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喜歡自己待著,家長別急著去幹擾:獨處的娃擁有負熵能力

2020-12-26 寧麗媽咪

「靜為躁君。」《道德經》中如是說。安靜和鎮定是躁動的制服者,如果一個人一直都是處於暴躁的狀態,就如同君王失去了王位,他的世界必定是混亂的。

相反,能安靜下來的人,他的境界往往是超然脫俗、鎮定自若的。由此看來,擁有能安靜下來的能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名為依依,她在幼兒園裡總顯得特立獨行。因為她從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扎堆在一起玩,每次看到她,總是獨自玩耍,獨自吃飯和睡覺。

看到依依如此作風,就有家長感到很好奇,於是上前去詢問:「為什麼不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呢?」依依回答:「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家長們都感到震驚,如此有思想的話竟然出自一個三歲小女孩兒之口。園長也說,依依的思想很獨立,同時她也很自信,並堅定自己的選擇,無論做什麼事,她總能怡然自得,園長誇她是高貴的一個女孩。

家長們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如此特立獨行,只要不是非常內向,或者有社交恐懼症,就無需擔心。因為,心理學上有這麼一條科學道理——安靜的孩子往往更有力量。

安靜時能產生「心流」體驗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稱為「心流」的心理狀態,它指的是人們在做某件事時將全部注意力都投入進去了的狀態。當人處於安靜的狀態下時,往往就能得到這種體驗,而這種體驗帶給人的感覺是快樂的、愉悅的。

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一天要練琴八個小時,十年如一日的,從不間斷,就算有時候有音樂會要上臺表演,但他也總會擠出八個小時的時間去練習。旁人一定會覺得他是辛苦的,需要不斷逼著自己才可以做到。但是,傅聰先生卻並不這麼覺得。相反,他很享受每天練琴的那八個小時。

他說,當他一個人在安靜地工作時,是他感到最愉快的時候,而這種時候,他會很害怕被別人打擾。因為會享受安靜的人,他們往往能得到「心流」帶給自己的愉快體驗。

父母們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人,那些在我們眼裡特別厲害的同事,他們是不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夠全神貫注地去做某件事,並且悄無聲息地就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事。而他們看起來,並不會覺得無聊或者壓抑,反而他們很享受這其中的感覺。

又或者,家長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閱讀、玩遊戲、下棋、作畫時的心理體驗,當你們全心全意地、安靜地去做時,有時候是否會不捨得停下吃飯,有時候甚至會忘記了時間。其實,這就是「心流」狀態帶來的心理體驗。

諸葛亮曾說: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安靜更是一個難得可貴的品質。孩子們需要學會安靜,因為人往往是在安靜中去創造價值。享受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這就是獨處的意義。

獨處的孩子擁有負熵能力

在物理學中,「熵」代表的是無序的混亂狀態;而「負熵」是「熵」的對立,所以「負熵」的意思是代表著有序。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裡汲取了這一物理學的營養,將其引入到了心理學中,於是就有了「精神熵」的概念。何為「精神熵」,即人們的意識也是會處於混亂和無序的狀態,因此人們會變得焦躁不安。而「負熵」,就是代表著人的意識處於清晰、有序的狀態。

十三歲的依依,思想獨立,她將和朋友相處時的狀態稱為接受這個世界的消息,而獨處時則是在整理收到的信息。其實,這就將意識從無序變到有序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科技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信息,有來自網上的、來自新聞的、來自朋友的、來自同事的等等,各式各樣,令人應接不暇。接收到的信息太多,沒有時間去處理的時候,它們就是處於一個混亂的狀態,而在這種時候,擁有能享受著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能安靜地坐下來去整理這些信息的能力就變得尤為可貴。接收到的信息,需要經過意識的處理讓它變得有序,進而才能為己所用產生價值。

電學之父麥可法拉第說:「獲得成功的五要素是專注、敏銳、條理、創新和交流。」專注,在這五要素中被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見這一品質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孩子們也同樣如此,需要安靜下來,專注地去做某件事,或去整理思緒,或去學習,總而言之,這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項能力。能專注、能安靜下來的孩子會擁有「負熵」能力,進而能處理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從而為自己創造價值。

細心呵護孩子,讓孩子回歸安靜

安靜這一能力,在每個孩子的身體裡都藏著,若是父母們的性格就不是屬於安靜的類型,從而不能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時,就需要家長們耐心地去幫助孩子將它挖掘出來。

首先,家長們要善於從生活中去觀察孩子,細心地去挖掘孩子偏向安靜的品質的行為,從而引導孩子讓其進行強化。比如,當發現孩子「不合群」時,家長們先不要著急,沒準這是孩子喜歡安靜、樂於獨處的表現,並不是父母想像中的所謂的「不合群」。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細心觀察了,並且要去保護孩子的這一行為,讓其不要被打擾,從而孩子就會慢慢養成學會獨處的品質。

