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規曹隨「的背後是什麼?曹參為什麼選擇延續蕭何的制度?

2021-03-05 民間歷史故事

曹參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也是西漢第二位相國。不過曹參稱相後依然選擇遵循蕭何的法度,所以此後便有了「蕭規曹隨」這個說法。輪才能,曹參或許不如蕭何,但曹參也並非草包,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使相權,為什麼卻選擇跟隨蕭何的步伐呢?其實這正是曹參的高明之處,也是他深思熟慮後才做出的選擇,下面就來講講蕭規曹隨背後的原因,一起來了解下吧。

曹參「蕭規曹隨」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蕭何去世,曹參進京當宰相。在他擔任宰相的三年時間裡,一切都遵循蕭何生前曾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不予改變。這一件事,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學者們普遍認為,曹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由於經歷了數年的秦末亂世及楚漢相爭,國計民生已被大量破壞。作為朝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放手讓老百姓從事生產勞動,不能折騰他們。所以曹參才不變換政策。

而曹參所採用的政策,顯然與此後的「文景之治」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曹參的「蕭規曹隨」,其實是「文景之治」的濫觴。正是因為有「蕭規曹隨」開了一個好頭,因此,才造成了後面在「文景之治」中,漢朝經濟的全面復甦,為大漢帝國的締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者們的所說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不過,學者們所講的,實際上是從結果來考慮的。也就是因為最終出現了「文景之治」,倒推過去,由此肯定曹參的歷史功績。但這種研究方式,多少有些事後諸葛亮的味道。那麼,當初曹參在實施「蕭規曹隨」的時候,真的是這麼想的嗎?

我們不能不說曹參沒這麼想過。但是,這多少有些拔高曹參的嫌疑。曹參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且作為一名武將,也沒多少文化的武將,讓他進行這樣深遠的歷史思考,確實有拔高他的嫌疑。

為了搞清楚曹參當時這種舉動的真實想法,我們需要回到歷史現場。

在這裡,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細節。什麼細節呢?當時蕭何去世,消息剛傳到齊國,曹參就說,宰相將由他來擔任,讓家人收拾好行李。家裡人都不信。但結果是任命書果然很快就下來了。那麼曹參哪裡來的自信,認為宰相應該由他來擔任呢?

我們注意到,在劉邦去世的時候,曾把呂后叫道床前,交代過後事。呂后問劉邦,蕭何去世後誰當宰相,劉邦說曹參。呂后又問,曹參去世後呢?劉邦說王陵,不過需要用陳平來輔佐他。

那麼,是不是劉邦給呂后的吩咐,傳到曹參的耳朵裡了,他才會這麼說呢?顯然不是的,劉邦給呂后的託孤顯然是秘密的,外人是不知道的。這種人事安排,外人如果知道,對朝廷肯定是不利的,這一點是常識。再說了,如果這個話傳出去了,曹參的家人肯定就知道了,但曹參的家人並不知道啊。

所以,這裡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呂后提前把這個話告訴曹參了,讓曹參有個心理準備。還有一種是曹參根據對朝廷人物進行分析,認為呂后最終會選自己為宰相。

無論是呂后提前告訴曹參,還是曹參自行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都說明一點,曹參是最符合呂后心意的那個人。

既然曹參明白,自己是最符合呂后心意的那個人,因此,他在當宰相後,肯定一切都會按照呂后的吩咐來做事情了。

我們再來看看劉盈和曹參的那段對話。當時是劉盈讓曹參的兒子曹窋回去勸一下曹參:「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就是說,你回去問一下你爹,高帝剛去世,一切百廢待興,他作為宰相,為什麼整天只是喝酒,也沒見他來向我匯報啊?劉盈特別交代,你回去千萬別說我讓你問他的。

曹窋回去一問,誰知道曹參大怒,說你小孩子懂得什麼,把他打了一頓。

劉盈見曹窋被打,生氣地召曹參來說,你為什麼打曹窋?是我讓他回來問你的!

於是,才有了曹參與劉盈的一段對話。最後曹參對劉盈說,我不如蕭丞相,你不如高帝,我們就按照他們制定的規矩幹就是了,為什麼要另搞一套呢?

