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這樣的歌,在過這樣的生活」——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導演...

2020-11-17 騰訊網

「搞藝術的嘛,(年輕的時候)總想著要玩點什麼,想扇生活一巴掌什麼的。」抱著這樣的雄心壯志,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陝西青年馬飛,做過五年的「北漂」。

租的房子在北三環,對面就是一家泡饃館。館子在陝西人的味覺體系裡當然算不上正宗,但饞勁兒上來的時候擋不住,馬飛經常跑過去吃。

有天走在路上,馬飛忽然想:我一個陝西人,為什麼非得在北京,吃一個根本不正宗的泡饃?

第二天,馬飛就回到了西安,終於吃上了一碗正宗的泡饃。那種感覺,「每個毛孔都舒服了,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對了」。

兩周之後,馬飛打電話請北京的朋友幫忙退掉了租的房子,從此定居西安。那是2009年,馬飛28歲。

同一年,馬飛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馬飛與樂隊」,每天吃喝彈唱,過著不求上進但輕鬆愜意的小日子。

當年那碗泡饃帶來的酣暢,也被他換了種形式寫進作品《長安縣》中,並且用極具辨識度的陝西口音唱出來——

「騎上車子來到長安縣,

來上一個大碗的油潑麵,

長安縣那麼多年都沒變……」

11年之後,在音樂紀錄片《踏歌行》中,39歲的馬飛說:「首先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庸的人,順其自然就好。」

但對一個畫家、歌手,哪怕人屆中年,成了家當了爸,他的「平庸」,依然難掩鋒芒。

馬飛美院的老師曾跟他有過討論:深海裡沒有光線,但是深海裡有些魚為什麼那麼鮮豔呢?它鮮豔給誰看?

對著導演張木的鏡頭,馬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個魚的顏色就是生命的意義。大家都是魚,可能就是顏色上有點差別,這是唯一可以追求的。別的都沒意義。」

這也成了《踏歌行》最令人心動的場景之一。

——今年8月,七集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在央視9套播出,每集15分鐘,講述了國內七組民謠音樂人的故事。馬飛與樂隊是其中之一。

非常可惜的是,即便看過《踏歌行》的業內人士和觀眾都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好評,即便《踏歌行》第二集的樂隊就是在《樂隊的夏天2》中爆紅的五條人,《踏歌行》還是沒有進入更大範圍觀眾的視線。

在接受新聞晨報記者專訪時,導演張木說,其實從開播的時候,甚至更早,從準備做這部片子的時候,自己就知道這會是一部小眾的片子,一定會有人喜歡,但不會是所謂「爆款」。「我在導演手記中也說過,這部片子承載不了什麼東西,這些歌也承載不了什麼,但我知道世界上還有一些這樣的人,在唱這樣的歌,在過這樣的生活,這些存在本身,就是讓人挺開心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偶然看到這個片子,覺得很有意思,那對我來說,就可以了。」

