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蕭紅的三段情事:從此三郎皆路人

2021-02-23 澎湃新聞

因為電影《黃金時代》,女作家蕭紅的名字再次成為一段記憶中的符號。「蕭紅在情感生活上既幸運又不幸。幸運的是愛慕她的人很多,她也曾有過歡欣和愉悅;不幸的是真正疼她的人很少……婚姻和生育,於別人是甜蜜和幸福,可對蕭紅來說,卻總是痛苦和悲涼!」這是女作家遲子建眼中的蕭紅。本文由遲子建授權澎湃新聞刊發。

1934年夏,蕭紅在青島櫻花公園。

1932年秋,蕭紅與蕭軍在道裡公園。「二蕭」在東北相戀,在西安分手。他們的分手,使蕭紅心灰意冷。

■遲子建

蕭紅出生時,呼蘭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歡把垂下的長髮,輕輕浸在河裡,洗濯它一路走來惹上的塵埃。於是我們在蕭紅的作品中,看到了呼蘭河上搖曳的月光。那樣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帶著股芬芳之氣。蕭紅在香港辭世時,呼蘭河水仍是清的。由於被日軍佔領,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緊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買了一對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這個無奈之舉,在我看來,是冥冥之中蕭紅的暗中訴求。因為蕭紅是一朵盛開了半世的玫瑰,她的靈骨是花泥,回歸花瓶,適得其所。

香港淪陷,為安全計,端木蕻良將蕭紅的骨灰分裝在兩隻花瓶中,一隻埋在淺水灣,如戴望舒所言,臥聽著「海濤閒話」; 另一隻埋在戰時臨時醫院,也就是如今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棵樹下,仰看著花開花落。

我三月來到香港大學做駐校作家時,北國還是一片蒼茫。看慣了白雪,陡然間滿目綠色,還有點不適應。我用晚飯後漫長的散步,來融入異鄉的春天。

從我暫住的寓所,向南行五六分鐘吧,可看到一個小山坡。來港後的次日黃昏,我無意中散步到此,見到圍欄上懸掛的金字匾額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時,心下一驚,難道這就是蕭紅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難道不期然間,我已與她相逢?

我沒有猜錯,蕭紅就在那裡。

蕭紅1911年出生在呼蘭河畔,舊中國的苦難和她個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讓她飽嘗艱辛,一生顛沛流離,可她的筆卻始終飽蘸深情,氣貫長虹。蕭紅留下了兩部傳世之作《生死場》和《呼蘭河傳》,前者由魯迅先生作序,後者則是茅盾先生作序。而《生死場》的原名叫《麥場》,標題亦是胡風先生為其改的。可以說,蕭紅踏上文壇,與這些泰鬥級人物的提攜和激賞是分不開的。不過,蕭紅本來就是一片廣袤而葳蕤的原野,只需那麼一點點光,一點點清風,就可以把她照亮,就可以把她滿腹的清香吹拂出來。

蕭紅在情感生活上既幸運又不幸。幸運的是愛慕她的人很多,她也曾有過歡欣和愉悅;不幸的是真正疼她的人很少。她兩度生產,第一個因無力奉養,生下後就送了人;而在武漢生下第二個孩子時,蕭紅身邊,卻沒有相伴的愛人,孩子出生不久既夭折。婚姻和生育,於別人是甜蜜和幸福,可對蕭紅來說,卻總是痛苦和悲涼!難怪她的作品,總有一縷擺不脫的憂傷。

1935年蕭紅(右)與蕭軍合影。

蕭紅與蕭軍在東北相戀,在西安分手。他們的分手,使蕭紅心灰意冷,她東渡日本。那期間,她的作品並不多,有影響的,應該是短篇小說《牛車上》。赴日期間,魯迅先生病逝,這使內心灰暗的她,更失卻了一份光明。蕭紅才情的爆發,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時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後歲月。《呼蘭河傳》無疑是蕭紅的絕唱,茅盾先生稱它為「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可謂一語中的。她用這部小說,把故園中春時的花朵和蝴蝶,夏時的火燒雲和蟲鳴,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飛雪和麻雀,連同那些苦難辛酸而又不乏優美清麗的人間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繡花針,疏朗有致地繡在一起,為中國現代文學打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後花園」,生機盎然,經久不衰。

蕭軍、端木蕻良和駱賓基,這幾個與蕭紅的情感生活緊密相連的男人,在蕭紅故去後,彼此責備。蕭紅身處絕境,一盞燈即將耗掉燈油之際,竟天真地幻想著尚武的蕭軍,能夠天外來客一樣飛到香港,讓她脫離苦海。蕭紅臨終前寫下的「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可以說是她對自己悽涼遭遇的血淚控訴!事實是,蕭紅去了,但她的作品留下來了,她用作品獲得了永恆的青春!

