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水滸傳》是《古惑仔》系列電影?

2020-12-22 壹湖創意剪映

古語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古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先說《水滸傳》這本小說,其實這本書對於封建社會而言,就像是現代的《古惑仔》系列電影。

原因是裡面充斥著大量所謂的「兄弟義氣」,把整個社會描繪成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這樣的故事,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極具煽動性,會加重催化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因此,國家不得不禁止《古惑仔》系列影視作品繼續肆無忌憚的傳播下去,因為對於整個社會風氣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而言,這一系列影視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雖然,小說《水滸傳》在封建社會中,被列為禁書,更被視為是一本反書。而在當今這個提倡文化包容的社會,它終於不再是禁書,不管老幼,只要你有興趣,你都可以捧起來看。

那麼,「老不讀三國」又是為何?

小說《三國演義》是以正史《三國志》為基礎改編而成,從東漢末年,張角發起黃巾軍起義為起始,而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再到三分歸晉為終止。

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戰亂史中,湧現出了很多深入人心的歷史人物。再經過羅貫中的一番演義化改編,一個個歷史人物都更加鮮活了起來,他們或忠勇、或善謀、或狡詐,每個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歷史使命。三國爭雄幾十年,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頌的權謀攻伐,最後卻以晉朝統一而落幕。

這種戲劇性的結局,往往令歷經滄桑的年老讀者觀後愴然傷感,感嘆人生之無常和命運的戲劇性。也讓他們容易聯想起自己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充滿戲劇性。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基於古人那句「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古言,而作出的解讀釋義,僅代表那位不知名古人的立場。

其實,就書籍本身而言,並沒有好壞和可讀不可讀之分,因為讀書本就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

