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名,朝鮮跟韓國是怎麼分開的

2020-12-27 歷史文化記

中國在古代能量一直很大,別的國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甚至遠在天邊的西歐各國,都特別的珍愛陶瓷絲綢用品,把這些獨產於中國的物品看作是這個上流社會才用得起的珍品。不少國家的很多文化也都是從中國繼承過去的,而在亞洲有一個國家受到影響尤為的深,甚至這個國家的國名都是中國曾經一個皇帝所取得。

朝鮮李氏皇族

在明朝早期,明太祖朱元璋收到了一個小國家的請求,原來是跟明朝國土相連的朝鮮,此時發生了動亂,在這一場動亂當中,李家人成立了新的政權,這便是以後的朝鮮李氏皇族。對於國內的政治局面並不算安穩,並且又擔心朱元璋擴張國土,所以李氏皇族當時在剛成立的時候來詢問朱元璋,請求朱元璋為本國賜名。

既然屬國自願來投,朱元璋也沒有怠慢,並且說朝日鮮明一詞很文雅,然後此國便得名為朝鮮。李家人也算得上很是聰明,討好朱元璋一來沒了外患,二來明朝的大力支持可以穩固上層人心,新的明朝技術也有助於強大國力。所以這是一舉多得,後來朝鮮出事了,明朝還幾次派兵幫忙,因此李氏皇族一直都對明朝是崇拜有加。

一分為二

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整個世界的局勢出現了比較大的動亂,亞洲地區的變動也是很大,朝鮮這邊南北被美國蘇聯分割,雙方各自統治了不同的地區,這根線也被稱為三八線。而美國蘇聯的統治方法各不相同,都是按照自己國家體制出發的,後來美國與蘇聯的勢力慢慢離開,但朝鮮也是徹底地一分為二,直到今天都沒有再次統一。

而且由於這個歷史遺留問題,所以今天的朝鮮比較有意思,朝鮮是共和國堅稱自己是主統,而韓國被朝鮮人稱為南朝鮮,隱喻著南朝鮮也是朝鮮的一部分。然後如果我們倒轉一下角度,會發現一個更加有意思的地方,因為韓國也把朝鮮稱為南韓,把南韓當成了自己的一分子。畢竟這兩個國家100年前是同一家,有著一樣的文化,所以分清主次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

朝鮮作為屬國的歷史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朝鮮就已經屬於中國的藩屬國之一。中國最早建立藩屬國與朝貢制度的時期是周朝,當時有一句話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除了周朝所統治的這九州土地,其他地方都是番外之地,並且由於不存在與自己一戰的能力,番外之地的國家必須要朝貢,否則可能會大動刀兵。

朝鮮作為中國藩屬國不是從明朝開始的,而是從更早的秦漢時期開始。在秦朝末年,有一個叫做趙佗的人受到封賞,成為了秦朝的南海龍川令。後來由於秦朝崩塌了被漢朝打敗,山高皇帝遠的趙佗並沒有受到漢朝的直接威脅與影響,然後就自立為王,稱自己為南越國,且願意稱臣納貢,南越國包含的土地有今天的廣西地區以及大多數的朝鮮地區,這便是朝鮮在歷史上第1次成為中國藩屬國。

後來漢朝還是朝趙佗下手了,於是包括廣西在內的很大一片國土正式被漢朝收納,而更加偏向朝鮮半島的地區,由於地形複雜並且山窮水惡,被認為屬於沒有價值的蠻荒之地,所以被放棄,這部分國土就誕生了朝鮮人的祖先。