1938年,蕭紅、端木蕻良攝於西安

駱賓基生於1917年,比蕭紅小6歲,抗戰時期流亡到了香港,在病榻照顧蕭紅,並撰寫了第一本蕭紅傳記《蕭紅小傳》。

我想起了多年以前,追逐著蕭紅足跡的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先生,對我講起他當面指責端木蕻良辜負了蕭紅時,端木突然痛哭失聲。我想無論是葛浩文還是我們這些蕭紅的讀者,聽到這樣的哭聲,都會報之以同情和理解。畢竟,那一代人的情感糾葛,愛與痛,歡欣與悲苦,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端木蕻良能夠在風燭殘年寫作《曹雪芹》,也許與蕭紅的那句遺言不無關係:「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而且,按照端木蕻良的遺囑,他的另一半骨灰,由夫人鍾耀群帶到了香港,埋葬在聖士提反女校的樹叢中,默默地陪伴著蕭紅。只是歲月滄桑,蕭紅那一抔靈骨的確切埋葬地,沒人說得清了。只知道她還在那個園子裡,在花間樹下,在落潮聲裡。

香港淺水灣蕭紅墓,攝於1942年。

蕭紅在淺水灣的墓,已經遷移到廣州銀河公墓,而她在呼蘭河畔的墓,埋的不過是端木蕻良珍存下來的她的一縷青絲而已。一個人的青絲,若附著在人體之上,歲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會將它逐漸染白;而脫離了人體的青絲,不管經歷怎樣的悽風苦雨,依然會像嬰孩的眼睛一樣,烏黑閃亮。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規模不大,但歷史悠久,據說範徐麗泰和吳君如就畢業自這裡。它管理極嚴,平素總是大門緊鎖。有一天放學時分,趁學生們出來的一瞬,我混進門裡。然而一進去,就被眼尖的門房發現,將我攔住。我向她申明來意,她和善地告訴我,蕭紅的靈骨確實在園內,只是具體方位他們也不知道。如果我想進園憑弔,需要與校方溝通。她取來一張便條,把聯繫人的電話給了我。我悵惘地出園的一瞬,忽聞一陣琴聲。循聲而望,那座古樸的米黃色小樓的二層,正有一位梳短髮的女孩,傾著身子,動情地拉著小提琴。窗裡的琴聲和窗外的鳥鳴呼應著,讓我分不清鳥鳴是因琴聲而起呢,還是琴聲因鳥鳴才如泣如訴。

我沒有撥那個電話。在我想來,既然蕭紅就在園內,我可以在與她一欄之隔的城西公園與她默然相望。聖士提反,是首位為基督教殉難的教徒,他是被異教徒用石塊砸死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說不出的悲壯,更有一股說不出的聖潔。其實蕭紅也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只不過她信奉的教是文學,並且也是為它而殉難。她在文學史上的光華,與聖士提反在基督教歷史上的光華一樣,永遠不會泯滅。

清明節的那天,香港煙雨濛濛。黃昏時分,我啟開一瓶紅酒,提著它去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祭奠蕭紅。我本想帶一束鮮花的,可蕭紅在園內四季有鮮花可賞,那紅的扶桑和石榴,紫色的三角梅和白色的百合,都在如火如荼地盛開著。蕭紅是黑龍江人,那裡的嚴寒和長夜,使她跟當地人一樣,喜歡飲酒吸菸。我多想撒一瓶呼蘭河畔生產的白酒給她呀,可是遍尋附近的超市,沒有買到故鄉的酒。我只能以我偏愛的紅酒來代替了。

