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詞條丨美國電影

2021-02-21 渡帆申一
美國電影

1893年,[[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美國電影

無聲電影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 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鮑特,E.S.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來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自1897年開始,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該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並與電影膠片專營者之一的伊斯曼柯達公司達成協議:只有專利公司成員組織方能購買伊斯曼膠片。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這裡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遠離專利公司的控制,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格裡菲斯]]此時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於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他已為該公司攝製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塞納-馬恩省特,M.、璧克馥,M.和吉許,L.姐妹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也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裡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市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和提高做出貢獻的共有 3位導演,他們是格裡菲斯、[[英斯]]和塞納-馬恩省特。[[格裡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在當時來說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但由於該片的種族主義觀念而受到輿論界與觀眾的指責。他次年拍攝的《黨同伐異》由於構思和技巧不適應當時觀眾的接受觀念,加之其它社會的、經濟的原因,也遭到冷遇,但該片的 4個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故事和平行剪輯技巧卻給以後的蒙太奇方法以啟示。英斯的以開發美國西部為題材的影片,塞納-馬恩省特以滑稽、打鬧見長的喜劇影片,則是美國電影中類型片的雛型。

[[卓別林]]1914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觀眾。1919年,[[卓別林]]、範朋克、[[璧克馥]] 3位著名演員和格裡菲斯一道創辦了聯美公司以發行他們獨立製作的影片。

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製片人為中心的體制。「製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以擁有一批明星為重要財富。除[[卓別林]]、範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R.「胖子」亞布克爾、T.巴拉、J.和L.巴裡摩爾兄弟、L.查尼、吉許姐妹、M.馬許、T.米克斯、G.史璜遜、J.基爾伯特、嘉寶,G.、基登,B.、N.希拉、勞埃德,H.和早逝的範倫鐵諾,R.。

「好萊塢」此時已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制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乃成立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了「倫理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法典對美國電影的控制和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

嚴格的審查制度使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 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勞埃德,H.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裡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R.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為美國電影繼續佔領歐洲市場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中有:瑞典的斯約史特洛姆,V.D.、斯蒂勒,M.(以及與他合作過的女演員嘉寶,G.);德國的[[斯特勞亨]],E.von、[[劉別謙]],E.、[[斯登堡]],J.von、[[茂瑙]],F.W.和萊尼,P.。他們對好萊塢電影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的才能卻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製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殺,其中大部分人在好萊塢的遭遇是不幸的。

這些歐洲導演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其中包括:F.鮑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與魔》(1927),[[格裡菲斯]]的《被摧殘的花朵》(1919)和《賴婚》(1920),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劉別謙]]的《循環的婚姻》(1924)和《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1925),[[茂瑙]]的《日出》(1927),[[斯登堡]]的《求救的人們》(1925)和《紐約的碼頭》(1928),斯約史特洛姆的《紅字》(1926)和《風》(1928),[[斯特勞亨]]的《盲目男人》(1919)、《愚蠢妻子》(1922)和《貪婪》(1925),維多,K.的《大檢閱》(1925)和《人群》(1928),R.華爾許的《光榮價值幾何》(1926)以及W.A.惠爾曼的《翼》(1927)等。[[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到20年代中期,豪華的電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鎳幣影院。到20年代末期,好萊塢電影為戰勝商業無線電廣播這樣的競爭對手,必須在音響方面來一次革命,於是產生了有聲電影。
早期有聲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裡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1927年10月 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 7月6 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一年之內半數美國影院安裝了音響設備;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電影的音響革命恰與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同時發生。有聲電影極大地刺激了美國電影市場,觀眾蜂擁前往觀看這種更加「新奇的玩藝兒」,因此儘管經濟蕭條,電影業表面上卻還繁盛。實際上一批批較小的影片公司和影院陸續倒閉,幾家大影業公司也要依賴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的支持才能生存發展。此外,有聲電影使生產成本提高,影片生產的數量銳減,又因有聲片帶來的語言障礙大幅度縮小了美國電影的海外市場。在電影業內部,音響的出現衝擊了電影藝術和技術的各個部門,一些不能用於有聲片的技術人員都被淘汰了。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馬莫裡安,R.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邁爾斯東,L.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維多,K.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不久後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市之光》(1931)。

