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散文:山水夕陽,炊煙人家,誰為我搖落一樹繁花

2020-12-25 水月嵐曦880125

總看到有人說,等到時光漸老,要回去舊時的山村,守一個種滿花的庭院,只過自己的日子。只是若真有那一天,我們能回去那些被歲月深埋的流年嗎? 真能找回那些青春年少,花開半醉的舊時光嗎?

我曾用整個午後,獨坐於木窗之下,看著窗外那片白雲,便能消磨一片時光;我曾獨自撐傘,走過每一個落雨的日子,看芳草池塘,聽雨打梨花。

多少年來,無論我離家多遠,無論我去過多少城市,卻仍願意獨守小窗,等午後的風翻起案上的書頁;我仍願在每個下雨天,仔細地釀一壺閒愁。

時光微冷,細雨落花,我們挑挑撿撿地踏過紅塵陌上,再回首時,才發現,已是風老舊山竹。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坐在辦公室的格子間裡,不經意間看到窗外的陽光,才覺時光恍惚。那時年少,時光輕若飛絮,不落塵埃,不惹離愁,一朵花,可以照見純淨的笑;一朵雲,也能搭載一個天馬行空的憧憬。

那年的時光很慢,陽光從樹枝間落在水面上,波光點點;那時的光陰很長,一抹流年的倒影,便映滿整個童年。而今一個轉身間,記憶中的故鄉卻已走遠。

風吹過麥浪,時光溫軟而從容,綠樹成蔭,溪水繞屋,那些如畫山水、炊煙人家,最終都付與了匆匆流年,留下的,還有些什麼呢?是散淡的記憶,飄忽的世事,以及濃濃的鄉愁。

籬笆牆上爬滿牽牛花,在微風裡搖曳著一片倉促的時光;斜陽落在小院裡,屋簷下晾曬著那些恍如昨天的故事,如果黛瓦青牆下的青苔,都是落入時光的塵埃。

記憶深處,我總守在屋後的那棵桃樹下,等風來,等花開,等綠蔭滿樹子滿枝,又在轉身時遇到一場落葉匆匆。記憶如流,當年那個嘴饞吃桃的女孩,早已走出那片山村,而桃樹也早已枯萎,歲月如此無情,給你一段風華時,也早已為你備下一段凋零。

那時的歲月,質樸而多情,總在日出花落裡看時間遊走,在暮色蒼顏裡看流年匆匆。那時的你,有快樂,也有憂愁;那時的我,有憧憬,也有遠方。

碌碌凡塵,諸多誘惑,諸多不如意,如何才能做到當初的潔淨從容。浩蕩人事,不復往昔簡約,他們遠離家園故土,擁有了華麗現世,卻永遠丟失了山花朗月的生活。

曾幾何時,我們都是那個將夢想存於遠方的人,匆匆的腳步將我們帶向天涯,將那些小橋流水、煙雨如畫拋於身後。在現世的金色流年裡倔強地求索,在擁擠的街頭,任來往的人流帶著我們前行。

在多少裝歡後,在一場場風霜的消磨裡,在一次次失意的宿醉後,才發現,我們終於走失在人海裡,既找不到歸途,也看不到遠方。

歲月明滅了眼底的光,月光荒涼了一段過往,就算有一天風雨歸來,洗盡鉛華,也只能在夕陽裡淺嗅一絲溫暖,在一顆新的桃花樹下,寄寓一絲老舊的情懷。

等閒光陰易逝,誰在時光深處,看露苔變涼,看落花滿徑,看時光變淡。終有一天,那煙柳畫牆,桃李春風,都成了心裡一抹漸淡的月光。

看慣繁華紅塵,賞遍現世華麗,早已是心意闌珊。唯有那舊時的光陰,那棵屋後的桃樹,總在夢裡徘徊不去。

若能重回當年村落,於春風十裡,於竹風荷月,於涼月清秋,於白雪庭前,做一個時光的賞花人。尋一位心意相通之人,於花前聽風,於月下煮茶,在庭前的石桌上,酌一杯青梅酒,唯願此生,長相守,不分離。

