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明月一帆風」——送別,永遠是七絕的主題

2021-01-11 梧桐樹邊羽

「一船明月一帆風」出自晚唐詩人,花間派代表詞人韋莊的七絕《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韋莊這個人,是個大器晚成的典型。

六十歲中進士,在唐末中央當了幾年官後,有感於國運頹微,地方割據勢力豪強,便投奔了蜀地之王王建。不幾年,唐朝滅亡,韋莊協助王建建立前蜀,開府拜相,總領國政。

雖然韋莊是前蜀開國丞相,但是他心裡對唐王朝是有感情的,這一點在他的個人文風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入蜀之前,他是個詩人,《秦婦吟》長篇驚天動地,與白居易《長恨歌》並世爭風;入蜀之後,他放棄了詩歌寫作,成為了花間派豔麗有清骨的代表人物。要知道在晚唐,詞牌這種體裁還僅僅是歌女演唱的宴樂作品,難登大雅之堂。

韋莊的詩骨隨著唐王朝的滅亡而凋零,是個人際遇的改變,更多的是曾經的君王正道之心被磨滅。在後期,他更是主動收燒以前的詩歌作品,特別是長篇著作《秦婦吟》,被收了個乾淨,在歷史上徒留空名。直至近代,《秦婦吟》寫本才復出於敦煌石窟,重見天日。

所以韋莊的詩,都是在唐落之前。由於中進士很遲,所以在年輕、中年時期一直在幕府謀生和閒居,他的詩歌作品,上承中唐白居易詩風,是很正的門路,和詞作雖然文脈相連,卻也大有不同。

詞牌作品雖然骨清詞麗,但畢竟是豔俗一派,文筆再清空,也缺乏思想上的格調。

韋莊四十歲左右,在虢州村居時結識了到中國訪學的日本僧人敬龍,後來敬龍學成歸國時,便寫了這首詩為他送行。

晚唐格律體已經完全成熟,除非刻意寫古體詩,這類發於情、小而傷的送別絕句,不出意外,全都是王昌齡、李白的路數。

格律正,意興遠。

「扶桑已在渺茫中」,第二字為平聲,尾字為平聲,這是「平起平收」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以整首詩平仄關係為平起入韻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幾個不論平仄的位置之外,平仄嚴合,格律嚴謹。這是一首平起平收,押平水韻「一東」部的七絕。

首句感嘆扶桑之遠。《梁書·諸夷傳·扶桑國》:

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裡,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

後來就用「扶桑」代指日本,「東渡扶桑」,基本上就是指流亡日本或者留學日本了。

因為是送別詩,整首詩都是韋莊對敬龍和尚說話的口氣。

扶桑國啊,本來就遠在縹緲之地。

「家在扶桑東更東。」

聽說你的家鄉,還在扶桑更東邊的地方。

有可能敬龍和尚老家是日本關東、東北或者北海道的人,即使到了日本,還得往東走很遠。

一首七絕中反覆出現「扶桑」,而且出現了「東又東」這種寫法,這很有意思。實際上七絕和五絕中,我們是不建議出現重字的,因為字數太少,太金貴,重字是一種浪費,何況這種固定詞語的重複出現。

這在絕句普通寫手中,實為大忌。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是在晚唐,格律詩的創作在盛唐就已經達到了頂峰,中唐、晚唐的詩人們都是在想盡辦法尋求突破。

韓愈散文入詩,李賀鬼怪入詩,劉禹錫民歌入詩,李商隱朦朧入詩,他們都是在不斷拓寬創作途徑。

詩的創作在自我尋路。

很顯然韋莊走的是劉禹錫民歌入詩的味道,這也是中唐詩歌正味。杜牧、張祜這些人,實際上都是這一路子的詩人。

「東又東」這種寫法很有民歌味道。至於兩次出現「扶桑」,在晚唐還有一人做得更絕,那就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兩次出現「巴山夜雨」的四字詞彙,卻累而不贅,於吟誦性、詩意反而起到了加成作用,非大家不能如此手筆。