大蕭條時期的諸方面因素使好萊塢影片的生產模式和製片公司體制定型下來。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自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經歷了初建、合併、更名、鞏固的過程。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1929年美國製片公司體制的結構明確形成。它們包括 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併於1935)、米高梅(合併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這便是通稱的「八大公司」。

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在整個30年代,儘管電影觀眾的人數時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數觀眾把看電影當作一種逃避和解脫。為了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需求,好萊塢的影片生產從以製片人為中心改變為以製片人為單元的製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組織結構大同小異。這種「製片人單元」的模式保證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規格生產出供應全國影院的合格產品。

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禮帽》(1935)、《風月無邊》(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1931)、《疤面人》(1932)和《嚇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蘭肯斯坦》(1931)等。

除去上述類型影片之外,30年代還產生了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這些影片包括[[卡普拉]]的《一夜風流》(1934)、《第茲先生進城》(1936)和《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939);[[卓別林]]的《摩登時代》(1936);J.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1934);顧柯,G.的《八時餐會》(1933)和《小婦人》(1933);M.柯蒂斯的《新新監獄兩萬年》(1933)、《黑色的憤怒》(1935)和《俠盜羅賓漢》(1938);V.弗萊明的《勇敢船長》(1937)、《綠野仙蹤》(1939)和《亂世佳人》(1939);福特,J.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關山飛渡》(1939)、《怒火之花》(1940)和《青山翠谷》(1941);E.戈爾汀的《大飯店》(1932);希區柯克,A.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1940);朗格,F.的《狂怒》(1936);M.李洛埃的《我是越獄犯》(1932);[[劉別謙]]的《風流寡婦》(1934);[[斯登堡]],J.von的《摩洛哥》(1930)和《上海快車》(1932);惠勒,W.的《紅衫淚痕》(1938)和《呼嘯山莊》(1939)等。此外,霍克斯,H.、H.金、馬莫裡安,R.、R.華爾許等亦拍攝了多部質量優秀的影片。

當時對美國電影發展作出貢獻的還有眾多的表演藝術家,其中包括亞斯坦,F.、鮑嘉,H.、C.鮑育、J.賈克餘、G.古柏、克勞馥,J.、戴維斯,B.、德•哈維蘭,O.、M.黛德麗、E.弗林、方達,H.、蓋博,C.、C.格蘭特、赫本,K.、C.隆巴、P茂尼、W.鮑威爾、E.G.魯賓遜、R.G.羅吉絲、史都華,J.和泰勒,E.等。優秀的電影家中還包括攝影師託蘭,G.和黃宗沾。此外,童星鄧波兒,S.等主演的影片對於鼓舞30年代的美國民眾起了特殊的作用。
從20年代末開始,迪斯尼,W.創造了米老鼠、唐老鴨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動畫形像,並從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開始,創造了《木偶奇遇記》(1940)、《幻想曲》(1940)、《小鹿班比》(1942)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長片,使美國動畫片的影響遍及世界。
好萊塢在30年代發展為美國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及其它人士相繼來到這一電影都城。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拍攝出一批社會意識較強的影片,如上述《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新新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翠谷》、《狂怒》、《我是越獄犯》以及《巴斯德傳》(1935)、《佐拉傳》(1937)、《華萊士傳》(1939)、《他們不會忘記》(1937)、《黑色軍團》(1936)和《窮巷之冬》(1936)。年輕的韋爾斯,O.1941年導演的《公民凱恩》吸取了經典美國電影的精華,導演了這部從敘事結構到鏡頭結構均有重大創新的影片,把美國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點。韋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安倍遜大族》(1942)對以後電影的結構、攝影和電影理論的影響十分深遠。

歐洲戰爭形勢緊張後好萊塢拍攝了有反納粹意義的影片如A.利瓦伊克的《一個納粹間諜的自白》(1939)和[[卓別林]]的《大獨裁者》(1940)。美國參戰後,電影業積極地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一大批著名導演和演員參軍到前線作戰或拍戰爭紀錄片,其中有方達,H.、蓋博,C.、R.蒙哥馬利、史都華,J.、R.泰勒、[[卡普拉]],F.、G.蒂文斯和[[約翰·福特]]等人。還有許多著名的男女演員前往戰區作鼓舞士氣的巡迴演出。