我們都是被歲月放逐的人,在這片紅塵裡踏浪尋夢,被現世的浮雲遮眼,與那些樸素的日子漸行漸遠。

在那白雲,有一個地方叫做故鄉,那裡風靜日閒,那裡草木清歡。陌上鶯啼,斜陽古樹,夢影依稀處,那裡的一切,還是舊時的模樣。

相關焦點

  • 又見炊煙……
    歌曲《又見炊煙》作者︱古世華   日暮春山空,曉風殘月秋水遠。炊煙,眺望在天真爛漫的少年時。草木閒情光陰裡,桃李春風又夜雨,千山暮雪萬水中,一縷炊煙,永遠的回憶……  故鄉的炊煙,是一首婉約的民謠,遺落在我時光的深處,在我詩歌深邃的王國悠悠飄嫋……  夕陽裡,一縷淡淡的炊煙在四山環抱中嫋繞,詩意的棲居。
  • 作品賞析丨鄉愁如畫——武陵山水畫家丁紹滿其人其作
    這是2018年冬天的一個夜晚,我與畫家丁紹滿先生相識的情景。他話不多,喝酒爽快,停箸罷盞的時候,就靜靜地聽朋友暢談。未蓄鬍須,未留長髮,全然沒有藝術家的做派風範,謙遜隨和,低調樸實。事後,我才知道,紹滿先生系華中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教育專業科班出身,在懷化市一中的三尺講臺上從教28年,用肆意縱橫的畫筆與誨人不倦的教鞭,點亮了數百學子的藝術人生之路。
  • 轟轟烈烈一樹花 /趙延彤原創
    轟轟烈烈一樹花,天賜美景到我家。濃豔迎風胭脂墜,搖落夕陽半天霞。滿地丹英眩生目,通身紅蕊掛金娃。蜂吮蝶採甘奉獻,薄土劣基孕奇葩。不與牡丹爭顏色,不向主人碩果誇。嗟我山左棲遲久,終年相伴未爾察。莫須造物有深意?故遣異姝慰遲差。風和日麗默無語,雨打霜欺情有加。世間炎冷猶冰炭,何如此物情義佳?快斟美酒邀明月,更呼行客共清茶。枝搖花動浩歌起,分香送福滿天涯。
  • 文學貴州||消失的炊煙永恆的愛(散文)
    ——題記 很多人對故鄉的炊煙都有獨特的感悟,我也有,雖然沒有文人墨客描寫的那麼情深意切,更寫不出炊煙的半分神態,但作為離開家鄉多年的我來說,故鄉的炊煙是我對奶奶的懷念,是我對故鄉的思念。此時我只想簡單地述說逐漸淡出眼眸的故鄉炊煙,即使最後只有一副精神的軀殼。
  • 散文 | 張玖玲:鄉愁
    鄉愁?是的,我的鄉愁。是我自己所獨有的內心的感受,對於家,對於歸宿的眷戀和找尋。我不知道能不能稱作鄉愁,可它就是我的鄉愁。此前讀過很多關於鄉愁的文章,背過很多有淡淡煙雨味的溼漉漉的思鄉詩句,可我那時並不能真正懂得鄉愁的滋味。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鄉愁的沉重?就從四年前老屋拆掉,爹娘搬來跟我們同住開始。爹娘來城裡了,我和弟再不用隔三差五想著回家了。
  • 【鄉愁徵文92號作品】王偉全:我的鄉愁(散文)
    我的鄉愁文/王偉全         也許我真的老了,特別的懷念過去,懷念曾經出現在我生命中的那些人和事,懷念伴隨著我成長的故鄉……兒時的故鄉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小村莊,一條小溪流穿繞著小村莊而過,蜿蜒曲折的流入了東莞東江支流,一條用大麻石鋪成的小路沿小溪而行,小路通向外面的世界,它承載了我們的夢想和希望!
  • 邂逅黎明·詩意盡在鄉愁中
    我們紛紛下車,立在山巔,遙望群山之巔,遙望對面等國梁子上有淡淡的炊煙升起。青黛蒼莽的山色映襯著淺藍色的炊煙,撩起每一個人心頭嫋嫋的鄉愁。藍天白雲,青山碧水、淺灘綠樹,這高峽平湖的風光,讓我感嘆大自然的隱秘處總是藏滿了詩的素材,世界變得如此簡單、恬靜、純美。這就是大自然為我們的心靈構築家園的地方!我喧鬧的世界瞬間被眼前的景色所懾,在一瞬間戀上了這方偏遠而親切的山水。車輛繼續行駛10多分鐘,我們就抵達了李仙江龍馬電站庫區把邊江段的一個小碼頭。
  • 原創散文:炊煙不散
    每一戶的炊煙,都各有不同。有的人家炊煙細柔而輕慢,有的人家炊煙,粗重而急忙。可能是主人的性格不一,做飯時的節奏便不同。一處炊煙,就是一戶人家。炊煙裡有著家戶人家的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鹹,被一抹炊煙譯釋。也許因為自己是這個村莊的過客,對於炊煙,只感覺到了它的美麗和柔情,如詩如畫,裡面的艱辛和不易,卻更多地被美化。冬日的村莊,有些寂寥。
  • 霧雨雜炊煙,走過鄉愁裡的風雨橋
    原創 王劍冰 文學報鄉愁裡的風雨橋,永遠架在人們的感情裡。風雨橋連著路與路,村與村,連著人們的志向與夢想。有人走過風雨橋到很遠的地方去,去了沒有再回來,有人回來見到風雨橋心就跳,知道到家了。文/王劍冰來的時候北方正落葉,而萍鄉還是一片絢爛,絢爛著想不到的平常與異常。
  • 山水間歌聲迴蕩 迴蕩思念的滾燙 去年的家書兩行 讀來又熱了眼眶
