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場》:一部奠定蕭紅文學地位的作品

2021-01-10 蕭硯歌

蕭紅寫於1934年的小說《生死場》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之一。在小說中,蕭紅以熾熱的愛國熱情和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筆觸,描寫了東北人民的深重苦難生活和他們的覺醒反抗。

01 結構藝術:擇取現實生活的碎片,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廣闊的書

《生死場》沒有奇特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一個主要人物貫串全篇,它就是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擇取構成豐富的生活圖畫所必需的幾個生活碎片,並把它們貫串融合在而構成的一部廣闊的書。

這種結構方式要運用得成功,關鍵在於兩點:一是這些「生活碎片」必須能夠構成豐富的生活圖畫,必須具有典型意義的;二是這些「生活碎片」必須能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

蕭紅用現實主義的眼光,從色彩斑斕的現實生活中,找到了這樣的「生活碎片」。

例如,寫王婆在地主的壓榨下,無法維持生活,不得不把一匹老馬送進了屠宰場:

「王婆哭著回家,兩隻袖子完全溼透。那好象是送葬歸來一般。」而且「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門前,地主們就連一塊銅板也不捨棄在貧農們的身上,那個使人取了錢走去。」

又如寫當時農村發生了瘟疫:

「人死了聽不見哭聲,靜悄悄地抬著草捆或是棺材向著亂墳崗子走去,接接連連的,不斷……」

這是一幅多麼悽慘的生活圖畫,農民用自己的血汗肥沃了土地,種出了糧食,養出了畜類,可是到頭來卻毫無代價地被剝削一光,而農民卻似螞蟻似的無聲無息地生,悲慘地死。

作品還以較多的篇幅描述了幾個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如貧家少女金枝,只有十七歲,夢想著青春與幸福。但丈夫是個粗暴的人,自己還沒有過門就懷孕了,受到了冷言冷語。嫁過去後,丈天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一氣之下,竟把一個剛滿月的小女兒活活摔死了。

還有貧家少婦月英,本來是村裡最美麗、性情最溫和的婦女,因為患了癱病,丈夫把她當作累贅,不給飯吃,不給水喝,她下身腐爛了,生了蛆蟲,就這樣被活活折磨死去。

在當時的環境下,她們不僅身受階級的壓迫,而且還備受神權、族權、夫權的壓迫。她們是苦難深重,被壓在社會最低層的。這些「生活碎片」,無疑最能反映當時社會的本質特徵,且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因而,也是具有典型性的。

再說第二點。蕭紅用鮮明的主題思想把這些「生活碎片」有機地串聯起來,讓它們構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圖景。

《生死場》在一個共同的主題貫穿之下,作品從一個生活片斷到另一生活片斷,而主題就在這生活片斷的交替中逐漸發展。月英的慘死,金枝的不幸遭遇,老王婆因老馬被人奪去而產生的悲痛等等,無不體現著《生死場》的主題思想:

廣大農民在農村無聲息地生,無聲息地死。他們在生死線上掙扎著,農村就是在壓迫和剝削下,在封建思想毒害下的農民的《生死場》。要死,就葬在荒涼的亂墳場;要生,就要反抗和鬥爭。

在這主題思想統率下,這些「生活碎片」才具有內在聯繫。這種潛在的聯繫,又使其中各個章節與章節的衍接,似折實聯,參差斷續。而且,雖然作品中有一共同主題關聯著每一部分,每一部份又都表現出各自的特點。

作品在表現各個「生活碎片」時,不是平均使用筆力的,有些寫得較簡略,也有一些則寫得較細緻。

如第十三章《你要死滅嗎》,對人們盟誓的敘述描寫就很細膩、生動、突出。人們不堪忍受奴役,他們夜裡秘密地組織起來,用最虔誠又是最古老迷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戰鬥到底的決心。他們的盟誓很悲壯,很激越:

「暢明的天光與人們共同宣誓……桌前的大紅蠟燭在壯默的人頭前面燃燒」,寡婦們和亡家的獨身漢「完全用膝頭曲倒在天光之下。」

為了消滅日本侵略者,「就是把腦袋掛滿了整個村子所有的樹梢」「千刀萬剮也願意!」

就連曾經懺悔過的「好良心」的趙三在宣誓大會上也流著眼淚喊道:

「國……國亡了!我……我也……老了!你們還年青,你們去救國吧……等著我埋在墳裡……也要把中國旗子插在墳頂,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不是亡國奴……!」