美國的紀錄片在戰爭年代有了長足的進展。在弗拉哈迪之後,美國紀錄片曾處於停滯狀態,到30年代中期才在英國的格裡爾遜,J.和荷蘭的伊文思,J.的影響下再次受到重視,拍攝了《開墾平原的犁》(1936)、《河流》(1937)和《城市》(1939)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東西海岸的紀錄片導演與好萊塢故事片導演聯合起來,除為軍方攝製了大批軍事訓練片和戰爭紀錄片外,還攝製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堪稱經典之作的紀錄片,如福特,J.的《中途島戰役》(1942),休斯登,J.的《來自阿留申群島的報告》(1943)、《聖彼得羅之役》(1945),惠勒,W.的《孟菲斯美女》(1944),L.德•羅歇蒙的《戰時女郎》(1944)等。此外,[[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的敵方影片製作出《我們為何而戰》的系列片。G.卡寧和英國的裡德,C.合作導演的《真正的光榮》(1945)被譽為長紀錄片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勝利之歌》(1942)、《卡薩布蘭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顧柯的《費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約克軍曹》(1941);希區柯克的《破壞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馬爾他之鷹》(1941);H.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美國佬》(1941);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1943)和《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劉別謙]]的《生死問題》(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麥卡裡的《與我同行》(1944);邁爾斯東的《鼠與人》(1940)、《北極星》(1943);I.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1943);普雷明格,O.的《蘿拉》(1944);G.拉託夫的《俄羅斯之歌》(1944);H.舒姆林的《守望萊茵河》(1943);華爾許的《目的地緬甸﹗》(1945);W.A.惠爾曼的《黃牛慘案》(1943)和《大兵喬的故事》(1945);懷爾德,B.的《通向開羅的五座墳墓》(1943)和《失去的周末》(1945);S.伍德的《戰地鐘聲》(1943)和《金石盟》(1942);惠勒的《小狐狸》(1941)和《忠勇之家》(1942)等。褒曼,I.、克羅斯貝,B.、J.迦倫、R.海華絲、霍普,B.、佩克,G.、L.透納和韋恩,J.等演員在這一時期加入了美國電影明星的行列。

1946年電影觀眾的人數創造了紀錄,這使好萊塢在戰後一兩年間表現得十分樂觀,許多演員、導演(包括他們在戰爭中培養出的助手)回到好萊塢,以新的熱情投入影片製作。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段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1947);S.多南和G.凱利的《雨中曲》(1952);福特的《親愛的克萊蒙丁》(1946);霍克斯的《紅河》(1948);休斯敦的《寶石嶺》(1948)、《柏油叢林》(1950)和《非洲女王》(1951);H.金的《正午十二點》(1949)和《槍手》(1950);卡善,E.的《君子協定》(1947)、《漂亮的混血姑娘》(1949)和《欲望號街車》(1951);J.L.曼凱維支的《彗星美人》(1950);V.米納裡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和《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R.羅森的《當代奸雄》(1949);斯蒂文斯的《陽光照耀之地》(1951)和《原野奇俠》(1953);維多的《太陽浴血記》(1947);華爾許的《白熱》(1949);懷爾德的《日落大道》(1950)和《十七號戰俘營》(1953);惠勒的《黃金時代》(1946)、《女繼承人》(1949)和《羅馬假日》(1953);齊納曼,F.的《正午》(1952)和《走向永生》(1953)等。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 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託拉斯法對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了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並進行裁員。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好萊塢左翼人士。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君子]],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 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些人或亡命歐洲(如J.達辛、J.洛塞),或戰略性退卻(如休斯登,J.、R.羅森、齊納曼,F.),或招供出朋友(如E.德米特裡克、[[卡贊]])。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然而,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還是克服重重困難攝製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1954,H.比伯曼導演)。

60年代的嚴重衰退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60年代中期開始逐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為挽頹勢,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了變化,N.雷伊、V.米納裡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了一步,出現了西爾克的《寫在風中》(1957)、《被玷汙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納裡的《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蛛網》(1955)和《家在山那邊》(1960)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群體的主人公,並出現了福特的《搜索者》(1956)、G.希爾,R.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1964)、R.懷斯的《西區故事》(1961)和《音樂之聲》(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蕩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施萊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馬裡克的《荒原》(1973)等。

