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湯唯、朱亞文主演的古裝劇《大明風華》在優酷開播。該劇改編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講述了明朝初年,孝恭皇后孫若微歷經五帝六朝的傳奇故事。
但該劇播出之後,不少歷史博主卻在微博吐槽該劇「不符歷史」,劇中第一集中出現的朱元璋畫像,被指出使用的是民間流傳的醜陋「偽像」。
被網友評論的更多的是,劇中朱元璋的人物形象。讓人看得非常難受。更有網友直指,這樣在影視劇劇中惡意醜化一個歷史人物也是太過分了,這明顯就是化特效妝故意弄成這樣的。
據觀察者網了解,劇中出現的朱元璋畫像,曾經在中學課本中出現過,但是現在的中學課本已經不再使用這張畫像。目前中學歷史教材上已經更換成故宮南薰殿舊藏的朱元璋中年時期的畫像。據了解,劇中出現的朱元璋畫像,曾經在中學課本中出現過,但是現在的中學課本已經不再使用這張畫像。目前中學歷史教材上已經更換成故宮南薰殿舊藏的朱元璋中年時期的畫像。
那麼《大明風華》裡的朱元璋,這是醜化還是寫實呢?
收藏於臺北故宮的明太祖朱元璋畫像共有十二幅,其數量為列帝之最,但所繪內容極為特殊,根據畫中的形象,可將它們分成兩類,一類是由宮廷畫師繪製並用於供奉的官方版「御容」,另一類則是模樣奇特、殊形怪狀的「異像」。
屬於官方「御容」的有全身像和半身像各一幅,全身像高291.4釐米、寬162.8釐米,絹本彩繪,明太祖黑髭廣頤,姿貌豐偉,端坐在金交椅上(圖1)。半身像為帝後像冊中的一幅,太祖容貌與前者相同,只是鬚髮皤然,已入老邁之年(圖2)。朱元璋生於元泰定五年(1328年),洪武元年(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時年四十歲,正值「春秋鼎盛」,全身像應是在開國後不久繪製的,表現了創業之君躊躇滿志、自信從容的氣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歲的朱元璋去世,半身像正是其晚年的寫照,神情慈藹但雙目含威,帝王之氣猶不少減。
圖1、明太祖坐像
圖2、明太祖半身像(老年)
兩幅畫像中的朱元璋都身穿皇帝常服。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就曾下詔「復衣冠如唐制」,以唐人服飾為參考,設計了皇帝諸王和文武官員的常服,《大明集禮·卷三十九·乘輿冠服》云:「其常服,則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圖3)。」烏紗折角向上巾亦稱烏紗折上巾、翼善冠,外形類似唐代幞頭,後有折角一對,向上聳立,民間俗稱「沖天冠」。明魯王朱檀墓出土了兩頂烏紗折上巾,形制基本相同,都由「前屋」、「後山」和折角三個部分構成,所用材質稍有區別,一頂以竹篾絲編成六邊形網格狀胎,邊沿襯鐵絲,內外髹黑漆,內襯與外裹之物皆已朽盡,冠後折角用鐵絲彎成輪廓,所附織物亦已不存。另一頂內外都用烏紗製成,髹黑漆,邊沿亦襯鐵絲,折角內襯多層麻布片,外裹織物已朽(圖4)。袍為黃色,盤領(圓領),窄袖,前胸、後背和兩肩處都飾有金織團龍紋(圖5)。明魯王墓中有三件四團龍盤領袍,其中一件出土時就穿在朱檀身上,衣身長134釐米,兩袖通長210、袖寬28.5、袖口寬14釐米,在胸、背及肩部織四團雲龍紋,大襟處釘羅帶三對,領口綴紐扣及袢一對(圖6、圖7)。朱檀是朱元璋第十子,薨於洪武二十二年,與其父為同時代之人,冠服樣式理應無別,將出土實物與「御容」服飾對照,則二像皆繪於朱元璋生前,殆無可疑。
圖3、《大明集禮》中的烏紗折上巾
圖4、明魯王墓出土烏紗折上巾
