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三大誤區,95%的人都搞錯了!弄不明白打再多拳也沒用

2021-02-21 太極微課


太極拳是中國的國粹,中華文化之瑰寶,其傑出的健身作用早已家喻戶曉、馳名中外。目前,在我國乃至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估計最少有3億多愛好者練習太極拳,且大多數人因練拳而受益。

但是,很多人對太極拳有不同程度的誤解,特別是一些太極拳的圈外人士,他們對太極拳的誤解更深,這對我們推廣太極國粹起到了不小的阻礙作用,今將其扼要梳理,望眾太極愛好者有所啟發:

誤區一,「太極拳是老人練的即老人拳」。

由於人們親眼目睹社會上練太極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且眾多媒體刊登的圖片、文章均為中老年人打太極健身,估計 有七成以上的人有此錯誤觀念,認為退休後慢慢學太極拳也不遲,年輕時往往易與太極拳失之交臂,錯失良機。

試問,二、三十歲就練太極拳強身健體與等到五、六十歲才學太極,其效果會相同嗎?而且,太極拳這一博大精深的技擊、健身術,如果缺乏年輕人的熱情參與及堅持不懈的刻苦訓練,還能繼承和發展嗎?

所以,太極拳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青少年以練太極拳為時尚是太極拳產業化成敗的關鍵,建議我國的中小學生應必修「太極拳課」:

一方面可在學練太極拳中傳承中華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創國學教育品牌;

另一方面可防身健體,進一步加強學校國防教育並開創中小學全民健身的新局面;民強則國強,人人學太極拳,應為國策,呼籲政府啟動「全民練太極拳工程即人人學會一套太極拳」。

把太極拳真正做成國人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品牌。即實現由「我喜愛太極拳」到「我們喜愛太極拳」的飛躍,可以預見,億萬人的消費群體一旦形成,必將帶來無限商機,如太極拳培訓市場、太極服裝及舉辦各類太極拳比賽等等,那麼,太極拳產業化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時下不少人一學太極就說: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懷疑練太極拳這麼慢,能用於防身嗎?等等。導致這一錯誤觀念的根本原因在於絕大多數人(包括一些練拳者)對太極拳的本質和科學性認識不清,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本質」幾乎到了被徹底否定的尷尬境地。

一方面大家非常鍾愛太極拳,而另一方面卻是大多數人抓不住太極拳的本質,以當今社會上空前流行的「太極操」、「太極舞」為明證。故亟待撥亂反正,還 太極拳以本來面目,否則,必嚴重製約太極拳的發展及導致太極拳產業化的失敗,長此以往,「太極真功」會失傳絕非危言聳聽!

我們應該知道,太極拳是中國武術 中內家拳的一種,它首先是一種拳術,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太極拳是一門融哲學、心理學、生理學、力學、美學等為一體,並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技擊藝術,它是以研究人與人搏鬥中的「攻防」方法為目的的。

因此,只有認清了太極拳的本質,才有利於其自身的進步和發展;只有在研習太極拳「攻防」含義中才能領悟並掌握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及練拳正確與否的「標準」,才能真正「打好太極拳」,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一般來說,「太極操」等的健身效果也有,但僅為百分之一);也只有在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兩人攻防對練中(如太極推手),才有可能激發年輕人追求太極拳的興趣,「太極真功」方能後繼有人!

因此,建議練太極拳一定要「體用結合」即拳架為體,推手為用,應大膽嘗試、改革太極拳的評價體系即總分由拳架30%和推手佔70%兩部分組成,並創編一些既有觀賞性又讓人們易懂、易學的(標準化)太極推手比賽動作、規則。

可以肯定,長期以來,由於對武術的本質把握不夠,導致過於注重套路的觀賞性——「花拳繡腿」,而忽略了武術技擊本質的現實性,嚴重製約了武術的推廣,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我們期待太極拳本質的大討論及太極拳評價體系的改革能打破這一僵局,因為太極推手這一對抗性項目符合現代體育精神,比散打、拳擊、柔道、跆拳道等危險性小很多,且更具實用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故這一極其優秀、獨特的技擊訓練法值得大力提倡。 

誤區三,「太極拳易學」。

從社會上流傳的口頭禪「耍太極」可見一斑,有人認為跟在他人後面「摸一摸」或者看看VCD即可學會太極拳。此觀念大錯特錯也! 

從理論上講,要理解哲學上的「物極必反」及太極拳拳理中的「以慢求快」、「以柔求剛」、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決非易事;

從實踐意義上講,太極拳即「兵 法」,切忌「紙上談兵」,非「知己知彼」不可,即須在無數次兩人「攻防」對練中才能求得「真功」,其難度遠甚於如瑜伽、體操、舞蹈、雜技動作中一些極其高難度動作,因它們僅屬眾多「陰陽」概念中的「難易」範疇,是單向的、封閉的,而太極拳則屬「生死」範疇,是雙向的、開放的,這也是太極拳難能可貴之處。

拳語道:入門引路須口授。筆者認為,要想學好太極拳一定要有「明師」指導,必須先明理,後練拳,即由先「心知」而後「身知」,只有經過無數次「體用結合」的練習(推手為主),方能真正領略太極拳神奇的魅力。

在此,我們呼籲政府應大力提倡研究「太極拳教學法」,缺乏現代的、規範化的教學法已嚴重阻礙了太極拳全面、有效的推廣,這是制約太極拳產業化發展的最大瓶頸。

 

 「全民健身,全民太極,全民營銷,全民財富」——中國需要這種「夢想」,世界也需要這種「平衡」。祝願中國太極拳事業能夠蓬勃發展!凡熱愛健康的人都喜歡太極拳!