    每一個早晨新生一個句子,不為寫詩 不為潑墨不為尋香雪/融入冰硯 融進陽光融意畫裡我手捧虔誠 心執心燈向南風莞爾我想起兒時的玩樂,山間開滿或白或粉的花,幾個調皮的孩子搖落一陣陣花雨。春雨下過後要種花生,被各家阿爹揪著耳朵拎去農作。我想起少時的童話,午後纏著爺爺去粘知了,柳林在一片蛙聲陣陣的池塘旁。
  • 【新散文】忘憂村裡尋鄉愁
    有類似感覺的,不止我一個。 初夏再訪五月的風含芬吐芳,天卻陰晴不定。5月6日,藉著南昌市散文學會首次組織的主題採風活動,我得以溪霞重遊。還是那樣,一踏進忘憂村,一種情緒就牢牢抓住了我。只是我不再四處尋尋覓覓。踏入忘憂客棧,尋一僻靜處安坐。
  • 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文|墨萱薦書序言我們在中學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總會說到一個詞,「寄情山水」。當時,你是抱著要答對題目的心情說出來的,並沒有理解到這個四個字真正的力量。依我看,「寄情山水」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它是由千古文人接力式的情緒傳遞,最終,締造出來的,是非常值得現代人玩味地一種情感。
  • 散文集《沂蒙人家》出版發行
    近日,散文集《沂蒙人家》由現代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散文集收集整理了作者孫運奎的回憶錄和部分散文隨筆,國家水利部原部長鈕茂生先生為散文集題寫書名。  作者孫運奎系山東莒南文疃中心小學高級教師,從教三十六年,作者在前言中寫道: 人生七十古來稀,回首人生往事,不免唏噓感慨。
  • 我手寫我心——賞析張靈芝散文的審美感受
    ◇傅德盛之前,我於張靈芝女士並不諳熟,只是偶在報刊上零星地讀了她的一些文字。後來,由於工作崗位的變動,我與她有了些直接交往。於是,又念起了她的散文來,並索要數篇細讀慢品,更覺文美情深,「我手寫我心」,纏綿悱惻而又不失清新明快,進而產生了探尋其散文審美感受的勃勃興致。
  • 竹韻傳聲|《夕陽•青竹•野菊花》(散文詩)
    竹韻傳聲|《夕陽•青竹•野菊花》(散文詩) 2020-12-12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月下草《又見炊煙》
    《又見炊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首愛情歌曲,實際上她是一首思鄉之歌。是由著名詞作家莊奴先生因為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下的一首歌。這首歌的原曲是日本作家海沼實創作的《星月夜》,講述的是母子倆在祈求南方打仗的丈夫平安歸來的一首反戰歌曲。後經莊奴先生改編演繹而來的。莊奴先生是北平人。
  • 【記者看黃平】花院:那一片片雲霧,那一縷縷炊煙,令人流連
    雲霧一片千層夢幻,炊煙一縷幾多鄉愁!         花院,村寨散落在山溝裡,人家點畫在田邊溪畔,木居融入水邊,磚房點睛山下。可謂山水田園民居融為一體,自然和詣,相映成趣,是花院人世代安居的樂土,是高雅之士尋覓的桃源。
  • 黃漢亮|家鄉崇明島的炊煙是怎樣升起來的
    這縈繞的炊煙慢慢向空中飄去,同周邊的景物,如樹木房屋、夕陽晚霞、暮歸牛羊……組成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映入人們的眼帘。家鄉的炊煙既是父老鄉親安居樂業的象徵,又是居民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那時候,島上人家無論條件好差,住房除有房頭(臥室)外,總得有灶屋(廚房),寬裕一點的人家才有前頭屋(客堂間)。條件再差一點的,房頭、灶頭安排在一間屋內,中間用木板或蘆笆隔開,稱為連房連灶。我家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因崇明北腳灣港海坍南遷至蟠龍鎮的。俗話說,火燒半光、海坍精光。所以,當我記事起,只曉得我家的灶頭置在草屋裡。
  • 鄉愁是一首憂傷的歌
    那一份鄉愁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李煜「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對余光中而言,那份鄉愁是幾十年鬱結於胸的對祖國的思念、對母親的思念,他把這份濃濃的相思之情流於筆端,匯集成詩集《鄉愁》。余光中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評論家,優秀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