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底,在北京疾控中心工作的臨沂人沈玲羽,已經買好了回家的車票。
計劃中,她第二年就要嫁人了,按照家鄉風俗,這是她在自己家過的最後一個春節。
大包小包的行李收拾完畢,家裡養的寵物託付給朋友,她帶著工作後自己賺錢給父母買的禮物,坐上了前往高鐵站的地鐵。
擁擠的車廂裡,她收到了一條不尋常的簡訊。那天是臘月二十九,武漢剛剛宣布封城。
簡訊中,疾控中心的領導通知統計在京人數,為即將到來的惡仗做準備。看完信息,沈玲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需要做出取捨:
一邊是提前幾個小時就在火車站等待自己的父母,一邊是疫情洶湧來襲。
她下地鐵又上地鐵,反反覆覆幾次,最後責任戰勝感情:「還是想回家,但是我覺得這是一份責任,我不能為了我自己放棄它,所以我回來了。」
也是在後來,她才知道,當時在車站等待接她回家的母親,等到她一條不回家的消息後,哭了。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實驗室,是沈玲羽的工作單位,她從事的是病毒檢測工作。
當時疫情剛剛爆發,整個實驗室忙得焦頭爛額,大家都想在第一時間迅速給病毒定性,搞清楚它是由什麼引起的,流行病人員該如何去採樣。
壓力是巨大的,危險也是巨大的。每天都需要和病毒樣本打交道,她必須時刻保持小心。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
從進入實驗室開始,沈玲羽就需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戴上口罩、面罩……這樣的行頭常常讓她在實驗室裡待三個小時,就出現劇烈的身體反應。
即便如此,時間不等人,她還是選擇長時間熬夜加班。平時她的胃就不好,加班期間飲食不規律,她出現了低血糖。
有一次她正工作著,突然就吐了出來,但因為在實驗室裡,一旦脫掉防護服就面臨著暴露的危險,她只能堅持。
「我這輩子都沒法忘記那種口罩裡嘔吐的感覺。所以之後我就想著使勁吃飯,使勁休息,然後鍛鍊好身體,別給大家帶來風險。」
無聲的戰場,她是堅守在前線的戰士。
那些奮戰的日子雖然辛苦,但也不乏愛與感動。她有同事自願去了武漢,奮戰在一線中的一線,其中一位同事的孩子剛剛半歲。
感動也來自於身邊,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她唯一見外人的機會是打車。
她擔心滴滴司機會因為她的身份有所顧慮,但偶爾幾次和司機閒聊時,她發現對方不僅沒有避諱,反而叮囑她注意休息,為她加油。
有一次她很累,拎著很多東西,司機在已經完單的情況下,又開車把她送到了小區樓下,沒收錢。
那晚昏黃的燈光中,司機緩緩開出小區的場景,她記了很久。
2020年的除夕夜,沈玲羽又是工作到很晚才下班,她想著包頓餃子過春節,卻因為不太會做,導致餡沒熟,最後也沒怎麼吃。
第二天大年初一,是沈玲羽的生日,在北京的哥哥邀請她一起過年,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她沒有去。
那天哥哥給她訂了一份生日蛋糕,她很感動。但勞累一天走出實驗室時,她發現蛋糕已經化了。
今年過年,即便非常想念父母和臨沂炒雞,但她依然沒打算回家。
北京在2020年經歷了三波疫情,從新發地菜市場,到大興區的疫情反覆,沈玲羽的實驗室一直在忙碌。
最難忘的一天,她一天一夜檢測了超過2000份樣本,胳膊都麻了。
但相較於去年春節,她早已沒有了慌亂,「現在已經非常熟悉工作流程了,心裡沒什麼擔憂」。
而在父母眼裡,她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他們提心弔膽的一天,也是驕傲的一天。
她理解父母沒有說出口的思念,也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就覺得今年雖然回不了家,但今年的年是明亮的,我們都能看到希望。」
這些天,姜保永尤青儒夫婦的超市裡總有熟人來問:「老闆,今年你們什麼時候關門?」聽到他們說今年過年不打烊後,顧客長舒一口氣,向他們道一句:「過年好。」
這讓他們心裡很暖,很開心。
這對夫婦很特別——特別的傻,這是親戚朋友對他們一致的評價。丈夫姜保永今年52歲,老家在山東德州,他在北京大興區西營門開一間小超市。
每天凌晨三點,他起床前往菜市場採購新鮮的蔬菜水果,清晨回到店裡和妻子尤青儒一起卸貨、擺貨、收拾整理……然後忙到深夜。
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他習慣了這種勞累,「每天到點自然醒,從沒睡過頭」。
西營門村裡老人居多,子女都在外打工,姜保永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很多東西搬不動,他主動提出幫助運送。有什麼需要幫助打個電話,他總是準時出現。
別人納悶,問他「又賺不到多少錢,為啥要這麼費心費力?」, 他卻覺得很正常。
