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是曹操的祖先嗎?曹參是怎麼當上漢朝第二位丞相的?

2021-02-13 歷史故事人物

其實,曹參作為一名丞相,在歷史上並不是特別的出名,他有一個成語「蕭規曹隨」,說明他雖然能力比不過蕭何,但是腦子非常靈活,也很明白治理國家應該怎麼做。只不過,既然曹參能力不是很強,為什麼還會成為漢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參之後,漢末時期的曹操,很多人懷疑他和曹參之間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曹參會不會是曹操的祖先呢?這一點應該如何證明?

1.曹操和曹參

曹操史籍記載他是西漢名相曹參的後代,曹參我們知道他是追隨劉邦一起打下漢朝天下的人,後來漢朝建立蕭何做了第一任丞相,曹參是繼蕭何之後漢朝的第二位丞相,他當丞相的時候做事完全遵循蕭何在位時制定的規章制度,因此後來也就有了蕭規曹隨之說。

據《三國志 魏書武帝紀》原文記載:「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這裡已經明明白白的寫出而來曹操是曹參的後代,那麼為什麼還要討論曹操的出身呢?這裡的問題就是處在後面的記載,漢桓帝在位的時候曹騰是中常侍大長秋,但他是宦官沒有後代於是就收養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曹嵩,曹嵩就是曹操的生父。曹嵩的身世在當時沒人知道他究竟來自哪裡。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曹操的父親曹嵩身世不明,那麼怎麼就能斷定曹操是曹參的後代呢?為什麼在同一個傳記裡關於曹操的身世會出現這樣自相矛盾的結果呢?

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首先我們來看,關於曹操是曹參之後的說法,最早記錄是在《魏書》裡的,《魏書》的作者是王沈,他是曹魏的史官,根據他記載的曹操的身世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這個親戚攀的遠,順便也抬高了曹參的身份(曹參只是一個小吏出身)。我們知道王沈是魏國的史官,曹操作為魏國的實際開創者,王沈給曹操作傳記肯定是有故意美化曹操的嫌疑,所以我們說曹操是不是曹參的後代這個還有待商榷。


在用一時期卻流傳著另一種關於曹操身世的說法,曹操的出身是出自夏侯氏,這種說法來自《曹瞞傳》,曹操的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如果按輩分來排的話曹操和夏侯惇竟然是堂兄弟。

「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這種說法靠譜嗎?小編認為這種說法的可能性不大,曹操和夏侯氏的關係,只在《三國志夏侯淵傳》裡簡單的提了下,據記載夏侯淵的老婆是曹操老婆的妹妹,也就是他們之間是連襟關係(連襟,姐夫與妹夫之間的互稱)。夏侯淵與夏侯惇是族兄弟,如果曹操真的是姓夏侯氏,那麼在夏侯淵和夏侯惇的傳記裡肯定會提到他們和曹操之間的關係。那麼在夏侯淵和夏侯惇傳記裡完全沒有提足見說明了曹操原本姓夏侯的說法並不成立。

綜合上面所說,小編認為曹操既不是西漢名相曹參之後,也不是出自夏侯家族。曹操的身世最多可以查到的是他的父親曹嵩,以及他的養祖父曹騰。但是後來曹操打下了曹魏基業,他的兒子曹丕也當上了皇帝,自然就要重新修修家族史,往上追溯幾代正好到了西漢有個姓曹的名人,這個人也就是曹參,於是就選擇這個形象比較好地位比較高的人來做自己的先祖。追認先代名人作為自己的先祖是歷代開國皇帝慣用的套路,這樣的做法既提高自己的形象,又能使人們對他臣服,這種做法在古代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現象。


2.曹參為什麼能當上丞相

漢初的曹參。曹參也是跟著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大功臣,帶兵打仗的功勞只在韓信之下,一生帶兵攻下了兩個國家,一百二十二個縣。除軍事實力,在政治方面也很厲害,是個難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才。

漢高祖稱帝之後立的宰相是蕭何,等到傳位給漢惠帝的時候,蕭何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眼看著就要撐不住了。漢惠帝就讓蕭何推薦一個能繼承他位置的人才,蕭何就推薦了曹參。

於是曹參就這樣成了宰相,接了蕭何的班。但是曹參上位之後,不但沒有頒布希麼新的綱領,出臺什麼新的政策,反而一直沿襲舊制,每天就喝喝茶聽聽曲逛逛街泡泡妞,幾乎可以說得上是無所事事。