這裡,其實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劉盈說的「無所請事」這句話。這句話是劉盈責備曹參不向他請示,那麼曹參究竟向誰請示了呢?很簡單,他向呂后請示了。

我們還得再注意「然無言吾告若也」這句話。劉盈為什麼讓曹窋別說是自己問他的呢?這是因為劉盈對這件事不滿,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個皇帝,朝廷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主,應該自己來辦。但是一切都是呂后做主,曹參也只聽呂后的,因此劉盈很不滿。但劉盈性格荏弱,他不滿,又不敢說,只能這麼試探一下。

曹參在回答劉盈的時候,也很有技巧。他並沒有說他必須一切都得聽呂后的,他拿高帝來說事。拿高帝來說事,劉盈自然就無話可說了。

可以說,這一次對話,是劉盈希望有所作為的一次嘗試,可惜曹參破滅了他的夢想。再加上後來「人彘」事件出現後。劉盈徹底自暴自棄,草草了結了自己一生……

搜索<minjianlishigushi>立即關注

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蕭規曹隨,是何含義?曹參短短幾句話,透露出清靜無為的大智慧
    原來是蕭何臨終前,向漢惠帝推薦了曹參。其實,在蕭何和曹參兩個人地位還很卑賤的時候,他們的關係還不錯,都是沛縣老鄉,而且,在秦朝的時候,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曹參是沛縣的獄掾,兩人是團結密切的同事關係;可是,後來,他們二人,一個做了大漢相國,一個做了大漢將軍,所負責之事不同,經歷也不同,兩人漸生間隙,關係疏遠了不少。
  • 名相曹參:從大漢「第一功狗」到「蕭規曹隨」
    不過,一年多的討論下來,結果卻出乎將軍們意料:一向不曾上過戰場的蕭何,居然要受封最多的食邑。眾將議論紛紛:「我們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多的經歷了上百戰,少的也有幾十場。而蕭何一仗都沒打過,僅僅寫寫文章,發發議論,食邑卻比我們還多,這是為什麼?」漢高祖反問:「諸君會打獵嗎?」眾將答道:「當然會。」
  • 蕭規曹隨
    定都鹹陽,任蕭何為相治國理政。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曹參自任宰相後,每日只知飲酒,從不過問政事,也不頒行任何政策。對於這種做法,滿朝文武都感動十分的奇怪,議論紛紛。曹參自然有所耳聞,但仍不改行事風格,依舊每日飲酒、歌舞。雖然如此,當時民眾卻都異口同聲的讚揚曹參,誇獎他的治理能力,在歷史上留下一段蕭規曹隨的佳話,堪稱奇事。
  • 「蕭規曹隨」怎能成千古佳話?何為大智慧?
    蕭何大家並不陌生。但是,曹參與蕭何同為漢初開國功臣,功勞不亞於蕭何,可以說僅次於韓信,怎能僅僅「蕭規曹隨」讓他在歷史上佔了一席之地呢?為什麼?不作為,不折騰!「蕭規曹隨」怎能成千古佳話?其實,如今來看,曹參不僅功勞不亞於蕭何,智慧實不在蕭何之下。
  • 曹參當了三年宰相,啥也沒幹,胡吃海喝,為何會被千古傳唱?
    「蕭規曹隨」,休養生息,傳為佳話曹參繼任為相國後,按照蕭何留下的舊制治理國政,不做任何更改。終日與屬下飲酒作樂,常常醉得不省人事。就這樣留下了一段「蕭規曹隨」的君臣、朋友的佳話。曹參認為,他和劉盈在治理天下方面,都比不上劉邦和蕭何,那麼就應該遵循劉邦和蕭何制定的治國規範,垂拱而治,不要出現過失就可以了。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 曹參是曹操的祖先嗎?曹參是怎麼當上漢朝第二位丞相的?
    其實,曹參作為一名丞相,在歷史上並不是特別的出名,他有一個成語「蕭規曹隨」,說明他雖然能力比不過蕭何,但是腦子非常靈活,也很明白治理國家應該怎麼做
  • 漢初的曹參跟曹操有關係嗎?曹參是怎麼當上丞相的?
    其實,曹參作為一名丞相,在歷史上並不是特別的出名,他有一個成語「蕭規曹隨」,說明他雖然能力比不過蕭何,但是腦子非常靈活,也很明白治理國家應該怎麼做
  • 曹參當了三年相國,胡吃海喝,死後為何還被千古傳誦?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曹氏文化,傳播曹氏正能量曹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蕭何去世以後,他繼任相國,人稱「曹相國」。有人說,在三年相國生涯裡,曹參胡吃海喝,整日飲酒,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自己這樣子不說,曹參還勸說皇帝和身邊的人跟他一起飲樂吃喝。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被千古傳誦,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 曹參:蕭規曹隨一醉三年
