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雙縫實驗沒找對方法。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最小馬賽克是10微米,遠處站個人,離你正好是10微米,你似乎能能看到好像有個人,但是他在此時遠離你,你就看不到啦,但是這個人在向你走來你就會越來越確定遠處有個人。也就是說,他與你之間,有個可探測的極限距離。這個距離我叫它"可視"。
同理,我們在觀測電子時,也有這個可視距,但這個可視距是空間和時間的統稱,也就是說,你在觀測單個電子時,你只觀測你和他的極限距離,當然是確定的。因為你和電子在一個時間平面上,你和他的可視距不會變。要想觀測到不確定性的電子,你就要打破你和電子的可視距,也就是打破你和電子的時間線。
我覺得一個方法能改變雙縫實驗結果,那就是觀測者和電子,在觀測時打破四維空間的時間線,也就是用磁場控制電子,讓他從兩毫秒前發射到一毫秒前,我們就觀察它這一毫秒的性質!這一毫秒的時差是關鍵!因為你是在觀測四維時空的物體,時間在流動,電子也不只停在可視距,它也在真正意義的流動,也許實驗結果會不同。
我相信科學家們會製造出幾毫秒的時差不是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有時間軸加三維空間的四維時空裡,所謂的降維打擊,可能就是孫悟空的定身術,你無法回到上一秒,也無法進入到下一秒,把你的時間維度去掉啦。雙縫實驗結果是你不觀察它,它就會在屏幕上顯示很多個落點。那是因為你看到的結果是上一秒發生的結果,正發生時你沒觀看。如果你觀測了,就是當下的結果。
總之,很多條紋,是你觀測四維空間(時間軸幾分鐘或幾秒鐘,三維空間疊加到一起)的產物。兩個條紋是你觀測三維空間(你觀測的時間和觀測的空間在做同步運動)的結果。也就是說,波粒二象性,波是四維東西,粒是三維物體。三維空間是電影膠片的一幀,而四維是一段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