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算法上解讀自動駕駛是如何實現的?

2021-01-11 騰訊汽車

[摘要]車輛路徑規劃問題中路網模型、路徑規划算法和交通信息的智能預測為關鍵點。

由於駕駛員的駕駛工作繁重,同時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增加,非職業駕駛員的數量增多,導致交通事故頻繁發生。如何提高汽車的主動安全性和交通安全性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性問題。

圖1 智能汽車示意圖

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圖像處理等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的發展,研究人員開始將各種先進的技術應用於汽車控制上,輔助駕駛員進行汽車的操縱控制。在這些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蓬勃發展的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逐步產生了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車輛的自動駕駛(又稱為智能汽車)。未來實用化的智能汽車將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事故、提高運輸效率、減輕駕駛員操縱負擔,從而提高整個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機動性與汽車行駛的主動安全性。科技部於2001年已正式啟動實施了十五計劃中的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和示範工程」 來提高我國整個運輸系統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車輛的自主駕駛是實現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智能交通系統)的關鍵。

圖2 智能交通系統示意圖

車輛自主駕駛系統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智能控制機器,其研究內容大致可分為信息感知、行為決策及操縱控制三個子系統。路徑規劃是智能車輛導航和控制的基礎,是從軌跡決策的角度考慮的,可分為局部路徑規劃和全局路徑規劃。

全局路徑規劃的任務是根據全局地圖資料庫信息規劃出自起始點至目標點的一條無碰撞、可通過的路徑。目前正在研究的有準結構化道路環境多種約束條件下的路徑規劃技術,自然地形環境下的路徑規劃技術,以及重規劃技術等。由於全局路徑規劃所生成的路徑只能是從起始點到目標點的粗略路徑,並沒有考慮路徑的方向、寬度、曲率、道路交叉以及路障等細節信息,加之智能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受局部環境和自身狀態的不確定性的影響,會遇到各種不可測的情況。因此,在智能車輛的行駛過程中,必須以局部環境信息和自身狀態信息為基礎,規劃出一段無碰撞的理想局部路徑,這就是局部路徑規劃。通常路徑規劃的方法有:空間搜索法、層次法、動作行為法、勢場域法、柵格法、模糊邏輯法和神經網絡法等。

汽車自動駕駛任務可以分為三層,如圖3所示,每層執行不同任務,包括上層路徑規劃、中層行駛行為規劃和下層軌跡規劃。

圖3 汽車自動駕駛任務

上層路徑規劃在已知電子地圖、路網以及宏觀交通信息等先驗信息下,根據某優化目標得到兩點之間的最優路徑,完成路徑規劃的傳感信息主要來自於GPS定位信息以及電子地圖。中層行駛行為規劃是指根據主車感興趣區域內道路、交通車等環境信息,決策出當前時刻滿足交通法規、結構化道路約束的最優行駛行為,動態規劃的行駛行為序列組成宏觀路徑。行為規劃的傳感信息主要來自車載傳感器如雷達、照相機等,用以識別道路障礙、車道線、道路標識信息和交通信號燈信息等。下層軌跡規劃是指在當前時刻,以完成當前行車行為為目標,考慮周圍交通環境並滿足不同約束條件,根據最優目標動態規劃決策出的最優軌跡。同時,車輛的動力學約束也會在下層得到體現,下層軌跡規劃除了必要的外部環境信息外,還需要對主車狀態信息進行測量或估計。

車輛路徑規劃問題中的幾個關鍵點:路網模型、路徑規划算法和交通信息的智能預測,涉及的方面較多,本文主要針對路徑規划過程做簡單的探討。

一.問題引入

我們嘗試解決的問題是把一個遊戲對象(game object)從出發點移動到目的地,如圖2所示。路徑搜索(Pathfinding)的目標是找到一條好的路徑——避免障礙物、敵人,並把代價(燃料,時間,距離,裝備,金錢等)最小化。運動(Movement)的目標是找到一條路徑並且沿著它行進,當遊戲對象開始移動時,一個老練的路徑搜索器(pathfinder)外加一個瑣細的運動算法(movement algorithm)可以找到一條路徑,遊戲對象將會沿著該路徑移動而忽略其它的一切。一個單純的運動系統(movement-only system)將不會搜索一條路徑(最初的「路徑」將被一條直線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在每一個結點處僅採取一個步驟,即朝著某個方向行進一段距離,同時需要考慮周圍的障礙物環境避免碰撞的產生。顯然,同時使用路徑搜索(Pathfinding)和運動算法(movement algorithm)將會得到最好的效果。