本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或刪除

▼點此領取

相關焦點

  • 太極拳人物
    楊露禪到陳家溝後,受當地民風的影響,也很想練太極拳,但他知道「陳式太極拳不傳外姓」的門規,於是便在陳長興教拳時留心觀看,而後自己再到無人處偷練。功夫不負有心人,時間長了,楊露禪竟學了個八九不離十。  幾年後的一天夜晚,楊露禪在練拳時,被陳長興發現。聽他練拳發出的聲響和走架的身形,陳長興知道他已經入了門。按當時武林的規矩,偷學別人武功是犯大忌諱的,輕者廢去武功,重者性命難保。
  • 《太極拳論》的理解
    有了七竅,便能明見時空之中的一切。而渾沌沒有七竅,也管理著中央之地。簡文帝曾說:孰忽以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神速譬有為,合和譬無為。可見代表了兩種治理方式。 由此可見,太極之道是有渾沌的無為、合和中生發出來的。所謂道法自然,講的便是無為、合和的太極之道! 那麼太極又是什麼呢? 拳論雲「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郭海榮: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陳氏太極拳一路動作簡單,全身動分靜合,行氣運功柔纏為主;太極拳二路動作複雜,急速緊湊,運功時以剛為主,套路中多躥奔蹦跳、騰挪閃展。據說,陳長興站樁時如腳下生根,無論別人怎麼推擠,樁步紋絲不動,時人稱他「牌位大王」。陳長興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多部武學著作,將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都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 《太極拳論》
    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
  • 《太極拳對錯自查條目》出爐
    太極拳對錯自查條目——1、凡是打拳手不紅、腳不熱且身心疲憊者,不對;2、凡是打拳時大汗淋漓、汗流浹背、面紅耳赤、氣喘籲籲者,不對;3、凡是上躥下跳、抽筋亂抖、狠踢猛打故作威武狀者、尤其是拳打出去還一陣亂抖的,統統不對;4、凡是繼續沿用少林拳的「六合」標準來要求太極學員者,錯的;5、凡是鼓吹並堅信「太極拳」是近三百年前陳家溝村祖上所造的,其拳百分百是錯的;6、掃把眉、三角眼、面相醜惡粗俗、撇齒拉嘴、斜眼看人者,錯的;7
  • 太極拳24式 怎樣練太極拳基本功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拳訣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 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 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 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
  • 【第556期】一百多年時間裡武式太極拳內功捷要
    有一段時間,由於不注重氣沉丹田而導致身體發胖,有時竟迷迷糊糊的,後來隨常春先生學拳才逐漸走出誤區。家師向我介紹過他很佩服的一位隱者,這位當代大隱曾用內功治好了一位晚期的肝癌患者。當時在北陵公園,好幾個人都看見這位高人只是用了幾片蒲公英的葉子,前後治了兩次,患者就痊癒了。
  • 還原真實內家拳(一)
    內家拳後來在清末的時候發展出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三大內家拳。但是如今練這三大拳的名家又有多少能做到上述的兩個標準呢?甚至許多人提出了"要想四兩撥千斤,自己先有千斤力"這種混合了外家拳的觀點。這恰恰是當初王徵南耽憂的:"今人以內家無可眩。於是以外家攙入之。此學行當衰矣。"  內家拳易學難成。非天資高者不得成就。非有明師指導者不得成就。練內家者,首重天資。
  • 陳全:我的太極拳尋師之路
    具體是哪一個月忘記了,有一天公司休息,早上起的特別早,就去公園轉了轉,一進公園全是練太極拳的,在公園轉了一圈,看到一個練拳的師傅,拳架打的特別好看,我在旁邊看了很長時間,上去就和這個師傅聊了聊,聊了幾句話我就說:師傅我聽說太極推手特別神奇,我能試試嗎?一搭手就感覺自已被這個還不知姓名的師傅推的左搖右擺,站立不穩,但是想出去,還出不去這個師傅的身體。後來才知道,這是太極拳的黏勁。
  • 王宗嶽太極拳論解讀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註解山右是山西的舊稱。據考王宗嶽是山西太谷縣人。關於王宗嶽的生平,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甚至其生卒年月,亦無法確定,因此王宗嶽是否太谷縣人,也是有爭議的,但是這篇《太極拳論》,卻被公認是王宗嶽所作,並且是最早提出太極拳名稱的文字。
  •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建議收藏)