像這種被突出的碎片,就如聚光點一樣集中地鮮明地突現了主題思想。它又不同於線索,並沒有圍繞它展開事件,這倒象詩中的詩眼,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處。

另外,《生死場》除了有構成豐富的生活圖畫的主題思想結構線外,還有一條情感結構線,而且由於這小說的抒情性很強,因而後者的作用就顯得比較突出。

作者對為死而生的人們的同情,對為生而死的愛國者的讚揚以及對統治階級、侵略者的憤恨等,無不滲透在每個人物身上。作者對每個場面,每個人物,都能因景而異,因人而異,傾注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如:老王婆被生活所迫,把用來裝車拉糧的老馬賣給別人屠宰了,當她從城裡的私宰場出來後,她哭著回家,兩隻袖子完全溼透。

月英雖是村裡最美麗的女人,她又很溫柔,可是這美麗、溫柔全被癱病折磨得完全消失了,與她隔壁住著的李二嬸,每夜都聽到慘厲的哭聲。

《生死場》話劇劇照

作者在描繪金枝、月英、老王婆等人物時,對這些人物充滿著同情。對其他勞苦人民刻畫也是如此,總是以一種泡含著深情的筆調去描述他們的不幸遭遇和命運。

比如老王婆的兒子平兒被僱做了牧羊童。一天他騎上羊背進入地主家的大門時,一不小心,把地主的小孩撞倒了,於是,主人用拾柴的耙子把他打下羊背來,仍是不停,像打著一塊死肉一般。

在作品的第一章至第十章,蕭紅抒發的更多的是同情悲憤的情感。例如:

「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十年過去了,但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舊似十年前。」

河水靜靜的在流,山坡隨著季節而更換衣裳;大片的村莊生死輪迴著和十年前一樣。就連牧童唱的童謠,也還是十年前的舊調:

「秋夜長,秋風涼,誰家的孩子沒有娘,誰家的孩子沒有娘……月亮西窗。小金枝來到人間才夠一月,就被父親摔死了……小小的孩子睡在許多死人中……天黑了!月亮也不來為孩子做伴。」

到了第十一章至十四章,作者描寫了生活的變化:日本汽車飛塵跑過,日本飛機嗡鳴飛過,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中國的國土,階級、民族仇恨交織在一起,「生死場」翻滾起鬥爭的怒濤。

《生死場》話劇劇照

作者在著重描繪人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託出了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決心的時候,火山爆發似的愛國主義激情也躍然紙上,從心靈深處迸發出:

「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的吶喊,這一聲真情的呼喊,把全篇的情感一下子提高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而在這裡,主題思想也得到了升華,像一顆明珠似的,閃射出耀眼的光芒。

從作品的主題思想表現需要出發,把諸多「生活碎片」融合在一起的藝術結構方法,是《生死場》的一個顯著特色,也是蕭紅創作的一個重要特徵。

02 意境構建:結合寫人、敘事、議論等因素,化景物為情思,情景交融,從而完整而和諧地構成了小說的抒情基調

創造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生死場》的又一鮮明的藝術特色。當然,小說意境的構成,除「情和景」兩個因素以外,必須與寫人、敘事、議論結合起來,服從於作品情節結構的設計,表達主題思想的需要,從而完整地創造小說的藝術意境。

《生死場》的景物,除了交待環境,渲染氣氛或烘託人物外,更多的是從整個作品出發,在景物描寫中,化景物為情思,完整而和諧地構成小說的抒情基調。

《生死場》的抒情性是很濃的。作品中所勾畫的風景畫、風俗畫,每一幅都注入了作者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濃重的詩情畫意。這些畫面,不是為單純地表現自然,表現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而是從烘託作品主題出發,讓這些情景又融的藝術畫面化作作品抒情的「音符」。

《生死場》話劇劇照

蕭紅為了使情和景融成一片,她選擇表現角度,賦予了畫面以與之相適應的抒情色彩。如這幾段景物描寫:

「墳場是死的城廊,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都是唱奏著別離歌,陪伴看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深秋禿葉的樹,為了慘厲的風變,脫去了靈魂一般吹嘯著。」

「亂墳崗子不知曬乾多少悲慘的眼淚?永年悲慘的地帶,連個烏鴉也不落下。」

這些景物,是多麼的死氣沉沉,使人害怕。墳場沒有花香,沒有蟲鳴,表現永久的寂寞,那退縮到天邊去了的寒月,傳達出一種陰森的寒氣籠罩著人的全身,像要把「生死場」的一切壓碎似的。

