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2020-12-19 月亮鎮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句流傳已久的俗話,已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傳播範圍的確是廣,幾乎無人不知,對於這句話有人不屑一顧,也有人奉為至理,那麼它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其實要讓我說這句話既有道理又沒道理,為何我會這樣說呢?且看我的分析。

1、有道理的地方:

眾所周知,老年是人生的最後階段,這一時期本該安享晚年,享受平靜的生活,而《三國演義》充斥著陰謀詭計,萬一這些陰謀詭計入了老年讀者之心,恐怕會因此惹出事端 ,這樣於人於己都是不好的。

要知道老年人的人生閱歷比較豐富,他們具備使用陰謀詭計的能力,所以老不看《三國》的意思就是說老年人還是安享晚年吧,別再與人折騰了。

另外老年人經歷一生風雨,被人算計尚不自知的事可能也曾有過,那時雖不明,但看了《三國》突然明了而又無可奈何,豈不是徒增煩惱?

當然少年人看《三國》一般都不會有這類問題,因為少年涉世未深,心眼還沒那麼多,同時因為心氣正,也不屑於使用陰謀詭計,且即使用陰謀詭計也很容易被人看穿,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喜怒不形於色,沒有太深的城府。

至於少不看《水滸》,這點就比較好理解了,因為梁山好漢脾氣大多比較暴躁,動不動就打打殺殺,雖然作者如此寫是另有深意,並不是在鼓吹殺戮,但是少年讀者他們往往不懂這層意思,所以有跟著學壞的可能性,這就是少不看《水滸》的意思。

因而從這些角度來看,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的確是有道理的,而且是人生至理。

2、沒道理的地方

客觀來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不過是古代作家的小說作品而已,它們的內容大量都是虛構的,無論給予它們多麼高的文學地位,小說始終脫不出小說的範疇。

而小說本身不過是一類講故事的文學體裁而已,即使小說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作者也不是讓讀者學習其中思想的,他們只是讓讀者稍作了解而已,要學習思想得去看《道德經》,去看《論語》,去看《莊子》,別看小說。

如果明白了這點,讀者如果只把它們當成普通的文學作品來閱讀的話,那就不會受到它們的不良影響,反過來如果把它們當成至高無上的文學作品來看,那恐怕難免就會受到一些負面影響。

所以說建立良好的讀書觀非常重要,別一看《紅樓夢》中賈寶玉跟很多女生胡來也想跟著學,一看林黛玉芳華早逝又哭哭啼啼,這就是沒有建立起良好讀書觀的原因所致。

所以要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有沒有道理,得看讀者自身有沒有良好的讀書觀,如果有良好的讀書觀無論什麼年齡段都可放心去讀。

