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學的觀點詮釋太極拳(不說技擊)

2021-01-17 我的武林

太極拳,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也可說是 武術流派之一。現在大凡習拳的正宗傳人、 或矢志研究太極拳者, 都駐足在套路介紹,技擊劃解。

實際上,技擊是推手,為太極拳技擊理論的又一驗證方式,它和太極拳是有區別的。

太極拳主於演練,它的目的在於表現太極拳的技擊思想和演練者自己對這些思想的主觀態度 。因此,我們可以以此來發現某一風格的太極拳對太極拳理論的態度體驗,這是太極拳的思想性。

另外,太極拳的思想意識是主要利用直觀的技術動作來為人感知的,我們只有通過演練者身體技術造型的表化,認識到太極拳的理論,以及演練者自己對此認識的深度和賴以拳術演練表現的人體造型變化 。

然而, 演練者的演練過程中個性孕育生成,演練在此又成為演練者個性表現的媒介, 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演練同一拳術,而賞析者卻因人而異的獲得不同的視覺效果, 產生深度、廣度不同的愉悅審美心理變化。

站、坐、行,健康者人皆有之,但我們不僅此,還可以分析出最佳姿勢。那麼,這個最佳就是人們審美尺度的衡量結果。

太極拳的形體變化,遠比這些豐富的多,我們觀賞一位太極演練者演練時, 因技術變化的結果和我們自己運用我們的思維去審視這一變化時,產生 「邁步如貓行」、「用力如抽絲"等的情感反映,無疑說明造型技術變化的另一功能 。即演練者——技術動作——審美者在技術動作這一環節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美的創造和美感產生的活動。

總括起來,諸如,思想性、個性、美感均不是技擊理論所能析解的 。那麼,又應如何理解這些現象呢, 我以為以美學的觀點來解釋討究倘不無悖處。

一、說創拳者的指導思想

就武術的起源、太極拳的起源大家眾說紛紜,真正進行一些考證的工作尚未成為風氣 。要說明的是「創拳者指導思想」不同於社會上 「道士"「僧人''「夢囈」始拳, 而著重於從人的主觀及對美的創造、側重於哲學邏輯的推論。

太極拳成拳較晚。任何一種拳術 「聚集」 成套,將意味著對散雜的技術加以選擇,這一選擇的指導思想由對實戰理想化的再現。這種「理想化的再現」就「物化"成套路。因為,實際搏擊技術是極為精簡的,更是隨機的。

無論陳、孫、楊、吳、武各式,套路都是單一演練的 。但要求演練必須有 ''假想敵」,即所謂技擊意識。 實際上,這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 。套路演練是「理想化''的搏擊,那麼,這個「理想化''的指導思想就是「聚集''散雜技術成套路的指導思想 。

諸如《簡化二十式太極拳》, 二十四個動作來自諸風格不同的太極拳,然而「白鶴亮翅」「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的技術組合是在什麼樣的指導思想的作用下完成的呢?我以為它除了表現出「理想化" 的技擊同時,還有一個指導思想是與這一指導思想並行的,同時,也是長期被我們忽視的,就是美學思想。因此,套路中搏擊指導思想固然存在,更多亦應是美的哲學思想。

一個套路的組合,從宏觀上是搏擊,就微觀的技術組合所考慮的更多的是美的範疇 。

「白鶴亮翅''和「如封似閉」組合會是什麼樣的技術變化呢?是不是和諧,這很關鍵,關係到技術變化的和諧,我們不能說這種組合就不和諧。實際上''白鶴亮翅'和「左右野馬分鬃」的承上組合為大家接受了。臻習者對這一組合有協調感,並由此產生愉悅之情,欣賞者通過感官對這一技術造型變化感到和諧。加之自''野馬分鬃」上步、雲掌、自中左手下劃、右手上分的技術變化,創造舒放的線的變化韻味,這些無疑都是美的,促成這練習者的 ''愉悅'',欣賞者的「美感」,其指導思想就是與理想化技擊意識指導思想雙向作用於套路形成的。

