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手足口病是可以傳染的疾病,擁有很強的傳染性,手足口病大都是發生在兒童身上,那麼請問小孩手足口病症狀是什麼?手足口病怎麼治療?手足口病的預防怎麼做?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小孩手足口病症狀
手足口病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有三到七天的潛伏期,小孩得了手足口病之後,初期會出現發熱、咳嗽、流涕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隨著病情發展,患兒的手、足及口腔會出現皰疹,皰疹發癢發疼;由於口腔患處疼痛,患兒食慾下降,精神不振。
發病初期:患兒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此後,患兒的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隨著病情發展,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屑、脫落。
此外,患兒指、趾端有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同時,在口腔裡,如嘴唇、舌、口腔黏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但口腔裡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
手足口病並沒有前兆症狀,大部分患兒都是突然就得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最主要發生在患兒手、足、口、臀等部位,臨床上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手足口病皰疹患處若破裂,細菌容易從傷處入侵,造成感染,很有可能會損壞神經從而影響到患病部位的靈活運用。
手足口病病情嚴重的話,患兒會出現高燒現象,甚至出現肺水腫、腦炎、心肌炎等。
手足口病怎麼治療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手足口病症狀,如手、足和口腔起皰疹等,就要馬上帶孩子就醫治療。臨床上根據不同患兒的不同病情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普通病例:患兒手、足、口、臀部出現皮疹,偶有發熱。
對症治療:發熱等症狀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注意隔離患兒,避免交叉感染。讓患兒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重症病例:患兒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精神差、嗜睡、易驚;肢體抖動、肌肉痙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遲緩性麻痺;驚厥等。患兒呼吸系統出現障礙。
對症治療
1、神經系統受累治療
控制顱內高壓:限制入量,積極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治療,0.5-1.0g/kg.次,每4-8小時一次,20-30分鐘快速靜脈注射。根據病情調整給藥間隔時間及劑量,必要時加用呋塞米。
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劑量為甲基潑尼松龍1mg-2mg/kg.d;氫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 /kg.d,病情穩定後,儘早減量或停用。
酌情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分2-5天給予。
注意為患兒降溫、鎮靜、止驚。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監護。
2、呼吸、循環衰竭治療
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可給患兒吸氧。確保兩條靜脈通道通暢,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
患兒出現呼吸功能障礙時,及時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建議呼吸機初調參數:吸入氧濃度80%-100%,PIP 20-30cmH2O,f 20-40次/分,潮氣量 6-8ml/kg左右。適當給予鎮靜、鎮痛。如有肺水腫、肺出血表現,應增加PEEP,不宜進行頻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壓力的護理操作。
在維持血壓穩定的情況下,限制液體入量(有條件者根據中心靜脈壓、心功能、有創動脈壓監測調整液量)。患兒頭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導尿管。
藥物應用:根據血壓、循環的變化可選用米力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藥物;酌情應用利尿藥物治療。
此外,在治療時還需要保護患兒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監測血糖變化,嚴重高血壓時可應用胰島素。抑制胃酸分泌,可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及抑酸劑等。在患兒繼發感染時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在中醫治療方面,中醫認為手足口病是由於外感溼熱引起。中醫治療手足口病,在患兒發病初期一般多採用清熱解毒、化溼涼血療法,病中期一般以清熱解毒為主,常用的藥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後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提醒家長注意,儘量在手足口病發病初期予以治療,才能讓患兒康復得快且好。若病情拖延則會加大治療難度,給患兒的身體也會造成嚴重傷害。
手足口病的預防
教育寶寶養成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對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應定期消毒。 注意環境和飲食衛生,家裡可以備抗菌消毒的空氣淨化劑。 如:百世開利確感靈抗菌消毒噴劑,經常噴噴,可以起到很大程度的預防手足口病,因為手足口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接觸傳染,確感靈可將存在空氣中的EVT1病毒殺滅,達到預防手足口病。
在疾病高發期,家長應加強寶寶的營養,增強抵抗力。督促寶寶養成飯前便後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淨食物的習慣。家長還應將寶寶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時消毒,預防病從口入。儘量避免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以防孩子與患兒親密接觸。家長還要注意寶寶的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因過度疲勞降低抵抗力。食用母乳的寶寶也會得小兒手足病,因此哺乳的母親餵奶前要清洗乳房。
小兒手足口病如何護理
要隔離護理
寶寶患病後應留在家中,直到熱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結痂。
寶寶用具要消毒
患兒用過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應徹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於日光下暴曬。患兒的糞便需經含氯的消毒劑消毒2小時後傾倒。患兒居室內應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每日進行空氣消毒。居室內應避免人員過多,禁止吸菸,防止空氣汙濁,繼發感染。
注意口腔護理
患兒一周內應臥床休息,多飲溫開水。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爛時可以吃一些流質食物。禁食冰冷、辛辣、鹹等刺激性食物。應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感染,每次餐後用溫水漱口。口腔有糜爛時可塗金黴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
寶寶皮膚需護理
患兒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應寬大、柔軟,經常更換。床鋪應平整乾燥。剪短患兒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嬰兒,應隨時清理患兒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皰疹破裂者,局部可塗擦1%龍膽紫或抗菌素軟膏。
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等度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患兒多飲水。如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
結語:手足口病很常見,大都是發生在五歲以下的兒童身上,大人很少會得手足口病,不過手足口病會傳染,所以生活中要小心,上文詳細的講訴了小孩手足口病症狀,手足口病怎麼治療以及手足口病的預防,希望大家能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