相關焦點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在東亞文化圈中,凡事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尤其是政治倫理方面,更是如此,對於國號、國名、正統等觀念尤其看中,於是,這有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比較尷尬的事情,比如:在國名和舊國號重名的情況下,朝鮮怎麼稱呼朝鮮王朝?
  • 沿用至今:這四國的國名由中國皇帝欽定
    日本在歷經大化革新後,深受中國教誨,一直使用「日本」國名,至今乃是。朝鮮朝鮮與中國歷史淵源悠久,1392年,朝鮮大將李成桂在親華的官吏和百姓的擁護下,推翻了高麗政權。在國號的命名上,他選擇了兩個,一個是古名「朝鮮」,還有一個是他父親當官的地方「和寧」作為備選,當時,他選派大臣,到中國,請明太祖朱元璋確定。
  • 哪四個國家的國名是中國冊封的,一直使用至今?
    自此,中國正是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中國相關正史《清史稿》等亦有類似之記載,這就是「越南」國名的由來。二、朝鮮朝鮮與中國歷史淵源悠久,1392年,朝鮮大將李成桂在親華的官吏和百姓的擁護下,推翻了高麗政權。
  • 央視解密:明太祖朱元璋長相之謎
    一個人怎麼可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孔呢?那麼到底哪一幅畫像才是真正的朱元璋呢?對於這個問題,當代史學者爭議不少,很多歷史專家認為,民間流傳的「鞋拔子」朱元璋畫像,都是滿清王朝為了醜化明朝而偽造出來的,並因此對滿清大加撻伐。  因為不少朱元璋的「鞋拔子」畫像中的服飾,都體現出鮮明的清代服裝特點。
  • 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容——人相與龍形
    據了解,劇中出現的朱元璋畫像,曾經在中學課本中出現過,但是現在的中學課本已經不再使用這張畫像。目前中學歷史教材上已經更換成故宮南薰殿舊藏的朱元璋中年時期的畫像。那麼《大明風華》裡的朱元璋,這是醜化還是寫實呢?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英語中,韓國的英文名叫做south Korea(南朝鮮),朝鮮的英文名叫做north Korea(北朝鮮)。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為啥中文翻譯過來就是韓國和朝鮮呢? 同期或稍晚,在朝鮮半島南部出現了「三韓」部族。這個「韓」,和中國戰國七雄的韓國沒有什麼關係,而是通古斯語系的音譯,大意是「廣大」「寬闊」,「漢城」「漢江」都是由此來的。由此可知,半島北部稱朝鮮,半島南部稱韓,這是三千年前的習俗了。我國現行的外國人名國名地名翻譯規則,是該國如果使用漢字來表記人名地名國名,就直接沿用漢字來表記,而不管其發音是啥,與它的英文名也毫無關係。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一,朱元璋制定了祖訓。
  • 韓國此前被稱為「南朝鮮」,為何後來又改口稱其為「韓國」?
    其實從前的朝鮮半島之上一直都是相親相愛的,可是後來出於世界兩大霸主——美國與蘇聯,在世界上爭霸的需要,朝鮮這個小國無力抵抗,兩個大哥在朝鮮半島的中部劃了一條分界線——三八線將這個地區一分為二,可憐的朝鮮人民被迫成為了大國爭霸的犧牲品。三八線以北建立的國家仍以朝鮮為名,而以南地區則成立了大韓民國。可是這就讓人捉摸不透了,既然韓國的發源是朝鮮,它之前的名字也叫南朝鮮,為啥如今改頭換面,變成了韓國呢?
  • 好好的朝鮮王國,為何改名叫大韓帝國?
    儘管最終雙方以「和平方式」收場,但日本卻強制性地籤訂下《日朝江華島條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日本承認並尊重朝鮮是一個獨立國家」。這樣的條款對朝鮮來說不是好事嗎?為什麼要被迫接受呢?原因就是大清的存在,而清朝正是朝鮮的宗主國。
  • 漢服起源於韓國?中國人抄襲韓國?給韓國人普及什麼才是真正漢服
    對於韓國網遊在網上的說辭,我只想說一句郭德綱老師相聲裡的話「韓國人是中國發明的」。廢話不多說,因為這個事件,我查找了許多資料,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服。衣食住行,古往今來衣都是排在首位,而在古代中國「衣」更是被視為「國之顏面」。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漢服所表達的絕不僅僅是穿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實錄》))2.食惟民之天,民乃邦之本。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明太祖集》)3.賢才,國之寶也。(《明太祖集》)詠菊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顯然,為了標榜自己是「君權神授」,增強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樂於傳播這些神化朱元璋的傳說的,就是在官方編的權威史書《明太祖實錄》中,也記載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時滿室紅光等異聞。現存的《明太祖實錄》曾經經過兩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懷疑。
  •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神道,暗合北鬥七星布局
    以明孝陵神道石像生為代表,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位於南京鐘山南麓的獨龍阜玩珠峰。明孝陵石像生是朱元璋生前大駕滷薄的反映。明太祖孝陵神道石刻的內容——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文臣、武將成為定製,此後至清代的石像生設置便以此為準,不做大的變動。
  •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遺憾「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有多牛?
    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歷代開國之君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從一貧如洗的放牛娃,逆襲成坐擁天下的皇帝,堪稱勵志典範。說是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聚集手下將領喝酒聊天,就問:「誰是天下奇男子?」眾位將領都說:「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朱元璋卻笑著說:「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開平王常遇春是明朝戰功僅次於徐達的開國功臣,一生從無敗績,被朱元璋贊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那王保保憑什麼在朱元璋心中比常遇春更符合「天下奇男子」的稱號呢?
  • 古代朝鮮有一種女醫生,被稱為「醫妓」,有一工作令人心酸
    再比如朝鮮這個國家,明朝時期,朝鮮也曾多次派使者前來中原地區學習,就連朝鮮的國名也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給取的。朝鮮使者回國後,帶去了很多先進文化,其中就包括儒家思想。隨著儒家思想在朝鮮的流行,朝鮮社會中也逐漸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尤其在朝鮮皇室中,這種制度更為森嚴,古代朝鮮的女醫生也因此而誕生。
  • 芒果臺一檔節目又讓韓國網友開啟騷操作,這回是要搶人嗎?
    本來只是一檔芒果臺的旅遊風節目,不知怎麼又刺激到了韓國人的玻璃心。先欣賞下韓國網民的幾條評論,與原譯文略有出入,以便更貼切表達韓國網友的意思——棒子一:太生氣,如果(中國人)是想學習韓國文化那就交學費到韓國留學,如果不是,那就請脫下韓服吧。
  • 古裝韓劇為何扎堆在李氏朝鮮時期?
    別看現代的韓國人迷之自信,若要追溯韓國的歷史,其實也就是在朝鮮半島上折騰折騰。韓國人拍古裝劇有些不靠譜,還吹噓自身歷史多麼源遠流長,讓人無語。
  • 韓國人把漢服罵上熱搜:這些明明是韓服,中國人抄襲了韓國
    這件事尚未平息,一款國產遊戲「閃耀暖暖」在韓國推出,其中一款名為「槿言重華」的套裝衣服,使用了一些韓國元素,卻標示為漢服,成為了韓國網友的攻擊點,引起我國玩家的強烈不滿。11月4日,許凱在新劇《尚食》中,發布了自己的服裝造型,又被韓國網友指出抄襲,被於正剛硬回懟:「這是妥妥的漢服!」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為馬皇后的諡號「孝慈高皇后」,並且奉行孝治天下,因而這個陵墓稱為「孝陵」。明孝陵從明洪武十四年開始修建,於明永樂三年完工,在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動用勞動力人數達十萬人,佔地面積達一百七十萬平方米。