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水滸》:「少不讀水滸」為那般

2021-02-23 老田語文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為什麼呢?我認為,一則是梁山所謂的英雄好漢們有些做事的方法不道德,比如宋江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使出一些卑劣的手段,把一些不願意上山的人「逼上梁山」,從道德層面講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二則《水滸傳》是一部充斥著血腥味的小說,打打殺殺、濫殺無辜的場景太殘忍,這些「好漢」們身上充滿著殺氣,讀《水滸傳》絕不亞於看「恐怖片」。《水滸傳》中,殘忍、血腥的場面太多,幾乎貫穿全書。


歷次拍攝或者翻拍的《水滸傳》系列影視作品,無一例外地弱化了很多原著中血腥的故事情節,比如原著中被剖腹挖心的潘金蓮,在電視劇裡則改為了捅一刀割了腦袋,而修改幅度最大的就是楊雄殺潘巧雲,原著裡潘巧雲的死法足夠拍一出古代版的」豚鼠系列「,至少給當年還年幼的筆者嚇得不輕 (把刀先挖出舌頭,一刀便割了,且教那婦人叫不得。楊雄卻指著罵道:「你這賊賤人!我一時誤聽不明,險些被你瞞過了!一者壞了我兄弟情分,二乃久後必然被你害了性命!我想你這婆娘,心肝五臟怎地生著!我且看一看!」一刀從心窩裡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 。而在上文裡提到的「人肉饅頭」和「醒酒湯」也是在影視劇中唯一出現的兩處和食人有關的環節。今兒我就帶著各位去施耐庵筆下的原著水滸傳裡瞅瞅梁山好漢是怎麼吃人的。水滸傳裡要搞一個殺人狂排行榜,榜首位置非我們的李鐵牛莫屬,此人乃天殺星之數,是因下界終生作業太重,故罰他下來殺戮,其實說通俗了就是奉天殺人。李逵也的確在殺人方面樂此不疲,劫法場的時候對圍觀老百姓那是「排頭兒砍將去」,毫不在意後面未來大老闆的勸阻「不幹百姓事,休只管傷人」,勸朱仝上山的橋段對一個小衙內下狠手(「只見頭劈做兩半個,已死在那裡」),和燕青在四柳村捉鬼時對兩個罪不至死的倒黴男女噼裡啪啦「一通亂剁」。


李逵擱今日,妥妥的FFF團團長

嗜血成性的李逵是個十足的人肉專家,江州劫法場的時候,宋江老大開口準備處決黃文炳的時候,李逵立馬橫了出來,而且還順帶激起了全身上下的美食細胞(「我與哥哥動手割這廝。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燒吃。」),取了把尖刀,討了盆炭火,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割一塊,烤一塊,唱著歌,喝著酒,圍觀的梁山好漢們無一不與宋江道喜,拍手叫好,頓時廳堂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到了「假李逵剪徑劫單人」章節中,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李鬼想與渾家謀害李逵未成,反被李逵一樸刀收了人頭。趕巧不巧,李逵大哥那時正飢腸轆轆,看著李鬼的屍首,這全身上下的美食細胞又被激活了(「好痴漢,放著好肉在面前,卻不會吃。」),拔出腰刀,割下李鬼的腿肉,把水洗淨,抓些炭火來燒,一邊烤,一邊吃,唱著歌,下著飯,人生何其美哉。所以在梁山上李逵想稱自己是人肉專家第一,沒人敢稱第二。在梁山上還有一位著名的人肉專家王英同志,別看王英長著一副五短身材,吃起人來那也是毫不留情,而且比起李逵,他在吃人這方面精細得很,絕不像李逵那廝粗獷。但也說不準是不是清風山另兩位好基友的主意。在書裡唯一一次正面描寫王英食人的對象就是梁山大老闆宋江,在「錦毛虎義釋宋江」章節裡,有一段做人心醒酒湯的有趣描寫(「只見一個小嘍羅掇一大銅盆水來,放在宋江面前;又一個小嘍羅捲起袖子,手中明晃晃拿著一把剜心尖刀。那個掇水的小嘍羅,便把雙手潑起水來,澆那宋江心窩裡。原來但凡人心,都是熱血裹著,把這冷水潑散了熱血,取出心肝來時,便脆了好吃。」),嗬!這讓我想起了在某地殺驢必須得燙死,這樣才能把血管裡的血滲入到肉裡,驢肉才能更香。所以在對待吃人肉的認真考究程度上來說,王英兄弟還是比較超前的。


