熱鬧起來了。明月終究是「不解飲」,影子也不過是「徒隨身」,暫時將就著及時行樂吧,這是主題。趁著酒興,且歌且舞,這可不是獨舞,明月與身影都做出了回應。清醒的時候,三個一起快樂,睡著了,才不得不分開。這樣一往情深、物我兩忘的境界表達,也只有李白可以做到。詩人在最後兩句,用期待在遙遠的天河與無情之物的相會,道出了內心的孤獨與蒼涼。正所謂:黃金萬兩容易得,知己一個也難求!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的詩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是綻放在盛唐藝苑裡的奇花,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他所處的時代,最大特點就是開放與包容。今天,藝術創作趨於多元化,讓我們秉承盛唐遺風,穿越時空,把一首現代版藍調風格的《月下獨酌》唱給大家聽。
長按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