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家過年的真相……你敢看完嗎?

2021-03-02 最人物

這註定又是一個難忘的春節,尤其是對那些不能回家的人來說。
細微又濃烈的情感在節日的氣氛裡散開,聚成了一個又一個難以開口的故事。那些不辭勞苦默默付出的日子,那些被真誠感謝和讚美的日子,他們不僅僅是他們,也是每一個我們。

2019年年底,在北京疾控中心工作的臨沂人沈玲羽,已經買好了回家的車票。

計劃中,她第二年就要嫁人了,按照家鄉風俗,這是她在自己家過的最後一個春節。

大包小包的行李收拾完畢,家裡養的寵物託付給朋友,她帶著工作後自己賺錢給父母買的禮物,坐上了前往高鐵站的地鐵。

擁擠的車廂裡,她收到了一條不尋常的簡訊。那天是臘月二十九,武漢剛剛宣布封城。

簡訊中,疾控中心的領導通知統計在京人數,為即將到來的惡仗做準備。看完信息,沈玲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需要做出取捨:

一邊是提前幾個小時就在火車站等待自己的父母,一邊是疫情洶湧來襲。

她下地鐵又上地鐵,反反覆覆幾次,最後責任戰勝感情:「還是想回家,但是我覺得這是一份責任,我不能為了我自己放棄它,所以我回來了。」

也是在後來,她才知道,當時在車站等待接她回家的母親,等到她一條不回家的消息後,哭了。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實驗室,是沈玲羽的工作單位,她從事的是病毒檢測工作。

當時疫情剛剛爆發,整個實驗室忙得焦頭爛額,大家都想在第一時間迅速給病毒定性,搞清楚它是由什麼引起的,流行病人員該如何去採樣。

壓力是巨大的,危險也是巨大的。每天都需要和病毒樣本打交道,她必須時刻保持小心。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

從進入實驗室開始,沈玲羽就需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戴上口罩、面罩……這樣的行頭常常讓她在實驗室裡待三個小時,就出現劇烈的身體反應。

即便如此,時間不等人,她還是選擇長時間熬夜加班。平時她的胃就不好,加班期間飲食不規律,她出現了低血糖。

有一次她正工作著,突然就吐了出來,但因為在實驗室裡,一旦脫掉防護服就面臨著暴露的危險,她只能堅持。

「我這輩子都沒法忘記那種口罩裡嘔吐的感覺。所以之後我就想著使勁吃飯,使勁休息,然後鍛鍊好身體,別給大家帶來風險。」

無聲的戰場,她是堅守在前線的戰士。

那些奮戰的日子雖然辛苦,但也不乏愛與感動。她有同事自願去了武漢,奮戰在一線中的一線,其中一位同事的孩子剛剛半歲。

感動也來自於身邊,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她唯一見外人的機會是打車。

她擔心滴滴司機會因為她的身份有所顧慮,但偶爾幾次和司機閒聊時,她發現對方不僅沒有避諱,反而叮囑她注意休息,為她加油。

有一次她很累,拎著很多東西,司機在已經完單的情況下,又開車把她送到了小區樓下,沒收錢。

那晚昏黃的燈光中,司機緩緩開出小區的場景,她記了很久。

2020年的除夕夜,沈玲羽又是工作到很晚才下班,她想著包頓餃子過春節,卻因為不太會做,導致餡沒熟,最後也沒怎麼吃。

第二天大年初一,是沈玲羽的生日,在北京的哥哥邀請她一起過年,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她沒有去。

那天哥哥給她訂了一份生日蛋糕,她很感動。但勞累一天走出實驗室時,她發現蛋糕已經化了。

今年過年,即便非常想念父母和臨沂炒雞,但她依然沒打算回家。

北京在2020年經歷了三波疫情,從新發地菜市場,到大興區的疫情反覆,沈玲羽的實驗室一直在忙碌。

最難忘的一天,她一天一夜檢測了超過2000份樣本,胳膊都麻了。

但相較於去年春節,她早已沒有了慌亂,「現在已經非常熟悉工作流程了,心裡沒什麼擔憂」。

而在父母眼裡,她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他們提心弔膽的一天,也是驕傲的一天。

她理解父母沒有說出口的思念,也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就覺得今年雖然回不了家,但今年的年是明亮的,我們都能看到希望。」

