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23日,聖誕節的前兩天,東北女作家蕭紅在熱鬧的節日氛圍中清冷離世,年僅31歲。1月25日,她的遺體被安葬於香港淺水灣。從2011年蕭紅誕辰百年開始,文藝圈就興起了一股「蕭紅熱」,使東北女作家蕭紅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許多改編自她真實經歷的影視作品也被製作出來。
蕭紅,原名張乃瑩,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1911年,她出生,1942年,她辭世。在短暫的31年人生中,她特立獨行,倔強地反抗著。
1911年的夏天,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早年和祖父生活在一起。可以說,她的童年並不幸福。1930年,她為了抗婚離家出走,卻又接受了未婚夫的接濟,之後結識蕭軍、端木蕻良等人。
1933年,她在魯迅的幫助下開始創作,1935年她出版了長篇小說《生死場》,並出版了小說集《牛車上》,自此走上了創作的道路。
湯唯和宋佳所演繹的熒幕上的蕭紅
蕭紅的一生都在疲於奔命和動蕩不安中掙扎著、反抗著,文學創作雖然成全了她,卻沒有徹底改變她的悲慘命運。最終,她寂寞地離開了這片寒冷的土地,年僅三十一歲,成為文學界一曲絕唱的悲歌。
生活的脫軌,讓蕭紅飽經憂患;而文字的脫軌,卻讓《呼蘭河傳》不朽。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當年,蕭紅與老家的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於哈爾濱的旅店,欠了巨款,未婚夫落荒而逃,旅店老闆威脅要將已懷孕的蕭紅賣進妓院。危急中她給《國際協報》報社寫信求助,蕭軍前往探望,兩個文學青年一見鍾情,他奮力將她救出,自此,文學史上遂有珠聯璧合之「兩蕭」。
有關蕭紅的故事,總是這樣開場的。故事一開始,蕭紅便與傳統的束縛格格不入,她拒絕平庸落套,在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催促下,也為了追尋自由,她就這樣走上了一條非常規的道路。雖然隔了九十年漫長的時光,蕭紅那番驚險的經歷,依然讓人覺得膽戰心驚。
1932年,蕭紅和蕭軍開始了同居生活。兩人共同度過了幸福卻艱辛的時光。寒冷和飢餓是真實的,熱戀也是真實的。她曾寫,「我拿什麼來餵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嗎?草褥子可以吃嗎?」,她還曾寫,「只有愛的踟躕美麗,三郎,我並不是殘忍,只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其間,正有說不出的風月」,「當他愛我的時候,我沒有一點力量,連眼睛都張不開。」
她曾以為愛可以抵禦饑寒。有時,蕭軍拿著三角琴,蕭紅扎著短辮,兩人衣履隨意,在街頭且彈且唱,別有一番瀟灑。偶爾吵架了,兩人搶著喝酒,他又醉又氣,在地上打滾,讓蕭紅心痛也自責。
蕭紅與蕭軍
蕭軍帶著她接觸左翼文化人並開始寫作。兩蕭到上海後,在魯迅關懷下,慢慢在文壇站穩,不再憂心衣食。1935年,蕭紅出版了長篇小說《生死場》和小說集《牛車上》。
日子久了,性格的差異導致兩人的摩擦漸多,加之蕭軍是主張「愛便愛,不愛便丟開」的,兩人同居五年多,他在感情上的旁逸斜出,每次都讓蕭紅「流血、顫慄」。
1938年,蕭紅在懷有身孕的情況下,毅然和蕭軍分手。
1937年秋,兩蕭在武漢認識端木蕻良,後者因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頗受文壇矚目。他斯文秀氣,跟蕭軍的粗獷豪放迥異其趣。蕭紅和端木蕻良漸生好感。1938年春,他們回武漢就同居了,並於5月下旬舉辦婚禮——這又是一次不被祝福的婚姻。在此期間,蕭紅的長篇小說《馬伯樂》開始動筆,並於1939年秋完成長篇散文《回憶魯迅先生》。
他們「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但在蕭紅生命的最後時光,端木卻並未陪在她的身邊。
微笑的蕭紅
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作品合集《跋涉》、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中篇小說《馬伯樂》,以及最富勝譽的《呼蘭河傳》,正是她孤單人生旅程的真實寫照。
《呼蘭河傳》是蕭紅生命後期的創作,她偏離了政治軌道,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個人性、以及尋找自我化之路。她確實並非一個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女子,但是一個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女子,是絕不可能寫出天馬行空的《呼蘭河傳》的。
對於《呼蘭河傳》,茅盾評價說它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蕭紅的小說特色鮮明。她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它們是自敘性的,散文的,陌生的。不事雕琢,卻自然流暢,讀來讓人愛不釋手。
這朵花,用她自己的方式,怒放著。
蕭紅曾這樣解讀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蕭紅雕像:似在思索
1941年初,蕭紅的肺結核已很嚴重了,她邊治療邊寫《馬伯樂》第二部,出院後依舊虛弱。1941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炮火連天,全城驚慌失措。已臥床半年、不能走動的蕭紅,比健康人更多一層惶恐,擔心自己被丈夫拋棄。
端木蕻良沒法陪在她的身邊,於是,仰慕她的文學青年駱賓基留下來照顧她。幾經周折,蕭紅才住進醫院。誰料,主治醫生將她誤診為喉瘤,進行喉管開刀手術。蕭紅術後感染高燒,又接連遭受折騰,而藥品全部被日軍接管,藥店無藥可售,她又不能發聲,痛苦萬狀。
1月18日,蕭紅被轉送至瑪麗醫院,由於日寇佔領香港,一切醫療用具奇缺,蕭紅難以得到正常的治療。臨終前,她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
蕭紅畫像
1942年1月22日,蕭紅因肺炎及喉瘤炎去世,年僅三十一。這為她動蕩的人生旅程,畫上了一個終結的驚嘆號。
蕭紅死了,但她的作品卻流傳後世;北地紅蕊終究凋零,但芬芳還馥鬱著……
那年今日 | 梁羽生:想聽你講講江湖的故事
那年今日 | 最孤單的旅行:那些「非人類航天明星」
那年今日 | 柴田豐:92歲寫下第一首詩 一切都為時不晚
來源:綜合鳳凰網、搜狐網、共識網等整理
本期編輯:朱虹
實習編輯:胡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