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藝術教育中心三門選修課
課程成果聯展Relink
已過去半個月有餘
滿地的暗黃枯葉 刺目的鮮豔紅紙
鼓聲仿佛還在耳邊一陣陣敲擊著我們的心靈
又想起朋友圈經常看到有人頻頻進城看劇
見到眾多藝術界名人大咖
擺弄各種叫不出來名字的樂器
專業得仿佛變身音樂大師
2020-2021下半學期,藝術教育中心在原有音樂、戲劇、電影、舞蹈、當代藝術的基礎上,又大力拓寬了多種藝術門類,推出12門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程,為渴望藝術人生的SISUer們提供更多的選擇,快來pick你心儀的一門吧!!
本課程將重點針對傳統文化中「民間藝術」的智慧和當代社會的關聯性展開的實驗和話題,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有全新的認知,對文化傳承的價值有新的思考,培養學生在開放性創新的時代,進一步理解「以文化為基,厚積薄發」的意義。本課程涉及的主要內容有:民間藝術的起源、民間藝術家及藝術品的介紹,民間藝術和生活及當代設計、文創產品的關聯性,以及民間藝術走向國際的意義。
張少俊,品牌創意視覺藝術家,現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1998年,在上海創立PAOSNET中國企業形象設計公司,任藝術總監;2003年,創立張少俊藝術工作室,2018年入住泗涇古鎮大師藝術工作室。
長期致力於東方文化和藝術探索、研究與傳播,作品被日本集英社、日本講談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已在世界多國舉辦個展與聯展數十次,作品被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奧地利等國立美術館、畫廊及個人收藏。策劃設計了企業形象有淘寶網、洽洽食品、佳能、三得利、大金空調、江蘇衛視等。2019年1月被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授予「FMAU」(高級研究員)的最高表彰。
本課程圍繞服飾美與基礎美學理論,學習服飾審美原理與服飾搭配等知識。課程結合形式美法則、服務人體工程學、服飾文化與流行的學習,研究服裝款式、面料、色彩與人體的關係,服裝與服飾的關係、服飾形象與造型風格,最終使學生了解服飾美學原理,了解服飾文化流行與變化的特點。學習了解服裝款式、面料、色彩與人體、配飾與服裝的關係,具備服飾審美的分析判斷能力,熟知常用服飾風格和掌握服飾搭配基本方法。
張潔,副教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服裝藝術設計專業主任。主要承擔課程有《服飾搭配藝術》、《服裝創意設計》、《服裝主題設計》、《時尚展示與陳列》等。先後擔任多家服裝企業設計師,在品牌女裝、職業裝、運動裝設計方面積累較多經驗,曾獲多個國內外專業獎項。
本課程是訓練學生學習設計思維、項目操作和創新能力的藝術設計基礎入門通識課程,為後期進入專業學習提供敏銳思考、優選方法完成設計課題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課程依據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的系統原理展開實踐項目訓練,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創意思維在藝術和設計創作中的重要性,學習克服常規思考模式,提出新的問題和觀點,培育想像力和靈活思考,了解和掌握幾種常用的藝術創作和設計的創意工具。
朱曦,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長期致力於產品設計教育設計思維和方法創新以及項目實踐。在《裝飾》(CSSCI)、《包裝工程》等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外觀專利7項;各級縱向、橫向科研項目6項。設計作品曾獲得2020年IF、DIA設計獎,2013年上海設計展設計作品類銅獎等;編輯出版《設計形態》、《設計應用》、《創意表達》、《工業設計資料集——交通工具篇》等多本設計參考書。
本課程將藝術放在文化和生活中,整體認識藝術和藝術創造,重新詮釋藝術領域裡的相關問題。包括藝術起源,藝術的定義,藝術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等。課程以「視覺藝術文化」為核心,以理論教學為核心,結合多媒體呈現、網絡藝術資源及組織參觀藝術展覽等觀摩教學方法,開展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的藝術與文化教學。
徐利,講師,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教師,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兼職教師。獲「法國國家高等藝術表現文憑DNSEP」、「法國國家藝術造型文憑DNAP」。
本課程擬從音樂審美心理的角度入手,從中國的民族性、西方音樂的經典型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與跨界性三個維度入手結合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行賞析與導聆,通過學生的小組互動、文獻閱讀、律動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聽賞不同文化語境下的不同題材與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識別不同音樂的風格;提升聽覺敏銳力、識別力;理解音樂所處時代、環境的價值與功能;通過對音樂基本構成要素的理解學習對音樂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實現學生對音樂基本知識和素養的習得,提升音樂審美情趣與鑑賞能力。