在這樣雙重指導思想的作用下,太極拳的形成既有技擊的一面,同時也有美的內含, 所不同的就是技擊指導思想在太極拳套路中為人顯性的認識,而美的指導思想卻為人因前者而忽略了。

忽略的原因我以為在於人們把套路一味地拖入技擊的指導思想之下,實際上太極拳演練中的指導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創造美,創造太極拳的美 。

''尾間中正''、「沉肩墜肘''、''邁步如貓行」、「發力如抽絲」這些和「決勝於眨眼之一瞬'' 的技擊理論是相悖的 。但正是這種相悖性,才表現出人們對武術的一種新認識。在這種指導思想的指導下,客觀上擺脫了搏擊對手,置身於「靜化」 的搏擊領域內,充分的表現太極拳的搏擊思想,以及演練者自己對太極拳在演練方面的個性化認識,客觀上套路演練相應帶有演練者的精神內在。

從美學原理來說,這個利用客觀的視覺形象表現人的自身,客觀物體「異化」了人的精神內在,人們通過對客觀的審視中,認識到演練的精神內在,二者因表現和認識同時得到一種愉悅之情,這就是一種美的認識、創造、審視過程。由此看來,指導演練的思想,除了培養、表現技擊意識的同時,太極拳套路演練也在表現太極拳的意識、 造型、風格的太極拳之美。

二、淺說太極拳動作

動作對於武術套路的審美來說是不可少的審美媒介,對於太極拳亦然如此。

一個「獅子抱繡球」,從技術造型上分析, 無非是軀幹自然垂直,一腿微屈支持, 另一腿成點地的「丁字步",手臂上下置胸前偏下成似圓狀,常稱 「獅子抱繡球」。這一象徵性的技術造型,僅這一點它已具有鮮明的美的特徵。

模仿是藝術美的手段之一,模仿程度的逼真性是衡量美的標準之一 。相對模仿美的創造表現則是抽象美,抽象一般在象與不象之間施展手法,創造出一種更富有啟示性的美感信號。

那麼「獅子抱繡球" 它即是模仿獅子與球的生態變化,同時又在象徵性的抽象的表現這一現象。因為人畢竟不是獅子,雙手抱的是一個虛化了的「球"。從表現上講已具有抽象的藝術概括與升華的美感內質,它可以使演練者和審美者產生各自想像,並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滿足,連想到一個自然的現象,或者雜技藝術的異地表象。

「獅子抱繡球」美感特徵的另一境界,它不是機械地模仿,實質上它表現了一種人的內在精神。從造型藝術上看,它有抽象的模仿美;從技擊來說,技擊技術的防守技術;又是「獅子抱繡球」的本質。

雖然我們說套路是技擊技術的選擇、修飾,但絕不能否認技術的技擊痕跡 。在這裡我們更多的能審視到的是人對搏擊的一種信念。在這穩、緩、寬、舒的技術變化中,打破了常人對搏擊的一般概念,從中領略到了一雍容大度的美 。倘若從線性變化的藝術美來審視這一動作,可以說是立體的,動態的諸線和諧的組合,而且每條線都富於舒、寬韻意。

三、餘論

從我個人的臆解,太極拳的美感,真如同書法藝術美一樣。一字有美,一章有美,甚至一筆就是美的領地 。一個太極拳指導思想中有美,演練中美的表現更為豐富,一個動作就可以引起幾種美感,這一點無疑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戈漠)

