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句流傳已久的俗話,已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傳播範圍的確是廣,幾乎無人不知,對於這句話有人不屑一顧,也有人奉為至理,那麼它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其實要讓我說這句話既有道理又沒道理,為何我會這樣說呢?且看我的分析。
1、有道理的地方:
眾所周知,老年是人生的最後階段,這一時期本該安享晚年,享受平靜的生活,而《三國演義》充斥著陰謀詭計,萬一這些陰謀詭計入了老年讀者之心,恐怕會因此惹出事端 ,這樣於人於己都是不好的。
要知道老年人的人生閱歷比較豐富,他們具備使用陰謀詭計的能力,所以老不看《三國》的意思就是說老年人還是安享晚年吧,別再與人折騰了。
另外老年人經歷一生風雨,被人算計尚不自知的事可能也曾有過,那時雖不明,但看了《三國》突然明了而又無可奈何,豈不是徒增煩惱?
當然少年人看《三國》一般都不會有這類問題,因為少年涉世未深,心眼還沒那麼多,同時因為心氣正,也不屑於使用陰謀詭計,且即使用陰謀詭計也很容易被人看穿,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喜怒不形於色,沒有太深的城府。
至於少不看《水滸》,這點就比較好理解了,因為梁山好漢脾氣大多比較暴躁,動不動就打打殺殺,雖然作者如此寫是另有深意,並不是在鼓吹殺戮,但是少年讀者他們往往不懂這層意思,所以有跟著學壞的可能性,這就是少不看《水滸》的意思。
因而從這些角度來看,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的確是有道理的,而且是人生至理。
2、沒道理的地方
客觀來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不過是古代作家的小說作品而已,它們的內容大量都是虛構的,無論給予它們多麼高的文學地位,小說始終脫不出小說的範疇。
而小說本身不過是一類講故事的文學體裁而已,即使小說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作者也不是讓讀者學習其中思想的,他們只是讓讀者稍作了解而已,要學習思想得去看《道德經》,去看《論語》,去看《莊子》,別看小說。
如果明白了這點,讀者如果只把它們當成普通的文學作品來閱讀的話,那就不會受到它們的不良影響,反過來如果把它們當成至高無上的文學作品來看,那恐怕難免就會受到一些負面影響。
所以說建立良好的讀書觀非常重要,別一看《紅樓夢》中賈寶玉跟很多女生胡來也想跟著學,一看林黛玉芳華早逝又哭哭啼啼,這就是沒有建立起良好讀書觀的原因所致。
所以要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有沒有道理,得看讀者自身有沒有良好的讀書觀,如果有良好的讀書觀無論什麼年齡段都可放心去讀。
如果自覺沒有良好的讀書觀還是按這句老話去做吧,要相信前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