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厄爾尼諾對我國汛期氣候影響複雜

2021-01-06 第一財經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輪番襲擊我國南方地區,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天氣氣候形勢嚴峻複雜。今年汛期氣候有什麼特點?厄爾尼諾和夏季風目前狀況如何?對我國汛期天氣氣候有哪些影響?

6月16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副主任王遵婭博士就此進行解讀。

入汛以來氣候呈現三大特點

記者: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出現多次強降雨天氣過程,為何雨帶一直停留在南方?

王遵婭: 一般而言,4—6月是華南前汛期,雨帶維持在華南和江南一帶,這些地區多強降水過程,是比較正常的。

具體分析近期情況,亞洲中高緯地區呈「西高東低」異常型分布,東北冷渦活動頻繁,北方地區冷空氣比較活躍。而同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勢力持續較強、位置偏西,副高外圍的西南暖溼氣流持續控制南方地區;冷暖空氣在江南、華南一帶持續交匯造成連續性強降水。

記者: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呈現什麼樣的特點?旱澇格局是怎樣的?

王遵婭: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東北、江南、華南降水偏多;黃淮、雲南、海南降水偏少。如上所述,與常年同期相比較,東北地區大部和南方地區大部降水普遍偏多2~5成,其中江南中部、華南北部及貴州中部偏多5成至1倍,局部地區偏多1倍以上。而黃淮、雲南、海南等地降水普遍偏少2~5成,部分地區5~8成。

二是南方暴雨過程多,間隔短,雨量大,雨帶南北擺動頻繁。

5月3日至6月15日,我國南方地區共出現11次暴雨過程(不包括6月16日至19日第12輪強降水),過程間隔最長僅有4天,江南、華南平均雨日分別為28天、29天。入汛後江南、華南累計降雨量300~800毫米,廣東中部和西北部、廣西東北部、江西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1000~1300毫米,廣東陽山局地達1570毫米。華南7個縣(市)日降水量突破春季歷史記錄極值,廣東連州(5月20日)和福建清流(5月19日)突破歷史極大值。南方主雨帶位置在長江中下遊—華南之間擺動。

三是全國乾旱總體偏輕,雲南、海南存在中到重度氣象乾旱。

5月以來,海南省平均降水量158.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47%,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少。海南南部存在中度以上氣象乾旱,海南西南部存在重到特旱。

記者:入汛以來產生上述氣候特點的背景是怎樣的?

王遵婭:大氣對厄爾尼諾事件產生比較明顯的響應,加之近期印度洋海溫偏高,使得西太平洋副高偏強偏西,副高西側的西南暖溼水汽輸送相當豐沛,使得華南和江南一帶降水偏多。

由於烏拉爾山阻塞高壓發展,使得極渦分裂南下,我國東北地區在低槽控制下,低層盛行氣旋性環流,東北冷渦非常的活躍,使得東北地區低溫多雨。

而雲南、海南處於副高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同時印緬槽偏弱,輸送到雲南和海南的暖溼氣流明顯偏弱,降水偏少,乾旱有所發展。

厄爾尼諾對汛期氣候影響複雜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厄爾尼諾、夏季風的發展情況。厄爾尼諾、夏季風如何影響我國汛期天氣氣候?

王遵婭:厄爾尼諾自2014年5月以來持續發展,已維持14個月,目前已達中等強度,並且暖海溫區由前期的赤道中東太平洋向東太平洋發展。最新一周的ENSO指數為1.4,與前兩周基本持平。厄爾尼諾目前仍在維持發展中。對於季風的情況,目前印度季風推進偏晚,強度偏弱;南海夏季風強度偏弱。

一般而言,中等及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易導致我國秋、冬季南方降水偏多,而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少;冬季氣溫易偏高,出現「暖冬」;次年夏季長江流域、江南降水偏多。