這些景物描寫,既呈現出特定的音響和色彩,同時也融入了作者主觀抒情的波瀾,因此出色地構成了這部作品藝術意境的抒情基調。

《生死場》話劇劇照

蕭紅從創造藝術意境的目的出發,讓人物與景物融成一片,把人物變為詩意化的藝術形象。

《生死場》描寫的人物總的說來是「活著的」,如淺薄粗暴的成業,勤勞能幹的金枝,倔強熱心的老王婆等,都表現了不同的個性。

蕭紅並不注重對人物的面貌、舉手投足的精描細繪,卻有意把他們的一些故事、細節當作抒情的依據。她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傾注到人物形象中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烘託人物的情懷,從而使描寫的人物煥發出濃鬱的詩意,變為詩意化的藝術形象。

比如在第三章《老馬走進屠場》中,敘述老王婆把老馬拉到城裡私宰場賣掉的經過。其中有這麼一段描寫:

「深秋帶來的黃葉,趕走了夏季的蝴蝶。一張葉子落到王婆的頭上,葉子是安靜的伏貼在那裡,王婆驅著她的老馬,頭上頂著飄落的黃葉,老馬,老人,配著二張老的葉子,他們走在進城的大道。」

這是很平常的一個細節,似乎信手拈來,實則是經過了細心選擇的。在當時的環境下,勞動人民如同牛馬,處在社會的最下層,沒有社會地位,不就像這張老葉子那樣卑賤嗎?而且,黃葉也烘託了王婆那不能平靜的心情,人和景融為一片,人物也因此詩意化了。

《生死場》話劇劇照

蕭紅也把敘述作為她重要的抒情手段,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間揉合描寫與議論。

比如,第七章《罪惡的五月節》末尾,作者就是用這種筆法敘述了金枝夫婦對無辜死去的女兒小金枝的悲傷的思念的:

「年青的媽媽過了三天到亂墳崗子去看孩子,但那能看到什麼呢?被狗址得什麼也沒有。……成業又看見一個墳窟,頭骨在那裡重見天日。走出墳場,一些棺材,一堆墳,死寂死寂的形象催迫著他們加快著步子。」

這裡,作者的情感支配著抒情的文筆,把年輕的父母對失去的、剛到人間才一個月便因貧窮而被摔死的幼女的悲痛心情,借著動人的敘述、描寫、議論,像泉水般湧到作者筆尖上流淌出來,真可以說是字字有情,筆筆含情。

03 語言藝術:不事雕琢,或簡、或繁、或濃、或淡而自出新意的語言,烘託出一種動人心弦的藝術氣氛

《生死場》的語言不從事雕琢,自出新意,語言或簡、或繁、或濃、或淡,烘託出一種動人心弦的藝術氣氛,構成能夠引起讀者思想、情緒共鳴的語句。這些特色,又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作品把樸素的描繪和強烈的抒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竭力保持那種物我一體渾然無間的特色。

蕭紅往往並不過事鋪張,而許多極富有表現力、詩一樣的句子卻已躍然紙上。如:

「四月裡睛朗的天空從山脊流照下來,房周的大樹群正午垂曲的立在太陽下,暢明的天光與人們共同宣誓。」

這有如用畫筆製作出來的風景畫。輕筆淡墨,以意取勝,透露出寫意的功夫。對「陽光」這一景物沒有進行細緻的描繪,沒有忠實於陽光逼真的狀態,而是通過主觀臆想和情感,使之人格化,通過意念化的聯想與想像,去勾畫「陽光」的形象,用來烘託人們宣誓場面的氣氛,使這個場面顯得更莊嚴肅穆。

再如第十四章《到都市裡去》裡,寫金枝從家鄉到都市後孤獨的處境:

「滿天星火,但那都疏遠了!那是與金枝絕緣的物體。半夜過後金枝身邊來了一條小狗,也許小狗是個受難的小狗?這流浪的狗它進木桶去睡。金枝醒來仍沒出太陽,天空許多星充塞著。」

作者沒有正面地去敘述金枝如何的孤獨,而是通過隨物賦情的辦法,用簡練的語言把金枝的孤獨處境點了出來:滿天星火,閃閃爍爍,但卻在天上遠人而去,就連沒有生命的東西也與金枝疏遠了。

其次,多方強調語言的音響和色彩,使語言富於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比如:

「高粱地象要倒折,地端為榆樹吹嘯起來,有點象金屬的聲音,為著閃電的原故,全莊忽然裸現,忽然又沉埋下去,全莊象是海上浮著的泡沫。」

這是大風雨前幾種自然景物的實況攝影,描述得形象、生動,並且很準確。前兩句是兩組分鏡頭鏡頭所對準的景物:高粱,榆樹。

因為風緊,高粱沒有粗大的枝幹,所以擺動得很厲害,像要把地都倒折過來似的;而地端的榆樹,因為有粗大的軀幹,在風的作用下,只是枝葉在動。寫高粱、寫樹是為了寫風。

下面則是閃電中全莊的全景鏡頭:在風中、閃電中,大地就像翻滾的大海,渺小的村莊也就像海上的一點點泡沫。比喻恰當,並且寫得很有氣氛。

作者高明之處還在於通過視覺、聽覺,把這種氣氛作用於讀者,引起讀者的聯想,各方面同時作用於讀者,使其仿佛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再如:

「葉子們交結著響,有時刺痛著皮膚,那裡是綠色的甜味的世界。」

如此簡短的句子,給讀者的感受與刺激也是多方面的,有聽覺,有觸覺,有視覺,還有想像中的味覺。

在《生死場》裡,蕭紅也注意對色彩詞的使用。如:

「林梢在青色的天邊圖出美調的和舒捲著的雲一樣的弧線。青的天幕在前面直垂下來,曲卷的樹梢花邊一般地嵌上天幕。田間往日的蝶兒在飛,一切野花還不曾開。小草房一座一座的攤落著,有的留下殘牆在曬陽光,有的也許是被炸彈帶走了屋蓋。房身整整齊齊地擺在那裡。」

這裡的青色、綠色,甚至還有想到的陽光,色彩的調配適當,給人以舒暢悅目的感覺。而這美麗明朗,富有詩意的自然界景色,恰巧鮮明地襯託著「生死場」的衰敗慘象:

侵略者的炸彈,使留下的「殘牆」在曬陽光。野花還不曾開,蝶兒卻在飛,這些炸彈,使一切都失去了常態。好一幅天上美景,人間地獄圖。色彩詞也可以用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

「二裡半為了生氣,他的白眼球立刻多過黑眼球。」

人的感情突變,最容易在面部反應出來的,又特別是體現在眼睛的變化上,作者抓住這個特點,用「白眼球」立刻多過黑眼球這一眼色的變化,貼切、傳神地表現了突變的人物感情。

第三、自然、新穎是《生死場》語言又一特色。

先說自然。當李青山的抗日隊伍被打散後,也死傷了不少人,一個老婆婆的唯一的兒子也犧牲了。這個老婆婆十九歲就守寡,守了幾十年,就是為了這個兒子。當她知悉兒子犧牲的噩耗後,她:

「瘋了心的哭著跑來和李青山拼命,她捧住頭,象捧住一塊石頭般地投向了牆壁。」

失子之痛,使老婆婆失去了常態,作者真實地自然地把它表現出來,沒有虛假的粉飾。

再如一幅夜景畫:

「彎月相同彎刀刺上林端。王婆散開頭髮,她走向房後柴欄,在那兒她輕開籬門,柴欄外是墨沉沉的靜甜甜的,微風不敢驚動這黑色的夜畫;黃瓜爬上架了!玉米響著雄寬的葉子,沒有蛙聲,也少蟲聲。」

蕭紅用的都是些普通的字眼,樸素的語彙。作者不是單純地為了寫夜景的靜,而是用夜景的靜去反襯「輕開籬門」的門聲。王婆拉開籬門到柴欄去服毒了,雖然「輕開籬門」,可門的響聲並不輕,這門聲不僅驚動這「靜」的黑夜,還猶如一陣霹靂猛震著讀著的心靈。

再說新穎。蕭紅有時還偶然將西歐語言的特點引入她的小說,既保持了漢語特徵,又使語言顯得新穎。

比如,漢語中有個動詞詞尾是「著」,表示動作的持續,蕭紅則將動詞詞尾綴在形容詞、名詞後面,變形容詞、名詞為動詞。下面兩句就是如此:

「菜圃上的寂寞的大紅的西柿,紅著了。」

「午間的太陽權威著一切了。」

為了行文的活潑,有變化,她有時還偶然將西歐語言的倒裝句法引入小說。如

「人死了聽不見哭聲,靜悄悄地抬草捆或棺材向著亂墳崗子走去,接接連連的,不斷……」

這是把狀語倒裝在謂語後面。像類似的用法,還有很多,此不再一一列舉。

魯迅先生看了《生死場》後給了極高的評價:

「從《生死場》,看見了抗日前期的哈爾濱。這自然還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可以說,《生死場》是蕭紅創作道路上的一塊裡程碑。它不僅體現了作家的思想立場,顯露了作家的藝術風格,還奠定了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她後來的創作活動有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生死場》:十六年來魂依舊
  • 《生死場》預告:被馴服的女性究竟有多悲哀
    這本書是蕭紅為躲避日本特務機關迫害,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幫助下逃離哈爾濱之後寫的,是她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作品在當時的文壇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魯迅都為之作序,使之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也讓蕭紅一舉成名。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也是民國第一苦命女子。她才華橫溢,卻一生悲苦;她勇敢堅強,卻一生坎坷。
  • 湯唯飾演的蕭紅,一生奇遇又坎坷,她寫的《生死場》比這更精彩
    湯唯因《色戒》走紅,她的民國形象風情萬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次在《黃金時代》中,她再現民國文藝風,飾演作家蕭紅,又有不同的韻味。蕭紅的一生歷經磨難,可真算得上半部紅樓,蕭紅本人的故事就是一部小說,但蕭紅之所以成為蕭紅,又怎能忽視她的作品呢?
  • 人物|「民國四大才女「之蕭紅,「「30年代文學洛神「的故居介紹
    原名張秀環,後改為張乃瑩,她用筆名蕭紅髮表作品。蕭紅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更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蕭紅畫像蕭紅最出名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國北方民俗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
  • 《生死場》:魯迅最得意女弟子作品,力透紙背寫盡女性人間苦難
    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魯迅先生最得意的女弟子。1、《生死場》所謂的生死場,即亂墳崗子,乃為地主所恩賜。有的人很快死去,有的人得過一陣子。有的人盼著自己活,卻越來越沒活頭。有的人一心盼著別人死。死去的自然是孤魂野鬼,活著的人大多笑不到最後。死過一回的人,哪怕再活一次,也終歸要死的。
  • 中國最傳奇才女,「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31歲英年早逝
    左:蕭紅 右:張愛玲 1979年,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面世,他特意寫序解釋,沒有寫蕭紅是因為沒有及時接觸到她的作品: 「(直到)我生平第一次有系統地讀了蕭紅的作品,真認為我書裡未把《生死場》《呼蘭河傳》加以評論,實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
  • 那年今日 蕭紅:綻放於冰雪之中的北地紅蕊
    從2011年蕭紅誕辰百年開始,文藝圈就興起了一股「蕭紅熱」,使東北女作家蕭紅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許多改編自她真實經歷的影視作品也被製作出來。她的性格,她的愛情,她的作品,都充滿了唯那個時代才有的傳奇色彩。那麼這朵北地紅蕊,是如何在北方的漫天風雪裡綻放出動人色彩的呢? 蕭紅,原名張乃瑩,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 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
    (摘自《呼蘭河傳》)佔地1600多平方米的後花園,給蕭紅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在她那充斥著舊中國封建專制氛圍的家庭裡,只有在這後花園裡,她才能找到自由,享受到快樂。在花園的左側,有一尊蕭紅與祖父的塑像,祖父頭戴草帽蹲在地上低著頭在伺弄花草,蕭紅4——5歲的樣子,頭扎羊角辨,面帶微笑,手舉一朵鮮花扶在祖父的肩頭。
  • 蕭紅:死在追求自由與愛情的路上
    在「東特女一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也接觸到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自己也開始在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但這個時候的蕭紅或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將會踏上文藝女青年的道路,一直以文為生。1929年祖父去世,世界上最疼愛她的人去了。蕭紅十分悲痛,祖父去世後,她對家庭已經沒有感情和留戀的理由了。