本課程是基於我校外語類特色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藝術體驗與創造力培養理念而進行探索的新開課程。
課程從音樂與語言的類比關係入手,開展學生對基本樂理的趣味性體驗與認知,結合世界不同民族與地區的文化要素,以即興的方式與學生共同探索音樂的語彙、樂句、結構與修辭,創造性的使用App軟體、自製樂器、聲勢等聲源材料進行音樂的表現與集體創意,進而從實踐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藝術作品的產生、記錄、表達與再生,探索音樂與個人生活、都市發展,乃至未來的聯繫。
劉昊,上海市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教育委員會會員、ACROSS人聲樂團創始人、校藝術教育中心教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在讀博士、美國Temple University訪問學者,曾長期負責校大型藝術類演出及教育活動的組織、策劃與執行工作。其撰寫的藝術評論文章多次發表在《文匯報》、《中國音樂教育》、《音樂傳播》等刊物中。
本課程從三個維度入手介紹作為電影的藝術:一,從藝術史的角度,講述電影作為藝術與工業的結合,以及不同階段的重要變化;二,從國別區域角度,介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電影流派特徵和經典作品、影人;三,從電影理論的角度,介紹電影觀念和電影實踐相互影響的發展進程,主要電影理論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本課程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戲劇藝術發展簡史,了解名家名作;介紹主要戲劇觀念、理論要點;第二部分是舞臺表演工作坊,通過解放天性、互動練習、集體創編,提升學生的覺察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與合作能力,培養信念感、想像力,增強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
李然,講師,上海外國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2003年於蘇州大學文藝學碩士畢業,後進入上外工作至今。2013年於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電影學博士畢業。主要從事現代戲劇藝術史論與實踐教學、教育劇場理論與實踐、電影評論、電影理論、視覺文化研究等。
本課程以中外舞蹈經典作品為載體,將舞蹈藝術知識理論與舞蹈表演相結合,從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類別舞蹈作品鑑賞和片段組合的學習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舞蹈藝術鑑賞水平和舞蹈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多元舞蹈文化的適應力和理解力。
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進行培養的身體動作教育實踐與探索。該課程旨在教會普通學生識別和運用身體動作,以及即興舞動的方法,重新喚醒學生深入感知身體、傾聽內心、以及身體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尋找富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動作發展模式,開發個體創造和表達潛能。
鄧佳,舞蹈教育碩士,上海戲劇學院舞蹈歷史與理論專業在讀博士;現任上外藝術教育中心教師、上外舞蹈團指導教師。多年來面向普通大學生開設《創意性舞動》、《舞蹈藝術賞析》、《舞蹈基訓》、《民族民間舞蹈》等公共藝術選修課。
德國音樂學家R.弗蘭德認為:音樂是醫治人類異化的一劑良藥。但音樂是什麼,是西方高度程式化的交響樂?還是約翰.凱奇的《4』33」》?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需要我們在西方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追思。本課程以嶄新的視角,讓學生在音樂文化之旅中體驗鮮活的、有生命質感的音樂作品。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學習了解其背後深厚的文化淵源。
在世界音樂大家庭中, 中國音樂因其獨特的文化審美而有著極高的地位。與西方音樂的重音色求衝突不同,中國音樂特別是傳統音樂以「中和」、「虛實相生」為核心美學思想,在音色上含蓄淡泊,在藝術表現上空靈傳神。本課寓教於樂,通過欣賞、傳唱、觀演和改編中國音樂曲牌等多元方式,走一段中華音樂文化尋根之旅。在豐富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的基礎上,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趙春水,音樂學碩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主修西方音樂史,兼修聲樂演唱。現任職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處。
什麼,那得快點選起來了,不然手慢無了5555555555
祝同學們期末順利,選課成功,新年快樂!
期待在2021年藝術教育中心開設的選修課上看到大家啦~
上外藝術教育
以「藝述 · 世界 · 中國」為主題
普及多元文明的藝術教育
宣揚青春洋溢的藝術實踐
致力溝通中外的藝術交流
「詮釋世界的窗口,成就未來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