其次,家長們要學會耐心等待。如果父母們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非常鬧騰,並沒有能安靜下來、學會獨處的跡象時,也不要擔心,不要過於強求,那只會物極必反。要相信每個孩子的身上都住著「安靜」這個品質。此時,家長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細心地培養與引導,使孩子嘗到安靜下來做事的甜頭,並讓孩子們慢慢地愛上這個感覺,那麼家長們就勝利在望了。

寫在最後

正如《大學》所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安靜下來才能去思考,思考後才能有所收穫。學會安靜,對於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擁有獨處的能力,才能擁有高效創造價值的能力,相信每位家長都能培養出一個學會安靜獨處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培養獨處能力分3步,多數家長第一步就錯了
    哥哥他們班裡很多家長都在群裡說,自己家孩子就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完全一種魂不守舍的感覺。我又去了解了一下小年齡孩子的狀態,也都是差不多的樣子。不是吵吵的要出去玩,就是一直粘著家裡人,自己獨立玩耍的時間超不過20分鐘。可見有太多的孩子不具備獨處的能力,是的,孩子能夠獨處是一種能力。
  • 「沒本事」的爸爸,總喜歡做這些事,孩子將來可能不會有出息
    01因為家長的行為,孩子越來越去討好別人,卻傷了自己阿亮已經30歲了,卻一直都是一個人,他從小就生活在離異家庭,跟著爸爸一起說話,如今的他雖然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了一套自己的小房子,但對於未來他卻感受不到任何希望。
  • 孩子為何喜歡當「赤腳大仙」?別急著阻攔,光腳的好處你有所不知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中醫上說「寒從腳起」,老人們總擔心孩子會著涼生病,對於給孩子穿襪子這件事有著莫名的執著,即便是夏天,老人帶娃時也會給寶寶們穿上小襪子。放任孩子光腳跑,被婆婆數落「不會看孩子」,寶媽回懟:你懂啥閨蜜蓉蓉的寶寶出生後,一直是自己帶孩子,雖然沒有老人幫忙很辛苦,但是自己帶娃倒也少了「約束」和「講究」。
  • 「孤獨力」不等於自我封閉,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正面了解自己
    擔心孩子睡不著一直給孩子講故事試圖分解孩子的注意力,然而孩子卻說他不想睡覺,他已經是個大孩子了,也不怕雷聲,他說:"媽媽,大孩子是不怕雷聲的"。突然間,我才發現我把孩子想得太脆弱了,很多時候孩子都是比較堅強的,反而是家長太過於緊張孩子,總想把孩子保護得很好,反而忽略了孩子也需要有獨處的機會。
  • 擁有「高智商習慣」的孩子,在5歲前就有所顯現,家長別盲目打斷
    其實孩子從出生那刻起,「天賦」就隨之誕生,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沒能識別出這些「高智商習慣」,卻因盲目打斷,而將孩子的天賦「扼殺」在搖籃裡。 對於擁有「高智商習慣」的孩子來說,他們在5歲之前就會有所顯現,父母要能準確辨別,才能守護寶寶的智商。
  • 就算娃再熱再髒,這5種情況下也別急著給娃洗澡,或影響娃的健康
    而給孩子洗澡也是每個父母都要學的必修課,經常給娃洗澡的好處自不必說,但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洗澡也要看時機,有些情況下不管寶寶有多「髒」,都不適合洗澡。這顯然會影響孩子睡意,打擾孩子即將到來的睡眠,如果正在孩子犯困的時候想讓孩子洗香香後老實的睡去,基本不太可能,孩子會越來越精神。
  • | 獨處是一種能力
    在無人陪伴的時候,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內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撫和慰藉的,且並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在溫尼科特看來,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獨處能力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個體在嬰幼兒時期所獲得的「好的獨處體驗」(Winnicott, 1958),這指的是,孩子在母親身邊「獨處」,比如,孩子與母親各忙各的事,期間,母親能夠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 「孤獨力」影響孩子的人生高度,家長一定要狠下心培養
    很多家長覺得這樣做是對孩子負責,其實這反而讓孩子缺少獨自的空間。中國人好像特別不喜歡獨自,孤獨,一個人這件事情,如果一個人是孤獨的,別人總會覺得這個人非常可悲,還會投去同情的目光,但是我要說孤獨並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反而是一個人成長所必須的,人必須要學會享受孤獨,必須要學會掌握孤獨力。孤獨力是什麼?
  • 總忍不住衝孩子發火,家長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個動作幫你搞定
    總忍不住衝孩子發火,家長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個動作幫你搞定對於大部分孩子的童年來說,都是各種皮各種惹媽媽生氣的主,有些媽媽也的確忍不住每天在家河東獅吼,特別是常年在家帶娃的,已經達到了接近崩潰的狀態,完全無法控制,上演著各種吼功,但是平時還是控制好情緒比較好,不要動不動就罵孩子,有些小方式在每次開罵先想想再說。