新好萊塢及票房巨片的出現

票房巨片是從史匹柏的《大白鯊》(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這兩位導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製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學幻想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受到美國青少年觀眾歡迎的科幻片發展為集災難片、冒險片而成的場面壯觀的影片的一個新片種,這些影片包括《第三類接觸》(1977)、《異物》(1979)、《外星人》(1982)、《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金剛》(1976)、《超人》(1979)以及這些影片的續集。

在70年代末以來的美國電影中,家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比如艾倫,W.的《安妮•霍爾》(1977)和《漢納姐妹》(1986);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1980);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J.L.布魯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1978);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羅斯的《轉折點》(1977);齊納曼的《朱莉亞》(1977)等。關於越南戰爭的影片當推H.阿什比的《歸家》(1978)、M.西米諾的《獵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1979)。其它突出的影片還有關於工人的如《諾瑪•雷》(1979)、《洛奇》(1976)、《藍領》(1978);表現青年的如《周末狂熱》(1977)、《油脂》(1978)、《毛髮》(1979)和《閃光舞》(1983)等。

當代美國電影美國獨立電影

參見美國獨立電影主條目

研究與理論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數據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製作和理論教育有了發展。許多綜合大學裡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 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誌》)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電影獎與電影節==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歷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各大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參考

《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同名條目,作者陳梅

相關焦點

  • 電影詞條丨臺灣新電影
    代表: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楊德昌《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特點:身份認同的努力和主體身份建構、作者電影的創作方法(題材採用自傳式的成長記憶)、寫實主義的美學風格(自然光、非職業演員、方言、外景拍攝)、現代電影的風格(長鏡頭善用場面調度,作者電影)。結束:1987年,《民國76年臺灣電影宣言》的發表。
  • 電影資源丨豆瓣8.2分電影《華盛頓郵報》
    「梅姨」梅麗爾·斯特裡普在片中再次飾演「鐵娘子」——《華盛頓郵報》主編Katharine Graham ,是首個擔當美國主流報紙領頭人的女性。而湯姆·漢克斯在片中飾演報社編輯Ben Bradlee。講述了《華盛頓郵報》試圖公開一份揭露尼克森政府越南戰爭問題的的機密文件,遭到美國國防部的阻撓,最終與《紐約時報》一起與美國司法部對簿公堂的故事。
  • 電影資源丨《比得兔》
    《比得兔》電影在2018年3月2日元宵佳節歡樂上映,這是由英國百年經典IP改編的真人動畫電影,由美國索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 薦片丨陝西方言電影《孫子從美國來》
    這部小成本電影只有88分鐘!取景在陝西農村,所用語言全是陝西方言,豆瓣評分8.3分!2萬多人參與!
  • 全年最值得期待的35部電影都在這裡了丨電影
    影片將於今年2月5日在美國上映,內地的小夥伴們只能等著出資源啦!影片將於明年2月12日在美國上映,有望引進中國內地。DC電影宇宙究竟能否成功? 小本能否成功駕馭蝙蝠俠? 3月25日影片就在美國上映了,很快答案便可浮出水面!
  • 電影資源丨馬特·達蒙《迷鎮兇案》
    《迷鎮兇案》由科恩 兄弟編劇,克魯尼導演的一部犯罪驚悚片電影。故事發生在50年代末的美國小鎮,講述了兩個黑白家庭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部美國人都想迴避的電影。因為它除了演繹一場被黑色幽默包裹的兇案,更重要的是在揭示美國頑固到無法化解的種族問題。