  • 民國才女蕭紅:與張愛玲齊名,被魯迅盛讚,一生漂泊尋愛
    蕭紅當時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在文學上她有著非常強的天賦惡,並且在24歲那年的時候,就已經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場》,她是一個被大家低估的作家,也是一個流浪一生的一個人。
  • 「文學洛神」蕭紅:一個女人的三十一歲短暫苦難人生!
    《呼蘭河傳》中的溫暖是外祖父給的,如果沒有外祖父,我認為《呼蘭河傳》是不完整的,外祖父守護了蕭紅的童年,蕭紅和外祖父在一起的日子也是蕭紅一輩子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光,蕭紅用一生去懷念那樣的時光。蕭紅上中學以後,有一個契機,受到一連串的新思想的洗禮,雖然她的父親不想讓她繼續上學,可是她卻不願意放棄。
  • 發現蕭紅:致敬不應辜負的黃金時代丨鳳凰知道
    ●不出世的文學天才,卻又長期被主流文學忽視脫離作品看蕭紅,會覺得她是個「腦子不好使」的女人,做事情隨心所欲不考慮後果,一生的顛沛流離都跟自己的但作家是以作品作為生存的見證。作家楊早說:蕭紅原本是一個不世出的文學天才……她是用生命寫作的那種人,後世對她了解與研究的興趣,也正是建立在她作品的價值之上。以精神為志業的作家,他們的靈魂會呈現於他們的作品,也會投射於他們的人生。蕭紅的作品裡,又有著什麼樣的靈魂呢?她是一個很難被定義的作家。
  • (內含福利)蕭紅:黃金時代,生死一場
    * 國內外許多文學評論家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於站到了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
  • 只活了31歲的蕭紅: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一次次被男人辜負
    我把這篇文章獻給蕭紅,也獻給親愛的讀者朋友們。01作家蕭紅,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她的成名作是《生死場》,代表作是《呼蘭河傳》。她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魯迅先生則說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有人說,如果蕭紅能夠活的再久一點,她將會取得更輝煌的文學成就。
  • 田沁鑫 16年輪迴《生死場》
    蕭紅筆下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結緣舞臺。還有當年名噪一時的女演員李琳飾演金枝,上戲畢業分到劇院沒多久的任程偉扮演成業。還有,趙娟娟!一個身材高挑,眼睛長得大而生動的女演員,原山東省話的臺柱子,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幹部班,她演王婆。北京首輪演出結束,趙娟娟的免疫力突然嚴重下降,然後,聽到噩耗,一星期不到的時間,她去世了。後來聽說,她有癌症史,但基本痊癒,所以進組,她沒和任何人說。
  • 蕭紅:哀其不幸,更怒其不爭
    蕭紅趁熱打鐵,「我們兩人只有一條長褲呢!」與很多文學青年一樣,蕭軍也給魯迅寫信。十月頭寫了一封,到了十月中旬,魯迅竟然回信了,讓兩人去上海。第二天兩人出發了,全身上下只有一卷用爛的毛毯,一件毛線衫。還加上手寫的《生死場》與《八月的鄉村》。
  • 新刊 蕭紅:一個漂泊的靈魂
    事實上,這平安確實是短暫的,不久後,蕭紅就不得不提前回國,踏上了更加顛沛流離的悲劇之路。如今去回望蕭紅對「黃金時代」的感嘆,實在是飽含悽涼的。蕭紅在本質上是個善於描寫私人經驗的自傳體式作家,文學與人生,是蕭紅的兩條交叉線。這兩重世界曾經合二為一,但最終漸行漸遠、無法彌合:她在文學中找到了個人價值和心靈自由,像「大鵬金翅鳥一樣飛翔」,而在人生際遇上則顛沛流離,終於「跌入奴隸的死所」。
  • 才女作家張愛玲,蕭紅,三毛,我更喜歡蕭紅,你呢?
    只嘆時光荏苒,青春流逝,而我在不三不四的年紀裡,變心了,更喜歡蕭紅筆下呼蘭河的自然之美,也更喜歡蕭紅。為什麼呢?從3方面講,年少成長階段,愛情,經典流傳作品。學校給三毛的痛三毛12歲時,由於對文學的愛好,出現嚴重偏科,特別是數學。她的數學老師看三毛的眼神和低能兒沒什麼兩樣,充滿了無盡的鄙夷和漠視。當三毛髮奮圖強,夜以繼日的惡補數學課時,連續取得滿分好成績時,但她的老師不相信。
  • 名人星圖解讀 | 雙子座的蕭紅:於黑夜中瞥見黃金時代
    蕭紅,原名張乃瑩,現代著名作家,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1911年6月1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因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一個灼灼發光的名字。《生死場》、《後花園》、《呼蘭河傳》、《小城三月》……她短暫的一生中所留下的近百萬字作品,絕大部分成為了現代漢語的經典之作。
  • 蕭紅為什麼這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