漢惠帝覺得曹參這樣不行啊,本來就是呂后掌權,自己就沒啥政績,曹參再這樣湊數其間,顯得自己這個皇上持祿啊。於是漢惠帝就找曹參單獨聊天,覺得應該讓曹參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不要再每天這麼呆下去。

曹參於是就回覆說,陛下,你覺得你比先帝更聖明嗎?漢惠帝哪敢僭越,趕緊說自己當然比不上他父親劉邦了。然後曹參又說,那我比蕭何更厲害嗎?皇上想了想,說好像還是蕭何更賢能一點。

曹參就順著臺階往下說,您看您也沒有先帝厲害,我也沒有蕭何厲害,他們定了那麼完善的規矩,我們就一直沿用不就行了嗎?漢惠帝一聽似乎也很有道理,於是就默認了曹參每天喝喝酒聽聽曲的工作體式格局。

那麼曹參為何一定要這樣做呢?其實他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沒有施展而已。有幾個緣故原由,首先漢朝當時本來就幾乎到了生靈塗炭的程度,秦朝大興土木,到秦末漢初楚漢爭霸的時候也是戰火連綿烽火連天,所以老百姓們真的特別很是需要養精蓄銳的時間。


3.曹參為何不務正業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蕭何病故,曹參接任西漢相國。臨行之時,曹參向自己的繼任者交代齊國的政事,說你的任務很簡單,只要管理好齊國的監獄和市場就是頭功一件。繼任者不開竅,反問道:「監獄和市場難道是治理齊國的頭等大事嗎?」曹參說:「這兩個地方是善惡並存,魚龍混雜之地。這兩處一亂,一國的秩序便亂了,因而我將此事作為頭等大事託付於你。」交代了齊國的事,曹參到長安走馬上任。

可是沒料到,新上任的曹參沒有任何動作。他不僅一切事情都按照蕭何過去定下的規章制度辦,在任用幹部上,他不選那些能言善辯、喜好舞文弄墨之輩,而專門選用那些不善言辭、行事謹慎、性情敦厚的人。而且,曹參的工作效率也很低,很多公文積壓著不及時處理,最糟糕的是,他上班喝酒,下班回到府中還喝,經常與下屬在相府的後花園裡,大喝大唱。

曹參整日昏天黑地地醉酒,又不理政事。惠帝心裡直犯嘀咕,於是吩咐曹參的兒子曹窋說:「你去問問你家老爺子,他新任相國,為何成天買醉不理政事,長此下去,天下不知會亂成什麼樣。」曹窋點頭應允,把惠帝所言原原本本講給曹參聽。曹參聽罷,勃然大怒,命人打了兒子200藤條。並給兒子下令,滾回宮裡伺候皇上,國家大事你小子少插手!

惠帝知道此事後,在上朝的時候就責問曹參為何要打曹窋,曹參沒有正面回答惠帝的問題,而是不慌不忙地取下頭冠,拿在手上,反問道:「陛下您與高祖皇帝相比,誰更英明神武呢?」惠帝一愣,說:「朕當然無法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那麼,陛下您覺得臣與蕭何相比,誰更賢能呢?」惠帝誠懇地說:「你恐怕比不上蕭相國。」「這就對了!」曹參拍手說道。

曹參接著解釋道:「先帝與蕭相國平定天下,國家法度已建立齊備,臣以為恪盡職守、嚴格遵循法度就是最明智的選擇。漢朝經過了三年滅秦戰爭,四年楚漢戰爭,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清靜無為不擾民,便是治理天下的訣竅,猶如太極功夫中的四兩撥千斤。」

接下來,曹參開始分析自己的黃老學說:秦朝滅亡的原因,就在於法令太苛刻,譬如有一條法是「偶語者棄市」,兩個人站在街上私語就是犯法,這多嚇人。而儒家又太繁瑣。因此清靜無為就是最好的選擇,人民不主動犯法,就不要去騷擾人民,不擾民,民自安,社會便會和諧。

惠帝頓時醒悟,認為曹參言之有理。蕭何制定的法令嚴明周全,曹參接任相國後謹慎遵循,無為而治,天下庶民皆可安居樂業,這就是最大的貢獻。再想深一點,如今呂后權傾朝野,連自己這個皇帝都是個傀儡,何況曹參這個繼任的相國。試想,倘若大刀闊斧地推行新的政令,他的下場很有可能比韓信、英布、彭越等人更為悽慘。