這些天,姜保永尤青儒夫婦的超市裡總有熟人來問:「老闆,今年你們什麼時候關門?」聽到他們說今年過年不打烊後,顧客長舒一口氣,向他們道一句:「過年好。」

這讓他們心裡很暖,很開心。

這對夫婦很特別——特別的傻,這是親戚朋友對他們一致的評價。丈夫姜保永今年52歲,老家在山東德州,他在北京大興區西營門開一間小超市。

每天凌晨三點,他起床前往菜市場採購新鮮的蔬菜水果,清晨回到店裡和妻子尤青儒一起卸貨、擺貨、收拾整理……然後忙到深夜。

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他習慣了這種勞累,「每天到點自然醒,從沒睡過頭」。

西營門村裡老人居多,子女都在外打工,姜保永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很多東西搬不動,他主動提出幫助運送。有什麼需要幫助打個電話,他總是準時出現。

別人納悶,問他「又賺不到多少錢,為啥要這麼費心費力?」, 他卻覺得很正常。

一次村裡一位大叔手受傷了,晚上十點給姜保永打電話讓他送點東西。他二話沒說立馬就到,還順手把對方家裡的活給幹了。

去年疫情爆發後,很多人從線下轉戰線上採購生活用品,他和妻子尤青儒又加入其中,成為社區團購橙心優選的團長,為村民提供線上購買渠道。

尤青儒運營了一個橙心優選購物群,今年過年村民們也能從橙心優選上定購物品,買到新鮮豐富的蔬菜。他們說:「老百姓得到實惠,咱心裡也高興。」

在姜保永心裡,這是個互幫互助的,而不是自私自利的社會。他時常記得小時候上學學雷鋒,「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口號他喊了很多年。

他小時候學習特別好,父親也是十裡八村有名的善人,他說:「人活著都有自己的價值和目標,不能當寄生蟲,像寄生蟲一樣活著。」

這些價值觀烙印在他腦海裡,也讓姜保永成為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人。

只是相較於這些善行,他很少說起的,是背後的那些心酸。

姜保永10歲那年,父親去世,第二年母親改嫁。貧窮的年代裡,他不得不在一個不諳世事的年紀輟學,跟著村裡的鄉親外出打工。

他最開始在一家藥廠給人刷碗燒水,後來又去了天津。別人都嫌棄他年紀小,不敢收他做工,他就那麼餓了幾天,每天睡馬路上。

他還記得早上醒來很多人會圍著他:「這誰家的孩子,太可憐了,這樣被車軋死都不知道。」他一直餓到實在走不動,遇到一對賣早餐的夫妻。

那是他第一次求人,為了一口水喝。喝完他問:「你們招人嗎?我啥都能幹,給點吃的就行。」老兩口本不缺人,看他可憐,就留下了。

姜保永著在早餐店幫了一年多的忙,每日洗洗刷刷,忙前忙後,一天一位老闆看他老實勤快,手藝也不錯,希望他跟自己去城裡的飯店工作。

那天姜保永對老兩口說:「你讓我走我就走,你不讓我走,我永遠不走。」老兩口本身也不富裕,覺得那老闆面善,就讓他去了。

這在現在看來是一個頗為魔幻的故事,12歲的他不怕被騙,不怕被賣,他願意相信人性本善,人性也沒辜負他。

去城裡兩年後,姜保永賺了錢,想找回當初救他的那對老兩口,卻發現再找不到人,他遺憾了很久很久。

後來,他幹了很多年的飯店,走南闖北養家餬口,最後落腳在北京大興區。

這幾十年裡,他受盡了生活的苦,也受到了太多人幫助。正是這些被拯救的日子,讓他願意相信,也願意幫助,始終保持單純善良。

成家立業後,有了些許收入,他開始盡全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幾年前,在北京的一個公益組織群裡,他看到了朋友發來的山區老人的視頻。老人們一個個孤苦伶仃,無人照顧,他看了難受。