王英:燒烤那是粗人的活,下水才是精華所在

在書裡以次要筆墨提到吃人的梁山好漢還有「多餐人肉雙睛赤」的鄧飛,吃人都吃到兩眼發紅了,足見此人也不是個善茬,或許吃人數量還不在李逵之下。還有在出場描寫裡提到的吃人心肝的小魔王周通。貌似似乎做山賊的都有吃人心肝的習慣。我們先暫時押下這些人不表,來說一說水滸裡幾位非常具有商業頭腦的人物。首當其衝最具名氣的便是孫二娘張青夫婦,夫婦倆的黑店開的那可謂是風生水起,人盡皆知,江湖上還為二人的店做了植入推廣(「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那裡過?肥的切做饅頭餡,瘦的卻把去填河。」),開店開到這份上,也算是當年商界的成功案例。只可惜在武松這個行家這裡栽了跟頭,「牛肉沒賣成,反做殺豬叫。」後來這三位也結成了異性兄弟,張青還把以前莫名其妙被孫二娘卸了四足的頭陀物件全送給了武松。

孫二娘:金釧牢籠魔女臂,紅衫照映夜叉精

在上段中提到的孫二娘張青夫婦開店有個準則就是「三等人不可壞」,接下來提到的這位李立簡直就是毫無江湖道義,不擇手段。而李立本人也是長得「赤色虯須亂撒,紅絲虎眼睜圓」,似乎與火眼狻猊鄧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看這架勢自己開店的時候順帶吃了點兒。此人在看到宋江包裹沉重之後,便起了歹意,在酒裡下了蒙汗藥,麻翻了宋江等三個「行貨」,還好後來李俊來到店裡找的及時,不然水滸傳就該在這裡完結了。然而早在李立和孫二娘之前,水滸傳就已經很明顯的提到了另一位開黑店的主,在林衝上梁山的橋段,林衝來到了梁山泊邊上專門負責接引江湖好漢上山的酒店,遇上了非常具有經營頭腦的朱貴。比起另兩家黑店,朱貴不僅在菜色上下功夫,而且充分的發揮了其餘無用材料的作用(「將精肉片為粑子,肥肉煎油點燈」)。這一系列創舉,不但避免了殺人越貨勾當後留下蛛絲馬跡的可能,同時也將酒店的運營成本壓到了最低,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本經營。論經濟頭腦來說,朱貴的姿勢不知道比那幾個人高到哪裡去了。看了這幾家黑店之後,很多讀者可能都覺得這是書裡的藝術創作,其實並不然,在宋朝的確有開黑店賣人肉的真實案例,南宋洪邁撰寫的《夷堅志》裡曾提到過殺人越貨的黑店(「伺客熟睡,則從高以矛揕其腹,死則推陷穴中,吞略衣裝,續刳肉為脯,售於墟落」),在這點上,施耐庵的《水滸傳》的的確確是基於現實的創作。

 


日本插畫師正子公也筆下的李立,形銷骨立,尖嘴猴腮,一看就不是好東西

食人也好,殺人也罷,水滸原著裡描寫最多的就是這些所謂的梁山好漢的性格刻畫,絕不是正道人士所為。很遺憾,在如今所拍攝的不下十幾個水滸影視劇裡,並沒有去觸及這些黑暗面,而是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歌頌水滸人物。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水滸傳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這也是對那個過往黑暗時代的最好詮釋。或許是現階段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問題,又或許是某局的審查制度問題。我覺得,要拍食人或殺人的場面,我們的影視創作者大可以利用巧妙的方式,不去直面展現的血腥,同時也能夠給觀眾殘酷的感受。當然,如果政策能夠放開,我覺得拍出的水滸傳就真的是融合了江湖與廟堂,還有怪力亂神的中國版《權利的遊戲》。