例如,1997/1998年,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歷史上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1997年北方冬麥區出現秋旱,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流域出現特大洪澇。1982/1983年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1982年華西秋雨開始早、結束晚,持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影響秋收作物的產量和質量;1983年夏季,長江中下遊及陝南發生了嚴重洪澇,東北地區出現低溫,黑龍江、吉林6月氣溫偏低3-4℃,打破了1909年以來同期的最低記錄。

2014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前期影響表現為2014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只有5個,較常年7—8個偏少,8月沒有颱風登陸。2014年夏季,我國東部主要多雨帶在長江以南地區,降水出現「南多北少」特徵。2014/2015年出現暖冬,特別是在1月和2月,全國平均氣溫均創歷史新高。近期表現為江南、華南一帶降水偏多。

一般來說,東亞夏季風偏強,有利於我國東部主雨帶偏北,北方降水多而南方降水偏少;相反,如果東亞夏季風偏弱,易於出現「南澇北旱」。

相關焦點

  • 氣候專家解析我國入汛以來天氣氣候特點
    今年汛期,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華南地區4月20日入汛,較常年偏晚。入汛以來,我國降水分布呈現怎樣的特點?夏季風爆發與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其背後有哪些原因?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專家: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記者: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天氣氣候呈現怎樣的特點?
  • 今年的厄爾尼諾,有些「怪」?
    以往受厄爾尼諾影響而發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8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洪澇災害、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出現罕見4個最高強度的五級颶風……都是受厄爾尼諾的影響。那麼今年厄爾尼諾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 氣象局就4月天氣氣候特徵等答問
    五、關注與建議(一)氣象服務提示5月,全國各地陸續進入汛期,天氣形勢複雜多變。江南、華南等地強對流、強降雨天氣誘發的突發性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將可能增多;西北地區大風、沙塵天氣仍然活躍。各地須密切監視天氣變化,防禦進入汛期後各種災害對農業、交通、旅遊、健康及群眾生活的影響。注意天氣變化對假日旅遊和出行的影響。
  • 亞洲氣候格局被打破?古厄爾尼諾或甦醒,也將影響到中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氣溫都出現了異常的狀況,科學家在對地球氣候進行研究、分析時表示,厄爾尼諾可能重返印度洋,隨著地球變熱,印度洋古老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甦醒。厄爾尼諾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它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
  • 拉尼娜對氣候影響大:夏天"熱哭"冬天或將"冷哭"
    關注天氣的小夥伴都會熟知厄爾尼諾,尤其是今年,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已經讓很多地方苦不堪言。今年6月,氣象專家表示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結束。可惜,大家沒有高興幾天,他的「妹妹」拉尼娜又要出來發威了!!過往,拉尼娜極少登場,可是今年,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國家氣候中心等組織機構都表示拉尼娜就要來了!
  • 數據告訴你,這次厄爾尼諾著實有點「怪」
    >今年我國受到厄爾尼諾影響了嗎?的確如此且來聽聽專家如何解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羅京佳此次厄爾尼諾非常奇怪,強度相對較弱,導致ENSO預測比較困難。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發生以後,出現了連續兩次拉尼娜事件,接著又出現連續兩次厄爾尼諾事件。
  • 厄爾尼諾又來了 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南北多、中間少」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5月8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消息稱,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這將對我國夏季的降雨帶來影響。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來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一般大眾對於它的認識可能始於2016年。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2020年氣候或大變!厄爾尼諾有概率再現,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按照美國NOAA、日本氣象廳的新數據來看,海洋區域夏季保持中性狀態的可能性為60%,而秋季和冬季保持中性的概率各佔45%,但是這個情況並不意味著今年就沒有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了,科學報告也說明了不完全排除厄爾尼諾現象重啟的可能性,所以還有10%的概率。如果真的再次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那說明我們地球的氣候確實需要重視了。
