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攝影的人都知道,摒除狗頭出牛片的情況,玩攝影實質上是在玩鏡頭、玩濾鏡,神馬大三元、小三元、佳能紅圈、尼康金圈、ND、GND、CPL等等,都是燒錢的玩意兒。一個好的鏡頭配上一個好的機身、加上好的想法、構圖、光線blablabla…大片出來了。
在閃燈攝影中,除了一個閃光燈外,為了改變光的特性就需要對閃光燈加以修飾,這種修飾物就是布光附件。
正如各家鏡頭廠商一樣,針對不同應用場景設計出不同的鏡頭,布光附件也有很多,現主要介紹的有:反光傘、柔光傘、柔光箱、柔光罩、雷達罩、蜂巢、束光筒、色片。
一、反光傘
最基本的布光道具,作為初學者,一定要買一把,因為便宜。不談國外的那些Lastolite,Profoto,質量好價格高,不接地氣。反光傘長這樣的:
主要有內銀、內白兩種,還有的傘是內金。區別在於銀色的反射能力要比白色的強,金色和銀色反射能力一樣,多加了改變色溫,這對改變人臉膚色很有效。
二、柔光傘
也叫透光傘,標配,便宜,一塊透光的白布,長這樣:
反光傘和柔光傘的區別在於:
反光傘照亮主體,柔光傘照亮主體和背景。
從這組對比圖可以明顯看出在傘骨相同的位置,柔光傘比反光傘的照射面積大。這個結論也間接告訴我們:在拍主體曝光正常、背景黑色的照片時,結合平方反比定律,選擇反光傘比柔光傘更加有效。與此同時,還可以把反光傘收縮,束光效果更加明顯,用扎爺的話就是——窮人柔光箱。
另外還有一種兩用傘,它是反光傘和柔光傘的結合。外面的黑布可以揭下來,從反光傘變成柔光傘,也可以只揭一半,上面一半柔光傘,下面一半反光傘,喬·麥克納利就喜歡這麼幹。它長這樣:
小結一下這兩把傘:
1、都要買,便宜好用,國產10~40塊就可以,價格按尺寸來,越大越貴
2、傘的大小可以買個43寸的,33寸太小、60寸太大,傘越大柔光效果越好,同時外拍有風容易飛
3、國產傘別太在意質量,山寨的多,柔光傘多有十字死光現象(怎麼看有沒有十字死光——撐開傘,面對傘面、傘把對著燈,看有沒有下圖現象)
如果不拍透明反光物體,比如眼鏡,玻璃等,有無十字死光沒多大關係,但是拍攝透明反光物就要注意控制倒影了,不然很難看的。
說說支架
布光附件除了直接加在閃光燈上面的蜂巢、色片,其他都要燈架及支架才能固定。常見底座有以下幾種:
還有S型支架,圖在下面…買燈架不一定配支架,所以在購買時一定要問清楚或者自己另配。
C架,對於改變燈光角度很有用的一個附件,比如說頂光,可以用C架支撐,不用配助手舉燈,還可以變換其他角度。另一端加負重,用於平衡燈和附件,一般棚拍用的多。外拍攜帶不太方便,比較重,也因為重,所以穩定。
三、柔光箱
不同於反光傘和柔光傘,柔光箱打出的光線更具有方向性,束光效果更加明顯。常見的有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尺寸也有不同:24寸、28寸、60寸等。越大柔光效果越強。
柔光箱可以再上面另外加網格(也叫柵格,傘不能加),束光效果比不加更強,一代更比一代浪。長這樣的(配圖是S架):
由於加了網格,光線全部由網格射出,所以聚光效果加強,同時閃光燈輸出功率降低1~2檔左右。可以通過減小燈距和提高閃光燈輸出功率等方式加強輸出。
四、柔光罩
一般來講是八角柔光罩,和柔光箱很像,就是邊多了
同樣,只要是箱狀的附件,都能加網格
八角柔光罩和柔光箱的另一個區別在於眼神光,八角柔光罩的眼神光更加接近於圓形,看起來更加漂亮。文末有對比圖
五、雷達罩
也叫美人蝶,長的像鐵鍋,畫風是下面這樣的,同樣可以加網格,不過這裡叫蜂巢。閃光燈發出的光線經過兩次反射到達主體,光線更柔和。國外好多攝影師都用這玩意兒,很重,光線效果好,可以自己嘗試DIY
雷達罩有不同尺寸,按直徑分有42cm、70cm等,同樣越大柔光越好。
六、蜂巢
長這樣的
不對,應該是這樣的,仿照上面的蜂巢設計
蜂巢可以手工製作,用吸管裁切粘在一起就行了,很簡單,便宜有效,單買划不來。蜂巢直接套在閃光燈燈頭上使用,有的圓形蜂巢需要配標準罩,這樣的:
效果同網格,蜂巢有不同種類,比如20°、40°之類的,束光能力不一樣。
七、束光筒
也叫豬鼻子,我想不需要解釋了,束光
前面加了蜂巢
八、色片
改變閃光燈色溫,在拍逆光人像時可以加橙色色片為皮膚增加暖色,玩創意閃光
關於色片的使用,有幾個技巧:
1、在鎢絲燈(白熾燈)白平衡下(色溫3200K),在閃光燈上加CTO—color tempreture orange 橙色色片,也叫琥珀色明膠片,可以準確還原人物膚色。
(個人喜歡此時白平衡偏移B4,環境光更藍)
2、在螢光燈白平衡下(色溫4000K),用綠色色片可以準確還原人物膚色。
(這種我用的少,在學校教室裡面可以用到)
為什麼這麼做?