-完-

相關焦點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中華文化 博大精深 名著又何止千千萬可足夠分量稱得上是四大名著的也只有《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了曾聽過一句話 覺得有幾分意思 特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稚子喜愛西遊 紅顏偏愛紅樓而熱血男兒所好 則是水滸與三國意氣風發 血氣方剛 江湖浪蕩 沙場拼殺無一不令人神往
  • 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從清朝起始,就有關於閱讀四大名著的一句名言,叫做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 怎麼理解「少不讀水滸」?
    古人不主張少兒讀水滸,我想一個主要原因,是這書裡面有大量消極的東西。這點我們聽評書、聽故事往往察覺不到,但是如果讀原著的話,問題就大了。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金聖歎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呢?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還要不要?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水滸傳》是《古惑仔》系列電影?
    古語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古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先說《水滸傳》這本小說,其實這本書對於封建社會而言,就像是現代的《古惑仔》系列電影。那麼,「老不讀三國」又是為何?小說《三國演義》是以正史《三國志》為基礎改編而成,從東漢末年,張角發起黃巾軍起義為起始,而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再到三分歸晉為終止。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戰亂史中,湧現出了很多深入人心的歷史人物。
  •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何意?下半句十人九不知,
    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在農村廣為流傳,裡面的人物故事,許多農村老人都能夠娓娓道來;並且農村也有這樣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下句十人九不知,讀書背後有何玄機?完整的一句話應該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為什麼農村老人會有這樣的說法呢?讀書的背後又有什麼玄機嗎?答案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金聖歎先生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何解?先說「少不看水滸」,《水滸傳》這本書講的是108好漢黑暗的社會現實所迫,逼上梁山的故事。年輕人缺少人生閱歷,思想相對單純,很難看到表象背後百轉千回的人際關係,爾虞我詐的算計。人性是多面的,如果陪皇帝踢球的是宋江,誰又能保證他不是另一個高俅呢?
  • 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三國和水滸都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有很多的人喜歡看這兩本書,但是為什麼會有」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呢?少不看水滸,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水滸傳主要講的是草莽義氣,而且書中很多都是教人如何謀反,所以會給很多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很有可能一些孩子學習其中的情節,給社會帶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四大名著自然在列,可是金聖歎卻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是為什麼那?水滸的情節幾乎婦孺皆知,梁山好漢多草莽英雄,一言不合,就出手相向,雖然我們稱其為好漢,但是好漢手裡也有無辜者的鮮血,就連打虎英雄武二郎,也有血濺鴛鴦樓的惡行。孔夫子說少年人血氣方剛,戒之在鬥。看多了水滸,學學人家該出手時就出手倒也還好,但是學人家一言不合就殺人那就不好了。