相對而言,兩次出現「扶桑」,只是不功不過。很多朋友賞析這首詩,喜歡強行解釋,一個「扶桑」指神木,一個「扶桑」指日本,其實有些想多了。

送別詩,一般是臨別口佔,口語化相當嚴重,特別是晚唐竹枝詞興起之後,這種風格的作品多的是,沒必要理解過多。

此詩的好句是最後一句,前面幾句詩風正而靈活,並沒有多高的臺階要去強行跨越。

這兩句就是說敬龍和尚家鄉很遠,東渡扶桑之後還要往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這也算是大白話。

作為比較關鍵的第三句,用設問的方式挑起整首詩的波折,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絕句寫法。所有好絕句,必然在第三句或者第四句製造一個情感波折,或提問,或假設,或限定,或否定,或反問。

基本上所有流傳下來的絕句都是如此,就不舉例了。

法師你這一去,有誰和你一起到達呢?

「一船明月一帆風。」

陪你到達的,只有這滿船的月光和滿帆的風。

「一帆風順」的說法最早出自中唐孟郊的《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裡風。」到了韋莊這個時期,「一帆風」的說法已經比較流行。比他小點的吳融在《送知古上人》中有句「振錫才尋三徑草,登船忽掛一帆風。」

這裡的「一」,是「滿」的意思。我們今天也還在使用這個意思,比如「一車人」,「一屋子的東西」。那他為什麼不寫「滿船明月滿帆風」呢?很簡單,「滿船」和「滿帆」兩詞用字同韻,都挺打嘴的。而且「一船明月」除了滿的意思,還有孤獨前行的意思,很明顯比「滿」字意蘊更足,更能體現出詩人送別的不舍和淡淡哀傷。

因為明月與風是天下共有,也就代表著你我雖隔千裡,友情不斷。

讀到韋莊這首送別詩,很自然想起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種唯美意象的重複運用,很難說韋莊不是化用李白的詩句。

當然,「一船明月一帆風」有自己的特色和感慨,我們讀著韋莊的作品,卻想起李白的詩,就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意象在我們的聯想中自然拓寬了。

時空都在一瞬間展開了,這是化典無形的作用。

當然,這首詩和李白的作品沒辦法比。意象化用成功,畢竟是因為李白的構思太成功,太有代表意義了。

除了尾句之外,其他幾句相差甚遠。特別是第三句,雖然是波折製造句,讀起來並不通暢,當然也可能是今古讀音的變化。但是我們就詩論詩,既然不能像李白作品在讀音、詩意上亙通古今,這就是差距。

「此去與師誰共到」這個句子不通暢。特別是「共到」二字,同為去聲,開口也有相似之處,然後「共」字雖然是仄聲,發音形狀卻和韻腳字相同,兼之「東又東」,共有兩處類似擠韻,造成整首詩無法清朗通順——「東又東」在節奏感上靠近民歌,是可以理解的,關鍵還是在於第三句的用字不合理。

古人作品,不提修改。

同樣的送別詩,單獨看都是好作品,放到一起對比,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有些作品的流傳度就是無法和經典相提並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只要清朗通順,意境悠遠,我們可以容忍李白的「故人西辭」失替出律,稱之為千古名作。

