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
如今常說衣裳衣裳,其實衣和裳是分開的兩種東西。夏商周時期,上為衣,下為裳,右衽,腰間系帶,帶下有蔽膝。
2、春秋戰國
此時出現「深衣」,就是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和裳在腰節處縫合為一體。其下擺不開衩口,而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然後用腰帶系好。這樣做出來的襟裾隨著身體纏繞,又稱「曲裾」。
3、兩漢
漢代婦女服飾樣式多樣化,既以曲裾深衣為尚,又出現了直裾深衣、袍和襦裙。直裾是隨著下體褲子的進步而出現的,其形式是將外襟這道右側身旁,東漢時代徹底取代了曲裾深衣。
袍服也是上下一體,最開始是內衣,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寬袖外衣。
襦裙其實是上襦下裙,上襦較短,僅到腰際,裙子很長。
4、魏晉南北朝
整體承襲秦漢舊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開衫(上襦對襟)和大袖衫。開衫特徵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長。
大袖衫特點是對襟,束腰,兩腋上收使袖擺成弧形下垂過臀,形成大袖。
5、唐朝
唐朝婦女服飾風格最為開放浪漫,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經典的時尚元素;襦裙服、胡服、男裝則是大唐女子最主要的三類服飾。
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配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服飾。群腰上提,有些甚至可以掩胸。而外披紗羅衫,裡著抹胸,也可使肌膚若隱若現。
大唐與西域諸國交往密切,胡服風靡一時。大唐女子也會戴搭耳番帽,佩蹀躞帶。
至於穿男裝,則是大唐女子的特色。未嫁的小女兒們尤喜男裝,在俏麗秀美之外,又添瀟灑風度。
6、宋元
宋朝婦女裝束的主要特點是「窄、瘦、長、奇」。宋朝女性愛穿窄袖,非常瘦窄貼身,體現女性的曲線美。宋朝還愛穿奇裝異服,比如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密四門」,用窄袖裹緊身體,前後兩側縫的地方開衩,又在開衩的地方用許多衣扣裝飾。另外,宋代服飾的顏色打破唐代尚紅紫綠青的傳統,多採用間色,如粉紫、黑紫、蔥白、沉香色等,顯得淡雅文靜。
元朝時漢女服飾仍與宋代服制差別不大,蒙古族女子則著本民族服飾。在此不贅述。
7、明朝
明朝婦女裙式變化多,但貴族婦女按規定只能用真紅、鴉青和黃色,普通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此時人們常穿背子、比甲、長襖長裙。背子是貴族禮服的一種,大袖寬深。比甲是從元代流傳下來的日常服飾,無袖或短袖,長至臀部或膝部。長襖長裙也是便服,式樣很長,能到膝下,用刺繡裝飾。
8、清朝
滿族婦女穿旗袍。這時的旗袍十分寬大,上下一筒,圓領,右衽,高領能達二寸半左右。清朝漢族婦女一般窄袖襖、衫、坎肩、群、褲,多沿襲明制。此時的裙子有一個特點,就是鑲邊,極為精巧複雜,有「十八鑲之說」。另外樣式極多,如蘇州「月華裙」,有上百個類似蔽膝的褶,褶中五色俱全,如同月暈光華。還有「彈墨裙」,將墨彈在裙上,素雅乾淨,千變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