  • 都知道「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都知道「少不讀水滸 老不讀三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導語: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從古至今也流傳著很多名人名言,它們有的教人向善,對我們為人處事都有很大的幫助。有的則是一個故事的縮影,比如「二桃殺三士」、「巧借東風」等等。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少不讀水滸這是因為少年閱歷淺,看不懂梁山好漢的貌合神離,也品不出利益角逐的人物悲哀,比如梁山排座次,心腹之人和有背景權勢之人得到宋江重用還有,水滸三觀不正。例如,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衝,後者卻反過來出賣給兩個公人,使得魯智深沒法在相國寺安身;李逵的老母親被老虎吃掉,李逵怒殺四虎,眾好漢聽說後,卻不以為慘劇,反而相顧大笑。而且許多人也不是被朝廷逼上梁山,而是被梁山逼上梁山。
  • 水滸女人強勢的女藝人白秀英下場如何?| 第三隻眼看水滸
    鄆城縣都頭雷橫,一日閒來無事,聽幫閒(沒有固定職業而專靠他人豢養為生的人)李小二說東京新來了一個色藝雙絕名叫白秀英的粉頭,在勾欄裡說唱諸般品調,吹彈歌舞戲曲無有不精,賺得人山人海價看。雷橫聽了便和那李小二一起來到勾欄,只見門首掛著許多金字帳額,雷橫進去在青龍頭上第一位坐了。那戲臺上,正做笑樂院本(一般 指滑稽小戲,在正戲之前演出)。
  • 讀水滸 | 變態石秀
    沒精力就不bt了,bt都有精力 。石秀有精力嗎?太有了!開場,他把愛管閒事還能說是打抱不平,那邊正主都跑遠了,他還追打不休,就是精力過剩的表現:那大漢大怒,性發起來,將張保劈頭只一提,一交顛翻在地。那幾個破落戶見了,待要來勸手,早被那大漢一拳一個,都打的東倒西歪。楊雄方脫得身,把出本事來施展;一對拳頭攛梭相似,那幾個破落戶都打翻在地。
  • 品讀水滸--01「水滸」的俠義文化
    因此,《水滸傳》出場的第一個好漢,便是九紋龍史進,「史進之為言進於史,固也。」(第一回 金聖歎批語)換而言之,道義被朝廷拋棄了,只得遺留在了水泊梁山。因而,施耐庵恪守心中的道義,為這些梁山好漢做傳,讓他們的事跡得以青史留名。 「細民所嗜,仍在《三國》、《水滸》。」
  • 少不讀水滸,揭秘水滸傳真相(一)
    金聖歎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
  • 張大春:「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有沒有道理?
    這句俗語原本一般的解釋是指,少年人血氣方剛,讀了水滸容易仿效衝動,也許就一心效法盜匪,維持著一種偏袒的正義。另一方面老不讀三國,意思是說,人到了年紀大了以後,閱歷也多了,經驗也豐富了,心機也重了,往往在讀三國的時候會得到更多的體會,權謀狡詐詭譎變化,使得這些人能夠在生活之中應用更多術士或謀士所提供的奸詐機巧。但是我的看法就不同,我不認為讀一部文學經典作品就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人格,作為或者行動。
  • 讀水滸9 | 楊志為什麼那麼衰
    比比皆是,比如扈三娘全家被賊殺光,她還要陪賊睡覺,為賊賣命。但是要說本來祖上有選擇讓後代不這麼倒黴,而讓後代陷入命運多舛之中,最後變成盜匪成員,病死的丹徒。沒說有沒有後代,想來是沒有的。開場楊志對梁山王倫等人做過自我介紹:「洒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流落在此關西。
  • 王路:我是如何寫作讀水滸系列的
    陳寅恪上課有三不講:書上有的,他不講。別人講過的,他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其實,陳寅恪的話有一點誇張。你不可能講的東西別人完全沒講過,書上完全沒有,那就純粹是開腦洞了。他這麼說,是要突出這種精神。我們要領會他的精神,而不能拘泥他的字句。唯有基於舊的東西,開出新東西,才有意義。所以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個人有沒有資格當老師,就看他能不能從舊東西裡邊溫出新的東西來。
  • 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中國有句古話叫「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因為年少血氣方剛,容易衝動,而水滸又經常攻城劫獄為本事,以打家劫舍為好漢的行為。少年人,看到更多的兄弟義氣,江湖地位和強者為尊的殺戮。老話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老不看三國三國是一個誕生英雄和謀士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著談笑風生,爾虞我詐,攻城拔寨,檣櫓灰飛煙滅的壯觀場景。而人上了年紀,經常看這些熱血沸騰的場景。
  • 「水滸」與會計文化
    第一篇是馬靖昊老師為本書所作之序《「水滸」與會計文化》,第二篇是《財話「水滸」(自序)》,第三篇是《會計文化與〈財話水滸〉》,以回饋讀者朋友。「水滸」與會計文化馬靖昊會計文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也是一門冷門學科,國內研究的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務工作者,都是少之又少,真可謂寥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