移動一個簡單的物體(object)看起來是容易的,而路徑搜索是複雜的,為什麼涉及到路徑搜索就產生麻煩了?考慮以下情況:

圖4 避碰路徑規劃

物體(unit)最初位於地圖的底端並且嘗試向頂部移動,物體掃描的區域中(粉紅色部分)沒有任何東西顯示它不能向上移動,因此它持續向上移動。在靠近頂部時,它探測到一個障礙物然後改變移動方向,然後它沿著U形障礙物找到它的紅色的路徑。相反的,一個路徑搜索器(pathfinder)將會掃描一個更大的區域(淡藍色部分),但是它能做到不讓物體(unit)走向凹形障礙物而找到一條更短的路徑(藍色路徑)。

針對以上情形,如圖5所示,可以擴展一個運動算法,用於對付上圖所示的障礙物,或者避免製造凹形障礙,或者把凹形出口標識為危險的(只有當目的地在裡面時才進去)。比起一直等到最後一刻才發現問題,路徑搜索器能提前作出規劃,選擇一條更優的運動路徑。

圖5 避障優化路徑規劃方法

二、問題描述

汽車軌跡規劃及智能決策是實現汽車智能化的關鍵技術之一,其主要任務是依據環境感知系統處理後的環境信號以及先驗地圖信息,在滿足汽車行駛諸多約束的前提下,以某性能指標最優為目的,規劃出車輛的運動軌跡。

智能車的自動駕駛行為即是將車從起始位姿「搬運」到目標位姿,車輛的運動限制在路面上、同時其運動學及動力學模型使得其不能像空中的無人機一樣隨意調整航向角,因此,規劃的路徑除了考慮路程最短、無碰撞外還需要考慮車輛運動軌跡的可執行性。

三.車輛路徑規划算法

根據車輛導航系統的研究歷程, 車輛路徑規划算法可分為靜態路徑規划算法和動態路徑算法。靜態路徑規劃是以物理地理信息和交通規則等條件為約束來尋求最短路徑,靜態路徑規划算法已日趨成熟, 相對比較簡單, 但對於實際的交通狀況來說,其應用意義不大。動態路徑規劃是在靜態路徑規劃的基礎上, 結合實時的交通信息對預先規劃好的最優行車路線進行適時的調整直至到達目的地最終得到最優路徑。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車輛路徑規划算法。

1. Dijkstra算法

圖6 Dijkstra算法示意圖

Dijkstra(迪傑斯特拉)算法是最短路算法的經典算法之一,由E.W.Dijkstra在1959年提出的。該算法適於計算道路權值均為非負的最短路徑問題,可以給出圖中某一節點到其他所有節點的最短路徑,以思路清晰,搜索準確見長。相對的,由於輸入為大型稀疏矩陣,又具有耗時長,佔用空間大的缺點。其算法複雜度為O(n2),n為節點個數。

2.Lee算法

Lee算法最早用於印刷電路和集成電路的路徑追蹤, 與Dijkstra算法相比更適合用於數據隨時變化的道路路徑規劃, 而且其運行代價要小於Dijkstra 算法。只要最佳路徑存在, 該算法就能夠找到最佳優化路徑。Lee算法的複雜度很難表示, 而且對於多圖層的路徑規劃則需要很大的空間。

3. Floyd算法

Floyd算法是由Floyd於1962年提出的, 是一種計算圖中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的算法。可以正確處理有向圖或負權的最短路徑問題,同時也被用於計算有向圖的傳遞閉包,Floyd-Warshall算法的時間複雜度為O(n3),空間複雜度為O(n2),n 為節點個數。與對每一節點作一次Dijkstra算法的時間複雜度相同,但是實際的運算效果比Dijkstra算法要好。

