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亞」掠過臺灣,卻在這裡留下一場大規模的喧囂,並不是颱風的破壞力有多麼強大,而是臺北、新北、基隆三市颱風假各不相同,引發了大爭論。
滑動灰色底紋
新北市在颱風來臨前最早發聲,宣布7月11日放假一天,停工停學。
●臺北
但最晚宣布的臺北市卻讓人大跌眼鏡,其放假時間精確到了小時,決定7月10日16時起停工停學,7月11日一切如常。
放不放假這麼難?!
這次被稱為「北北基不同調」的事件,隨即引發民眾的大規模爭論。要知道,這三個城市彼此相鄰,其結構恰如京津冀:新北環抱著臺北,其東北部三面環繞基隆。在這樣的地理結構下,居住在甲市,工作在乙市者大有人在。一個在臺北工作的新北市民7月11日該不該上班?他當然可以不去,但他的老闆可能就不大願意了。
於是,一場爭論由此爆發,批評政府者有之,呼籲全面放假者有之,支持因地制宜者亦有之。
作家林盛月就此發表評論《颱風,如果夜晚是個假期》,分析為何許多臺北市民感覺受到了冒犯:
颱風假的源本,是避難保安。臺北市近年來已少有洪澇,常常暴風圈過了也就不要緊了,風力雨量未達停班停課標準而不放假,算計上極其合理。冒犯感是來自於,颱風假在庶民文化之中,老早泛出了「避難保安」的最基本需求,對於許多居住區域尚稱安全的民眾,颱風假更像與災難孿生的狂歡節:飲食有泡麵與零嘴乾糧、娛樂則以不太受天候影響的室內影音休閒為大宗,颱風假最尖銳同時最溫柔的要素更是,習慣以忙碌或各自的生活為藉口相互迴避的同居或半同居人,終於被迫靜靜待在一起面對彼此了——例如是枝裕和《比海還深》的離異夫妻與其母其子。
誠如此言,當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原本為安全而設的假期就被民眾理所當然地看作一種可以不期而遇的福利。同時,由於這種福利帶有偶然性,因此又在心理上,比那些事先定好日期的休假顯得更有魅力。一旦達不到預期,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香港人也期盼風假!
相比臺灣,在生活節奏更快工作壓力更大的香港,人們對颱風假的企盼似乎更為強烈。
早年間,在李嘉誠退休前,每逢颱風過境,香港「李氏力場」的都市傳說便會被一再提起。大意就是香港人認為李嘉誠等大佬為香港設下了「颱風屏蔽系統」,逼迫颱風改變路線。
初看之下,所謂「力場」似乎是為了保護香港免受颱風侵害。其實在當地人的語境中,這個明顯帶有調侃意味的傳說的真實含義,在於「李氏力場」會讓香港天文臺不能掛出8號風球或以上的警告信號,換句話說,意味著不能放假。於是人們在與颱風假擦肩而過的失落中,半開玩笑地將責任歸咎於這樣一個旨在保護商界利益的「力場」,權當情緒宣洩。
來自日本人的驚詫……
糾結於有沒有颱風假的香港和臺灣人民,不妨回頭看看日本,這個社畜(日本底層上班族自嘲用語。社即會社,意為公司;畜意為牲畜,指為公司拼死拼活勞動,如同牲畜一般)一詞誕生的地方,雖然經常有颱風造訪,可是人們卻連颱風假這個概念都聞所未聞。以致於當「北北基不同調」的爭論傳到日本時,大部分人都是一臉詫異地問:「什麼?颱風還能放假的?」
小編是真心這麼想的,⁽⁽◝( ˙ ꒳ ˙ )◜⁾⁾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作者:劉釗
編輯:張瑋鷗、卞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