他從超市裡拉了一大堆吃的用的,開車到山裡看望老人,每年都去。

有一年8月份,他帶了點心和日用品,去河北淶源縣看望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那天老人很熱情,很感動,分別時他跟老人約定過幾個月再來。

兩個月後他再去的時候,卻發現家裡門是鎖著的。周圍人說好久沒見他了,他有一種不詳的預感。扒著窗戶翻進去,發現老人已經走了。

老人去世時,還在伸手拿他送的點心,沒抓到。

很多年後回憶起這個場景,他禁不住哽咽。

也是那時,他了解到村裡還有很多老人、殘疾人都住在羊圈裡,房子倒了,吃不上也喝不上。從此,每年他都抽出很多時間來看望他們。

一次他去的時候都快過年了,老人說好久沒有吃一頓餃子,他立馬回去帶著米麵油菜,給老人們包了頓餃子。

「看見有老人捧著一碗餃子流眼淚,我感覺心裡舒服。因為看見他們快樂了,我就很快樂。」

不光老人,還有孩子。

他從網上了解到很多孩子父母去世後上不起學,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孩子還要外出務工,這讓他想起了自己。

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夫婦二人資助了三個孩子,「他們都學習很好,很有出息」,每年給每個孩子8000塊錢,幫助他們上學。

「對咱們來說,一個月幾百塊可能不算什麼,但在那邊這是一個孩子一個月的生活費。」夫妻倆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如今,姜保永尤青儒夫婦把店裡每一筆顧客付款,捐出一毛錢給公益組織。日積月累,這不是一筆小數目。

很多親戚說他們傻,「人家掙錢都給自己孩子,自己享受,你卻給了別人」。

這些話他們聽多了,也思考過,但想來想去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我們這代人都單純、善良,希望這些能一直堅持下去。」

北京高米店街道的團建督導員馬楠,是一個愛開玩笑的東北人,來北京十多年,黑龍江那片黑土地是她心底最深的掛念。

熱鬧的東北大年,美麗的冰燈,寒冷天氣裡一家人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這些美好的瞬間記在心裡,足夠消解她在異鄉的忙碌。

但她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

2021年1月,北京大興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全員核酸檢測隨即展開。馬楠接到通知已是夜裡十點多,通知要求24小時之內,完成轄區全員核酸檢測。

這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必須打贏的仗。

她當天夜裡緊急打電話聯繫當地居民,為全員檢測籌備物資。

第二天一早,核酸檢測的人們排了很長的隊伍,跨越了兩三條街。她緊急投入到錄入身份信息的工作中。兵荒馬亂的工作結束時,已經是凌晨一點。

不舍晝夜地工作是馬楠的日常,但更為瑣碎的是那些居民們對防疫工作的不解和質疑。

一次一位非本轄區的低風險人員要求排隊檢測,但他們接到的檢測通知是大數據派單的一些風險稍高的人員。

本著混合檢測不安全的原則,他們勸他回去,結果遭到投訴。電話裡馬楠不斷解釋不予檢測的原因,但對方一直堅持投訴。

還有一次,因為排隊秩序問題,一位群眾對處理方式不滿。她打電話回訪,希望了解情況,結果挨了一頓臭罵。

有時候工作人員也被煩到極點,馬楠還要想著辦法撫慰。雖然她也煩躁,焦慮,但同事都說她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保持微笑不容易。她說治癒她的是那些微小的瞬間。她還記得,一次工作間隙,參與防疫的工作人員,收到了附近居民送來的熱奶茶。

奶茶暖胃,關愛暖心,一瞬間卸掉了許多工作的疲憊。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馬楠最大的心願是看到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我們轄區所有都是陰性的……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好年,平安過年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兒了。」

2021年,全國春運累計發送旅客近11.52億次,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兩成多。

這個不一樣的新年,有太多人不能回家。而不回家也不過是為了家。

為響應北京市政府「在京過大年」的倡議,滴滴公益基金會、共青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聯合發起 「2021春節守護者計劃」。