表面上,曹參每日放縱飲酒,只圖自保。實際上,無所作為卻是一種最大的作為,這樣才能讓天下安定、和諧。「黃老之治」的治國神功,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無為而治,這是一種安定天下的政治手段,也是一種混官場的智慧。

相關焦點

  • 漢初的曹參跟曹操有關係嗎?曹參是怎麼當上丞相的?
    只不過,既然曹參能力不是很強,為什麼還會成為漢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參之後,漢末時期的曹操,很多人懷疑他和曹參之間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曹參會不會是曹操的祖先呢?這一點應該如何證明?1.曹操和曹參曹操史籍記載他是西漢名相曹參的後代,曹參我們知道他是追隨劉邦一起打下漢朝天下的人,後來漢朝建立蕭何做了第一任丞相,曹參是繼蕭何之後漢朝的第二位丞相,他當丞相的時候做事完全遵循蕭何在位時制定的規章制度
  • 曹參短短幾句話,透露出清靜無為的大智慧
    公元前193年,蕭何去世了,曹參聽到這個消息,便自信地對門客說:「趕快收拾行李,我要去當相國了。」果不其然,沒幾日,朝廷真的派人來召喚曹參入朝當丞相了。怎麼會是這樣?曹參怎麼如此自信?可是,曹參確實是有才能的。公元前194年,漢惠帝任命曹參為齊國丞相,輔佐齊王劉肥管理齊國70座城邑,在位期間採用黃老學說治理齊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定,由此,在人們眼裡,曹參就是一個賢明的丞相。因此,在蕭何臨終前,向漢惠皇帝劉盈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一人,曹參便接替蕭何做上了大漢的相國,這也是大漢朝第二任相國。
  • 專家研究曹操家族DNA,曹操不是曹參之後,也不是夏侯氏
    時至今日,人們對曹操的評價也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他是梟雄,有人認為他是奸臣。無論怎麼看,曹操對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的局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寫是「漢賊」,不過這是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的描寫,不可以代表正史。無論是魏蜀吳三國的哪一個,每一個諸侯國的君主都有私心。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二〇:西漢第二相國曹參(怎麼讀)
    曹參復以中尉的身份圍取雍丘。漢將王武在外黃反叛,程處在燕縣反叛,曹參率軍攻打,盡破之。柱天侯在衍氏反叛,曹參又擊敗叛軍,奪回了衍氏。曹參軍在昆陽攻打羽嬰,追至葉邑。回軍攻打武強,隨即至滎陽。曹參自漢中為將軍、中尉,跟隨漢王攻打諸侯,到項羽戰敗,回到滎陽,前後共兩年。漢高祖二年,任命曹參為假(代理)左丞相,領兵進駐關中。
  • 曹參當了三年宰相,啥也沒幹,胡吃海喝,為何會被千古傳唱?
    漢惠帝二年,蕭何去世,蕭何臨走前,漢惠帝劉盈親自到蕭何府上,詢問國事。蕭何詢問繼任的相國人選,惠帝問曹參怎麼樣,蕭何聽後非常欣慰。蕭何去世後,曹參繼任為漢相國。但是他們兩人為漢朝的局勢判斷和需求是一樣的,因此他們對國家治理的方針是一樣的,即使是有點差異,但是大的方針是相同的。曹參延續蕭何的施政措施,無為而治,其實對本就脆弱的漢朝局勢是一種保護,避免因為修改政策,造成勞民傷財的後果。
  • 名相曹參:從大漢「第一功狗」到「蕭規曹隨」
    不過,一年多的討論下來,結果卻出乎將軍們意料:一向不曾上過戰場的蕭何,居然要受封最多的食邑。眾將議論紛紛:「我們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多的經歷了上百戰,少的也有幾十場。而蕭何一仗都沒打過,僅僅寫寫文章,發發議論,食邑卻比我們還多,這是為什麼?」漢高祖反問:「諸君會打獵嗎?」眾將答道:「當然會。」
  • 《清平樂》中曹皇后的顯赫家族 出過曹操、曹國舅、曹雪芹
    ,劇中的陳熙春,之所以沒能坐上皇后的寶座,很大的阻力,來自於大臣們認為她的商人出身,不夠資格母儀天下,所以即使有了太妃的支持,有了皇帝的喜愛,最終也只能黯然離宮。八仙過海先祖:漢朝丞相曹氏家族往上數,還有位地位顯赫的先祖,就是西漢時的丞相曹參。
  • 曹參為什麼選擇延續蕭何的制度?
    曹參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也是西漢第二位相國。不過曹參稱相後依然選擇遵循蕭何的法度,所以此後便有了「蕭規曹隨」這個說法。
  • 曹參:蕭規曹隨一醉三年
    蕭何說:「曹參!」漢惠帝一聽也覺得對,曹參能力不凡,除了他,還真找不出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宣曹參進京。曹參進京當宰相後,過了一段時間,漢惠帝就覺得有些不對勁了。於是就帶出了歷史上一段著名的對話。曹參問:「陛下,你覺得你和高祖哪個更聖明?」
