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藝術的嘛,(年輕的時候)總想著要玩點什麼,想扇生活一巴掌什麼的。」抱著這樣的雄心壯志,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陝西青年馬飛,做過五年的「北漂」。
租的房子在北三環,對面就是一家泡饃館。館子在陝西人的味覺體系裡當然算不上正宗,但饞勁兒上來的時候擋不住,馬飛經常跑過去吃。
有天走在路上,馬飛忽然想:我一個陝西人,為什麼非得在北京,吃一個根本不正宗的泡饃?
第二天,馬飛就回到了西安,終於吃上了一碗正宗的泡饃。那種感覺,「每個毛孔都舒服了,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對了」。
兩周之後,馬飛打電話請北京的朋友幫忙退掉了租的房子,從此定居西安。那是2009年,馬飛28歲。
同一年,馬飛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馬飛與樂隊」,每天吃喝彈唱,過著不求上進但輕鬆愜意的小日子。
當年那碗泡饃帶來的酣暢,也被他換了種形式寫進作品《長安縣》中,並且用極具辨識度的陝西口音唱出來——
「騎上車子來到長安縣,
來上一個大碗的油潑麵,
長安縣那麼多年都沒變……」
11年之後,在音樂紀錄片《踏歌行》中,39歲的馬飛說:「首先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庸的人,順其自然就好。」
但對一個畫家、歌手,哪怕人屆中年,成了家當了爸,他的「平庸」,依然難掩鋒芒。
馬飛美院的老師曾跟他有過討論:深海裡沒有光線,但是深海裡有些魚為什麼那麼鮮豔呢?它鮮豔給誰看?
對著導演張木的鏡頭,馬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個魚的顏色就是生命的意義。大家都是魚,可能就是顏色上有點差別,這是唯一可以追求的。別的都沒意義。」
這也成了《踏歌行》最令人心動的場景之一。
——今年8月,七集音樂紀錄片《踏歌行》在央視9套播出,每集15分鐘,講述了國內七組民謠音樂人的故事。馬飛與樂隊是其中之一。
非常可惜的是,即便看過《踏歌行》的業內人士和觀眾都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好評,即便《踏歌行》第二集的樂隊就是在《樂隊的夏天2》中爆紅的五條人,《踏歌行》還是沒有進入更大範圍觀眾的視線。
在接受新聞晨報記者專訪時,導演張木說,其實從開播的時候,甚至更早,從準備做這部片子的時候,自己就知道這會是一部小眾的片子,一定會有人喜歡,但不會是所謂「爆款」。「我在導演手記中也說過,這部片子承載不了什麼東西,這些歌也承載不了什麼,但我知道世界上還有一些這樣的人,在唱這樣的歌,在過這樣的生活,這些存在本身,就是讓人挺開心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偶然看到這個片子,覺得很有意思,那對我來說,就可以了。」
▲張木(右)工作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