就好比《水滸傳》這本書,有些人覺得宋江是萬惡之源,認為正是他一昧偏執地追求招安,結果一紙招安令變成了梁山好漢的招魂令。

而有些人則認為宋江是大忠大義之人,被逼上梁山率著眾兄弟造反多年後,最終為了千秋大義,接受招安、攻打方臘,引領梁山兄弟進行自我救贖。

因此,該讀什麼書、能從書中品出什麼味道完全是基於讀者自身。

中華五千年文明,如同浩瀚宇宙,而遺留下來的文學著作猶如宇宙中的繁星般眾多,其中又以四大名著最為璀璨耀眼,廣為流傳。

不管水滸傳也好,三國演義也好,小編認為這兩部名著是人生必讀之書,而且是人生各個階段都可讀之書。

相關焦點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中華文化 博大精深 名著又何止千千萬可足夠分量稱得上是四大名著的也只有《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了
  •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何意?下半句十人九不知,
    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在農村廣為流傳,裡面的人物故事,許多農村老人都能夠娓娓道來;並且農村也有這樣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下句十人九不知,讀書背後有何玄機?完整的一句話應該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為什麼農村老人會有這樣的說法呢?讀書的背後又有什麼玄機嗎?答案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金聖歎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呢?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還要不要?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 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三國和水滸都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有很多的人喜歡看這兩本書,但是為什麼會有」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呢?少不看水滸,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水滸傳主要講的是草莽義氣,而且書中很多都是教人如何謀反,所以會給很多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很有可能一些孩子學習其中的情節,給社會帶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 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從清朝起始,就有關於閱讀四大名著的一句名言,叫做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 都知道「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都知道「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導語: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從古至今也流傳著很多名人名言,它們有的教人向善,對我們為人處事都有很大的幫助。有的則是一個故事的縮影,比如「二桃殺三士」、「巧借東風」等等。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金聖歎先生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何解?先說「少不看水滸」,《水滸傳》這本書講的是108好漢黑暗的社會現實所迫,逼上梁山的故事。年輕人缺少人生閱歷,思想相對單純,很難看到表象背後百轉千回的人際關係,爾虞我詐的算計。人性是多面的,如果陪皇帝踢球的是宋江,誰又能保證他不是另一個高俅呢?
  • 張大春:「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有沒有道理?
    對於老一輩,三國是戲臺上戰長沙的紅臉關公,是說書先生口中酣暢淋漓的「三英戰呂布」;對於中年人,三國是兒時捨不得放下的連環畫,是央視版《三國演義》片頭經久不絕的「滾滾長江東逝水」;而對於更年輕的一代,三國的內涵早已不限於原始的文本。它是朋友聚會飯桌上的「廝殺」,也是攻城略地的SLG(策略類)遊戲,甚至成為二次創作的「鬼畜」素材。
  • 俗語「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是什麼意思?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跟我們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無聊的說法,我們的教育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或者說是推卸責任,喜歡把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推卸到外物身上。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少不讀水滸這是因為少年閱歷淺,看不懂梁山好漢的貌合神離,也品不出利益角逐的人物悲哀,比如梁山排座次,心腹之人和有背景權勢之人得到宋江重用比如霹靂火秦明不願意入夥,梁山就誣陷他殺了青州百姓,使得秦明全家老少都被斬首;美髯公朱仝不肯入夥,李逵就一板斧劈死朱仝要保護的四歲小孩,之前朱仝和這個孩子情同父子。因此,水滸的三觀不正,而十幾歲正是孩子三觀樹立的時候,常讀水滸會影響他們的三觀,故少不讀水滸。
  • 閒話《水滸》:「少不讀水滸」為那般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為什麼呢?
  • 怎麼理解「少不讀水滸」?
    古人不主張少兒讀水滸,我想一個主要原因,是這書裡面有大量消極的東西。這點我們聽評書、聽故事往往察覺不到,但是如果讀原著的話,問題就大了。
  • 少不讀水滸,揭秘水滸傳真相(一)
    金聖歎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
  •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四大名著自然在列,可是金聖歎卻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是為什麼那?水滸的情節幾乎婦孺皆知,梁山好漢多草莽英雄,一言不合,就出手相向,雖然我們稱其為好漢,但是好漢手裡也有無辜者的鮮血,就連打虎英雄武二郎,也有血濺鴛鴦樓的惡行。孔夫子說少年人血氣方剛,戒之在鬥。看多了水滸,學學人家該出手時就出手倒也還好,但是學人家一言不合就殺人那就不好了。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有沒有道理呢
    四大名著家喻戶曉,關於四大名著,有這樣一個說法,廣為流傳,叫「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後來人們也繼續補充了一句,叫「男不看西遊,女不看水滸」,
  • 金聖歎所說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句流傳已久的俗話,已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傳播範圍的確是廣,幾乎無人不知,對於這句話有人不屑一顧,也有人奉為至理,那麼它究竟有沒有道理呢?其實要讓我說這句話既有道理又沒道理,為何我會這樣說呢?且看我的分析。
  • 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中國有句古話叫「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因為年少血氣方剛,容易衝動,而水滸又經常攻城劫獄為本事,以打家劫舍為好漢的行為。少年人,看到更多的兄弟義氣,江湖地位和強者為尊的殺戮。老話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老不看三國三國是一個誕生英雄和謀士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著談笑風生,爾虞我詐,攻城拔寨,檣櫓灰飛煙滅的壯觀場景。而人上了年紀,經常看這些熱血沸騰的場景。
  • 有一句老話:「少不看三國,老不看西遊」,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
    其實,它還有一個針對四大名著的總結說法,那就是:「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具體為什麼?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老不看三國這裡它說的意思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總是免不了時不時的會去回憶自己過往的人生,在心裡不停地對自己的過去種種經歷和行為進行思考和反思。然後他們也喜歡將自己一生的經歷總結出一些道理話語去告誡後代人,讓他們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
  • 不讀這個人的話,你只怕永遠也不能懂三國
    大家別以為看三國的人很多,真正讀懂的人,其實真不多。若要初步讀懂三國,看鑑君今天向大家推薦一套三國文化必讀書——《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前人有言:不讀毛宗崗,你也許永遠也讀不懂真正的三國。他不光把三國中大智慧說清道明,更是把作者的深意,常人察覺不了的暗示,謀略機心點明一一說透:孔明不殺孟獲,是仁者之寬;司馬懿必殺公孫淵,是奸雄之刻。關公釋曹操,是報其德於前;翼德義釋嚴顏,是收其用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