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捷克式輕機槍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的。在這一次戰爭過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缺少自衛能力,他們的軍事裝備主要還是來源於其他國家提供,一旦其他國家停止出口,那麼捷克國家就會喪失軍事防備能力。為了避免命門被其他國家把控,捷克軍隊開始研製新型的步兵自動武器。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國家擁有完整的軍工體系。槍械設計師哈力克根據其他機槍的原理、造型、優缺點,最終設計出一種新型樣板槍(最初名字叫布拉格一式)。這把機槍具備伸縮槍託、雙腳支架、可拆卸槍管,所以很快就被捷克國防部選用。之後哈力克在捷克國家兵工廠協助完成了生產藍圖的繪製,從此ZB-26式輕機槍橫空出世。由於是捷克所產,中國一般稱呼為捷克式輕機槍。據捷克兵工廠的資料,中國一共仿製、購買10萬挺,可見這槍還是比較受我軍青睞的。
2:捷克式輕機槍的數據
名稱:ZB-26輕機槍
全槍長:1161毫米
全槍重:9.60千克
膛線:4條,右旋
初速:744米/秒
射速:500發/分
子彈:7.92×57毫米槍彈
容彈量:20發(普遍20發,也有30發彈夾)
表尺射程:1500米
槍管冷卻方式:氣冷,連續射擊200發就要更換槍管
3:捷克式輕機槍的使用方法
捷克式輕機槍每分鐘的射速是500發,而載彈量是二十發,按照抗日神劇裡面的打法,連續射擊兩秒左右就能打完子彈。這種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戰場上這種打法無異於送命,一旦你換彈夾的時候敵軍衝上來,你的命就完了。在《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抗日劇中就有真實的使用方法。電視劇中的迷龍用的就是捷克式輕機槍(ps:前期用的布侖輕機槍,後續改為捷克式輕機槍),而且迷龍還帶了一個副射手。在目前所有的抗日劇中,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的人很多,但是帶副射手的只有迷龍一個人。
這把槍的容彈量只有二十發,所以在戰爭中一般主射手是不會把二十發子彈打完的,他只會通過點射的方法打十幾發子彈,之後就會通知副射手換彈。留下幾發子彈就是警惕敵人趁你換彈空隙偷襲你,至於電視劇中那麼密集的火力網,在真實抗戰時期基本上不會出現。而且連續射擊兩百發之後捷克式輕機槍的槍管就需要更換,而副射手就是背彈夾和槍管的。由於槍管採用了是氣冷的方式,所以不能直接用水來降溫,這就導致捷克式機槍使用的時候也有一些詬病。
4:捷克式輕機槍的優缺點
優點:穩定性強、便宜、重量輕、操作簡單
捷克式輕機槍採用的是兩腳支架,所以穩定性非常強,而且由於設計原理簡單,所以操作也比較簡單,容易上手。而且二十發的載彈量設計讓捷克式輕機槍變得更為便捷,在戰場上更能靈活運用。當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這把槍便宜,而且不易損壞、維護方便,使用成本低。
缺點:換單頻繁,彈夾影響主射手視野
缺點就是二十發載彈量使換彈十分頻繁,英國和加拿大的仿製槍都是設計的三十載彈量。另外它的彈匣是在槍身的上方,這就影響了主射手的視野,嚴重影響主射手的發揮。但是事情總是有利有弊的,又想要機槍輕又想載彈量大,這是不太可能的。
經過利弊取捨,我國還是大力採購此槍,這把槍也就成了士兵們青睞的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