一次村裡一位大叔手受傷了,晚上十點給姜保永打電話讓他送點東西。他二話沒說立馬就到,還順手把對方家裡的活給幹了。
去年疫情爆發後,很多人從線下轉戰線上採購生活用品,他和妻子尤青儒又加入其中,成為社區團購橙心優選的團長,為村民提供線上購買渠道。
尤青儒運營了一個橙心優選購物群,今年過年村民們也能從橙心優選上定購物品,買到新鮮豐富的蔬菜。他們說:「老百姓得到實惠,咱心裡也高興。」
在姜保永心裡,這是個互幫互助的,而不是自私自利的社會。他時常記得小時候上學學雷鋒,「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口號他喊了很多年。
他小時候學習特別好,父親也是十裡八村有名的善人,他說:「人活著都有自己的價值和目標,不能當寄生蟲,像寄生蟲一樣活著。」
這些價值觀烙印在他腦海裡,也讓姜保永成為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人。
只是相較於這些善行,他很少說起的,是背後的那些心酸。
姜保永10歲那年,父親去世,第二年母親改嫁。貧窮的年代裡,他不得不在一個不諳世事的年紀輟學,跟著村裡的鄉親外出打工。
他最開始在一家藥廠給人刷碗燒水,後來又去了天津。別人都嫌棄他年紀小,不敢收他做工,他就那麼餓了幾天,每天睡馬路上。
他還記得早上醒來很多人會圍著他:「這誰家的孩子,太可憐了,這樣被車軋死都不知道。」他一直餓到實在走不動,遇到一對賣早餐的夫妻。
那是他第一次求人,為了一口水喝。喝完他問:「你們招人嗎?我啥都能幹,給點吃的就行。」老兩口本不缺人,看他可憐,就留下了。
姜保永著在早餐店幫了一年多的忙,每日洗洗刷刷,忙前忙後,一天一位老闆看他老實勤快,手藝也不錯,希望他跟自己去城裡的飯店工作。
那天姜保永對老兩口說:「你讓我走我就走,你不讓我走,我永遠不走。」老兩口本身也不富裕,覺得那老闆面善,就讓他去了。
這在現在看來是一個頗為魔幻的故事,12歲的他不怕被騙,不怕被賣,他願意相信人性本善,人性也沒辜負他。
去城裡兩年後,姜保永賺了錢,想找回當初救他的那對老兩口,卻發現再找不到人,他遺憾了很久很久。
後來,他幹了很多年的飯店,走南闖北養家餬口,最後落腳在北京大興區。
這幾十年裡,他受盡了生活的苦,也受到了太多人幫助。正是這些被拯救的日子,讓他願意相信,也願意幫助,始終保持單純善良。
成家立業後,有了些許收入,他開始盡全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幾年前,在北京的一個公益組織群裡,他看到了朋友發來的山區老人的視頻。老人們一個個孤苦伶仃,無人照顧,他看了難受。
他從超市裡拉了一大堆吃的用的,開車到山裡看望老人,每年都去。
有一年8月份,他帶了點心和日用品,去河北淶源縣看望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那天老人很熱情,很感動,分別時他跟老人約定過幾個月再來。
兩個月後他再去的時候,卻發現家裡門是鎖著的。周圍人說好久沒見他了,他有一種不詳的預感。扒著窗戶翻進去,發現老人已經走了。
老人去世時,還在伸手拿他送的點心,沒抓到。
很多年後回憶起這個場景,他禁不住哽咽。
也是那時,他了解到村裡還有很多老人、殘疾人都住在羊圈裡,房子倒了,吃不上也喝不上。從此,每年他都抽出很多時間來看望他們。
一次他去的時候都快過年了,老人說好久沒有吃一頓餃子,他立馬回去帶著米麵油菜,給老人們包了頓餃子。
「看見有老人捧著一碗餃子流眼淚,我感覺心裡舒服。因為看見他們快樂了,我就很快樂。」
不光老人,還有孩子。
他從網上了解到很多孩子父母去世後上不起學,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孩子還要外出務工,這讓他想起了自己。
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夫婦二人資助了三個孩子,「他們都學習很好,很有出息」,每年給每個孩子8000塊錢,幫助他們上學。
「對咱們來說,一個月幾百塊可能不算什麼,但在那邊這是一個孩子一個月的生活費。」夫妻倆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如今,姜保永尤青儒夫婦把店裡每一筆顧客付款,捐出一毛錢給公益組織。日積月累,這不是一筆小數目。
很多親戚說他們傻,「人家掙錢都給自己孩子,自己享受,你卻給了別人」。
這些話他們聽多了,也思考過,但想來想去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我們這代人都單純、善良,希望這些能一直堅持下去。」
北京高米店街道的團建督導員馬楠,是一個愛開玩笑的東北人,來北京十多年,黑龍江那片黑土地是她心底最深的掛念。
熱鬧的東北大年,美麗的冰燈,寒冷天氣裡一家人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這些美好的瞬間記在心裡,足夠消解她在異鄉的忙碌。
但她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