  •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剛出生的寶寶,都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特別是在各個器官感官發育的階段,孩子非常喜歡到處亂跑、到處亂跳,寶媽們在後面追著,一不留神就會讓孩子「把家拆了」。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同事也經常唉聲嘆氣,她說自己孩子總是喜歡將樓梯裡各戶人家的地毯放在消防櫃裡,被鄰居發現後,絲毫沒有覺得自己錯,反而還有點得意。這兩件事情反映出來的性質是相同的,就是現在孩子特別喜歡惡作劇。家長都是有認知能力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無法去理解孩子惡作劇是想表達什麼。
  • 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家長別急,這是孩子缺乏自省能力的表現
    缺乏反省能力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總重複犯同一個錯誤。因為孩子沒有經過反省這個階段,所以不能完全理解自己錯在哪裡。缺乏這個能力的孩子大多都不會檢討自己的學習。學習上有很多錯誤孩子都不能夠及時的發現,越積攢越多,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隨之下降。
  • 孩子在家亂塗亂畫,家長先別急著說教,他正處於「塗鴉期」
    明明有時候都給孩子買了畫板,但是孩子總是喜歡對家裡的白牆和家具下手。而孩子會出現亂塗亂畫這個行為,家長也不要急著去批評和說教,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現在正處於塗鴉期。分析:前面他們在孩子畫完之後也去罵過他,也重新的翻修了一遍,但是沒過多久還是會出現同樣的彩妝,後面去問了兒童專家才知道孩子現在是進入了塗鴉期,而且專家勸說這個時候先別急著說教。那麼什麼叫做塗鴉期呢?
  • 總帶孩子去購物中心?爸媽請注意:你喜歡的遛娃方式,對娃並不好
    據數據統計,很多年輕的父母們遛娃都特別愛去購物中心,尤其是愛去那種大型的購物中心,讓孩子到處地爬,自己也能難得輕鬆一刻。為什麼喜歡去這個地方?主要是因為空調涼快,再加上裡面危險性比較少,不會有蚊子。購物是很多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的方式,他們以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也比較喜歡,而且這些地方大多數都有空調比較涼快,現在的外面大多數比較熱,而且蚊子比較多,很多年輕父母就不喜歡在外面,就喜歡帶孩子去這些地方。在大型室內,自己可以坐在一旁吹空調玩手機,只要時不時抬頭看著孩子就行,可是在室外就必須時時刻刻地保護孩子,所以他們喜歡選擇室內。
  • 真正強大的人,喜歡「獨處」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你自己不強大,沒有人代替你強大。堅持往高處走,有人同行是緣分,沒有人同行是理所當然。當你把命運不再寄托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你會發現,自由自在行走,真的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人是喜歡群居的,總以為善於交際,就可以得到貴人相助。其實,真正強大的人,喜歡「獨處」,總是反其道而行之,是敢於逆流而上的人。
  • 3歲娃摳壞牆壁家長賠償,園方拒收還勸退孩子:咋不按常理出牌?
    於是但凡孩子遇到點什麼坎,首先就是掏錢,只是很多時候結果往往並不如自己所願,反而還坑了孩子。 最近重慶九龍就有一個坑娃的爹,因為自己「財大氣粗」的行為,直接把娃坑的沒學上了。
  • 為什麼很多家長讓娃學音樂?音樂帶給孩子的這些好處,你可能不知
    如今的父母普遍認為,孩子不僅要學習好,業餘興趣也很重要,學一門樂器或歌唱舞蹈,不但可以陶冶情操,還有可能改變孩子未來人生。張女士的兒子浩浩4歲了,他非常喜歡音樂,可是爸爸認為學音樂耽誤學業,對未來的發展沒什麼用。過年期間他們帶浩浩去親戚家拜年,一進屋,浩浩就被屋中的鋼琴吸引了目光,這架鋼琴是浩浩的表哥,小傑的。
  •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獨處?心理學家的答案很明確,看完豁然開朗
    獨處,作為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它既是一種價值取向,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種境況。人們經常把好人緣,朋友成群,當成一種了不起的能力,但實際上,脫離群體的「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種能力。
  • 為什麼越優秀的人,越喜歡獨處
    結果只要對方不在,我做什麼都感覺不到快樂,突然醒悟,不會獨處,是一件這麼可怕的事。我們身邊的人,愛人也好,父母也罷,不可能永遠陪著我們,大部分時間,還是要靠自己獨自前行。當我開始改變,學會了獨處,才更認清自己。獨處讓我不用去迎合別人,找到真實的自己;獨處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充電,成為更好的自己;獨處讓我提升了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避免迷失自我。
  • 孩子「不該錯」的總錯,是太馬虎嗎?別急著扣帽子,也許是能力差
    文|福林媽咪福林班級群裡公布了上次月考的情況,老師在群裡點出了幾位家長的名字,並說這幾名同學太粗心了,已經跟孩子說過好幾次審題要仔細,希望家長能夠在家再督促一下。我想,經常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多少會有感觸,孩子的一些作業題,不該錯的總出錯,有的問題甚至是你跟他講過很多遍了,平時作業能寫對,考試的時候就出錯,讓你氣就不打一處來。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認為的「不該錯」是什麼,那哪些又是「該錯」、「可以錯」的呢?這跟父母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