  • 曹參當了三年相國,胡吃海喝,死後為何還被千古傳誦?
    曹參和劉邦、蕭何一樣都是沛縣人。劉邦在沛縣拉起隊伍之後,曹參始終跟隨在劉邦身邊,南徵北戰、一路殺伐。在入關滅秦、楚漢之爭的關鍵節點,我們都能看到曹參的身影。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曹參又為高祖出戰,平定地方叛亂。太史公司馬遷說曹參的功績「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
  • 此人才是西漢第一功臣,比兵仙韓信都強,400年後其後人終結漢朝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而曹操正是漢朝初年相國曹參之後。曹參,就是當年被劉邦羞辱為豬狗的人,400年後他的子孫竟然成為了天下之主,真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若說劉邦手下攻城略地的首席人才,各位首先想到的就是韓信。
  • 漢朝一位相國三年不理政事,只喜歡喝酒,死後卻被百姓歌頌
    等到漢朝建立之後,劉邦論功行賞,在這個時候產生了一個分歧,群臣認為曹參戰功赫赫,功勞最多,應該排第一位,但劉邦私心裡決定蕭何當排第一,後來有人提出蕭何當為第一。劉邦也就順水推舟將蕭何定為第一,而曹參為第二。也就是說西漢的開國功臣中,蕭何和曹參是排在在前面的,只不過一文一武,曹參更多的是在武上立功居多。
  • 漢朝戰功第一人,卻被劉邦辱罵成狗,400年後,其後世子孫篡漢
    如果按照這一個硬性條件,那麼上述幾個人都排不上名號,要說誰才是第一功臣,肯定就是曹參。戰功卓絕原本他只不過是一個御史,但是和蕭何之間是非常好的關係。在秦朝末年到處都是叛亂,他就和蕭何一起選擇來到劉邦部下,想要為劉邦效力。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所有的戰爭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出現,更是擁有著卓越的功勳,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從戰功這方面來看,他不會比韓信等人差。
  • 老師不會告訴你,相邦和丞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官職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呂不韋是在秦莊襄王登基後,被拜為秦國丞相,後又在秦王嬴政登基後,進位為相國。這裡的相國其實就是相邦,在漢朝因避劉邦的名諱,故將「邦」改為「國」。
  • 漢朝這位丞相不僅履歷驚人,更是奇蹟般活到104歲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御史大夫張蒼終於升任丞相。作者 蔡輝連環畫《通俗前後漢演義》中的漢文帝和張蒼在西漢,御史大夫又被稱為「副丞相」,是當丞相的必經之路。張蒼是最後一位入相的漢初功臣,時年已80歲。
  • 專家研究曹操家族DNA,結果很意外
    時至今日,人們對曹操的評價也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他是梟雄,有人認為他是奸臣。無論怎麼看,曹操對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的局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寫是「漢賊」,不過這是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的描寫,不可以代表正史。無論是魏蜀吳三國的哪一個,每一個諸侯國的君主都有私心。
  • 古人的名字:曾參、曹參、岑參的「參」字應該怎麼讀?
    那「參」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呢?我覺得古人起名和起字密切相關,應該參考字來了解名的意思,知道了意思就知道讀法了。一、曾參,字子輿。子輿(輿),音yú,指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泛指車。按照名與字相對應原則,參,應讀驂(驂)音,指代驂(驂)cān,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或指駕三匹馬)。
  • 原來曹家出了這麼多厲害人物,肯定有你祖先!
    漢曹參:字敬伯,西漢開國元勳,相國。曹萌:字元偉,曹操曾祖父,曹參之後,曾經認豬不認。曹騰:字季興,魏高帝,曹操祖父,歷史上唯一被追尊為皇帝的宦官。曹嵩:字巨高,魏太帝,曹操父,漢靈帝朝廷要臣,官至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