    於是曹參說道:「陛下,既然你比不上高祖,我比不上蕭何,那麼,我們只要按照他們定下的那些規矩做事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折騰呢?」為什麼呢?首先,曹參並非無能之輩,而是一個能力出眾又極聰明睿智的人。何以見得。武的方面且不說,單說文的。他起先在齊國當相國的時候,齊國一窮二白,是他撥亂反正,制定各種條例,把齊國變成諸侯國中一等一的富庶安寧之地,這是有目共睹的。否則,蕭何也不會推薦他來接自己的班了。而且要知道,蕭何當時只推薦了他一個。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是怎樣的人?司馬遷只用兩個字評價
    由此說明,蕭何是一個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人。蕭何的目光遠大還表現在:1.洞悉時局,蟄伏鄉裡,蕭何在秦朝時是「錄錄未有奇節」的刀筆吏,正式的職務是沛縣的「主吏掾」,就是在縣衙抄抄寫寫的文書。其實,蕭何是有機會升遷的。秦朝的一個御史曾見識過蕭何的辦事能力,想向朝廷徵調蕭何,蕭何堅決辭謝。為什麼呢?
  • 蕭何:善濟天下,星耀西漢
    以此權衡,蕭何則是大隱。那麼,蕭何暗隱的「志」是什麼?說白了,就是連他的領導劉邦也不清楚,獨藏於胸中的「道德兼濟天下」之鴻志。因此,蕭何就像一個老司機,精巧地掌握方向盤,隱忍內斂,或進或退,或曲或折,堅定不移地行駛在理政治世這條坎坷的道路上。公元前206年,劉邦領兵率先奪取函谷關攻破秦地進入鹹陽。起初,各路反秦諸侯共同約定:先進鹹陽者為王。
  • 蕭何慧眼識英雄
    謀士,有張良酈生多人;將軍,有曹參周勃等等,文人風流,猛將如虎,可就是沒有連兵百萬,調度有方的大帥。於是,便有了「蕭何追韓信」與「國士無雙」的故事。韓信估計,蕭何已向漢王推薦,不會任用他了,也便趁亂逃跑。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就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丞相逃跑了。」漢王急壞了,就像失掉左右手一樣難過。過了兩天,蕭何拜見漢王,漢王又生氣又高興,責備他:「你逃跑,為什麼?」蕭何說:「我不敢逃,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你追誰?」「追韓信。」「跑了十幾個將軍,你都沒追,卻去追韓信,你騙人!」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二〇:西漢第二相國曹參(怎麼讀)
    漢初名相,蕭規曹隨,蕭何之後便是曹參。蕭何出身文吏,曹參出身武將。曹參也是沛縣人,跟劉邦、蕭何都是同鄉。在秦時曹參為沛獄掾,蕭何為主吏,兩人都是縣裡的名吏。漢高祖劉邦起事後為沛公時,曹參以中涓的身份追隨劉邦,累立戰功。率軍攻打胡陵、方與,大破秦朝郡監的軍隊。又東下薛縣,在薛縣外城的西面進攻秦泗水郡郡守的軍隊。
  • 【名人百科】榮立一等功的「後勤部長」——蕭何
    蕭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大王若只想稱王漢中,就用不著韓信;若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第二個人可同您共謀大事的了!」於是勸劉邦選擇吉日良辰,齋戒設壇,隆重拜韓信為大將。一夜之間,韓信從一無名小卒繼位上將軍,一統三軍,這就是成也蕭何。蕭規曹隨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家》。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只分到一個小留縣?
    (一)分封功臣 三傑登場漢六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氾水之陽即皇帝位,此後,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的時候,曾經開口問道:「諸位都來說一說,我為什麼能夠得到天下呢?」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為什麼要追韓信?
    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準備收復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