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輪番襲擊我國南方地區,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天氣氣候形勢嚴峻複雜。今年汛期氣候有什麼特點?厄爾尼諾和夏季風目前狀況如何?對我國汛期天氣氣候有哪些影響?
6月16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副主任王遵婭博士就此進行解讀。
入汛以來氣候呈現三大特點
記者: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出現多次強降雨天氣過程,為何雨帶一直停留在南方?
王遵婭: 一般而言,4—6月是華南前汛期,雨帶維持在華南和江南一帶,這些地區多強降水過程,是比較正常的。
具體分析近期情況,亞洲中高緯地區呈「西高東低」異常型分布,東北冷渦活動頻繁,北方地區冷空氣比較活躍。而同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勢力持續較強、位置偏西,副高外圍的西南暖溼氣流持續控制南方地區;冷暖空氣在江南、華南一帶持續交匯造成連續性強降水。
記者: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呈現什麼樣的特點?旱澇格局是怎樣的?
王遵婭: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東北、江南、華南降水偏多;黃淮、雲南、海南降水偏少。如上所述,與常年同期相比較,東北地區大部和南方地區大部降水普遍偏多2~5成,其中江南中部、華南北部及貴州中部偏多5成至1倍,局部地區偏多1倍以上。而黃淮、雲南、海南等地降水普遍偏少2~5成,部分地區5~8成。
二是南方暴雨過程多,間隔短,雨量大,雨帶南北擺動頻繁。
5月3日至6月15日,我國南方地區共出現11次暴雨過程(不包括6月16日至19日第12輪強降水),過程間隔最長僅有4天,江南、華南平均雨日分別為28天、29天。入汛後江南、華南累計降雨量300~800毫米,廣東中部和西北部、廣西東北部、江西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1000~1300毫米,廣東陽山局地達1570毫米。華南7個縣(市)日降水量突破春季歷史記錄極值,廣東連州(5月20日)和福建清流(5月19日)突破歷史極大值。南方主雨帶位置在長江中下遊—華南之間擺動。
三是全國乾旱總體偏輕,雲南、海南存在中到重度氣象乾旱。
5月以來,海南省平均降水量158.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47%,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少。海南南部存在中度以上氣象乾旱,海南西南部存在重到特旱。
記者:入汛以來產生上述氣候特點的背景是怎樣的?
王遵婭:大氣對厄爾尼諾事件產生比較明顯的響應,加之近期印度洋海溫偏高,使得西太平洋副高偏強偏西,副高西側的西南暖溼水汽輸送相當豐沛,使得華南和江南一帶降水偏多。
由於烏拉爾山阻塞高壓發展,使得極渦分裂南下,我國東北地區在低槽控制下,低層盛行氣旋性環流,東北冷渦非常的活躍,使得東北地區低溫多雨。
而雲南、海南處於副高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同時印緬槽偏弱,輸送到雲南和海南的暖溼氣流明顯偏弱,降水偏少,乾旱有所發展。
厄爾尼諾對汛期氣候影響複雜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厄爾尼諾、夏季風的發展情況。厄爾尼諾、夏季風如何影響我國汛期天氣氣候?
王遵婭:厄爾尼諾自2014年5月以來持續發展,已維持14個月,目前已達中等強度,並且暖海溫區由前期的赤道中東太平洋向東太平洋發展。最新一周的ENSO指數為1.4,與前兩周基本持平。厄爾尼諾目前仍在維持發展中。對於季風的情況,目前印度季風推進偏晚,強度偏弱;南海夏季風強度偏弱。
一般而言,中等及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易導致我國秋、冬季南方降水偏多,而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少;冬季氣溫易偏高,出現「暖冬」;次年夏季長江流域、江南降水偏多。
例如,1997/1998年,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歷史上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1997年北方冬麥區出現秋旱,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流域出現特大洪澇。1982/1983年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1982年華西秋雨開始早、結束晚,持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影響秋收作物的產量和質量;1983年夏季,長江中下遊及陝南發生了嚴重洪澇,東北地區出現低溫,黑龍江、吉林6月氣溫偏低3-4℃,打破了1909年以來同期的最低記錄。
2014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前期影響表現為2014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只有5個,較常年7—8個偏少,8月沒有颱風登陸。2014年夏季,我國東部主要多雨帶在長江以南地區,降水出現「南多北少」特徵。2014/2015年出現暖冬,特別是在1月和2月,全國平均氣溫均創歷史新高。近期表現為江南、華南一帶降水偏多。
一般來說,東亞夏季風偏強,有利於我國東部主雨帶偏北,北方降水多而南方降水偏少;相反,如果東亞夏季風偏弱,易於出現「南澇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