滴滴公益將為醫護人員、流調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供暖電力燃氣維護人員等春節假期留京在崗的一線保障工作者,提供春節值班免費出行。

參與抗擊疫情相關的工作人員、因公無法返鄉的非本市居民,將優先享受。

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則為其中的外來務工人員,如森林消防員、內勤保障、環衛工人、自來水集團工人等工作者準備了「年夜飯禮包」。

沈玲羽、馬楠,皆是公益活動的受益者,他們匯成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的普通樣貌,他們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紀錄片,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馬楠今年把母親接到了北京過年,方便照顧。但她太忙了,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年貨都沒有準備。

今年剛進臘月沒多久,姜保永尤青儒夫婦就買了窗花、福字貼在小店裡增加年味,疫情下顧客不願出遠門買東西,他的小店成了村裡為數不多的供給站。

去年過年,沈玲羽的男朋友已經回家,但聽說她不能回去,又連夜趕到北京陪伴。他們原本計劃2020年國慶節結婚,但因為疫情又耽擱了。

前些天,得知不能回家後,她給父母寫一封很短的信,卻在打完字後不好意思發出去。信裡,她這樣說:

爸媽,女兒今年又不能回去了。去年你們在車站等著女兒回家,卻等到了女兒返回工作的消息。今年你們一直心裡有準備,我不能陪您過年,但是消息出來了,您雖然不說,還一直準備好吃的寄給我,但是我看得出來你們的難過。畢竟這是女兒出嫁前陪您過的最後一年,您很珍惜,女兒也很難過。還有叔叔阿姨,因為去年過年您就讓長建(沈玲羽未婚夫)匆忙趕回來照顧我,今年您又讓他在北京陪我過年,家裡就留下了您老兩口。你們總是把我們當孩子,可是你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你們了。等疫情結束,我們一定抽時間好好陪陪你們,把這兩年我們遺失的關懷,遺失的照顧,遺失的陪伴補回來。