1,論太極拳的松與柔

2,何為太極拳走架的正確四法

相關焦點

  • 內家拳的技擊特點——用反
    而內家拳中的太極拳,也十分重視用道家理論指導技擊,強調陰陽相濟、以柔克剛的技擊功能,其方法論基礎就是道家文化的「用反論」,一幅陰陽魚互抱的太極圖就是道家「用反論」的典型圖示,太極圖陰陽魚交互之間有一條S形曲線,它象徵著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左旋右轉的螺旋摺疊動態,也就是老子所講的「將欲合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這些思想都是太極拳技擊技術所追求的基本目標
  • 形意拳技擊訓練功法
    形意拳著稱名拳之一,其風格奇異獨特、招勢簡單易學、動作緊湊脆徹、攻法犀利、技擊性強、沒有花架虛招、全是實戰技巧。我這裡介紹一下形意拳的獨道技擊訓練方法----搓手。    搓手是兩人以上互不傷害中長期的交手,。為什麼說是互不傷害的長期交手呢?過去沒有這種說法,只是講點到為止,點到.什麼就為點到,是輕點還是重點,很不明確,打穴就也是稱為點穴的。
  • 老牌武術家指出:張三丰《太極拳譜》是太極拳文明的核心大道
    武禹襄在舞陽鹽店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王宗嶽寫明了這是張三丰祖師的遺作。這一定是個真實的歷史。我們後人不應該去疑惑這個事情的真假。後人應該去努力學習研究,努力實證《太極拳譜》的武術人類文明優秀的理論,實證出登峰造極的太極拳功夫來。弘揚太極拳文明應該以學習、研究、傳承、提高、實證出來為重點核心,不應該以其它的為重點核心。
  • 練太極拳三大誤區,95%的人都搞錯了!弄不明白打再多拳也沒用
    由於人們親眼目睹社會上練太極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且眾多媒體刊登的圖片、文章均為中老年人打太極健身,估計 有七成以上的人有此錯誤觀念,認為退休後慢慢學太極拳也不遲,年輕時往往易與太極拳失之交臂,錯失良機。試問,二、三十歲就練太極拳強身健體與等到五、六十歲才學太極,其效果會相同嗎?
  • 太極拳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
    它崇尚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後發制人,注重吐納導引、內外兼修,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健身養生智慧。人們在長期研習太極拳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太極拳文化,包括太極拳套路、拳理、技擊健身理念、行為模式、價值取向,等等。太極拳文化具有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雙重特性,弘揚太極拳文化對於促進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樹立環保理念以及濡養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 陳式太極拳學練五要領
    關注: 陳式太極拳對動作的要求比較嚴密,初學者往往會顧此失彼,動作不協調,出現顧身不顧手的現象。學練好陳式太極拳要掌握正確的步驟與方法,循序漸進方能事半功倍,最終練好練精太極拳。
  • 太極拳人物
    他在繼承發展太極拳術的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實踐所得,發展了陳氏太極拳理論,其流傳下來的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這些結合實踐的理論著作,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理論,將太極拳從實踐到理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陳長興的另一卓越貢獻,便是敢於打破門規戒律,收外姓人楊露禪為徒,使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並且衍變出新的諸多流派。
  • 陳式太極拳的技擊之道,秘密全在這裡!
    陳式太極拳技擊之道一直是廣大太極愛好者探索的課題,幾百年來,由於陳家溝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陳家拳一直保持著家傳世襲的局面,外界很少知道它的廬山真面目,儘管外界有套路流行,但已參入各人新意,與陳家溝傳統太極風格相去甚遠。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明代武術論著通過對古代民間武術拳種的收集和整理,構建了古代武術以技擊實戰為核心,基本技術為基礎,套路為表現形式的技術體系。清代太極拳論著則是在廣泛汲取明代武術論著精華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的。太極拳鼻祖陳王廷繼承了明代戚繼光、俞大猷和唐順之等人的研究成果,吸收了《黃庭經》中導引和吐納的方法,揉和了各家拳法的特點,以太極學說為依據,創編出了太極拳法。