    此為演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之一。要想做到虛靈頂勁,須先弄準百會穴的位置。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旋處,也即後髮際正中向上七寸處,又稱三陽、三陽五會、五會、巔上、天滿、維會、泥丸宮、嶺上、嶺上滿天等,為人體之制高點。《拳論》說:「百會穴領其全身」。虛靈頂勁就是要清氣上升,虛達於百會穴。清氣如何上長?《拳論》說:「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
  •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建議收藏)
    此為演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之一。要想做到虛靈頂勁,須先弄準百會穴的位置。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旋處,也即後髮際正中向上七寸處,又稱三陽、三陽五會、五會、巔上、天滿、維會、泥丸宮、嶺上、嶺上滿天等,為人體之制高點。《拳論》說:「百會穴領其全身」。虛靈頂勁就是要清氣上升,虛達於百會穴。清氣如何上長?《拳論》說:「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
  • 練太極拳想要進步,就得明白什麼是「換勁」
    這種微動是用意不用力,有那麼點意思就可以了,也就是往哪方面都有點動的意思又哪方面都不突出,這種靜中動是內在周身矛盾鬥爭的結果,人在這種狀態中是興奮的又是安靜的,是豐富的又的單一的,全身處於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松中有緊,緊中有松的彈性狀態,松是為了反應靈敏和氣血流暢,緊是為了維持挺拔飽滿和蓄勢待發。
  • 《太極拳論》註解(顧留馨)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這比單憑目力來判斷對方動向的拳種,多了一種偵察能力「聽勁」。 原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推手時要放鬆,攻和防都如此,逐漸練出一股「柔勁」來。剛勁好像一根硬木頭,堅實但變化少。柔勁好比鋼絲繩,變化多。俗語說軟繩能捆硬柴。但從理論上講,柔能克剛,剛也能克柔。
  • 【武林秘籍詳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 實際上是概括性很強的總結推手經驗的論文,它所依據的 理論是我國 古代哲學樸素的陰陽學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 ",以此作為太極 拳的基本理論,就使 太極拳在廣泛流傳中不致練成剛拳、硬拳,也不致練成 柔拳、軟拳,而是大家公認的 有柔有剛、剛柔相濟。這應該說是《太極拳論》 的主要貢獻。   下面,對 《太極拳論》 逐句逐段試作解釋。
  • 上世紀杭州的太極拳(三)
    葉子規伯伯鬚毛皆白,跟我是忘年交,他身懷絕技,又不顯山露水,一百多套拳、刀、槍、劍、棍爛熟於心,決不含糊,其他老師忘了什麼,總是找他:「老葉,那個什麼什麼怎麼做啊?」葉伯伯總能給他滿意的答覆。宋老師打散手時,經常嘴裡叼根煙,三四個小夥子一起上,七手八腳總打他不著,眼看打著了,他象泥鰍一樣從人縫裡鑽出來,隨手在小夥子們身上打幾拳。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至清末民初,陳氏十六世陳鑫憤而闡發陳式太極拳理法及祖傳練拳經驗,歷經13年寒暑,寫成《陳式太極拳圖說》,洋洋二三十萬言,首次對世傳太極拳術進行了全面總結,成為後世太極拳研究者的必讀之作。但總的來說,整個清代除了上述幾家屈指可數的太極拳譜之外,再沒有更多有價值的太極拳專著出現。理論論述與實踐發展顯得如此不相平衡。此外,由於各種原因,這一時期的太極拳譜基本上都以秘本的形式,傳閱於一小撮人之手。
  • 一般人不練拳,練拳人不一般!
    從站樁的環境氣候到太極起勢的角度,從摟膝拗步的練法到雲手的歷史、變化等,他們可以從文學到美學,從地理到天文、物理,無所不會。愛練拳的男人很睿智一套拳法經受過實戰搏擊的洗禮、碎骨滴血的磨練之後,才能百鍊成拳,留下的只是不戰而驅人之兵的智慧。
  • 老牌武術家指出:張三丰《太極拳譜》是太極拳文明的核心大道
    武禹襄在舞陽鹽店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王宗嶽寫明了這是張三丰祖師的遺作。這一定是個真實的歷史。我們後人不應該去疑惑這個事情的真假。後人應該去努力學習研究,努力實證《太極拳譜》的武術人類文明優秀的理論,實證出登峰造極的太極拳功夫來。弘揚太極拳文明應該以學習、研究、傳承、提高、實證出來為重點核心,不應該以其它的為重點核心。
  • 拳之感悟|拳以練身-武以修身-德以衛性
    太極拳所表達的義理,在外表現的是形,也就是拳術;在內表現的是理,是一種思想,也就是太極。練太極拳之形可使人陰陽調和,身體健康;明太極拳之理可使人心平氣和,一團和氣。形是調身,理是調心,太極拳的保健方法就是神形兼備、內外兼修,調節身心健康。而大多數太極拳練習者注重了以形調身,卻忽視了以理調心。有些人說,我身體不好,需要練習太極拳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