  • 歐美電影在線看丨歐美電影在線看最新高清資源
    歐美電影在線看丨歐美電影在線看最新高清資源丨草莓電影在線觀看丨美國大片網在線觀看丨香港電影在線觀看丨微電影雲資源公眾號丨看電影的公眾號丨兔哥電影公眾號丨電影天堂公眾號
  • 毒叔盤點·2020電影丨拍一部好電影,就是最好的宣發
    譚飛:好我們接著昨天的來聊,因為疫情的原因,院線電影的宣發確實很艱難,現在誰都不知道大年初一那會兒情況會如何?星文最近也一直關注這個事,是吧?春節會怎麼樣,五一會怎麼樣,十一又會怎麼樣?它怎麼去突破,怎麼去規避這些雷點?(上期內容詳見毒叔盤點·2020電影丨究竟什麼樣的電影會讓觀眾認可、遺憾和失望?)
  • 電影資源丨《大佛普拉斯》
    關注公眾號, 回復「大佛」獲取資源 電影資源請點擊:✔   電影資源丨《神秘巨星》三觀正到爆,給它打滿分!✔   電影資源丨《謎巢》中國版古墓麗影 ✔   電影資源丨《芳華》✔   電影資源丨《二代妖精之三生有幸》你的狐妖小姐姐已上線!
  • 電影資源丨《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
    這事如果放在以前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一個演員怎麼會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總統呢。可是,參照現在美國白宮裡坐著的那位,你就該知道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巨石強森萬一接了川普的班。。。這畫面太美。基本上,你能在一個叢林冒險類遊戲中經歷的所有關卡,這部電影都幫你實現了。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1995年的《勇敢者的遊戲》,英文片名叫Jumanji(尤曼吉),是一種類似大富翁的棋類遊戲。
  • 電影資源丨《逃出絕命鎮》細節掌握的恐懼
    在露絲父親各種名流進行賓果遊戲的時候,背後的克裡斯的照片,就如電影《姜戈》裡的奴隸買賣一般。導演喬丹皮爾,作為黑人導演,極盡喜劇和嘲諷地影射著美國曾經的黑奴制度和現代的種族歧視的存在。:✔   電影資源丨《七十七天》隨便一張截圖美的都能用做壁紙✔   電影資源丨  豆瓣8.7分犯罪電影《三塊廣告牌》,一位母親為復仇走上絕路✔   電影資源丨《至愛梵谷
  • 看電影學法語丨超人總動員 II(1)
    這部電影的法文版是情人節那天在從巴黎到北京的法航航班上看的。
  • 電影資源丨《解憂雜貨店》
    「解憂少年」面臨選擇難題 聽從內心聲音回歸本真自己 電影裡涉及到關於選擇與夢想的難題
  • 舌尖上的電影丨邊看電影邊流口水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份記錄著美食的食譜,將曾在法國生活過的美國人朱莉•查爾德與隔代的美國女孩朱莉婭·鮑威爾聯繫起來,這就是美食的魅力。美食遇上電影,就是這麼歡樂。其實電影中的美食離你很近,只要你對吃有追求,你就可以輕鬆品嘗到。今天,為大家獻上電影《海鷗食堂》中美味的肉桂卷製作方法▼
  • 愛酷電影周 2019丨最酷的中外同志電影,成都站完整片單 12.13~12.15
    愛酷電影周推介中外前沿的酷兒電影,亦是中國歷史最久的獨立電影節(前身是北京酷兒影展),這是一個提供反思和交流酷兒電影、歡慶多樣性的平臺。
  • 電影資源丨韓國高分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影評】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今天最新發的數據,《1987》昨天動員41萬729名觀眾,再次擊敗《與神同行》登上了票房冠軍寶座。《1987》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上映後獲得了廣泛好評,不僅在韓國各大電影評分網站都創下了高達9分以上的平分,還被觀眾們譽為年度最佳電影。
  • 被「川普」狂噴「對美國有害」的一部電影,諷刺的是什麼?
    它就是:《狩獵》《狩獵》,是一部美國R級爽片,3月份在美國上映,更是厲害,我想很多人對他們的作品都異常熟悉...經典神劇《西部世界》《美國眾神》...電影宣傳海報很傳神,一頭豬,加上所以禁止的敏感詞彙。
  • 小馬哥丨幾分鐘看完恐怖電影《喪屍出籠血脈》
    [1] 片    長90分鐘上映時間2018-01-05對白語言英語目錄1 電影信息2 電影劇情電影信息編輯喪屍出籠:血脈Day of the Dead: Bloodline (2017)導演: 埃克託·埃爾南德斯·比森斯 / 皮爾瑞
  • 千與千尋丨電影大全免費觀看丨免費電影網站
    千與千尋丨電影大全免費觀看丨免費電影網站直觀整部電影,最讓人感受深刻的一個觀點就是;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 這6部電影,帶你走進美國總統的傳奇
    2021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民主黨人拜登在首都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這次的總統競選儘管給編劇們留下了諸多素材,總算是落下了帷幕。其實電影史上,有很多關於美國總統的電影。比如《空軍一號》、《對話尼克森》、《林登·詹森》等都是非常經典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