復活節連著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長假,聖士提反女校靜悄悄的。我在列堤頓道,隔著欄杆,搜尋園內可以撒酒的樹。校園裡的矮株植物,有葉片黃綠相間的蒲葵,有油綠的魚尾葵,還有剛打了骨朵的米子蘭。我把它們輕輕掠過,因為它們顯然年輕,而蕭紅已經去世六十八年了。最終,我選擇了兩棵大樹,它們看上去年過百歲,而且與欄杆相距半米,適合我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樹,一棵則是冠蓋入雲、枝幹遒勁的榕樹。鐵欄杆的縫隙,剛好容我伸進手臂。我舉著紅酒,慢慢將它送進去,默念著蕭紅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樹下,另一半撒在樹身如水泥澆築的大榕樹下。紅酒漸漸流向樹根,滲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嬈的暗紅的溼痕,仿佛月亮中桂樹的影子,隱隱約約,迷迷離離。

撒完紅酒,我來到聖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園。一雙黑色的有金黃斑點的蝴蝶,在棕櫚樹間相互追逐,它們看上去是那麼的快樂;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著一個膚色黝黑的女孩,她舉著小鏡子,靜靜地塗著口紅。也許,她正要趕赴一場重要的約會。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蕭紅所在之時那般的碧海藍天了,從我居所望見的維多利亞港和它背後的遠山,十有七八是被濃重的煙靄籠罩著。大海這隻明淨的眼,仿佛患上了白內障。而聖士提反女校周圍,亦被幢幢高樓擠壓著。蕭紅安息之處,也就成了繁華喧鬧都市中深藏的一塊碧玉。不過,這裡還是有她喜歡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鳥兒來夜夜歌唱。作為黑龍江人,我們一直熱切盼望著能把蕭紅在廣州的墓,遷回故鄉,可是如今的呼蘭河幾近乾涸,再無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燈的情景了。我想蕭紅一生歷經風寒,她的靈骨能留在溫暖之地,落地生根,於花城看花,在香港與拉琴的女生和塗紅唇的少女為鄰,也是幸事。更何況,蕭紅臨終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魯迅先生的身旁。

走出城西公園,我踏上了聖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條路——柏道。暮色漸深,清明離我們也就越來越遠了。

走著走著,我忽然感覺頭頂被什麼輕撫了一下,跟著,一樣東西飄落在地。原來從女校花園欄杆頂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條,送下來一朵扶桑花。沒有風,也沒有鳥的蹬踏,但看那朵豔紅的扶桑,正在盛時,沒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為何而落。

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緣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軟而濃豔的扶桑,帶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夢。

