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見字如面》《中國情書》等讀信節目火熱螢屏之後,《信·中國》又在央視熱播,第一季共12期於本周一(6月18日)全部播放完畢,感動了億萬觀眾。一封封共產黨人的書信,經過明星的朗讀,恢復了生命的溫度;一段段塵封已久的往事,在主持人的講述中,變得鮮活如初。在書信中,黃繼光、江姐、趙一曼,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再是高大上的英雄人物,而是可愛的兒子和慈祥的母親,他們對親人和祖國的愛,穿越時空,不斷叩擊我們的心靈。
通過書信,我們看到,英雄原本就是普通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書信背後的故事,我們了解到,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一個個普通人是如何經過努力,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而成為英雄的。現場及屏幕前的觀眾在為英雄的情懷感動落淚的同時,內心又激發起蓬勃向上的力量。今昔對比,參加節目的演員蔣欣禁不住感慨:「我們活在當下,還有什麼可怨天尤人的呢?」這就是書信的魅力,一句句心聲吐露,一次次震撼人心。
書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是承載個人記憶、家庭記憶和社會記憶的文獻檔案。人們在不斷地利用書信等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進步,同時也把檔案資源的產生、管理和使用推向更高的水平。正如《信·中國》的「信」字,至少能夠解讀出書信、信使、信息、誠信、信任、信仰、自信等多重含義,檔案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以書信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檔案文化,是認識傳統中國與當下中國的一把鑰匙,是理解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鍵詞,是我們彰顯文化自信的底氣。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書信中蘊含著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銘記著尊老愛幼、友愛相助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積澱了悠久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傳承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前進發展的紐帶。黨的十九大報中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如何使書信這一文化瑰寶煥發出時代的光輝、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信·中國》《見字如面》《中國情書》等欄目,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書信作為電視欄目的選題進行包裝、製作,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為什麼?就是因為它與漢字、成語、詩詞、書法、繪畫、古器物等文化載體不同,書信裡有真實的人物、真摯的情感,背後有動人的故事,這些人物、情感、故事本身就是鮮活的,並且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觸手可及,根本不需要準備海量的題庫,不需要設計複雜的競賽環節,僅憑那一頁頁發黃的信紙,一行行寫在紙上的文字,就足以感動觀眾。當然,要達到這一效果,也離不開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和高科技的情景再現,才能讓觀眾在視聽中受到觸動和啟迪。書信,通過節目活了起來。
對於檔案人來說,書信並不陌生,就是大家日常接觸的一類檔案,與此相關的還有大量的手稿類文獻。這些檔案有的已經整理出來,公布於報刊,有的已經出版成冊,有的已經做成了展品,其他的大多數還在庫房裡,更多的私人檔案則散落在一個個的家庭中。隨著歲月的侵蝕,手稿的墨跡正在消退,紙張已經發黃變脆,其中所負載的歷史記憶亦漸漸模糊起來。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開發,不把它們製作成雅俗共賞的文化產品,又有多少人能夠了解其中的歷史和文化呢?
近年來,檔案和文博部門不斷加強藏品信息開發和宣傳利用服務,與相關媒體合作,推出了一批有影響的節目,比如《檔案》《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使越來越多的藏品活了起來。《信·中國》等書信朗讀類節目的熱播,又給檔案人帶來了新的啟示。比如,如何與電視臺、電臺、視聽門戶網站等強勢媒體合作,策劃開辦檔案類的節目,向社會廣泛傳播檔案的價值;如何利用演藝明星、文化名人的影響力,參與到檔案文化的開發和宣傳中來;如何策劃豐富多彩的活動,把社會公眾請進來,或者檔案人走出去,使我們的檔案活起來;如何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展示檔案內容,加強與民眾的互動,提高民眾的檔案意識;等等。
當前,中華民族正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馳騁奮鬥,文化建設受到黨、國家和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檔案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檔案於國於民有利,已成共識。前不久,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李明華在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指出,「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要,切實加大優秀檔案文化產品製作力度,利用檔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今年的兩會上,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王歡建議:「檔案部門要利用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檔案的育人價值。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要講好檔案背後的故事,要將檔案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展示出來,挖掘檔案與學科教育之間的天然聯繫,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貢獻力量。」
看來,唯有讓檔案活起來,才能滿足國家文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雙重需求。動員號已經吹響,我們還等什麼?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