如果自覺沒有良好的讀書觀還是按這句老話去做吧,要相信前人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俗語「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是什麼意思?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跟我們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無聊的說法,我們的教育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或者說是推卸責任,喜歡把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推卸到外物身上。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有沒有道理呢
    四大名著家喻戶曉,關於四大名著,有這樣一個說法,廣為流傳,叫「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後來人們也繼續補充了一句,叫「男不看西遊,女不看水滸」,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金聖歎先生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何解?先說「少不看水滸」,《水滸傳》這本書講的是108好漢黑暗的社會現實所迫,逼上梁山的故事。年輕人缺少人生閱歷,思想相對單純,很難看到表象背後百轉千回的人際關係,爾虞我詐的算計。人性是多面的,如果陪皇帝踢球的是宋江,誰又能保證他不是另一個高俅呢?
  • 金聖歎所說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 張大春:「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有沒有道理?
    這句俗語原本一般的解釋是指,少年人血氣方剛,讀了水滸容易仿效衝動,也許就一心效法盜匪,維持著一種偏袒的正義。另一方面老不讀三國,意思是說,人到了年紀大了以後,閱歷也多了,經驗也豐富了,心機也重了,往往在讀三國的時候會得到更多的體會,權謀狡詐詭譎變化,使得這些人能夠在生活之中應用更多術士或謀士所提供的奸詐機巧。但是我的看法就不同,我不認為讀一部文學經典作品就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人格,作為或者行動。
  •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我們一直在宣揚開卷有益,人醜就要多讀書的道理。四大名著自然在列,可是金聖歎卻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是為什麼那?
  •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何意?下半句十人九不知,
    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在農村廣為流傳,裡面的人物故事,許多農村老人都能夠娓娓道來;並且農村也有這樣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下句十人九不知,讀書背後有何玄機?完整的一句話應該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為什麼農村老人會有這樣的說法呢?讀書的背後又有什麼玄機嗎?答案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 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中國有句古話叫「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因為年少血氣方剛,容易衝動,而水滸又經常攻城劫獄為本事,以打家劫舍為好漢的行為。少年人,看到更多的兄弟義氣,江湖地位和強者為尊的殺戮。老話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老不看三國三國是一個誕生英雄和謀士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著談笑風生,爾虞我詐,攻城拔寨,檣櫓灰飛煙滅的壯觀場景。而人上了年紀,經常看這些熱血沸騰的場景。
  • 有一句老話:「少不看三國,老不看西遊」,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其實,它還有一個針對四大名著的總結說法,那就是:「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具體為什麼?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老不看三國這裡它說的意思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總是免不了時不時的會去回憶自己過往的人生,在心裡不停地對自己的過去種種經歷和行為進行思考和反思。然後他們也喜歡將自己一生的經歷總結出一些道理話語去告誡後代人,讓他們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水滸傳》是《古惑仔》系列電影?
    古語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古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先說《水滸傳》這本小說,其實這本書對於封建社會而言,就像是現代的《古惑仔》系列電影。因此,國家不得不禁止《古惑仔》系列影視作品繼續肆無忌憚的傳播下去,因為對於整個社會風氣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而言,這一系列影視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雖然,小說《水滸傳》在封建社會中,被列為禁書,更被視為是一本反書。而在當今這個提倡文化包容的社會,它終於不再是禁書,不管老幼,只要你有興趣,你都可以捧起來看。
  • 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三國和水滸都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有很多的人喜歡看這兩本書,但是為什麼會有」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呢?少不看水滸,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水滸傳主要講的是草莽義氣,而且書中很多都是教人如何謀反,所以會給很多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很有可能一些孩子學習其中的情節,給社會帶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金聖歎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呢?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還要不要?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中華文化 博大精深 名著又何止千千萬可足夠分量稱得上是四大名著的也只有《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了曾聽過一句話 覺得有幾分意思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少不讀水滸這是因為少年閱歷淺,看不懂梁山好漢的貌合神離,也品不出利益角逐的人物悲哀,比如梁山排座次,心腹之人和有背景權勢之人得到宋江重用,不聽話、有自己想法的下屬則被宋江提防,這些厚黑的權謀之術,都是老狐狸最擅長的,十幾歲的孩子再厲害,也很難品出。
  • 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從清朝起始,就有關於閱讀四大名著的一句名言,叫做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 俗話說: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要是看了會怎麼樣?
    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對我們說:小孩子別總看西遊記。然後作為小孩子的我們就會反問道:為什麼啊?為什麼不讓看西遊記呢? 是啊,到底為什麼不讓小孩子看西遊呢? 這句「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的俗話,是出自一位叫做金聖歎的人。金聖歎是明末清初時期的文學家,點評過《水滸傳》和《西廂記》等作品。其實,金聖歎說的並不是「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而是「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都知道「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都知道「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導語: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從古至今也流傳著很多名人名言,它們有的教人向善,對我們為人處事都有很大的幫助。有的則是一個故事的縮影,比如「二桃殺三士」、「巧借東風」等等。
  •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腿毛是福氣的象徵,這句話有道理嗎?
    俗語「有福之人毛腳杆,無福之人光腳杆」,也有說法是「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不管哪種說法,字不同意思相同,這句俗語也是話糙理不糙,雖不能說有什麼科學依據,但也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結晶,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 被曲解的「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金聖歎本意原來是這樣的
    我其實一直都在懷疑這句的正確性,作為經典的四大名著,為什麼會有「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這種言論?原因這句話是文學家「金聖歎」說的。金聖歎本身思想比較開放,做什麼都不按規矩出牌,比較自我,他會說年輕人不適合讀西遊上了年紀不建議讀三國?這顯然和他的個性不想匹配。「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年少就要讀西遊,年長就應讀三國,所以我們完全把他說的意思理解反了。
  • 「財不入急門,福不入偏門」,說的是什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諺語,大多對後人有警示作用。換句話說,這些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用一句話概括出來,以警示後人。不得不說,諺語是非常重要的,是古代文化的反映。古人流傳下來的諺語,大多是有道理的,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