▲張木(右)工作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大山美滴很—《踏歌行》導演張木手記
    CCTV-9紀錄片《踏歌行》8月22日起每晚19:03正式播出,第三集講述的是我們的張尕慫,他是西北音樂的收集者,他生在西北
  • 講述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 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央視熱播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連日來,七集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引發關注。這部紀錄片每集15分鐘,由歌手老狼配音,講述七組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今晚將播出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集。  《踏歌行》是一部關於民謠的紀錄片,共七集,每一集著重表現一位音樂人。
  • 講述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 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央視熱播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連日來,七集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引發關注。這部紀錄片每集15分鐘,由歌手老狼配音,講述七組民謠音樂人的別樣人生。今晚將播出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集。《踏歌行》是一部關於民謠的紀錄片,共七集,每一集著重表現一位音樂人。
  • 音樂系列紀錄片興起 要用動人旋律講述紀實故事
    原標題:音樂系列紀錄片興起,音符中的時代記憶被更多挖掘  用動人旋律講述紀實故事    音樂系列紀錄片《踏歌行》把音樂作為紀實影像的豐富素材  近年來,隨著各類音樂綜藝的播出,各色音符和旋律不斷縈繞於觀眾耳畔。然而音樂的藝術價值不止於作品本身,背後的故事、音符中的時代記憶,同樣彰顯其價值。
  • 《踏歌行》第七集:小河(如果你相信)
    在海丰采訪五條人的時候,我和他們聊了聊喜歡的音樂。阿茂和仁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到了小河,仁科認真重複了好幾遍,一定要說對那張專輯的名字——《飛的高的鳥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就是聽了他的音樂,我才發現還可以這樣寫歌,仁科興奮地說,一直到今天我也覺得這是張偉大的專輯。所有聽民謠的人,都會記得那個曾經光芒四射的小河。
  • 《踏歌行》第四集:衣溼(放了我)
    但這裡卻分明是他在歌裡無數次吟唱的故鄉。 遊淼如今住在珠海,正經的工作是一名官方獸醫,工作之餘是衣溼樂隊的主唱。工作的時候他可以說一口地道的粵語,但唱歌的時候卻幾乎全是宜賓話。但當遊淼想玩音樂的時候,父親卻堅決反對,無情打壓。甚至為了不讓遊淼碰音樂,自己也十幾年沒碰過二胡。在宜賓生活的18年,遊淼幾乎所有的記憶都是那種僵持和冷戰。這個安逸的城市更像是他的牢籠。遊淼後來寫過一首叫《放了我》的歌,在歌裡他唱到聲嘶力竭,幾乎喘不上氣,那是壓抑已久的憤懣不平。 大學時,遊淼離開宜賓,之後就很少回來。
  • 《踏歌行》第五集:旱獺(這世界萬物生長)
    這是我從來沒有過的聽覺體驗,仿佛通靈一般的神秘。博克說,楚爾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迴響」,那是與自然萬物的深刻共鳴。 博克今年18歲,是旱獺樂隊的楚爾樂手,同時也是主唱旦布爾的侄子。他們都是圖瓦人——一個只有2000多人的蒙古族支系,世代聚居在新疆喀納斯,一個美得不像話的地方。
  • 紀錄片《往事如歌》:譜寫音樂人生,描繪家國情懷
    紀錄片《往事如歌》選取了其中十餘位主人公為拍攝主體,以歌聲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當年在祖國大地上奮鬥與奉獻的故事,與今天樸實無華的生活。沒想過挑三揀四,給我一個通知就去了。專業對口就很高興了,要去幹一番事業了。」片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表述。
  • 紀錄片《往事如歌》:譜寫音樂人生,描繪家國情懷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十一」期間推出的人物紀錄片《往事如歌》中,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唱響了這首最常演出的歌曲,而歌詞正是他們一生的寫照。對於這部描寫團員們人生的紀錄片,有網友稱,「看懂這些老人的人生,才能體會到這首歌的內涵」「這部紀錄片既蘊含了時代跌宕,又飽含人生厚度,這些故事都太治癒了」。
  • 李嘉格《這樣唱好美》用音樂記錄人生歷程
    上周五,李嘉格以一首鄧麗君經典歌曲《再見了,愛人》止步《這樣唱好美》半決賽,李嘉格也想把這首歌送給一直支持她的粉絲和她熱愛的舞臺,她直言:「再次站上舞臺,其實對我來說不是很容易,很珍惜這一次的機會。」