圖5、《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的盤領袍
圖6、明魯王墓出土四團龍盤領袍
圖7、明魯王墓出土四團龍盤領袍局部
洪武時期曾多次徵召畫家進宮,為皇帝「傳寫御容」,如《祥符縣誌》載:「孫文宗,字仲文,祥符人,善丹青,尤善傳神。洪武三年召至京,傳寫太祖御容。」《閩書》:「鄭昭甫,閩縣人,自號雲居山人,善山水兼寫真,洪武間選取入京。」《畫史會要》:「沈希遠,崑山人,山水宗馬遠,亦善傳神,洪武中寫御容稱旨,授中書舍人。」《無聲詩史》:「陳遇……善山水兼能寫真,曾寫高皇帝御容,妙絕當時。」陳遇之弟陳遠也擅長模寫人物,明太祖聞其名,「召至闕廷,命寫御容稱旨,賜金帛,以文淵閣待詔歸裡。成祖繼統,復遣中貴驛召入覲,賜賚益厚。」(《兩浙名賢錄》卷五十四)成祖召陳遠一事,《鄞縣誌》(清光緒三年刻)裡還補充了細節:「永樂四年,某殿災,失太祖遺像,復召遠繪,遠為追想濡染如生,成祖對之,不覺淚下。」通過這些零星記載可以得知,孫文宗曾在洪武初年為朱元璋畫過中年肖像,陳遠則很有可能畫過朱元璋老年像,並於永樂時補繪過一次。陸容《菽園雜記》云:「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仍命傳數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指出朱元璋的「御容」是經過刻意修飾的,不過仍然保持了「形似」,沒有偏離本人樣貌。
而所謂「異像」者,僅臺北故宮就有十軸之多,雖系南燻殿舊藏,但顯然出自民間畫工手筆,且年代多為明末至清中期,人物衣冠與明代制度及出土實物全然不符,甚至將皇帝的五爪龍紋畫成了四爪或三爪的「蟒紋」(圖8、圖9)。這些「異像」的共同點是「朱元璋」都長著一張有別於常人的怪臉——面部狹長凹陷,下巴向前突出,胡敬稱之為「鳳眸龍頤」,並引用了何喬遠《名山藏》的描述:「太祖高皇帝……日章天質,鳳目龍姿,聲如洪鐘,奇骨貫頂。」「奇骨貫頂」本為相學家術語,指的是額上隆起的「伏犀骨」,《人倫大統賦》說:「印堂有骨,上至天庭,名天柱骨,從天庭貫頂,名伏犀骨,皆至三公。」又說:「伏犀主大貴。」所有「異像」都沒有表現出這一特徵,反倒是將頦部刻畫得過於「發達」(圖10),這種怪異的面容並非刻意醜化,而是來自相學中的「龍形」。
圖8、南燻殿舊藏明太祖「異像」之一、之二
圖9、南燻殿舊藏明太祖「異像」之三、之四
圖10、南燻殿舊藏明太祖「異像」之五
明《新刊京本風鑑相法人相編》云:「夫龍形者,其人鼻高耳聳,形貌端嚴,身體長大,骨格清秀,眉目分明,舉措出眾,有威權,足機變。昔漢高帝龍(隆)準龍顏,唐太宗龍姿而日角,乃帝王之相,非常人也。」《鍥王氏秘傳知人風鑑源理相法全書》「龍形詩斷」曰:「體勢如飛宛若龍,美髯頭角鼻高隆。威靈赫變(奕)如無比,萬國雲從仰帝聰。」詩旁還配有一幅「龍形」人相圖示,「異像」之面廓眉眼乃至髭鬚都與該圖一一吻合(圖11)。明萬曆刊本《剪燈新話·卷一·水宮慶會錄》的插圖上畫有南海龍神廣利王,也作「龍形」人相,端冕執圭,高居寶座(圖12),臺北故宮的兩幅清代「朱元璋」冕服「異像」,儼似龍王之翻版(圖13)。
圖11、《鍥王氏秘傳知人風鑑源理相法全書》中的「龍形」
圖12、明萬曆《剪燈新話》之「水宮慶會錄」插圖
圖13、南燻殿舊藏明太祖「異像」之六、之七
還有一批「異像」是「張冠李戴」的產物,明代王圻、王思義父子編纂的《三才圖會》有「人物」一卷,收錄了從盤古氏至明世宗的歷代帝王畫像,其中「太祖高皇帝像」摹自官方「御容」(圖14),並未採用民間的「異像」。同書的「宋文帝像」,戴頭巾穿圓領,與明帝裝束實不相類,卻因為面似「龍形」(圖15),不知何時被好事者拿去充作朱元璋像,衍生出各種版本(圖16-圖18)。可見民間對於朱元璋的形象,完全是只求其「異」而不求其「真」。