4.啟發式搜索算法——A* 算法

圖7 A* 算法動態示意圖

啟發式搜索有很多的算法,如: 局部擇優搜索法、最好優先搜索法、A* 算法等。其中A* 算法是由Hart、Nilsson、Raphael等人首先提出的,算法通過引入估價函數,加快了搜索速度,提高了局部擇優算法搜索的精度,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是當前較為流行的最短路算法。A* 算法所佔用的存儲空間少於Dijkstra算法。其時間複雜度為O(bd),b為節點的平均出度數,d為從起點到終點的最短路的搜索深度。

5. 雙向搜索算法

雙向搜索算法由Dantzig提出的基本思想,Nicholson正式提出算法。該算法在從起點開始尋找最短路徑的同時也從終點開始向前進行路徑搜索,最佳效果是二者在中間點匯合,這樣可縮短搜索時間。但是如果終止規則不合適,該算法極有可能使搜索時間增加1倍,即兩個方向都搜索到最後才終止。

6. 蟻群算法

圖8 蟻群算法示意圖

蟻群算法是由義大利學者M.Dorigo等於1991年提出的,它是一種隨機搜索算法, 是在對大自然中蟻群集體行為的研究基礎上總結歸納出的一種優化算法,具有較強的魯棒性,而且易於與其他方法相結合,蟻群算法的算法複雜度要優於Dijkstra算法。

此外, 還有實時啟發式搜索算法、基於分層路網的搜索算法、神經網絡、遺傳算法及模糊理論等,由於實際需求不同對算法的要求和側重點也會有所不用,所以也出現了許多以上算法的各種改進算法。大多數算法應用於求解車輛路徑規劃問題時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目前的研究側重於利用多種算法融合來構造混合算法。

四.總結

目前, 投入市場應用的成熟車輛導航系統大多基於靜態的路徑規劃, 然而面對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的交通現實, 用戶並不滿足於現有的系統。尤其是發生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時, 靜態路徑規劃不能及時改變路線。因此, 車輛導航動態路徑規劃就成為新一代智能車輛導航系統的研究熱點問題。車輛動態路徑規劃基於歷史的、當前的交通信息數據對未來交通流量進行預測, 並用於及時調整和更新最佳行車路線, 從而有效減少道路阻塞和交通事故。

圖9 多導航器協調規劃示意圖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無線通信技術以及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車輛導航系統的動態路徑規劃研究趨勢還將向多導航器相互協調規劃的方向發展。現在的車輛導航都是單個車輛為對象進行路徑引導,而沒有考慮到總體的大局協調,這樣容易引起新的交通擁塞等問題,所以多導航器協調規劃將是一種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規劃方法。

參考文獻:

1、 考慮全局最優性的汽車微觀動態軌跡規劃

2、 車輛導航動態路徑規劃的研究進展

3、 Adaptive Routing for road traffic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車輛的AI算法及其面臨的挑戰
    ASPENCORE 自動駕駛車在農業、運輸和軍事等領域開始成為一種現實,普通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動駕駛車的那一天也在迅速來臨。自動駕駛車根據傳感器信息和AI算法來執行必要的操作,它需要收集數據、規劃軌跡並執行行駛路線。
  • 自動駕駛機器人如何駕駛?
    控制策略是在考慮車輛行駛安全的前提下對車輛速度和方向進行控制,如車道保持、巡航、換道、超車、避撞等功能的實現。在道路試驗中主要考慮車輛的方向控制,這是一個典型的預瞄控制行為[10],需要通過駕駛機器人找到當前道路環境下的預瞄點,再根據預瞄點對車輛進行控制。常用的有經典的智能PID算法,如模糊PID算法、神經網絡PID算法等。   3)執行機構。
  • 自動駕駛想要更安全 路徑規划算法很重要
    由於駕駛員的駕駛工作繁重,同時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增加,非職業駕駛員的數量增多,導致交通事故頻繁發生。如何提高汽車的主動安全性和交通安全性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性問題。在這些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蓬勃發展的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逐步產生了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車輛的自動駕駛(又稱為智能汽車)。
  • Apollo自動駕駛技術論壇
    在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源平臺中,規劃模塊從感知、定位等模塊拿到障礙物信息和位置信息,結合地圖給出可行駛軌跡和行駛速度。在這次分享中,我們將討論規劃模塊的主要功能和實現方案:1. 基於場景分類、規則和算法的調用框架2.
  • 百度自動駕駛部王石峰:詳解自動駕駛大腦、傳感器、硬體架構及汽車...
    車輛運行在空曠的場地上,自動駕駛系統感知系統模擬的虛擬場景,自動駕駛系統根據虛擬的場景發出控制指令,再通過傳感器將車輛的真實軌跡反饋到虛擬環境中,實現真車與虛擬環境的融合,從而進行車輛操控的驗證。   司機在環(Driver in loop),基於實時仿真技術開發,結合駕駛員的實際行為,可以實現對車輛和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測試做出主觀的評價。
  • L4自動駕駛實現之前,汽車最需要的「標配」竟是TA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死亡人數約為130萬人,顯而易見,人類根本不適合重複性和平淡無奇的駕駛。在無聊、分心和疲勞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一些駕駛員會在高速公路上長時間看著手機或社交媒體,而他們卻控制著以每小時60英裡速度行進的兩噸金屬。今天,沒有其他學科能像自動駕駛那樣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也沒有任何一門學科能像自動駕駛那樣觀點兩極分化。
  • 智加科技:讓自動駕駛的輪子轉起來
    事實上,2019年初,當容力決定加入智加科技時,自動駕駛行業正值退潮期。一些以算法起家構築壁壘的公司,發現故事很難再繼續講下去。一方面,人工智慧算法能力的提升受到挑戰,從99%-100%的跨越舉步維艱;另一方面,乘用自動駕駛構建商業模式的能力受到質疑,沒有主機廠和Tier1的合作,整個行業陷入「落地難」的魔咒。
  • 德州儀器JacintoTM TDA4車規級處理器助力百度自動駕駛領先算法...
    (原標題:德州儀器JacintoTM TDA4車規級處理器助力百度自動駕駛領先算法量產,Apollo攜手TI加速下一代智駕產品上車)
  • 宏景智駕攜多家合作夥伴共建開放式自動駕駛生態圈
    宏景智駕聯合創始人兼軟體算法負責人董健博士進一步解讀了宏景L3級自動駕駛重卡方案的技術細節:單車自動駕駛套件包括車規級域控制器ADCU、車規級定位慣導P-Box,以及4個車規相機、3個固態雷射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搭配包含V2X車路協同的全棧自動駕駛軟體,可實現包括全速自動巡航、車道保持、高速公路NOA、自動變道、盲區監測、交通擁堵輔助以及地理圍欄等在內的十幾項自動駕駛功能。
  • 紛紛發布L4、L5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時間表,車企頻發自動駕駛「高射炮」
    如果說今年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特點是圍繞商業化落地做文章,那麼,L4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時間表絕對是熱詞。  在日前舉辦的2020年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姜德義表示,北汽集團將力爭在2025年之前,實現L4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及L5完全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成熟。  加速L4自動駕駛車型量產已經成為我國汽車行業的集體目標。
  • 解讀新寶駿智慧魔方 什麼才是接地氣的自動駕駛