寫於2010年4月8日香港,原題為《落紅蕭蕭為哪般》。

相關焦點

  • 蕭紅故事裡,一切都是自由的
    走投無路之際,她逃婚的對象追到北京,於是兩人回到哈爾濱同居,懷孕後,未婚夫自覺無力撫養,把她拋棄。因積欠不少房租,她幾乎被房東賣入青樓,幸好投書報社,得到救助,並且遇到當時是報社編輯的蕭軍。張迺瑩從此展開了女文青蕭紅最美妙的一段人生旅程,她的愛情終於圓滿,她的寫作才能迅速得到魯迅認可,她成了名滿中國的左翼女作家,才華成就直逼丁玲。這夢幻般的成就不過是兩三年間的事。
  • 蕭紅:死在追求自由與愛情的路上
    蕭紅的出身其實不算清貧,1911年6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她的父親張廷舉,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再加上母親姜玉蘭1919年病故。 父親張廷舉續娶了後母,梁亞蘭,後母對蕭紅自然不會有多好。這些童年的經歷也都是促使蕭紅最終離家的決心。唯一對蕭紅疼愛的,是她的祖父張維禎,經常會帶著幼年的蕭紅學古籍也帶她玩耍。
  • 蕭紅:愛情路上一錯再錯
    1925年,14歲的蕭紅由父親做主,許配給省防軍第一路幫統汪廷蘭的次子汪恩甲。1926年,蕭紅將要讀初中時,因父親阻撓輟學在家。她以出家當尼姑為籌碼逼迫父親讓步,於1927年進入哈爾濱東省特別區第一女子中學(現蕭紅中學)讀書。從師範學校畢業的汪恩甲,當時任小學教員。他到學校拜訪過蕭紅,蕭紅也為他織過毛衣。他的父親去世時,蕭紅還去吊過孝。
  • 擅長畫牡丹的畫家蕭紅 蕭紅國畫牡丹圖欣賞
    原標題:擅長畫牡丹的畫家蕭紅蕭紅國畫牡丹圖欣賞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古往今來,文人墨士讚頌牡丹,描繪牡丹的不計其數。
  • 蕭紅為什麼這樣紅?
    蕭紅這個弱女子叱吒文壇的時候,張愛玲還在上海的聖瑪利亞中學讀書,蕭紅成名的速度幾乎是一飛沖天,她是文壇巨擘魯迅先生傳衣缽百般呵護的女弟子。1936年,斯諾訪華,他問魯迅,誰堪當女性文壇的翹楚?魯迅毫不猶豫地說是蕭紅。其時,丁玲取締冰心的位置,躍為革命文學的旗手,蕭紅火線殺入文壇,吹響東北作家群進軍全國的鼓號。
  • 那年今日 蕭紅:綻放於冰雪之中的北地紅蕊
    從2011年蕭紅誕辰百年開始,文藝圈就興起了一股「蕭紅熱」,使東北女作家蕭紅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許多改編自她真實經歷的影視作品也被製作出來。她的性格,她的愛情,她的作品,都充滿了唯那個時代才有的傳奇色彩。那麼這朵北地紅蕊,是如何在北方的漫天風雪裡綻放出動人色彩的呢? 蕭紅,原名張乃瑩,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 INS·空歡喜·頭像:感謝你贈我一場空歡喜,從此天涯皆路人
    INS·空歡喜·頭像:感謝你贈我一場空歡喜,從此天涯皆路人!1.短期交往看臉蛋,長期交往看脾氣,一生交往看人品!「時間是個好東西,驗證了人心,見證了人性,懂得了真的,明白了假的,沒有過不去的經歷,只有走不出的自己!2.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 越熱烈越撕裂,「渣男收割機」蕭紅帶給女孩三大人生忠告
    ,也就是說,影片沒有側重對作家蕭紅這個身份的講述,而是講述了女人蕭紅在愛情選擇道路上的坎坷心酸。作為當時獨立意識覺醒的新女性,擁有自己文學事業的蕭紅,為何偏在愛情的路上頻頻摔成重傷?其實縱觀全片加上對蕭紅生平的解讀,我們不難發現,所愛之人皆是負心漢,除了命運的捉弄外,更重要的她身上有這三個致命弱點。
  • 蕭紅: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
    畢竟是闊少出身,一開始汪給蕭紅提供了不錯的經濟條件,蕭紅有了好的衣食,並得以繼續讀書。二人在東興順旅館同居後,蕭紅懷孕。蕭紅 男裝照但汪的經濟狀況並非一直像一開始那樣闊綽,隨著日子越來越久,7個月時二人就欠下幾百元食宿費。蕭紅臨近產期時,汪卻不辭而別,從此銷聲匿跡。後人對汪的離開多種猜測,看法不一。
  • 才女作家張愛玲,蕭紅,三毛,我更喜歡蕭紅,你呢?
    只嘆時光荏苒,青春流逝,而我在不三不四的年紀裡,變心了,更喜歡蕭紅筆下呼蘭河的自然之美,也更喜歡蕭紅。為什麼呢?從3方面講,年少成長階段,愛情,經典流傳作品。就這樣三毛在眾目睽睽之下,成了全校的名人,而她的心徹底崩潰,從此封閉了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身體。離了學校,整日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和人說話,不外出,吃飯都是父母每天用託盤送進三毛的臥室。這一封閉,大概持續了四年左右,直到16歲時,在美術老師顧福生的幫助下,冰封已久的心才慢慢的開始融化,隨後進入了大學開始了正常地生活。
  • 魯迅和蕭紅:愛是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但隨著二蕭來信增多,尤其是蕭紅得知魯迅喜歡她的《生死場》後,這個東北妹妹的特長發揮出來了,決定在信裡蕩漾一把:將魯迅稱她為「女士」這一稱呼提出抗議。沒曾想,從此二人關係出現逆轉。蕭紅和蕭軍魯迅用近乎調侃的語氣回信:「悄女士在提出抗議,但叫我怎麼寫呢?悄嬸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並不好,所以我想,還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罷。」