  •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闡微(趙幼斌)
    無論是太極拳初學者,還是經年習拳者,都將它作為必讀的學習指南。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這「十要」作為評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藝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可見其在拳論中的重要地位。筆者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習心得,專文對《太極拳術十要》的技術內涵進行一些分析闡釋。—、虛靈頂勁「虛靈頂勁」說的是頭部的要領和狀態。
  • 為什麼太極拳養生和技擊功能會是一體練成?
    為什麼太極拳養生和技擊功能會是一體練成  鍾文淵先生在他的《縱橫太極》一書中說到:如果練了一輩子太極拳仍體會不到太極的功夫,("技擊")那可以說此人的太極拳一定有某種程度嚴重的漏洞,手臂也同樣如此,也有非常快的速度,在散打時能發揮非常凌厲的攻擊,既有沉重的骨骼量,別人出一拳你又出三拳,以寡敵眾又何作為奇?  (順便說一句:太極推手並不是太極拳的武功部份,只是用以驗證太極拳學得如何的方法。)  因此太極拳養生和技擊功能是一體練成的,都是依賴"松" 字練成的!絕不是分開去養生歸養生練,技擊歸技擊練。這一點請眾多學者切記切記!
  • 【大成拳】董海川八卦掌技擊特點
    董海川宗師所傳八卦掌以其獨特的技擊著稱於世,其招法出神入化、奧妙無窮。技擊特點主要有如下幾點。一、剛柔相濟剛柔相濟是拳術的精髓。八卦掌是剛柔相濟的拳術。以上介紹的是八卦掌技擊的幾個主要特點,如果文中有言誤或疏漏之處,還希望武術界同仁以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使八卦掌這束武術之花更完美、更鮮豔。
  • 王宗嶽太極拳論解讀
    評述:在與王宗嶽同時代的太極拳經典拳論中,除王宗嶽這篇《太極拳論》外,世間還流傳另一篇張三丰《太極拳論》,但其主要內容和武禹襄的《十三勢略》相同,且張三丰其人生平事略皆不可考,因此該張三丰《太極拳論》殊不可信。
  • 《功夫傳奇》之實戰太極
    香港電臺RTHK製作的優秀紀錄片,《 功夫傳奇 》武當、少林、詠春、洪拳、太極,共5集,解讀中國各門派功夫的歷史、特點,及現狀。
  • 為什麼太極拳養生和技擊功能會是一體練成的?
    鍾文淵先生在他的《縱橫太極》一書中說到:如果練了一輩子太極拳仍體會不到太極的功夫,("技擊")那可以說此人的太極拳一定有某種程度嚴重的漏洞
  • 太極門外話太極
    太極門外:縱觀這一段時間,傳統武術與徐曉東之間的紛爭,以及網友們所表達的觀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全社會,不但民間,就是官方,都失去了對傳統武術的真正理解。把養生、健身、防身、技擊、格鬥、拼命等,都各自獨立起來,各唱各的調,各說各的話。幾乎沒有人闡述傳統武術,特別是太極拳的基本原理是什麼,與養生、健身、技擊的關係是什麼。具體到一個人,下的功夫深淺不同,追求的目的不同,肯定不同,但是具體到一個太極拳,肯定有其精神上的實質和內核。我看到的大量的帖子,幾乎沒有去闡述這個問題。
  • 凡事如一套太極,拳起境生,拳落而心生
    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凡事如一套太極,拳起境生,拳落而心生。
  • 太極拳24式 怎樣練太極拳基本功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拳訣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 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 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 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
  • 郭海榮: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碑樓牌匾、門頭巷道、牆邊簷角,處處有太極的印跡。路邊商鋪,擺放著各式太極服飾和練功器械,餐館的名字含有太極,菜品名也透著太極的遐思。村落中不時看到一間間武校,高大的門樓精氣十足。還有些低調的家庭武館,通常只在門前掛一塊匾額,深沉內斂。近年來新修的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拳文化園、太極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築,將太極符號與時尚現代的建築語言結合,與傳統民居融為一體,別有特色。
  • 母子拳技擊特點及所屬內容
    肅寧八翻拳,前面有關拳論已有論述。為何現在又要闡述六趟跟拳法。因為八翻和母子拳原先不是一個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