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為什麼說它的結果很恐怖?

2020-12-27 悟空科學

雙縫幹涉實驗,應該算得上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科學實驗中遇到的「超自然現象」,正所謂「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普通人看這個詭異實驗大概只能用「玄乎」來形容,因為與實驗相關的每個字都認識,但又被繞的雲裡霧裡看不懂到底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早在1678年的時候,胡克就預言了光的偏振性,以及這裡說到的幹涉現象,因為 「光波動理論」就是在這個時期被正式發表出來,只不過託馬斯·楊在1807年通過衍射實驗證明了這個理論,相當於胡可當時的預言被照進了現實。

而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又是由約翰·惠勒在1979年提出的一個構想,他是愛因斯坦的曾經的同事,而這個實驗被提出的時機就是愛因斯坦100周年誕辰的時候。正是「電子的決定可以被延遲,選擇通過幾條縫隙可在實際通過雙縫屏幕之後才做出決定」這個說法震驚了當時的學術界。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觀測這個宇宙世界的時候,該行為本身就已經參與了這個創造過程,宇宙的變化因為某種「延遲」使其在被觀察之後才最終確定。當年雙縫幹涉延遲實驗的確震驚了整個學術界,但是,並沒有真的引起科學家們恐慌。其實,震驚還有另一個更直觀的心理映射,那就是大多數人根本不相信這個說法。

即便是到了現在,這也是更多普通大眾的心態,在實驗的過程中,雖然感覺的確是一條光路上還沒有發生的事實,竟然會被另一條明明更晚發生的事實所決定。但是,更多人認為,這個實驗不過是證明了光子也會因為「糾纏狀態」而「選擇」波動性是否消失,以及其量子狀態是否立刻坍縮。

實際上,當其中一條光路做出選擇的時候,同時也就決定了另一條光路的結果是什麼。也就是說,這個看似詭異的實驗結果,與其說是延遲,不如說是選擇,延遲不過是實驗過程為觀察者製造了一種幻覺,單光路實驗時幹涉條紋因為觀察消失並不恐怖,而雙縫後的燈泡沒有顯示幹涉條紋就更不足為奇。

其實,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可以說是物理學界的一大爭議問題,而「粒子派」和「波派」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持續了上百年。前者的觀點認為,粒子就像是一顆顆光滑無比的小球,當你的手電筒打開的時候,就好比是無數個光子朝著遠方射出,而愛因斯坦、牛頓和普朗克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有相關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即:光就是一種粒子。

而後者的觀點則認為:光可以比喻成石頭在河面激起的水波一般,而經典的光學現象幹涉、偏振和衍射都可以從這個觀點來進行證實,並且,赫茲、惠更斯等科學界都通過諸多權威實驗證實了光就是一種電磁波。然而,在物理學界,粒子和波,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波最大的特徵是具有連續性,並且可以向四周發射形成整個空間的傳播;而粒子已經是最小的劃分單位,要麼直線前進,要麼靜止的呆在一個固定的位置。