  • 蕭紅,你太慘了!
    失望氣憤至極的蕭紅返回北平。靠著汪恩甲的接濟,她得以繼續學業。可汪恩甲不是真的支持蕭紅讀書,而是想把蕭紅帶回哈爾濱同居,再慢慢說服家人同意他們結婚。不久兩人發生爭執,分道揚鑣。當老闆向他們逼要債務時,汪恩甲卻突然人間蒸發,將已身懷六甲的蕭紅扔在旅館。因遲遲不見汪恩甲歸來,旅店老闆威脅蕭紅要把她賣掉。蕭軍就是在這時,來到了蕭紅的世界。
  • 從此蕭郎是路人,蕭郎是誰?
    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的鳳凰的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蕭史、弄玉就住在那裡,不飲不食,不下數年。一天晚上,奏完笙簫之後,蕭史對公主說:「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公主也說:「這宮廷生涯,我壓根兒就厭煩,我願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從此,二人便隱居在華山的中峰之上。
  • 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
    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她在《呼蘭河傳》中曾這樣寫道:「父親是嚴厲的,母親惡言惡語,祖母用針刺過我的手,所以我不喜歡她。只有祖父溫暖我,每天跟在祖父身後,在後花園裡玩耍。」「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裡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
  • 再見,關於蕭紅的蜚短流長
    蕭軍蕭紅在青島櫻花公園蕭紅(1911—1942年),與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並稱「民國四大才女」,又被稱為「文學洛神」,她的《呼蘭河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作。不過,許多人提起蕭紅,首先想到的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與多位男主角傳出的那些「緋聞」。  有意思的是,這一點蕭紅在生前就猜測到了。
  • 蕭紅:遭家暴男友毆打,被庸醫切開喉嚨,臨終遺言留「魯迅」2字
    在1934年的時候,蕭紅就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當時的魯迅看到這部小說之時,就對蕭紅大加讚賞,此後蕭紅與魯迅取得了聯繫,在魯迅的鼓勵之下,蕭紅文學創作的心變得更加堅定了。 雖然蕭紅當時十分難過,但後來還是原諒了汪恩甲,在1931年的時候就開始了同居,不久蕭紅就懷了孕。可當蕭紅懷胎已然九月的時候,汪恩甲卻突然消失了,將蕭紅獨自留在了旅館之內,從此生死未卜。
  • 只活了31歲的蕭紅: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一次次被男人辜負
    在她的幫助下,蕭紅成功逃出了家。從此以後,蕭紅後半生的動蕩生活正式拉開了帷幕。出逃後,因為生活所迫,蕭紅在街頭偶遇未婚夫汪恩甲的時候,竟然為了一口吃的,一張可以棲息的床鋪而投入到他的懷抱。之後的幾個月裡,在哈爾濱東興順旅店,蕭紅跟汪恩甲過上了有地方住有飯吃的的生活,她漂泊無依的日子總算是好轉起來了。
  • 名人星圖解讀 | 雙子座的蕭紅:於黑夜中瞥見黃金時代
    蕭紅漂泊無依、流離失所而又貧病交加的一生印證了這一點。 然而,太陽和月亮六合,且月亮被太陽接納,強化了蕭紅在寫作和思想上(雙子座)的創造性才華(獅子座)。而太陽雙子所暗含的寫作天賦和語言才華,也進一步透過水土合相的表達管道得以釋放,成就了蕭紅的作品在文學史上的顯著地位(土星經驗磨礪之後帶來了具體的成就)。
  • 新刊 蕭紅:一個漂泊的靈魂
    隔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狂風驟雨般的愛情和烽火漫天的故國都蒙上了一層懷想的輕霧,而漂泊了那麼久,她奉為宗教的寫作在導師魯迅的提攜下日益自由,終於可以停下來感嘆一句:「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僅僅是在籠子裡的平安,她也是又愛又怕的。寫信的一個月前,魯迅逝世了,震驚和悲慟過後,蕭紅好像隱隱找到了一種悲痛化出來的力量,這是她微小的堅強。
  • 張愛玲與蕭紅:兩位才女的相似與交集
    還有蕭紅,雖然低調、苦逼,但寫出的東西誰敢小瞧?雖然大多數人不信上帝,但她倆的大腦確實是被上帝「親吻」過的。她們完全依賴天賦寫作,她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有自己什麼樣的語言。也許張愛玲身上還有家族遺傳的痕跡,但蕭紅,則是毫無依傍地寫作,完全憑她的天賦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