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蕭何去世了,曹參聽到這個消息,便自信地對門客說:「趕快收拾行李,我要去當相國了。」
果不其然,沒幾日,朝廷真的派人來召喚曹參入朝當丞相了。怎麼會是這樣?曹參怎麼如此自信?
原來是蕭何臨終前,向漢惠帝推薦了曹參。
其實,在蕭何和曹參兩個人地位還很卑賤的時候,他們的關係還不錯,都是沛縣老鄉,而且,在秦朝的時候,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曹參是沛縣的獄掾,兩人是團結密切的同事關係;可是,後來,他們二人,一個做了大漢相國,一個做了大漢將軍,所負責之事不同,經歷也不同,兩人漸生間隙,關係疏遠了不少。
可是,曹參確實是有才能的。公元前194年,漢惠帝任命曹參為齊國丞相,輔佐齊王劉肥管理齊國70座城邑,在位期間採用黃老學說治理齊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定,由此,在人們眼裡,曹參就是一個賢明的丞相。
因此,在蕭何臨終前,向漢惠皇帝劉盈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一人,曹參便接替蕭何做上了大漢的相國,這也是大漢朝第二任相國。
當上大漢相國後,曹參凡事都一概遵循蕭何制定的法度,按照蕭何生前的制度辦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蕭規曹隨」。
在位期間,曹參終日飲酒,無所事事,朝臣們見曹參不理政事,便好言相勸,誰知,見面後,曹參就先拿出美酒給他們喝,直到喝得酩酊大醉為止,眾位大臣也沒能開口勸諫,就這樣,習以為常了。
久而久之,曹參的種種做法逐漸引起了漢惠帝的不滿。漢惠帝便對曹參的兒子曹琢說:「你回家後,問問你父親,他身為相國,整天喝酒,是怎麼考慮國家大事的。」說完,漢惠帝又補充道:「你不要給你父親說,是我讓你問的。」
於是,曹琢回到家後,便以自己的口吻來規勸曹參。
曹參聽後,破口大罵,甚至打了曹琢200大板,打完後,曹參命令曹琢:「你趕快回到宮中侍奉陛下,這國家大事不是你該問的。」
後來,漢惠帝聽說曹參把曹琢給打了,便責備曹參:「你為什麼要打曹琢?是我讓他問你的。」
曹參聽後,趕忙跪下謝罪,並說了幾句非常有道理的話:「請問陛下,您和高祖誰強?」
「我怎敢與高祖相比」,漢惠帝答道。
「那您認為,我和蕭何誰強」,曹參又問。
「在我看來,你好像不如蕭何」,漢惠帝直言不諱。
「那好,高祖和蕭何平定了天下,政令相通,如今,在陛下的領導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行原有的法令,不就行了麼」,曹參說道。
漢惠帝聽後,點了點頭,說道:「好吧,你去休息吧。」
後來,百姓稱讚曹參的事跡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作為大漢的相國,曹參極力主張清靜無為,這完全符合道家的學說。百姓們遭受到了秦朝的暴政後,曹參給了他們休養生息的機會,因此,天下人都稱讚他的美德。」
讀史三悟:
三悟認為,曹參能取得如此之多的戰功,是因為他前期跟隨韓信一起打仗的緣故,待韓信死後,列侯之中,唯獨曹參的戰功據有其名。當時的人們飽受戰亂之苦,亟需休養生息,在這種大環境下,曹參遵守蕭何制定的原有法令,採取「無為而治」的方略,給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漢帶來了喘息的機會,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大漢的經濟,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蕭規曹隨」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