反觀韋莊這首七絕是首合律七絕,可能在晚唐的發音狀態下,當時是通順的,但是我們今天如果創作出這樣的第三句,是需要大改或者捨棄重寫的,因為它會影響整首作品的成色。

最後一句當然是好句,不但字詞明白,還風月無邊。是好句當然可以引用,至於如何引用,用在什麼文體之中,當看創作的具體情境。

相關焦點

  • 一片冰心在玉壺,巧用比喻,表明心志,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送別佳作
    ★聊聊「送別詩」送別詩: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恆的主題。一般是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
  • 100首送別詩,寫盡人生百態、悲歡離合
    青樓君去後,明月為誰圓。2、《送別》唐·王之渙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3、《勞勞亭》唐·李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5、《南浦別》唐·白居易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6、《山中送別》唐·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楊萬裡的一首七絕,對照鮮明,其中兩個字更是點明了主題
    下面介紹楊萬裡的一首七絕,對照鮮明,其中兩個字更是點明了主題。三江小渡宋代:楊萬裡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三江小渡故址在今江西吉水,此詩是楊萬裡在家鄉期間所作。作者先鋪敘了渡口周邊的環境,描繪了一幅依依不捨的送別畫面。然後採用比喻手法,同時將首句中的「溪水不復回」,與尾句的「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讓主題更加突出。同時讀者還會細思,全篇的詩眼就是「交情」二字,作者正是圍繞著這一關鍵詞展開。
  • 最是動情傷離別——送別詩鑑賞
    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今天讓我們跟隨葛老師的課堂一起深入了解一些送別詩,去體會古人的離愁別緒。 何為「送別詩」
  • 詩詞:讀李白,品青蓮之風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他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李白的詩雄奇飄逸,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
  • 田歌七絕
    七絕,齊韻 天風浩吹綠波齊,倚石危欄河淹堤;雨後園林成泥壘,無堪忍見道人棲。 七絕,尤韻 雨水春花秋歲洗,閒雲野鶴獨行舟;衣冠華豔風煙柳,萬裡江山一瞬酬。 七絕,麻韻 空外煙霞由性久,臨風柏翠霧升華;世年浮歲生天遠,海角波流泛落花。 七絕,支韻 日朗風和多視目,蜂歌蝶舞引人隨;繁花柳絮開佳節,玉液瓊酥入醉痴。
  • 唐詩七絕高手,「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王昌齡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和李白、高適、王之渙等人都是好朋友,他擅長寫七絕,被譽為「七絕聖手」。後代有很多學者認為他寫七絕的成就可以和李白平分秋色。王昌齡特別喜歡寫邊塞詩,他和高適、岑參同為駕馭這種題材的頂尖高手。
  • 七絕·雲窗飲月:雕梁柳岸掩雲窗,風送鴻芬故夢廊
    七絕·雲窗飲月(新韻)雕梁柳岸掩雲窗,風送鴻芬故夢廊。擱槳聽香津渡口,唯君吹醒玉蟾光。雲窗:華美的窗戶,常以指女子居處。鴻芬:濃盛的香氣。檢測結果(中華新韻)雕梁柳岸掩雲窗【窗:十唐】 押韻風送鴻芬故夢廊【廊:十唐】 押韻擱槳聽香津渡口唯君吹醒玉蟾光【光:十唐】 押韻平仄非常完美!歡迎朋友們評論,歡迎關注,我將創作更棒的作品,謝謝大家!