後來,在描述物理行為的時候,終於有了波粒二象性(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意思是粒子或量子能夠用波和粒子來同時進行描述,而光就具有粒子和波的雙重屬性。而雙縫幹涉實驗從某種程度來說,其實就在印證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只不過實驗結果讓大家都意外了,因為屏幕上的團並沒有按照科學家們預期的那樣顯現,似乎所謂的「攝像頭」決定了這場物理實驗的結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為什麼人們總是對細思極恐的「雙縫幹涉實驗」感到十分畏懼,這項物理實驗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令人如此不寒而慄?難道詭異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有著恐怖片一般的觀影感受?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奇聞異事】被稱為十大驚悚實驗之首的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
    顛覆世界的電子雙縫試驗,是否真的存在造物主,在幹涉我們的人生在探討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之前,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託馬斯·楊著名的雙縫實驗。就是把一個手電筒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邊,然後在紙後面再放上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
  • 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裡?哪裡讓人感到害怕?
    當你進行微觀觀測的時候它會固定的從某一條縫通過,但是改為宏觀觀測的時候就會變成隨機通過,這點非常像計算機的某種優化算法,即不會時刻呈現全部細節而是根據縮放情況動態調整,以便節約計算資源。所以我們極大可能是生活在某種模擬場景之中。這才是雙縫幹涉的恐怖之處,因為它極可能揭露了這個宇宙的真相。雙縫幹涉實驗,不嚴謹。一個粒子的大小和雙縫的大小。
  • 恐怖的雙縫幹涉實驗——20世紀物理學的靈異事件
    雙縫幹涉實驗那麼實驗的恐怖之處在哪呢?當實驗進行到不可改變的階段,觀測與不觀測的結果是不同的,這才是實驗的可怕之處,毀三觀。下面詳細解釋一下。這裡我們做3個思想實驗(注意是思想實驗,所以繼續使用光子,為了與經典比對,實際操作的話用電子表述更嚴謹)。第一個實驗:我們用一個光源連續的發射光子,S1和S2狹縫都打開,那麼在屏幕上會有什麼結果?結論很明顯,會得到和楊氏雙縫實驗一樣的結果,屏幕上會形成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 雙縫幹涉實驗的起源,它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人們爭論不休
    雙縫幹涉實驗的起源,它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人們爭論不休?話要從1913年說起,波爾在一次實驗中,提出了氫原子的量子化假設,這是整件事情的開端。要說這個實驗其實也不複雜。大致就是這樣,氫原子在受到光照時會吸收能量是電子躍遷。在釋放能量時則會放出光子,從而發出光亮,波爾從中得出了有關躍遷能量的方程。
  •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有什麼意義?未來會如何發展?
    既然說「單個光子」 那麼它有運動方向吧?這個運動方向是指向兩個孔正中間嗎?2 如何定義測量?假設實驗用的測量儀器由 透鏡,ccd,電路板三部分組成。我只把透鏡放上去結果會如何?我同時把透鏡 ccd組裝放上去結果會如何?我同時把透鏡 ccd 電路板組裝放上去不通電結果會如何?我同時把所有組建安裝並通電 結果會如何?
  • 雙縫幹涉實驗操作簡單,理科生都學過,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
    雙縫幹涉實驗是驗證光和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個實驗,操作起來並不複雜,但它在不同情況下展示出來的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它似乎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力量。測量和疊加態就是量子力學中最晦澀難懂的兩個概念,今天要說的雙縫幹涉實驗就是它們的完美體現。這個實驗對於理科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它在物理教科書上算是入門級的知識,每個人都學過,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還會現場做一遍,感興趣的理科生估計也自己動手做過。
  • 簡單而又詭異的雙縫幹涉實驗
    =========進階版的實驗分割線======================物理學家想不明白的是:電子是真正的實體粒子,為什麼會具有波性呢?是不是因為射出的一束電子裡,含有多個電子,電子會互相干擾,因此產生了幹涉現象?如果上述推理正確,那麼實驗時,一次只射出一個電子,就應該不會再發生幹涉現象。
  • 【本期抽獎】延遲選擇與量子擦除實驗——神奇的雙縫幹涉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之前我們介紹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很多同學問【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擦除實驗】的視頻在哪裡,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專輯沒在公眾號上發過雙縫幹涉四:現在的選擇可以改變過去嗎?延遲選擇實驗雙縫幹涉五:量子擦除實驗-今日福利- # 隨意評論 點讚+走心前三名 #