屠呦呦丨鍾南山

赴美兒童丨1994傳奇錄

中國網紅20年丨請回答,2008

張學友丨李宗盛丨陳奕迅丨張艾嘉

趙雷丨樸樹丨許巍丨李健丨王菲

王小波丨黃家駒丨張國榮

胡歌丨陳道明丨李榮浩丨張譯

中國搖滾丨周星馳丨窮人韓紅

相關焦點

  • 租個女友回家過年,你敢嗎?
    還有不到半個月就要過年了,你是否做好過年回家被催(逼)婚的準備了? 單身狗的悲催在於,不僅要忍受孤單寂寞冷,還要不時面對親朋好友的圍追堵截。 幸運點的,敷衍了事,不幸的就要飽受折磨和威脅。 有些緣分未到,有些有心無力,所以許多人都備受壓力。
  • 本周話題:今年過年你回家嗎?
    本周話題:今年過年你回家嗎?你,過年,回家嗎?家裡有牽掛的孩子,有期盼的老人,必須回家啊!央視曾經拍過一部名為《摩託車大軍回家過年》的紀錄片:記錄片裡,記者採訪了一對90後夫妻:「為啥要選擇騎摩託車回家啊?」
  • 夜讀|今年,你打算回家過年嗎?
    夜讀|今年,你打算回家過年嗎?用「吧」不用「嗎」,區別就是,我回家過年,基本已被母親提前理解為既定事實了。畢竟工作地上海和老家安徽,疫情防控都算穩定,回家過年應該是安全的。去年過年,我們一家人分隔三地,只有妹妹和父母團聚。每天的視頻衝淡了孤獨感,減輕了心理壓力,但對彼此的惦念,和不能團聚的遺憾,還是讓本該喜慶的年,過得讓人心情複雜。這大概也是去年過年很多家庭共同的經歷。
  • 咪蒙問:「你有錢回家過年嗎?」所以……
    前幾天咪蒙給我們算了筆帳,大意是過年回家開銷很大,路費、置辦行頭費用、人際交往費用、補貼家用費、各種紅包 ……一年存下的錢,過年就清空了,年後只能吃土了 …… 為了吃點營養土,我們還是省點錢吧。周末窩家裡補補以前還沒看完的劇或者展望下未來唄~來來來,趁著2017年日劇冬季檔推出,fun君給你們種幾棵2016舊草,再養幾株2017年的新苗吧!
  • 聽說,你過年也不回家了?
    地圖上蛛網般縱橫的回家路,融匯成了城市現代化的巨流。幾億遊子離開貨櫃,流經各自的分汊,最後回歸故土,這片溫暖而引人留戀的水域。時過境遷,從拎著行囊擠在人工窗口前,到群發搶票信息求助力,回家的方式在變化,用時在縮短,牽引著人們思鄉的心緒波動起伏。然而,疫情使得眼下的這個春節非同尋常。和友人閒侃,打開方式從「搶到回家的票了嗎?」
  • 回家,過年!
    轉身看了眼火車站烏央烏央的人,B城的火車站,永遠都是這麼擁擠,但是看起來又那麼親切,都是要回家過年的人吧?呦呦勾起了嘴角,笑得格外開心。前陣子同事小喬問呦呦:「呦呦姐,你今年過年回家嗎?」呦呦認真想了一下:「可能回不去。」呦呦剛畢業三年,就從公司的一個小菜鳥晉升到現在主管的位置,說不辛苦肯定是騙人的。
  • 過年不回家,這些深圳人都在做什麼?
    今年春節,你回家嗎? 對於大多數深漂來說,不論一年來在外頭有過多少高光時刻,又經歷過多少個難捱的深夜,都遠不及「團圓」二字的意義更重大。
  • 你這麼怕過年,幹嘛還要回家?
    這不,某位劉昊然的女友粉為了交差就找人P了一組和老公的合照,沒想到爸媽真的信了,都開始練習孩子出嫁時的演講了,最終在得知真相後讓她繼續相親。可對中國人來說,過年總是這樣一個神奇的東西——你永遠在害怕它,又永遠都有一個神奇的力量驅動你回家過年。
  • 2020年快結束了,你是特別期待回家過年嗎
    回家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那是一個獨有的情結。不管工作多麼忙碌,不管歸期多麼短暫,依然有人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動身,開啟回家的路程。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突然爆發,很多人沒有回家。有人說我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回家過年,真的已經超出忍耐極限了。春節回家團圓成了勞累一年最大的念想。
  • 想回家過年,有錯嗎?
    有人積極響應倡議,決定留在本地過年不回家,不給家鄉增加防疫負擔。 對他們來說,每年只有過年這個時候,能夠有一段名正言順的假期,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 這種相隔幾千公裡、一年有且只有一次的相聚,難道是不必要的嗎? 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必要」理由。 有人家裡只剩老人家在。
  • 春節是否回家過年,你選擇好了嗎