  • 讀詩|李白哭日本友人:明月不歸,愁滿蒼梧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呼晁衡為「晁卿」,可以想見二人關係之友好親密。晁衡返鄉臨行之前,唐玄宗、王維等王公貴族皆為其送行,並紛紛以詩相贈。場面想必轟動一時。晁衡的學識和人品朝野稱之,因此李白在詩中將他比作「明月」,或即「明月珠」之意。這顆明月珠沒有回到故鄉,而是沉沒於碧海之中。李白為此痛惜不已,他感覺連東北海鬱州山上的雲霧都為悲愁所籠罩。鬱洲山相傳自湖南的九嶷山飛來海上,而白雲正出自蒼梧山上。李白這首詩寫成之後傳到了長安。然而晁衡雖遇風暴,卻倖免於難,他漂流到今天的越南榮市一帶生還。
  • 雪落無痕梅有影,風吹冷韻月凝香;七絕十四首,且賦閒詞度夜長
    雪落無痕梅有影,風吹冷韻月凝香。紅爐暖酒何人伴,且賦閒詞度夜長。一痕遠黛浮霜色,也潤清湖著淡妝。絲柳輕垂風拂軟,薄煙慢籠水牽涼。橋依故事說新韻,傘問時空記舊章?千載輪迴猶是景,哪篇佳話不黃粱!夢盡千裡帆,夢外蓬山遠。也曾深情無限,也曾風月滿眼,也曾搖動韶光追趕過華年。
  • 唐朝四首終極送別詩,堪稱絕唱,讀罷才知唐詩為何是巔峰
    送別和離別,是同樣的神傷。離別或許為了安慰對方而故作瀟灑,送別之人,則是無需掩飾自己的情感。當唐朝才情橫溢的詩人,遇上這種普遍的情感,則誕生了許多千古傳唱的佳篇。學者王兆鵬曾帶著自己的研究生,通過人工計算與大數據分析,歷經17年,從:歷代選本、歷代評點、20世紀論文研究、文史著作選介分析四個方面,排列出了個榜單。
  • 法律人詩社:「青山明月伴,笑傲碧波魚」
    《七絕午後風》文/風起(山東)百花遞次逸姿顏,輝映紅塵動水天。不覺春聲今又去,一枚飛絮落窗前。《七絕自題》(新韻)文/王建新(山東)自古功成惟奮勉,從來名重向潔廉。襟懷常宿峰巔處,意趣尤生水韻間。青山明月伴,笑傲碧波魚。《少年遊生日賀詞》(晏殊體,詞林正韻)文/鄭佳峻(江西)洪霖斜打耀門旌。巢舊燕新生。
  • 一帆生日快樂!!! - 拷貝
    祝我們可愛的一帆生日快樂噢,願你在新的一歲裡心想事成,事與願同,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漂亮!——李浪一帆小豬生日快樂!(^O^)y祝你學業順利,天天都開心!——丰儀首先祝一帆生日快樂樂樂樂!哈哈感覺你是一個特開朗活潑的女孩紙,就覺得和你相處就挺自然的哈哈!
  • 七絕十首:秋思散盡千迴轉,竟惹詩心筆下愁
    《七絕·秋涼時》(平水韻上平四支)又到秋涼葉落時,豔荷凋謝影迷離。紅楓曼舞捎風語,大雁遷飛覓暖枝。《七絕·秋意》(平水韻下平七陽)雲駝薄霧逐秋陽,雨展簾屏掩豔芳。相思怎回眸一輪明月,千裡相思。若時光帶走了昔日的情懷,是否還要用微笑敷衍今天的期待?若執著只能在月光中徘徊,是否還要說夢依然精彩?
  • 一縷花香風送遠,玉染芳心幾瓣痴;詠花七絕十二首,詩情入夢遲
    一縷花香風送遠,玉染芳心幾瓣痴。淡墨素彩,潑灑時光。執一念入筆,寫意水遠山長。柔思若絮,夢築芳華。入韻承情,點染胸臆。吻心痕,念疏狂。歌盡春花秋月,吟遍雨落風涼。古韻流芳,千思飲罷,夢裡夢外不為殤。唯嘆不盡意,獨情難思量!拋落一指閒情,輕捻一彎碎念,任其箋上遊走。不為風雅,只為平淡的日子盈一懷詩意的念想。——皛玊題記
  • 基金大時代 風正一帆懸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基金大時代 風正一帆懸來源:上海證券報公募基金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在過去兩年來顯著的結構性行情中,公募基金業績表現搶眼,「炒股不如買基金」已經成為很多投資者的共識。
  • 什麼是竹枝詞,與七絕有什麼不同?
    從體式上看,竹枝詞就是不講究格律的七言四句,乍一看如同七絕。內容一般表現山川風光、風土民情、勞動生活,風格呢清新明快,還帶有諧趣、俏皮。——這些都是民歌色彩。是不是很像打油詩——不講格律的七言、五言,甚至雜言,內容上流俗、幽默、機心?那為什麼我們印象中打油詩無處不在,而竹枝詞除了劉禹錫就好像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