  • 《踏歌行》第六集:馬飛(你有澎湖灣 我有長安縣)
    可能是我們都學過畫畫的緣故,我對他走路的姿態,駝背的弧度,說笑時嘴角下撇的樣子都十分熟悉。就像在他那些歡快、嬉皮、沒正經的歌裡,我也總能聽出末日狂歡般的無力和悲涼——那是每個文藝青年都經歷過的幻滅。幻滅,然後在一片焦土之上發出新芽,匍匐生長。馬飛說他是在大學畢業那年經歷的幻滅。一位朋友告訴他,要找到可以寄託自己的東西。馬飛不再畫畫,他選擇了音樂,用喪心病狂的歡樂去消解那沉重的虛無。
  • 聽《十三五之歌》,紅歌也可以這樣唱
    《十三五之歌》出自復興路上工作室,這是一個神秘且牛x的工作室,之前曾推出過《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跟著大大走博鰲篇》等系列時政神作。那麼,復興路工作室到底是何方神聖創辦創立的呢?網上找不到答案,但是網友根據之前的作品紛紛猜測,這是一個跟官方掛鈎的組織,因其文案採用的數據均來自權威機構,措辭用語也都十分恰當。
  • 《我給祖國唱首歌》:點亮歌曲誕生背後的歷史時刻
    紀錄片聯合總導演石嵐撰寫的宣傳詞中這樣寫道。「要突破以往紀錄片的模式,讓這部片子形式更加生動、受眾老少皆宜」——面對這樣的要求,製作團隊反覆研究,最終確定「給祖國唱首歌」這個切入角度,選取了《我和我的祖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愛你中國》、《我的祖國》、《歌唱祖國》五首傳唱度極高的愛國歌曲,講述歌曲的過去和現在。五首歌曲的歌名自然成為了五集紀錄片每一集的片名。
  • 抖音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許生活應該這樣是什麼歌 活著歌詞
    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許生活應該這樣這首歌最近在抖音上火了,據悉,這首歌歌名叫《活著》,是歌手郝雲唱的,下面來看一下。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許生活應該這樣什麼歌  歌名:活著  歌手:郝雲  《活著》是由郝雲填詞、譜曲、演唱,於2013年09月12日發行的一首城市民謠歌曲,出自郝雲第三張同名專輯《活著》。
  • 袁惟仁:就這樣被音樂「徵服」,就這樣「執迷不悔」
    《聽袁惟仁彈吉他》裡描述的那樣:靠著窗半夜聽見袁惟仁彈吉他,他認真創作的哼哼唱唱,《愛情傀儡》《徵服》和《夢醒了》,都變成了主打。那一年,30歲的袁惟仁在極度絕望與痛苦中寫下了《徵服》:「就這樣被你徵服,喝下你藏好的毒。」,「我的劇情已落幕,我的愛恨已入土。」他把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寫進歌詞,以此慰藉重創中的自己。而在海峽的這一岸,同樣正在陷入愛恨情仇的歌手那英收歌后感慨不已,經其精湛演繹,歌曲一炮而紅,在收穫無數獎盃的同時,那英也由此憑藉「苦情歌」的標籤徹底徵服歌壇,成為內地不可取替的實力派天后級歌手。
  • 從小鎮青年到「五條魚」,五條人的歌裡,為什麼永遠裝著一個海豐
    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個紀錄片,則是用紀實影像的方式將五條人音樂的內涵更加充分展示出來——《踏歌行》該片記錄了芭農、五條人樂隊、張尕慫、衣溼樂隊、旱獺樂隊、馬飛與樂隊、小河這七位民謠音樂人音樂背後的生活與故事。本次我們就跟隨紀錄片,走進五條人歌中那個叫海豐的地方,這是他們音樂的發源地。「有隻老鼠仔,離開了它的父母,離開了它的家鄉。」
  • 網綜「橫向擴張」升級,《這樣唱好美》帶經典音樂破圈層
    無代溝,跨越圈層壁壘,以經典音樂為紐帶的《這樣唱好美》註定是面向全民的,因為經典承載著不止一代人的記憶。有人說,這是一個經典遠去的時代,非也。在對諸多快餐式流行音樂審美疲勞後,大眾對經典音樂的熱情高漲,只是國內音樂綜藝較少以經典音樂為主角,直到愛奇藝自製綜藝《這樣唱好美》出現。「音樂力」一直是愛奇藝的主賽道之一。
  • 《踏歌行》第三集:張尕慫(大山 美滴很)
    在西北,「尕慫」是句罵人的話,類似東北話裡的「犢子」,但加在張尕慫身上就恰當無比,他本人就是那麼個四處撒歡搗蛋、想唱就唱、說走就走、永遠長不大的熊孩子。 跟張尕慫聊天有個風險,就是一不小心就會被他帶成結巴。我跟他一起待了幾天,發現自己說話都不利索了。張尕慫的結巴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小時候調皮,學村裡一個結巴的叔叔說話,學著學著就成了結巴。
  • 音樂紀錄片:聽風的歌
    音樂紀錄片《聽風的歌》用詩意的鏡頭和絕美的音樂,記錄了冰島著名後搖樂隊Sigur Rós在家鄉冰島小鎮上舉辦的一系列免費演出。一首連著一首的靈魂樂音,飄蕩在不論是教堂、廢棄工廠、小鎮的表演廳還是在空曠無人的荒野寂境。
  • 抖音我也不想這樣難過我也不想這樣蹉跎是什麼歌 歌詞誰唱的
    我也不想這樣難過我也不想這樣蹉跎這首歌最近在抖音上很火,據悉,這首歌歌名叫《我也不想這樣難過》,是歌手蒙面哥唱的,下面來看一下。我也不想這樣難過我也不想這樣蹉跎什麼歌  歌名:我也不想這樣難過  歌手:蒙面哥我也不想這樣難過歌詞  詞:蒙面哥  曲:蒙面哥  編曲:蒙面哥  錄音:蒙面哥  混音:蒙面哥  吉他:雨霖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