2021年1月,北京大興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全員核酸檢測隨即展開。馬楠接到通知已是夜裡十點多,通知要求24小時之內,完成轄區全員核酸檢測。
這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必須打贏的仗。
她當天夜裡緊急打電話聯繫當地居民,為全員檢測籌備物資。
第二天一早,核酸檢測的人們排了很長的隊伍,跨越了兩三條街。她緊急投入到錄入身份信息的工作中。兵荒馬亂的工作結束時,已經是凌晨一點。
不舍晝夜地工作是馬楠的日常,但更為瑣碎的是那些居民們對防疫工作的不解和質疑。
一次一位非本轄區的低風險人員要求排隊檢測,但他們接到的檢測通知是大數據派單的一些風險稍高的人員。
本著混合檢測不安全的原則,他們勸他回去,結果遭到投訴。電話裡馬楠不斷解釋不予檢測的原因,但對方一直堅持投訴。
還有一次,因為排隊秩序問題,一位群眾對處理方式不滿。她打電話回訪,希望了解情況,結果挨了一頓臭罵。
有時候工作人員也被煩到極點,馬楠還要想著辦法撫慰。雖然她也煩躁,焦慮,但同事都說她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保持微笑不容易。她說治癒她的是那些微小的瞬間。她還記得,一次工作間隙,參與防疫的工作人員,收到了附近居民送來的熱奶茶。
奶茶暖胃,關愛暖心,一瞬間卸掉了許多工作的疲憊。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馬楠最大的心願是看到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我們轄區所有都是陰性的……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好年,平安過年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兒了。」
2021年,全國春運累計發送旅客近11.52億次,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兩成多。
這個不一樣的新年,有太多人不能回家。而不回家也不過是為了家。
為響應北京市政府「在京過大年」的倡議,滴滴公益基金會、共青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聯合發起 「2021春節守護者計劃」。
滴滴公益將為醫護人員、流調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供暖電力燃氣維護人員等春節假期留京在崗的一線保障工作者,提供春節值班免費出行。
參與抗擊疫情相關的工作人員、因公無法返鄉的非本市居民,將優先享受。
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則為其中的外來務工人員,如森林消防員、內勤保障、環衛工人、自來水集團工人等工作者準備了「年夜飯禮包」。
沈玲羽、馬楠,皆是公益活動的受益者,他們匯成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的普通樣貌,他們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紀錄片,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馬楠今年把母親接到了北京過年,方便照顧。但她太忙了,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年貨都沒有準備。
今年剛進臘月沒多久,姜保永尤青儒夫婦就買了窗花、福字貼在小店裡增加年味,疫情下顧客不願出遠門買東西,他的小店成了村裡為數不多的供給站。
去年過年,沈玲羽的男朋友已經回家,但聽說她不能回去,又連夜趕到北京陪伴。他們原本計劃2020年國慶節結婚,但因為疫情又耽擱了。
前些天,得知不能回家後,她給父母寫一封很短的信,卻在打完字後不好意思發出去。信裡,她這樣說:
爸媽,女兒今年又不能回去了。去年你們在車站等著女兒回家,卻等到了女兒返回工作的消息。今年你們一直心裡有準備,我不能陪您過年,但是消息出來了,您雖然不說,還一直準備好吃的寄給我,但是我看得出來你們的難過。畢竟這是女兒出嫁前陪您過的最後一年,您很珍惜,女兒也很難過。還有叔叔阿姨,因為去年過年您就讓長建(沈玲羽未婚夫)匆忙趕回來照顧我,今年您又讓他在北京陪我過年,家裡就留下了您老兩口。你們總是把我們當孩子,可是你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你們了。等疫情結束,我們一定抽時間好好陪陪你們,把這兩年我們遺失的關懷,遺失的照顧,遺失的陪伴補回來。屠呦呦丨鍾南山
赴美兒童丨1994傳奇錄
中國網紅20年丨請回答,2008
張學友丨李宗盛丨陳奕迅丨張艾嘉
趙雷丨樸樹丨許巍丨李健丨王菲
王小波丨黃家駒丨張國榮
胡歌丨陳道明丨李榮浩丨張譯
中國搖滾丨周星馳丨窮人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