我們知道閃光燈可以改變色溫,舉例:在鎢絲燈環境下,如果不加閃光燈,那麼相機使用鎢絲燈白平衡拍出來的人物是偏藍的,因為低色溫顯藍色。此時,在閃光燈前面加上暖色調的CTO,就會把人物白皮膚還原準確,增加黃色,恢復生氣。
解釋:在相機上選擇了某個白平衡設定,相機會通過增加相反色彩的偏色來還原白色。比如:因為鎢絲燈(白熾燈)的光線比日光更加偏橙色,所以如果你把相機設為鎢絲燈白平衡,相機實際上在影像上增加了藍色進行補償(橙色恢復為白色)
橙色色片的濃度也有不同,有全CTO、1/2CTO、1/4CTO,它們的色溫不同。
CTO長這樣,顏色不同是因為濃度不同,後面兩個用的多
看幾張老喬的經典照片,他很喜歡加CTO
最後一張是《熱靴日記》的封面。從這幾張明顯看出人物的膚色還原為黃色,如果不加CTO,人物膚色絕對是白的,不自然。
加與不加CTO的區別看兩張對比圖,這不是老喬拍的,圖片來源於美國一個叫Bryan Peterson的攝影師寫的一本書,各地新華書店有售
關於附件,只介紹這麼多了,畢竟我用的就這麼多,豬鼻子我還沒有,也不打算買,自己可以DIY。
接下來看一下不同附件對人像拍攝的影響
不同附件產生不同的眼神光
第5個附件是拋物線傘,比八角柔光罩的邊更多,產生的眼神光更圓,國外的Profoto有生產這種傘。
最後,貼上一個我在知乎上面的回答—熱靴閃光燈 不加柔光罩 和 加柔光罩區別大嗎?
作者:卡拉澤民工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61188/answer/1311464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一、首先說明一點,加柔光罩和不加柔光罩區別很大。
熱靴燈相當於一個點光源,點光源發出的光線直接照射在主體上是硬光,就是陰影邊緣非常明顯的那種,你中午在陽光下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了。而加了柔光罩後光線通過罩子前面的柔光布再發出去,相當於增加了光源的面積,自己在家用白色床單試試,透過柔光布的光線更加的柔和,陰影較少,在光質上講是軟光,多雲的天氣或者陰天的光線就是這種。 你在家可以用檯燈模擬,手放在檯燈下,上下移動,看手影邊緣。再就是用一塊白布蒙在檯燈上,改變發光面積看物體影子。
加上罩子後光線有損失,閃光燈前面加任何東西都會有光線損失,包括色片。
二、光線的柔和程度與光源面積和光源距離拍攝主體的距離有關,光源越大越柔、越近越柔,越遠越硬。所以,你想要柔和的光線,你需要離主體很近,只要不影響拍攝就行。還需要一個大的柔光罩,柔光傘、反光傘、柔光箱也行,面積越大越好,你看的那些太小了,效果不大,不建議買,八角柔光罩至少買個80x80的,60x60有點小。理論上越大越好,有那種60寸的柔光箱,號稱big mama。但是你一個人hold不住,外拍風一吹就倒了,室內麼有問題。
三、深度問題,這要看你附件是反射式(反光傘、傘式八角柔光罩)的還是直射式(柔光傘、柔光箱)的(配了圖自己看區別)。反射式的閃光燈先到達反射面然後返回到達主體,直射式的光線直接穿過柔光布或者傘面到達主體。很明顯,用反射式的話,光線通過的路程長,損失多一點,所以要保證足夠光量的話就要加大1-2檔閃光燈的輸出功率。有的柔光箱有兩層白布,損失更多一點。
每周更新兩篇,周三之前不更新
微信公眾號:熱靴筆記
新浪微博:@旦登西樓
由於個人公眾號剛建立,內容數量少,無法申請原創,暫時無法在文章中和大家進行留言交流。若有問題歡迎您加微博或者直接在公眾號後臺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