圖14、明萬曆《三才圖會》之「太祖高皇帝像」
圖15、明萬曆《三才圖會》之「宋文帝像」
圖16、 「明太祖」像
圖17、南燻殿舊藏明太祖「異像」之八、之九
圖18、南燻殿舊藏明太祖「異像」之十
清代檔案裡有一條安徽巡撫書麟的「奏繳明太祖畫像事」,時間為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日,說明乾隆十二年之後,又陸續從各地收繳了一些太祖「異像」存放到南燻殿,使明太祖的畫像從乾隆九年統計的「大小像二軸」增加到後來的十二軸。
太祖「異像」誕生於明代,但究竟出現在何時、又是怎樣傳播的,目前尚無確切答案。明中期以後,官員士夫有關太祖畫像的記述,大多會涉及「異像」,如張瀚(1510-1593年)在隆慶時任南京工部尚書,曾到南京大內武英殿瞻仰太祖、成祖的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相傳太祖圖像時殺數人,後一人得免,意者民間所傳,即後一人所寫,未可知也。」(《松窗夢語》卷六)姜寶(約1513-1593年)則提到南京武英殿供奉的明太祖御容有六幅:「太祖御容六,蓋隨年壯老旋寫,成祖則一而已。太祖豐厚雄偉,四時之氣皆備,與民間所傳迥然別,蓋登極後如神龍變化,視初年頓不同如此。」(《鳳阿文集》)張萱《疑耀》「高皇帝像」云:「先大夫令滇時,從黔國邸中模高皇御容,龍形虯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餘直西省,始得內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須髯皆如銀絲可數,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虯髯、十二黑子也。」談遷(1594-1658年)《棗林雜俎》「疑像」條認為「異像」是朱元璋有意為之:「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識其貌,所賜諸王侯御容一,蓋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廟。」由於「異像」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即使有機會看到官方版「御容」,也不願意否定「異像」的真實性,明人留下的種種傳聞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代學者的研究,大眾更是出於獵奇的心態,紛紛奉「異像」為真。
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熾是朱元璋之子、孫,他們的容貌也被描繪在畫像上,姜寶形容南京武英殿成祖像「神武英邁,大異於凡主,長髯孤挺,而生兩頰髯空處,真龍髯,真天人之表也」(《鳳阿文集》)。胡敬謂南燻殿成祖像「面深赤,虯髯,頦旁別出二綹向上」(《南燻殿圖像考》卷上),與姜寶所見別無二致(圖19)。仁宗像面龐飽滿,髯長及胸,臉型五官甚肖乃父(圖20),絲毫看不出二者同「異像」之人物有任何遺傳關係。所以「異像」只是對朱元璋的一種神化,強調他「真龍天子」的身份,跟真實相貌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圖19、明成祖坐像
圖20、明仁宗坐像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