    今年過年可以回家嗎,這個話題近期在各大網絡平臺成為了最為熱點的搜索詞。其中原因不外乎疫情影響,既怕回家後被疫情隔離,又怕因為擔憂疫情不能回家陪伴父母兒女。那麼今年春節期間到底能不能回家呢。通過以上的我們可以分析的信息主要是,國內在疫情防控方面有很大的疫情防控能力,並且十一黃金周的時候各地已經提前演練了人員大規模流動的風險對策,對於春節期間是否長途跋涉回家過年,需要對自己身體素質進行綜合評估,因為良好的身體素質更有保障。
  • 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什麼有些農村人,不回家過年呢?
    在過去,到了冬至,在外漂泊的人就該回家過年了,現在不同了,春節假期有限,人們都是挨著年跟前兒,懷著期盼,急匆匆趕回家,在這有限的時間裡,跟家人,與親戚朋友,聯絡聯絡感情。這也造就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春運」,春運雖忙,但是你會發現,依然有一部分人,不想回家過年,這是為什麼呢?"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話雖這樣說,但是一年下來,沒掙到錢,有的人真不想回家。
  • 要過年了,講四個回家的故事給你聽
    這個故事,來自91年的現實主義國產電影《過年》。有人說,兒女冷血愛錢,難道和父親的缺失、母親的寵溺沒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事實上,這才是這個故事真正戳心的地方,不是嗎?大老遠舟車勞頓地回趟老家,就單純見個面吃個飯聊個天,和親戚們做點表面功夫,值得嗎?「回家過年這事,大破了天,能大過孩子升上重點高中?」「這麼難買的火車票我都買到了,你就不能讓我看看我爸麼?
  • 過年不回家,去看演出嗎?
    而雖然過節都是一樣,姿勢卻也千姿百態,我們採訪了幾位身邊就地過年的朋友,大家的心情都不盡相同:留京過年,能算上是給國家做貢獻了吧~~雖然不能回家見見許久沒見的朋友,但是過年期間留京和在京的朋友一起過年,這種體驗也是難得~~再加上情人節將至,今年的北京,一定會紅紅火火的!
  • 過年回家,對象準備好了嗎?
    今天,朋友突然興致勃勃的說:「」我們計劃下過年去哪裡旅遊,最好是窮遊的,今年過年不回家了。」我說:「過年為什麼不回家?」而每次,我都信心滿滿的說,明年帶一個回來,可是過了很多個明年,我都沒有帶個人回去,而我爸媽也真的很有先見之明,我真的成了大家口中的剩女,去年的時候,我就信誓旦旦的保證今年一定帶一個回去……,所以今年就不回家過年啦,真的是沒臉面對他們,等哪天真的找到了,再回家。」
  • 在海外的遊子過年是什麼感覺過年不回家的你
    家既是他們出發的地方,也是他們的歸宿。不能回家的他們究竟是怎樣看待過年的?主人公:不器(化名)  身份:英國在讀經濟學碩士今年是第1次不回家過年自從進了臘月,一部關於春節的BBC紀錄片成為了身邊很多同學熱議的話題。剛開始看的時候,本來也沒有什麼淚點,但是眼眶卻不自覺地溼潤了。
  • 春節回家過年圖片,2021回家過年說說
    ,我媽說要是疫情不嚴重還是希望你過年回家的,要是嚴重的話就算了,畢竟路上太不安全了,唉!隨便抓的一個速食米飯,竟然馬上又到了過年回家的時候,路上的你能否給脖子按個家,素萬U型枕呵護頸椎,路途遙遠也不怕。過年回家的朋友們在路上要注意安全,不要為了一點小事情把生命搭進去了。
  • 在古代,被判死刑的囚犯能夠回家過年嗎?可能你想的是錯的
    ,再忙的過年也都有用了吧,大家坐在一起烤烤火嘮嘮嗑,真是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但還是有一小部分人,因為身不由己不能回家團聚,比如說監獄裡的死刑犯們。我們知道,死刑也稱之為極刑。可是有一點卻很奇怪,一般情況來說死刑犯是不能被假釋回家的,哪怕是過春節。因為有些犯人本身有暴力傾向才會導致犯罪,一旦放出去不知道又會製造出怎樣的禍端。可是在古代,卻發生了一個特例。
  • 再不漂亮就要過年了!你會「微整」下回家過年嗎?
    最近發現,比起回家過年被七大姨八大姑輪番的「熱情問候」,大街上的某處廣告牌也同樣扎心——「再不漂亮就要過年了」。是呀,自古以來女為悅己者容,更不用說如今這個看臉的社會,漂亮的女孩(男生)在工作生活乃至終身幸福有多大作用,畢竟,顏值才是王道。
  • 就地過年不回家,讓我看清了爸媽的「真面目」……
    來源 | 瀟湘晨報綜合說起中國電視劇史上最火的一句臺詞,《我的團長我的團》裡段奕宏那句魔性的「回家不積極,腦子有問題!」絕對排得上號。不過今年有點特殊,疫情在全國多地的反覆,不少人計劃中的歸鄉之旅,都遭遇了突如其來的糾結。不少人在思考後決定放棄返鄉過年,避免麻煩的同時也更好保護自己的健康。只是,在告知家裡「今年不回來」的時候,有那麼一些擔憂:爸媽會失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