    但至今很少有廠家說智能駕駛實現後,在其他領域有沒有進一步應用的可能。廣州車展現場,新寶駿給我們帶來了最新的解讀。這個看起來像天外來客的小車,就是新寶駿智慧魔方概念車。它是整個廣州車展現場唯一將智能駕駛融入生產生活場景的,而非僅僅在路上實現自動駕駛。可以看到,這臺自動駕駛小車非常簡潔,並有很多附件在上面。
  • 文遠知行WeRide自動駕駛開進城中村 有哪些法寶?
    而上述城中村路況特徵在自動駕駛汽車眼中就是一片充斥著海量的動態障礙物數據、沒有可識別的交通標誌、無法事先定義的極限挑戰場景。在城中村中,自動駕駛車輛經常遇到的典型長尾場景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周圍障礙物行進路徑不確定:由於交通規則缺位,沒有車道線和交通燈,路面上充斥著隨時變化行進方向、速度的汽車、自行車、電動車和行人。
  • 苦熬自動駕駛,百度的奮力一搏
    而後,在10月11日,百度官方發布消息,稱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在北京全面開放,用戶可在自動駕駛計程車的站點直接下單,無需預約就能免費試乘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 要知道百度發力AI已久,而自動駕駛是百度AI項目裡的重中之重,所以這一消息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 自動駕駛開發者利器:華為雲自動駕駛雲服務Octopus亮相上海車展
    華為雲自動駕駛雲服務Octopus包含自動駕駛數據、訓練和仿真三大子服務,覆蓋自動駕駛數據、模型、訓練、仿真、標註等全生命周期業務,將有力提升企業的自動駕駛產品開發效率。  數據服務:處理車載硬體平臺上輸出的傳感器數據,回放雷達、攝像頭等不同格式的數據;支持PB級海量存儲、交互式大數據查詢和海量數據治理。
  • 馬斯克吹的牛要實現!年內特斯拉自動駕駛上路,硬體能否達到成疑
    其實早在1個月前,特斯拉就已經為部分海外車主推送了FSD BETA升級套件,這些車主們也開始體驗真正的特斯拉全自動駕駛功能。同時,馬斯克表示全自動駕駛今年底將廣泛發布。 FSD BETA版本和目前的FSD版本不同的是,車輛中控會顯示更多的車輛周邊信息,包括車道內以及路口四周、交通信號燈等內容,並被可視化呈現出來。
  • 用 Ruby 實現飛機自動駕駛儀
    和真實飛機不同的是,在砍巴拉遊戲中駕駛飛機是非常痛苦的,在沒有插件輔助的情況下,你看不到具體的 GPS 坐標,很多時候看到的都是和飛機駕駛無關的軌道參數,而一些關鍵的控制參數缺很難獲取。同時遊戲中也沒有自動駕駛儀。特別在太空梭降落的控制非常難,雖然手動降落不會太有問題,遊戲對於重著陸的容忍度很高,但是要控制飛機飛往機場的過程漫長而痛苦。
  • 風潮之下,百度自動駕駛的野心擴張_易車網
    百度Apollo,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落地成果,讓百度轉型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乘著「自動駕駛之風」,百度躋身全球自動駕駛領域第一梯隊,這段路,它用了六年時間。隨著百度股價持續上漲,背後資本的聲量也越來越大,甚至有行業分析師提出,「如果特斯拉是電動汽車的標杆效應,英偉達是晶片市場的刺激,那在自動駕駛領域,百度將會充當起刺激中國市場從晶片、數據、算法、解決方案全路徑系統上的主力軍,在目前正向前進的道路上,百度參與造車,既是時代的契機,也是當下行業的任命。」
  • 美國陸軍了解人腦如何處理明亮光與對比光 助自動駕駛汽車識別坑洞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揭示了人腦如何處理明亮光和對比光,這對於提高機器人感知能力、讓自動駕駛代理與人類合作非常關鍵。(圖片來源: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表示,目前軍隊的首要任務是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為此,機器傳感技術需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陸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Andre Harrison表示:「當我們研發機器視覺算法時,在一個色調映射的過程中,真實世界的圖像通常會被壓縮到一個較窄的範圍內,就跟手機攝像頭一樣。
  • Momenta造「飛輪式」自動駕駛,4年內單車盈利,路線圖首次公布
    先給L4規模化落地算一筆帳「自動駕駛的終局,一定是規模化的完全無人駕駛(L4及以上)」,是無人車行業的共識。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自動駕駛行業的紅利,只能被巨頭吃掉。還有諸多創業公司,正在走出了另外一條通向規模化L4之路。比如「飛輪式」L4,正是Momenta用來「重新定義規模化無人駕駛,跨數量級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飛輪式」L4如何跨數量級降低成本?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uminar|...
    相對靜止的物體似乎是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在技術升級之路上的一大障礙。毫米波的問題----毫米波雷達並不是不能檢測靜止物體,但是會過濾掉靜止物體事實上,靜止物體是有意被濾波算法去除的,毫米波雷達對速度的感知是通過都卜勒效應來實現的,所有物體都會產生回波,而只有去除雜波,才可以關注於真正需要跟蹤的物體,一旦這個物體被跟蹤上,即使它突然停住,雷達依然對它保持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