  • 《大雄的魔界大冒險》與雙縫幹涉實驗
    1、雙縫幹涉實驗  要理解費恩曼到底說了啥,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一個中學實驗:雙縫幹涉實驗。       將一束光射向兩條狹窄的縫隙,最後在屏幕上出現的是一系列幹涉條紋。這個實驗用來證明光的波動性,即光是一種波,分別通過兩個裂縫的光波會彼此幹涉形成幹涉圖像。
  • 雙縫幹涉和量子糾纏為什麼恐怖?為什麼說世界或許是被模擬的?
    水波具有波的某些性質一、雙縫實驗託馬斯·楊(Thomas Young)實驗,也稱雙縫實驗,吸引了許多科學家投身於量子力學楊氏雙縫幹涉實驗為了深入研究,科學家將一個個電子依次射向目標,奇怪的是,幹涉條紋仍然出現在了屏幕上,就好比一個電子分裂成了兩半,然後相互幹涉形成條紋。
  • 顛覆三觀的雙縫幹涉實驗,最靈異的科學實驗
    從20世紀講起,當時物理學家們開始糾結一個問題,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一部分人認為光是跟水波紋一樣的波?另一部分人認為光是粒子,由一粒粒光滑的小球組成。為了找到真相大家決定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就是轟動一時的雙縫幹涉實驗。
  • 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一切
    當我們從沉睡中醒來時,我們會感到意識的模糊,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曾經認為夢中的世界是虛幻的。這種感覺真的只是因為我們醒來後意識不清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如此真實,我們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和刺骨的寒冷。宇宙只是一個虛擬的或高級的生命設計程序,雙縫幹涉實驗展示了一切。許多人應該聽說過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幹涉實驗最初是用光進行的,但是實驗結果讓科學家們非常震驚。光是由輕粒子組成的,但是當粒子被用於實驗時,結果是波只出現。如果光不夠,那麼科學家用電子做雙縫幹涉實驗也有同樣的結果。
  • 雙縫實驗證明未來可以預測?為何科學家很恐懼實驗結果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如果在雙縫幹涉實驗量子糾纏中加入量子糾纏,實驗的結果就會讓人感覺到恐懼。因為,光子仿佛可以預測未來,並且光子像一盒程序一樣會判斷。雙縫幹涉實驗首先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簡單的複習一下,準備有兩個縫隙的紙板,讓一束光通過這兩個縫隙,如果光和我們的聲音一樣是波,那麼紙板背後的牆上應該出現因為兩個縫隙幹涉明暗條紋。可是在光電效應中,光的特性應該是和電子一樣是粒子,紙板上應該出現兩個聚集的光子帶,而不應該發生幹涉,一個光子怎麼可能同時穿過兩個縫隙。
  • 一個普通的科學實驗,揭示的現象卻無比詭異,還顛倒了因果關係
    高中物理有個實驗,理科生應該清楚,叫做雙縫幹涉實驗,它就是這種「隨機性」的代表。而實驗結果揭示的現象,足以讓人懷疑整個宏觀世界。起初科學家用的是蠟燭,選擇光子作為實驗對象,後來改成了電子,我們就用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來說明一下。先用儀器釋放出電子束,讓它穿過兩道平行的縫隙,再投影到後面的探射屏上。探射屏會出現大量幹涉條紋,這說明電子表現出了波的特性。
  • 詭異的「雙縫幹涉」實驗體現了這一點
    但基本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程序」,多少會存在些漏洞,我們所處的「程序」環境也不例外,接下來所講的詭異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就體現了這一點。雙縫幹涉實驗屬於量子力學的範疇,用來演示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粒子性和波動性)。用通俗的話來講,粒子性就像是一顆球擊到某個物體,過程中球沿直線運動,而波動性就像是我們喊話是的聲波,在你四周的人都能聽見。
  • 雙縫實驗恐怖在哪
    我認為雙縫實驗沒找對方法。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最小馬賽克是10微米,遠處站個人,離你正好是10微米,你似乎能能看到好像有個人,但是他在此時遠離你,你就看不到啦,但是這個人在向你走來你就會越來越確定遠處有個人。也就是說,他與你之間,有個可探測的極限距離。
  • 可怕的曼德拉效應,以及雙縫實驗
    我看到有人扯各種陰謀論,說什麼同濟會、光明會穿越歷史統治世界等等,仔細一想,完全站不住腳啊,因為統治世界和更改兒童圖書的標題有什麼關係呢?還有人扯到宗教信仰,什麼救贖、撒旦或者世界末日,更是無稽之談了。至於平行世界理論,倒有一點可能,因為量子力學已經初步假設了它的存在,比如著名猜想「薛丁格的貓」。說到平行世界,還有一個真假難斷的新聞。
  • 很有可能存在愛因斯坦臨終前消失的筆記中的實驗——延遲選擇實驗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是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它屬於雙縫實驗的一種變形,該實驗很好地體現了量子力學與傳統實在觀間的巨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