  • 當白糖、棕櫚油、天然橡膠遭遇厄爾尼諾(下)
    雖然行情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但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乾旱、降水不均等影響產量的因素變化,造成的明顯減產仍然給行情的形成帶來強有力的支撐。從歷史大行情變化來看,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均利多橡膠,但其發生的輕重程度以及季節性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未來對於這樣的氣候變化需針對不同的產區與季節,針對性地做出判斷。
  •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把好氣候預測關
    他直言不諱地說,氣候預測方法分為動力模式和前兆信號兩種,相比較天氣預報,目前氣候預測所用方法達到的準確率還不太高,同時,氣候還受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等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的影響,這大大增加了氣候預測的難度。  儘管有難度,但王永光沒有被「挫敗」。自1989年從事氣候預測工作以來,他在氣候預測領域已摸爬滾打了31年。
  • 厄爾尼諾斷崖式波動,6月第1波雨醞釀,可能連降7天,局部大暴雨
    作者:文/虞子期 2020年以來,全球的氣候變化可以說非常複雜,當然這可能是與全球變暖存在一定的關係,同時2020年還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但是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並不會像往年那樣持續很久,是具有持續時間短、強度弱、由季節內開爾文波激發等特點。所以接下來我們的天氣還會發生一種新變化。
  • 今起海南正式進入汛期!天氣氣候呈現這3大特點→
    汛期期間,我省的天氣氣候又有什麼樣的特點?省三防辦相關負責人今天對此進行解釋。全國各地入汛時間不一樣什麼是汛期?汛期指的是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顯集中體現,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的時期。由於各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和漲水季節不同,汛期的長短和時序也不相同。
  • 【氣候】厄爾尼諾「親妹妹」拉尼娜@你,今年冬天可能不是一般的冷……
    今年夏天那麼熱不是厄爾尼諾現象嗎?厄爾尼諾現象不是意味著冬天是暖冬嗎?  原來,「厄爾尼諾哥哥」已經逐漸結束了他的一生,緊隨其後的「拉尼娜妹妹」要來了。國家氣候中心近日指出,赤道中東太平洋於8月進入拉尼娜狀態,可能發展成拉尼娜事件,這對我國的影響之一就是易出現冷冬。
  • 今年防汛形勢如何、未來天氣氣候怎樣、汛期何時結束?官方回應
    新京報訊(記者 許雯)今年汛期來勢兇猛,目前防汛形勢如何、未來天氣氣候怎樣、汛期何時結束?昨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年防汛救災工作情況並答記者問。據介紹,今年洪澇災害已造成6346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789.6億元,比前5年均值偏多12.7%和15.5%。我國主汛期一直要延續到9月底,下階段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 科技創新助力,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作為首個落戶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王會軍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實施。作為項目首席專家,王會軍表示,該中心將著重解決10—30天延伸期天氣預報、2年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將有望成為全球氣候預測的重要智庫之一。
  • 專家:無明顯周期對應關係
    長江日報記者向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求證。該專家稱,氣象學上確實有22年或11年周期的說法。但這個周期不是指洪水的周期,它叫做太陽黑子周期,22年是太陽黑子周期11年的2倍數。「22年洪水周期只是一個統計學的概率,目前並沒有科學依據。」
  • 氣候變暖引發自然災害 專家:2020年亞洲受影響最大
    研究顯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體積持續下降,其融化速度已經超過了新形成的冰雪的積累速度。這位科學家表示:「人類觀察氣候變化已持續約170年。在最近的幾十年內,我們都看到全球氣溫上升。尤其是北極地區和中緯度地區。過去的一年,每個月都是冠軍,每一次溫度都是一次次達到最高值,全球變暖正在到來。」
  • 71年來我國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或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影響
    71年來我國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或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影響  olivia chan • 2020-08-01 16:18:08 來源:前瞻網
  • 2020年異常氣候頻繁!新研究:未來或風更強、雨更多,人類咋辦?
    而6月以來,我國的強降雨發展非常兇猛,暴雨淹城淹地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情況,6月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連續4波強降雨發展。按照情況來看,第5波強降雨馬上又要啟動了,可以說完全是沒有間斷過,大多數地區都是出現「降雨疊加」,所以超出洪水警戒線也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這符合最初水利部發布的預測說明,這也說明了2020年氣候可能大變了。今年初期氣候影響的因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